新手爸爸難為?



作者:王舒芸

出版日:2003/03/01

定價:250元

優惠價:79折198

  • 庫存不足
內容簡介

  傳統上對於男人與女人應該如何扮演父親與母親的角色,存在著一套截然二分的標準:父親的責任就是外出工作、養家活口;至於照顧小孩、操持家務,則為母親責無旁貸的天職,造成過去的爸爸多數成為「冷漠的養家者」。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社會文化對於性別角色的改寫,在夫妻兩人皆有工作的雙薪家庭中,爸爸很難繼續扮演育兒隱形人,只是面對學齡前幼兒的照顧工作,不論在意願、能力、環境和資源上,現代的新手爸爸還存在著許多有待克服的障礙,造成這個階段父職角色充滿了「選擇性」。作者透過訪問六個育有學齡前幼兒的雙薪家庭,讓做爸爸的站到第一線發聲,並輔以媽媽的觀點,企圖在兩性育兒的互動過程中,釐清今日新手爸爸面臨的迷思與困境,並提出中肯的建議。若說結婚是我們長大成人的一門課程,為人父母便是在修習高等學位,本書期待新一代的爸爸能大步跨越傳統父親的模式,欣然承擔育兒這份愛的勞務,做一個「剛柔並濟的新好男人」,讓親子關係越趨緊密,婚姻關係越加美滿,同時自己的心靈也能獲得成長。
 

作者.譯者簡介

  王舒芸,五年級車尾,少小耍玩於港都高雄,悠遊文藻五載青春。台大社工系、社工研究所一路浸淫於社會福利理論、家庭、性別與兒童照顧政策,樂此不疲,深受女性主義觸動,曾任台大婦女研究室專案助理,於《學生輔導雙月刊》、《通識教育季刊》、《婦女與兩性學刊》發表相關論著,九七負笈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繼續追尋書海夢。期盼有生之年,能看到台灣男女都能怡然自得地遊走於工作、雙親角色間,讓成為父母親不再只是義務,更充滿樂趣!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amoxil dose

目錄

導論 父職角色萬花筒
 
第一章 父職行動特徵:選擇性育兒
 
第二章 形塑選擇性父職角色的機制
 
第三章 鬆動的傳統性別分工觀
 
第四章 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社會化過程
 
第五章 工作與家庭的相互排擠
 
第六章 代際關係主導的托育支持網路
 
第七章 初為人父的甘苦滋味
 
結論 新手爸爸何去何從
 

序文前言

自序
 
  這是一個全球化思潮席捲的世代,工作的高度競爭、地域的流動遷徙,越來越稀鬆平常。這也是個百家爭鳴、多元的世代,不僅傳統那一套嚴謹的性別角色大幅鬆動,就連以往習以為常的家庭型態,也受到顛覆。成家而後立業、結婚而後生子,不再是理所當然的順序;養兒育女對小夫妻來說,也不再像以往那般順理成章,輕鬆自然。
 
  於是,我們開始邁向一個遲婚、少子、生育率大幅下滑的紀元,舉世皆然。
 
  學者專家開始憂心忡忡,政府開始發放津貼以鼓勵生育。
 
  只是,金錢真的就是擺平新手父母疑慮的萬靈丹嗎?
 
  幾位閨中好友陸續懷孕生子,目睹她們白天各自在不同的職場裡昂首闊步、驍勇善戰;但是晚上一回到家裡,則穿梭在尿布、奶瓶、哭聲裡,見招拆招、疲於奔命。以往咬著話筒促膝長談似乎已成奢侈,因為話筒的那一端總是傳來小孩哇哇的呼喚;東南西北扯淡的聚會,也慢慢少了她們的蹤影。箇中的酸甜苦辣,逐漸從抽象的文字理論,躍身成為有血有肉的真實景象。我開始有想要一探究竟的濃厚興趣。
 
  有人以為養兒育女不過是三姑六婆茶餘飯後的瑣碎話題,不像分析經濟局勢、研究政治哲理,值得在男人主導的學術圈裡拿出來高談闊論。於是,許多文人寫手以第一人稱的散文形式,娓娓道來拉拔孩子的點滴,令人動容。或者,許多坊間媽媽寶寶的雜誌,刊登著親職教育、幼兒發展的專家們對新手媽媽苦口婆心的耳提面命。又或者在學術論述圈裡,雖然已有許多學者關心女性與就業、政治、健康的議題,但是兩性在家裡面如何扮演照顧者,如何互動、分工,卻似乎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青睞。即使在論述照顧者的文獻中,也多以個別的女性經驗出發,男性則化身為鉅視的規範或體制。看來我們缺乏以具體而微的﹁男性的家庭角色﹂為切入主軸,讓男性為自己發聲的角度。這本書,於焉誕生。
 
  如果要說這幾年受到了怎樣的薰陶,應該說社會工作、女性主義與質性研究啟蒙我最多。三者不約而同地強調一個觀念:任何有重量、足以打動人心的論述,都開始於設身處地的觀察與聆聽。社會科學不該只是象牙塔裡的抽象思考,而應該設法貼近你所關心的那一群人,從他們的眼光看世界,而不只是冰冷冷地站在高處,自認可以給什麼、回答什麼、還是解決什麼。我一直深受這個思想的影響。這本書,於是成就了一個實踐的契機。期許透過一段又一段的對話,一字又一字的書寫,貼近這一段許多人也許自由選擇、也許無可避免得走的生命經驗。自己則化身成為一個如實的紀錄者、說故事的人。因此,如果你期待這是一本教戰手冊,抱歉,也許得讓你失望了,我從沒想過要在書裡說些什麼大道理,只期盼這字裡行間,能讓更多新手父母或即將為人父母的人,找到一個彼此對話的平台與支持的力量;能透過閱讀讓他們體會,他們並不是孤軍奮戰的一群。初為人父母時所面臨的各種辛苦處境並不是特例,而是座落於這個世代一個普遍的現象;但卻絕不是無法改變、只能接受的宿命。
 
  並非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是他們的家庭結構較早步入老年化、無子化的階段,在文化期待、社會政策上,經歷了許多激烈的辯論與各式各樣反覆修正的支持性政策可以當作借鏡。作為一個立志投身社會政策的人,總希望國家在資源分配的當口,能意識到對於辛苦奮鬥的父母親,政府該有的責任與角色。期盼在未來的台灣社會,自由地遊走於職場與家庭之間,變成為人父母一種唾手可得的選擇,而不是一種想當然爾的天職。
 
  無可避免的還有未盡理想之處。例如,在現象的多元性與變異性上,仍顯得單薄,總想多訪問一些不同型態的家庭與不同社經背景、教育程度的爸媽,好豐富對這個現象的理解;總覺得文字的書寫與理論的陳述趕不上時代潮流變化的速度;總想引介更多國外的相關政策,以略盡倡導者的棉薄之力;還有,從學術性論述改寫成合適一般大眾閱讀的叢書,仍難免還留著一些拗口生澀的痕跡。總是一個起步吧!加上一些跨界的嘗試:例如,一介女輩試圖揣摩男性角色,在圍牆外側寫圍牆內的點點滴滴。
 
  本以為人生會沿著直線前進,畢業、出國、工作、結婚……直到自己的生涯數度轉彎,才領悟原來生活是在蜿蜒曲線裡浮沉。這本書就在幾個意外的曲折中匍伏前進,如果沒有遠流編輯群的推波助瀾,可能還只是躺在書架上乏人問津的論文。改寫與潤稿都在哥大巴勒圖書館裡,在那本該是苦讀英文的地方,同窗看我流連中文螢幕,必以為我在虛晃光陰。這本書的誕生,總算也能為這段看似空白的時光留下註腳。
 
  專研質化研究的學者荷康姆(Halcolm)曾說:「質化研究所帶來的,是資料毫無新意的恐懼與沮喪,以及當清楚表達生命真理時的狂喜,在這兩者中間,則是長期艱苦的努力、深入的思考以及推積如山的資料……」這就是它吸引人卻也充滿挑戰的地方!天主教的信仰教會我看重每個生命存在的價值,無論是可愛的新生兒還是男人女人,都該是受到疼愛的寶貝。僅以此書獻給所有初為人父母、即將升格為父母、或者仍徘徊在是否要懷孕生子的新婚夫婦們,祝福你們不要氣餒,許多人與你們一路同行。加油喔!
 

余序 余漢儀教授
 
  舒芸在本書中展現了她說故事的能耐,透過六個家庭、六對夫妻分享初為人父/母的經驗,她引領讀者隨著主人翁娓娓道來,勾勒出現代父親的圖像-選擇性的育兒。弔詭的是,表面看似比做母親的有選擇,但一步步推展開來,終至讓讀者恍然大悟,原來這樣的選擇,是有背後層層機關的造就。  
 
  
 
  台灣這幾年在學術界,性別研究成了顯學,坊間的通俗文學也不遑多讓,一時間兩性議題種種成為聚光焦點。然而就如同舒芸所言,大部分論述從女性經驗出發,將男性化身為鉅視的文化規範、資本主義體制甚或國家機器,站在宰制或剝削的立場,二元對立往往使問題無解。本書的敘述則從具體而微的男性﹁家庭角色﹂切入,讓做爸爸的為自己的行為發聲,再加上配偶的觀點,釐清現代爸爸新手上路的處境,與背後的文化規範、社會化歷程及社會福利體系和勞動市場體制的共謀。原來不論男女,終究是要在同一條船上協力奮戰,才有可能衝出重重迷霧!  
 
  進入學術界倏忽十餘年,但和那些皓首窮經的老前輩相較,我仍只能算是學術殿堂的新手。世人常說,為人師表之至樂,莫過於得天下英才而教;我卻以為,為師之至慰,莫若眼見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舒芸下筆有如行雲流水,使得艱深的學院派論述變得淺明易懂,能更接近普羅大眾。然而能成為本書的讀者,勢必也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就我看來,是一些人,她/他希望透過閱讀,更深刻理解發生在身邊的生活現象,因而更知道如何自處,甚至成為觸發改變的力量之一。
 
【序文作者簡介】
 
  余漢儀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社會工作博士,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暨研究所教授,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研究員,專長及研究領域為兒童虐待、兒童與家庭福利、身心障礙者、人群服務組織分析及福利政策分析。
 
張序 張玨教授
 
  曾經在我開設的「家庭心理衛生」課程,要求學生分組進行家庭雕塑,發現有部分的共同現象:母親與子女一家和樂,老爸卻是一腳門裡一腳門外:前腳代表他很想擠進家人的圈子,羨慕的眼光中閃著孤寂;但門外另有一股拉力要他向外,是後腳讓他抽煙喝酒迷失在聲色場所與牌桌上,置配偶與子女的呼喚與嘆息不顧。在「兩性關係」課程中,父親則被學生形容成忙工作、零用錢來源、無法接近、無話可說、打人的機器、嚴肅;然而他們期待的父親卻要博學多聞、幽默風趣,同樣過於理想化、刻板印象,真實的父親其實應該具有多元面貌。
 
  在我赴笈國外攻讀博士時,外子毅然負起照顧兩個年幼孩子的責任,即使有公婆協助,週日還有保母全天幫忙,但是他至今忘不了週末接兩小回家時,一手牽老大一手抱老二,口中哼著「天天天藍」的辛苦。爾後全家在美團聚直到完成學業返台工作,一路走來看外子與孩子們的關係緊密,他能夠直接表達內心感受,意見不同時也不會動氣。外子常說能與兒女如此親近,是因為一開始便有機會參與。在我推動、創辦「台北市雙胞胎協會」與雙胞胎家長的互動中,他更是深感父親積極參與的重要,否則雙胞胎母親一人面對兩或三個新生兒,孤立無援的情況常導致家庭失和甚至自傷傷人,十分讓人痛心。當然社會制度也要健全,倡導父母並肩參與育兒工作、共享孩子成長喜悅、相互支持促進家庭親密,都是刻不容緩的事!更何況何謂父職、何謂母職?答案絕非傳統刻板的男主外女主內,而是父、母同樣負有養育、教育和親情交流的責任!
 
  很高興舒芸能將她的碩士論文擴大理論基礎,搭配對目前國際趨勢的說明,正好符合目前台灣小家庭興起、雙薪家庭增多,父母的分工已經不能再是傳統單薪家庭的形式或刻板觀念,並且也能提出因應方法。但是本書的內容是以中產階級為對象,在此期盼她的下一本書能更擴大到其他行業或勞工生活。經由國內外比較,能讓我國人都能用心經營家庭,促進家中每個成員的身心健康。
 
【序文作者簡介】
 
  張玨教授,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研究員,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2001-2003年)。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精彩試閱

第一章
 
父職行動特徵:選擇性育兒
 
  美國學者蘿絲曾經指出,即使在歐美那些兩性平權意識高漲,甚至女性就業率頗高的先進國家中,仍然有相當高比例的職業婦女,即使在外有全職的工作,卻仍然是家裡唯一或者是最主要的兒童照顧者。台灣知名家庭社會學者,中研院的伊慶春教授與高淑貴教授,在他們長期對台灣家庭結構的變遷所做的觀察研究中,也同樣證實了這種性別角色變遷不完全的現象。
 
  根據筆者的觀察,居住在台灣大都會區、父母都在外面從事全職工作、領有薪水,又有六歲以下小孩的雙薪家庭中,男性在扮演親職角色︵爸爸︶的時候,雖然已經大幅度的打破了以往男主外、女主內這種截然二分的僵化局面,但是他們在照顧小孩的時間、心態、內容以及親子關係上,仍然顯現了一個相當重要的特質-選擇性。
 
  也就是說,爸爸在「照顧小孩」這件事上,仍然保有極大的選擇空間,尤其在兩性之間具有優先的選擇權。多數的爸爸可以選擇他什麼時候「想」或者「可以」照顧小孩,可以挑他想「幫忙」的育兒活動,或者可以比較自由的「決定」他要參與的程度有多深。有趣的是,這種自由選擇的結果,往往總是爸爸挑到那些不太吃力卻很容易討喜的育兒活動。
 
時間的選擇性
 
  根據家庭社會學的研究指出,男女在從事家務時,不僅有數量與心理認知上的差別,還有性質上的不同。讓我們先從爸爸照顧小孩的時間量、時間頻率還有時間點的選擇上,慢慢揭開現代男性如何成為一個新手奶爸的面紗吧!
 
◎ 時間數量:少數、部分、有限
 
  在本書訪談的雙薪家庭中,雖然大部分的爸爸媽媽都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庭,但是在照顧小孩的總時間量上,仍然有非常明顯的性別差異:媽媽總是那個下了班之後,趕緊衝去保母家或幼稚園接小孩回家,然後把大把大把的下班時間花在小孩身上的一位家長。相較於媽媽這樣長時間、大部分,或近乎把所有的業餘空暇時間都拿來跟小孩相處及投入照顧勞務的現實相比; 做爸爸的一般而言,在照顧小孩這件事上所投入的時間則明顯流於少數、部分而有限的特點。例如:
 
  妞妞爸爸曾經表示:「大部分來講,其實我太太帶小孩的時間比較多,照顧  與跟小孩相處的時間明顯比我多多了。」
 
  小寶爸爸也表示:「前一陣子我在大陸的時間比較多,不常在台灣,和小孩  子直接互動的機會比較少。」
 
  小寶媽媽證實了爸爸的說法:「只有我先生自己獨力照顧孩子的時間都很短  ,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
 
◎ 時間頻率:間歇、偶而
 
  做爸爸的除了在照顧小孩的時間數量上,突顯其少數、部分與有限性的特點之外,在另外一項時間特徵:參與頻率上,也跟做媽媽的很不一樣。相對於媽媽那種持續性、固定性的照顧角色,爸爸則比較常扮演間歇的育兒角色,也就是說,爸爸常常是那個偶爾有空的時候,會插花式、玩票式的照顧小孩的家長,讓我們來聽聽一些爸爸媽媽的現身說法:
 
  嘟嘟爸爸:對嘟嘟來說,我不是一個持續的照顧者,所以我只是盡量幫他換  換尿布、洗個澡,這幾件事我大概可以做到,其他像照顧他的身體、餵奶、  陪伴他等等,大部分都是我太太在做。
 
  嘟嘟媽媽:就算星期假日我先生在家,偶而會幫嘟嘟洗澡什麼的,但是像餵  奶這類工作還是我在做。
 
  既然爸爸是個偶爾玩票式的家長,那麼下一個引起人好奇心的現象是:爸爸會不會都特別集中在某些時間裡,跟小孩有比較多的互動呢?於是本書發現:爸爸在照顧小孩的時間性上,還有另一項特徵:週末假日與平常時間的不同。
 
◎時間點的選擇:週末/業餘爸爸
 
  對大多數忙於工作的爸爸們來說,週末假日與平時上班的日子很不一樣:在客觀情境上,週末或者假日比較具有抽離工作的合理性,因此爸爸可以投入比較多的時間在家庭裡,尤其是照顧小孩上;在主觀心態上,大部分的爸爸也願意與孩子有更多的相處時間,以培養父子(女)之間的感情,建立兩代之間的親子關係。因此,爸爸在週末或者假日,跟小孩在一起的時間明顯比平常多出許多。有心的爸爸們會刻意以孩子為週末生活的主軸,有些媽媽也會刻意從中穿針引線,多留一些時間讓父子(女)們相處,或者乾脆就讓爸爸在週末時全權接手,自己也能暫時有些喘息的機會:
 
  嘟嘟爸爸:只能在我有空,星期六日休假的時候,盡量陪陪嘟嘟,也讓我太  太有自己的空間。
 
  小寶爸爸:我幾乎週末假日都會跟小寶在一起,除非有什麼特殊的狀況,我  通常會刻意避開星期六、日處理公事。
 
  咪咪媽媽:星期六、日我都會盡量叫先生照顧咪咪,自己就做家事,像其實  我先生比我會煮飯菜,但我就是要他看著小孩,換我來做飯,希望能彌補一  個禮拜他們父子缺乏的互動時間。
 
責任與心態的差異性
 
  要瞭解一對夫妻在家裡究竟如何分工,我們不僅要瞭解是誰「做」了什麼家務事,更要進一步知道,究竟在夫妻之間那種不成文的默契裡,是誰被定義為應該「負責」完成某些家務。女性主義社會學者安˙歐克里(Ann Oaklay)認為,即使夫妻共同分享婚姻中的角色,男人仍然常常認為這是在「幫助」他們的妻子,而不是他們分內應該做的事,如此一來,如果某些家務事無法如期完成,就常常被歸咎為女人沒能負起責任。
 
  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勞資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安娜˙波勒特教授(Anna Pollert)在八○年代的研究也發現,丈夫「分擔」家務代表的是讓丈夫作「有限」的特殊家務,而女人自己,則需要對那些沒有休止也沒有明確劃分的瑣事全權負責。就算妻子有全職的工作,男人顯然也不必為家務負責,男人可以選擇他們想做的家事,而且常是比較有趣的家事,像是替孩子洗澡,而不是整理玩具。
 
  台灣的社會工作學者莫藜藜教授與王行教授在一九九五年針對已婚男性所做的研究中,也提出類似的結論:「面對逐漸變遷的社會,絕大部分的男士對於家務事,似乎已經很難置身事外,可是他們在參與家務時,多少還是認為這是幫太太做家事,這種想法似乎還是一種新瓶裝舊酒的大男人主義:家務是女人該作的,不過在她需要幫忙時,我會助她一臂之力,好比騎士精神的復活,公主有難時騎士應該表現出體貼的風範。」
 
  在接受本書深度訪談的雙薪家庭中,爸爸照顧小孩的選擇性不僅表現在照顧的時間上,在他們對育兒的責任感,以及相關的心理認知上,同樣十分明顯。對於育兒責任的認知方面,父親常常透露自己屬於被動與次要角色,認為母親才是那個具有積極的主動性與直接性的家長。
 
  其次,在心態上,爸爸所自我認知的家長角色,常常是陪伴與支持主要照顧者-也就是媽媽-大於實際投入照顧行列的成分,許多爸爸相當依賴媽媽對育兒的熟練,因此大部分的爸爸都表示,自己只是在有空時,或是母親分身乏術時幫忙、分擔,而不是主要的負責人,陪伴小孩也多數是出於想跟孩子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培養感情,而比較不是因為必須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完成某些照顧的勞務。因此,在面對與孩子的相處時間有限時,大部分也只表示無奈,會盡量抽空陪伴,卻沒有太多的愧疚感:
 
  冬冬爸爸:保母如果有事打電話到我們家,都是找我太太,我不太過問這些  事情,基本上家裡的事情,我的態度是能不管就不管,這不是推卸責任,這  種事一個人管就好了,所以我覺得瑣碎的雜事我只要知道,不太去插手。
 
  嘟嘟爸爸:既然我是插花的,我不負很大的責任,嘟嘟有什麼狀況的時候,  直接會對他負責的是我太太,我大部分都退居二線。
 
  嘟嘟媽媽:因為嘟嘟爸爸在乎的只是短時間,所以他不會有這樣的壓力,他  覺得反正回來之後我會處理、解決。我們還是覺得照顧嘟嘟大部分是我的責  任,除非我有事才會輪到他。
 
  這個父職責任與心態上的次要性、配合性,若再對比母親的心態及行為,可以更清楚地勾勒出兩性在親職責任的心理認知上,仍然存有非常明顯的差別。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周玟琪,也曾引用荷蘭烏特列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跨文化研究所教授柯姆特(Aafke Elisabeth Komter)的論述指出:兩性往往會將「家務乃女性天職」或「女性較有天分做家務」等想法,作為合理化傳統家務分工的基礎,也因為如此,常常使得女性而非男性,會因為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家務,而產生罪惡感。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社會人類學者蘇珊.夏(Susan M. Shaw)等人亦指出,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容易將家務事當成一份理所當然要完成的工作,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休閒活動,且女性也比男性更在意自己的家務表現。這種情況,往往會讓女性而非男性,會因為處理家務或照顧子女而面臨心理壓力。在筆者跟父母親的交談中也發現,母親對於孩子的各種反應,明顯會有較多的牽掛與擔心:
 
  咪咪媽媽:我從來沒有覺得是時間的問題,而是做母親的好像天生擔心就比  較多,想東想西的,有時候看到咪咪稍微流鼻水、咳嗽,就會覺得她是不是  怎麼了……我先生好像也會擔心,不過沒有我那麼……當然啦,你也可以說  我個性上比較容易擔心,不過我覺得性別也是蠻重要的因素。不曉得這個舉  例對不對,可是我感覺有些事情咪咪他爸爸不太去想,譬如照顧小孩的事情  我想的比較多,這個那個的他爸爸不會刻意去想的事情,我會想到。
 
  母親對於無法回家照顧孩子、無法善盡母職,或與孩子親近,總是會不經意地流露出較深刻與強烈的愧疚感:
 
  冬冬媽媽:我當然覺得每天晚上的前半段沒有辦法跟冬冬相處是一種損失,  如果我只是偶爾晚回來,先生就不高興,那是他不對;但是我因為工作的緣  故使得晚歸變成一種常態,老實講,自己心裡也蠻愧疚的,覺得錯過了小孩  子一段很重要的時間,確實有一點虧欠。
 
  咪咪媽媽:本來白天可以把咪咪送去給大嫂帶,但我總希望多陪孩子一點,  多給她一點時間。事實上母親面對小孩子跟自己不親喔,那種感覺實在很難  過,就是希望小孩子跟自己很親嘛,要親的話,真的要付出時間,沒有別的  辦法。
 
  這種心情對實際的行為發生的影響是:媽媽們出門會捨不得孩子,不太放心出遠門太久,上班或上課會對孩子有所牽掛,只要一下班、下課就趕著回家等等:
 
  咪咪媽媽:現在我一下了班就有一種責任感,就是得趕快回家。
 
  嘟嘟媽媽:「有的時候我在上課,也會想嘟嘟在保母那裡有沒有喝奶,剛開  始我一下課就趕回來餵嘟嘟。」
 
  上述種種描述清楚的勾勒出,兩性在親職角色的責任感與心理認知上,有很明顯的差異。女性無論是因社會化歷程的潛移默化,或受到文化規範的社會建構所制約,總是對母職角色的責任歸屬有比較高的期待,即使外出工作,仍把育兒責任放在第一位,行有餘力再發展事業,因此對於無法善盡母職有較強烈的牽掛、愧疚。男性在這方面的感受與表達上,則顯得相當微弱與稀少,並且在心理認知上,仍然把養家活口、維持家計的職責,看得比投入家務來得重要,因此定義父職責任為次要、被動與配合性。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產品規格

書號:A3269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0.9 × 1.6 cm

類別:

分類號:544.141

頁數:272頁

重量:38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48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