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感覺教育指導手冊:○~三歲六感學習啟發遊戲235



作者:陳文德

出版日:2003/01/01

定價:260元

優惠價:79折205

關鍵字:感覺統合感覺教育嬰幼兒教育情緒教育語言發展運動企劃認知發展

  • 庫存不足
內容簡介

嬰幼兒期的感覺統合發展不良,可能是兒童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近年來,感覺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漸被肯定。惟現今對感覺教育的關心,絕大多數仍停留在表象的理解上,能真正落實在實際生活教育層面的很少。本書便是從這個角度切入,除了詳盡介紹感覺統合的重要及影響外,還加入235個實用又有趣的感覺遊戲,希望一般大眾明瞭感覺教育的重要之後,更能將其落實在嬰幼兒的教育工作上。
 
全書分為五篇,從最基礎的感覺訓練,到感覺統合在語言能力、運動企劃、認知及人格發展、創造力,甚至當今最熱門的情緒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有專章討論,並提供遊戲設計,是所有關心嬰幼兒教育及發展的人,不容錯失的學習專書。
 

作者.譯者簡介

  陳文德,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後赴日本愛育醫院、筑波大學潛修幼教,專攻幼嬰教育。曾任社會大學教授、北京醫科大學感覺統合教室指導人、高雄縣政府顧問、教改會委員、奇德兒幼教科技董事長,創辦八家直營幼兒園,二百餘家教學聯盟。現已退休,專心教學研發、寫作及講學的工作。著作包括《如何激發幼兒潛能》《學習困難兒童指導手冊》《用新教孩子》《歡喜學習》等書之外,尚有歷史類書籍十餘種。
 

目錄

□《大眾心理學叢書》出版緣起
 
□前言/揭開大腦生理學人類學習的祕密
 
第一篇 感覺教育和感覺遊戲
 
1.感覺訊息的作用
 
  視覺學習重點在雙眼焦距的成熟/聽覺可以豐富並提高傾聽能力/嗅覺教育決定大腦的靈敏度/味覺關乎生活品質的提升/觸覺及平衡感
 
2.本體感和平衡感的發展
 
  觸覺──生命開始的第一個強烈感覺/大小肌肉關節訊息促成本體感成熟/固有平衡是進化而來的潛能/蜈蚣的一百隻腳怎麼動/前庭平衡掌控感覺中樞神經
 
3.天才寶寶的感覺遊戲
 
  ○歲到七個月/八個月到十四個月/十五個月到二十二個月/二十三個月到三十六個月
 
第二篇 語言能力發展
 
1.人類的語言學習
 
  語言和觸覺的關係/發音來自錯誤的嘗試和自我修正/舌的靈活度是正確發音的關鍵/詞彙的認識不能靠死記/語言組織是左腦邏輯體系形成的
 
2.聽、讀、說、寫能力的發展
 
  傾聽能力的培養/有關認字教學的各種爭議/從認字到閱讀能力的發展/說話的能力是創造學習的/寫字能力的形成
 
3.天才寶寶的語言遊戲
 
  八個月到十四個月/十五個月到二十二個月/二十三個月到三十六個月
 
第三篇 運動企劃和認知發展
 
1.嬰幼兒右腦發展契機
 
  運動企劃能力的關鍵──平衡感/思考前期的大腦活動/運動企劃的直覺反應/前庭體系和前庭平衡發展/豐富的觸覺刺激有助於本體覺成熟/右腦的驚人學習能力
 
2.運動知覺和企劃能力
 
  語言能力的運動性知覺/大小肌肉成熟中的運動企劃/運動企劃對左右腦成熟的影響/感覺障礙時的運動企劃發展
 
3.天才寶寶的認知遊戲
 
  ○歲到七個月/八個月到十四個月/十五個月到二十二個月/二十三個月到三十六個月
 
第四篇 左右腦平衡開發
 
1.左腦的理解和組織思考力
 
  右腦的學習在當下完成/左腦的功能從記憶和累積開始/記憶力是不能訓練的/強制記憶的後遺症/左腦的組織架構是認知學習基礎/理解力是左腦的重要功能
 
2.觀察和想像創造的右腦功能
 
  超意識的右腦學習/棋王與深藍電腦對弈的啟示/右腦VS.左腦的大挑戰/放下舊的,便有無限的創新力/棋王的執著和失敗/新鮮、熱情、永遠的新/只要觀照和聆聽
 
3.天才寶寶的智慧遊戲
 
  ○歲到七個月/八個月到十四個月/十五個月到二十二個月/二十三個月到三十六個月
 
第五篇 人際關係
 
1.嬰幼兒情緒發展
 
  胎內的成長最驚人/初生的第一個人際關係/切忌有潔癖症的保姆/學習挫折影響情緒/嬰幼兒最需要的是尊重和關懷/自我成長的七個階段
 
2.如何建立合群的習性
 
  群眾在哪裡?/人類出生在群體裡/從模倣到遊戲/遊戲中的人我關係發展/設定的群體規則到約定規則的發展/尊重比權威更有效
 
3.天才寶寶的EQ遊戲
 
  ○歲到七個月/八個月到十四個月/十五個月到二十二個月/二十三個月到三十六個月
 
□結語/開放教學的新趨勢
 

序文前言

揭開大腦生理學人類學習的秘密
 
  八十年代大腦生理學的重大突破,讓科學家發現大腦感覺訊息的整合--又稱感覺統合--是人類學習能力最重要的關鍵。從此,感覺統合立刻成為教育工作者和很多父母親矚目的焦點。
 
  一九七二年,任職於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愛爾絲博士(Dr. Jean Ayres)在其經典名著《感覺統合與兒童行為》(Sensory Integration & ChildrenBehavior)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嬰幼兒期感覺統合的不良,可能是兒童學習困難最主要的原因。此一觀點立刻引起全世界教育工作者的關切,很多人也都表示有此相同的看法或經驗。
 
  這兩年來,台灣的教育單位也因發現愈來愈多的學習困難和社會適應力不佳的兒童及青少年,而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對有關感覺統合的現象給予較大的關注,但真正認識感覺統合的並不多,絕大多數只是掛在嘴巴上的名詞罷了,談得多,但能真正落實在實際生活教育層面的卻很少。有些人更把感覺統合及問題兒童劃上等號,更因此使很多人對感覺統合有著嚴重的誤解。
 
  筆者經常在演講中半開玩笑的表示,我們能努力的是「感覺」,「統合」是上帝和佛祖的事。的確,我們無法對統合進行任何的控制,只要感覺訊息的質與量夠,大腦及身體的感覺自然會產生正確的統合功能。只要有感覺訊息,自然會產生統合,不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人類的感覺統合一直都在進行中。
 
環境變遷對嬰幼兒的戕害
 
  人類的感覺訊息有六種:視、聽、嗅、味、觸及平衡感(身體和地心引力之協調)。這些感覺訊息透過身體的感官,由大腦中樞神經體系運作,儲藏於記憶區中,再經由彼此的互動,進行一種自律功能的整合,而衍生人類語言和運動企劃能力,更是左右腦抽象思考力的基礎。經由此,身體和大腦的協調運作能力也趨於成熟。
 
  因此,感覺統合上的不足和失敗,會影響身體的操作和思考上的混亂,進而造成學習障礙。
 
  然而讓我們更關心的是,為什麼以前很少有這種問題,現在卻成了許多為人父母和老師者最感頭痛的現象呢?
 
  其原因在於當前生活環境的變化,最主要的兩點有水泥叢林之稱的都市化建築物和愈形嚴重的小家庭結構,這對初生期的嬰幼兒的確有很大的影響。這兩項環境變遷都是人類史上的第一次經驗,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教育學或心理學均未觸及這兩項重大變革,也因為如此,使這個問題愈來愈嚴重了。
 
  在都市化建築物方面,它幾乎剝奪了嬰幼兒觸覺及平衡感的學習。孩子們玩沙、玩水、在草地上打滾的空間全沒了,甚至連吹風、曬太陽的權利也受到阻礙,代替的是讓嬰幼兒觸覺變化不多的冷氣空調,加上一大堆阻斷嬰幼兒活動的大小傢具,有的孩子甚至連爬行的空間也喪失了。
 
  在小家庭的結構方面,小家庭使童年時期最重要的友伴團體消失了,嬰幼兒學習說話和生活獨立能力、團體規範的最有效管道也遭到切斷。小家庭裡成長的嬰幼兒,在一對一過度保護和干預下,都成了身心發展不良的「小國王」,等到上幼兒園時,便陷入了「王見王」團體生活嚴重適應不良的困境。
 
學習應著重自發性的內在成長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做父母的期望,這使不少嬰幼兒在感覺教育尚未成熟前,便得去接受一大堆填鴨式的抽象符號,甚至還有用「三字經」及「唐詩」來訓練幼兒語言能力的。
 
  由於嬰幼兒時期大腦記憶的訊息不多,但仍擁有驚人的吸收能力,這些被硬塞進去的符號,自然也能產生一些效果。但問題是:有效果,可能也會有傷害。
 
  有效果便是有影響,影響有好的和壞的,好的影響自然是我們的希望,但壞的影響則有可能產生無法彌補的傷害。有時候,效果愈大的,傷害也愈大。
 
  其實,人類的學習最重要的是內在的成長,而不是外在的知識或符號。知識或符號或許有助於內在成長,但仍必須有感覺訊息為基礎,才能對這些符號產生真正的了解。
 
  內在的成長必須依賴感覺訊息,透過嬰幼兒自我身體操作,透過感覺經驗去嘗試錯誤,並做自我調整,逐步修正大腦與身體的互動關係,產生對環境的掌握能力,這才是學習的真正過程。
 
  幼兒時期學習走路,便是一項很成功的內在成長。但我們一定得注意到,從來沒有一個大人會用他們所認為的「正確技巧」來教導小孩如何走路。
 
  學習母語時也一樣,沒有任何父母會在意學習講話的嬰幼兒要有正確的發音,詞彙不可以用錯,更不會有人關心幼兒文法上的正確與否。
 
  除了因為早年感覺統合不足所引發的語言發展遲緩外,一般嬰幼兒在未受到專業訓練的父母親、祖父母和保姆人員的引導下,卻經常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輕鬆又愉快地學會了一種到兩種以上的母語。
 
  但國中開始的英語學習卻嚴重的失敗了。
 
  光要讓孩子有正確的發音技巧就有好幾種音標,文法更是厚厚的一大本。每位英語老師都慎重其事地矯正我們的發音,加上補習班老師,以及編纂錄音帶和錄影帶的專業人員,有多少自認為最內行的人投入了這項工作,但在努力了六、七年後,仍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子無法講出最簡單的英語,可見所有企圖想「正確教導」的老師,大多會失敗。
 
  熱心新時代教育改革的美國學者迦納(Howard Gardner)在其名著《超越教化的心靈》(The Unschool Mind,遠流出版)一書中,也大聲地質疑道:為什麼如此多專家的努力,仍輸給沒有專業訓練的老祖母?可見正統學校這種太過於重視「教」的學習方式,是有著非常嚴重的盲點的。
 
  學習必須完全靠自己,教育工作者只能替學生安排一個最可能的學習環境。因此,老師無法強迫學生做任何學習,就是勉強用記的,對內在成長也沒有任何的幫助。
 
  傳統的教育觀念,最不關心的便是人類自動自發的內在成長驅力。大人們總有無限種的「正確」教導方法,強迫孩子依照我們的希望來學習,這種強烈的教導意念,也是幼兒教育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人類的學習其實都是自動自發的,人為過分的干涉,反而是唯一的障礙。我們從大腦生理學的功能分化圖來了解,便可看出人類自動自發學習能力的發展。
 
胎內環境對感覺訊息的影響
 
  大腦最主要的功能,是訊息的儲存與整合。
 
  訊息可分為感覺訊息和符號訊息,如圖所示,執行此一任務的是大腦中的神經體系,它將這些訊息輸入大腦最底層的記憶區,這裡也可以稱為統合區或潛能區。
 
  由身體感應區、思考區所輸入的訊息,首先便進入這個記憶區,加以重組和整合,形成各種關係架構,再透過大腦各功能區回饋給身體,用以指揮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各種運作架構。因此,這個儲藏中心也就是指揮中心,對人類的學習能力有絕對的影響。
 
  人類的這個學習體系開始有較清晰的訊息輸入,大約是在胎兒形成的第五個月左右。在這個時候,大腦組織和身體器官結構都已有了雛型,聽覺也明顯地發展出來了。
 
  因為如此,有不少人把胎教的重點放在聲音的教育上,最常被提及的是胎音和胎教音樂,有人更主張懷孕中的媽媽必須經常對胎兒講話。但是以實際效果而言,只抓住胎兒聽覺的方法,是有點似是而非的。這一點我們在第五篇第一章中會提到。
 
  不過,胎內環境的良否,對人類未來的發展的確是非常重要的。
 
  胎兒期的養分和氧氣,都必須靠臍帶由母體輸入胎兒體內,因此,臍帶的暢通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懷孕五個月後的階段,胎兒也已逐漸的長成,需要比較大量的氧氣和養分,如果這個時候媽媽仍有喝濃茶、咖啡、酒、吃辣和抽菸的習慣時,這些刺激物可能會形成毛細管或微血管的收縮,而造成養分和氧氣的供應不足,進而影響胎兒大腦的正常發展。
 
  另一項更重要的胎內環境是胎位的變化。
 
  懷孕五個月後的胎兒,頭部會開始往下移動,同時逐漸調整成誕生時的體位,這便是胎位變化。從感覺教育的立場,胎位變化是人類大腦及身體,練習和地心引力協調的階段,是人類平衡能力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近年來,職業婦女增多,由於工作時的體態經常不利於胎兒的成長,加上心理壓力增加,導至肌肉僵化,都很容易造成胎位不正的現象。胎位不正會造成胎兒出生後的平衡感不良,影響大小肌肉的健全成長,有些甚至會造成沒有爬行經驗便直接站立和走路的現象。
 
  切勿以為這是早熟,因為沒有爬行將造成平衡感訊息嚴重不足,而形成左腦成熟的障礙,嚴重的話更會造成孩子的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和數學屢學不會的缺陷。
 
  所以,胎兒時期的胎位變化和臍帶暢通是最重要的。
 
  如果有以上這兩項問題時,最好能夠在出生後的六個月內--也就是純感覺階段--加以著重調整,便能夠在大腦急速發展前,導正其可能扭曲的訊息輸入方式。
 
剖腹生產兒的缺點
 
  出生的那一剎那--○歲,身體和大腦的感覺訊息又會有個強烈的互動學習。
 
  嬰兒離開母體前,必會受到母體產道的強烈擠壓。由於母體產道非常狹窄,嬰兒幾乎全身處於強烈的壓力下,這是初生嬰兒一次非常重要的觸覺刺激。
 
  由於在羊水中觸覺變化很少,所以初生時的這次擠壓,會讓觸覺有一次空前絕後的強烈刺激,而在記憶區中留下有力的痕跡,形成日後對感覺接收及處理最重要的參考架構。
 
  換句話說,有了這個經驗,皮膚的神經系統會和大腦的中樞神經有強烈的互動,使皮膚及大腦記憶區在接收感覺訊息時更為多元化,影響日後所有感覺學習的敏銳度。
 
  沒有經過產道擠壓的剖腹生產兒,便因為少了這個重要的感覺學習過程,進而影響所有的感覺學習:
 
  視覺辨識不足,影響雙眼焦距的成熟;
 
  聽覺辨識不足,影響日後說話發音的準確度;
 
  味覺辨識不足,形成挑食及偏食的壞習慣;
 
  觸覺學習不足所形成的觸覺敏感或觸覺遲鈍,將會養成焦慮、緊張的個性,並且對陌生環境難以適應。
 
  剖腹兒的另一項麻煩,是缺少關節訊息所形成的身體操作不良。
 
  人類身體上的大小關節特別得多,這也是人類在肢體及大小肌肉發展上優於一般動物的最主要原因。身體大小關節的位置及其結構,這些訊息在出生時的產道擠壓中,都會完全進入大腦記憶區,成為孩子日後行為成熟的最重要基礎。缺乏這些關節訊息,會使幼兒在成長中變得膽小、緊張,而且笨手笨腳。
 
  面對這些不足,最重要的補救方法是:剖腹生產兒在出生後的前六個月內,要經過做皮膚觸摸、擁抱,以及大小關節的按摩遊戲,以補強其必須的訊息。
 
第一層次感覺統合-身體反應區
 
  在人類出生的前半年到出生後的半年間,是純感覺訊息學習的階段,也是大腦第一層次感覺統合發展完成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抽象的符號訊息尚未形成,所以這種純感覺訊息在大腦中的互動,會因其量和質的不同,產生明顯的異同比較架構,這便是符號訊息和思考訊息的最重要根基。
 
  因此,這些早期輸入的純感覺訊息,對日後大腦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從大腦功能分化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類最早期的感覺訊息,主要來自大腦頂上區的中心溝、延伸下來的中樞神經纖元,以及延伸到各功能區的分支神經纖元所共同負責的。
 
  中樞神經纖元貫穿了大腦記憶區上方的頭、手、軀幹、下肢四個身體反應區,這四個反應區的排列,有如人體顛倒而立的姿態,這正是嬰兒即將離開母體時的形態。更重要的是,人類的感覺學習也是依此順序,由下而上的發展出來。
 
  嬰幼兒最初學習的訊息來自於頭部區的感官--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雙頰肌膚。一段期間後,才學會用手來抓東西,手臂、手掌、手指開始有了學習訊息。接下來才是軀幹區的翻身、起坐、爬行和站立,這階段,人類的觸感和平衡感會大幅增加,並且傾向多元化。最後成熟的是下肢,能夠站起來的嬰幼兒,也會很快發展出走、跑、跳的能力。
 
  頭部區上面的眼、鼻、耳、嘴等感官,以及臉部的敏銳肌膚,是嬰幼兒最重要的訊息輸入管道。此外,顎部的關節訊息也特別的重要,因為顎部關節在吸吮和咀嚼時,便會牽動頭骨架構的蠕動,可因此促進大腦內外的按摩,對大腦中樞神經體系的活化很有幫助。
 
  中耳內的半規管,更可直接連繫小腦前端的前庭核,那正是人類處理地心引力訊息最重要的器官。地心引力和身體互動的協調--也就是平衡感--是人類一生中最多也最持續的感覺訊息,如果這個感覺訊息失調,便會影響大腦的發展,讓人類較高層次的思考、動作和情緒,都會遭到困難和挫敗。
 
  手部區的訊息也非常多而複雜,成長中的孩子便以此學會拿湯匙、筷子、筆、剪刀、折紙、穿衣服、扣釦子、繫鞋帶、擦臉、刷牙、洗澡、操作工具等能力。雙手發展的成熟度,將影響日後右腦的想像創造力和生活實踐能力。
 
  軀幹區是平衡感和大小肌肉訊息最重要的根據地。頸部必須成熟到把最有重量的「頭」撐住在一個平衡位置,才不會影響站姿和坐姿的成熟,由頭部而下的脊髓結構也才能順利發展。長大以後身體的穩定和動作的靈活度,都要受到此一基礎的影響。
 
  軀幹區也是皮膚最多的地方,對觸覺學習的影響也最大。觸覺是嬰幼兒早期最強烈的訊息,因此是大腦記憶區的整合基礎,感覺辨識架構的根基,會影響日後繼續進來的視、聽、嗅、味、觸及平衡感訊息的處理,對學習品質的好壞有很大的影響力。
 
  下肢的成熟最晚,但對身體的靈活度及平衡感訊息的掌握卻最為重要。
 
  下肢必須支撐身體的整個重量,這也是人類活動力最重要的基礎。特別是坐骨、大小腿、腳盤、腳趾力量的成熟與否,是大腦發展中最重要的變數。
 
  換句話說,身體和大腦的互動與協調,能夠正確地處理及整合這些感覺訊息,才能發揮較高的學習品質,進而發展出更高層次的思考訊息。
 
純感覺訊息-視聽嗅味之功能
 
  除了身體反應區外,視、聽、嗅、味的感官功能,也在這段期間迅速發展起來。
 
  視覺學習除了對光和形的辨識外,雙眼焦距的協調更為重要。
 
  人類的兩個眼睛有兩個視覺,中間是重疊區,又稱為中心視,旁邊的稱為周邊視。經由視覺神經和視覺肌肉的成熟,中心視可協調成一個視覺,這便是焦距的形成。
 
  三歲前的嬰幼兒因其中心視重疊,所以看不清楚,自然會傾向於運用周邊視,這也是嬰兒喜歡東張西望的主因。這個東張西望的動作,不但可以促進嬰幼兒頸部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的成熟,更可以協助雙眼焦距的早日形成。嬰幼兒的爬行因頸部運動最多,對視覺焦距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
 
  焦距成熟將影響幼兒長成後的注意力集中和閱讀能力,對人類學習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
 
  聽覺的辨識能力使嬰兒得以模倣聲音,並練習操作自己的舌、唇、聲帶,進行ㄚㄚ學語的發音練習,幾乎在一年的時間(約出生後第七個月到第十八個月),經過數萬次的錯誤嘗試,終於能夠掌握自己的發音技巧,發出較明晰清楚的語音。
 
  嗅覺是動物保護自己最重要的工具,鼻子也是感覺細胞最多也最敏銳的器官。嗅覺和大腦的連繫也最為密切,可以用來探索和了解環境,並做出必要的應變,對於判斷和預測幫助最大。
 
  嗅覺較靈敏的動物,一般也被認為會比較聰明。
 
  味覺的好壞不但會影響進食的習慣和情緒,也是造成長大後偏食與否的最主要原因,對幼童的生活品質有直接的影響。
 
第二層次感覺統合-語言表達和運動企劃
 
  初生後的六個月,大腦所運作的幾乎都是感覺訊息,但隨著時間的增加,感覺訊息之間異同比較愈多,便會形成大腦中組成的各種關係架構,使大腦進入第二層次的感覺統合,右腦的語言表達區和運動企劃區便由雛型逐漸成熟,這段期間大約便是出生後的第七個月到第十八個月。
 
  這也是符號訊息的開端,但本質上仍脫離不了感覺訊息。
 
  感覺訊息和身體運作不斷地互動和協調,人類也由簡單的身體反應去完成一項簡單的目標開始,逐漸發展成較複雜目標所需要的複雜動作,這也是人類邁向更成熟學習能力的指標。
 
  語言表達區開始於聽覺辨識能力成熟之際。嬰幼兒在初生後的第七個月開始,逐漸練習以唇、舌、聲帶、鼻音共鳴來模倣聲音,使幼兒從純粹的叫聲開始進入語言發音的階段。
 
  接下來便是詞彙的使用。詞彙是生活訊息的符號,所以學習時必須和生活密切配合。
 
  運動企劃(motorplan)比語言表達更為重要。人類在進行一樣動作時,必須先對自己的身體和環境間的關係進行全盤的了解,並訂出實施的步驟,以便正確完成一系列目標的大腦意識作用,這就是運動企劃。
 
  運動企劃使人類由純被動地接受感覺訊息,發展出身體對環境主動的探索和經驗,以尋求新的刺激。因此,運動企劃將會影響人類新行為和新思考的發展,特別是語言的組織和日後的數概認知發展,都受到運動企劃能力很大的影響。
 
  從嬰幼兒抓取和逗弄自己的玩具到翻身、爬行、站立、自己喝水、進食、穿衣、洗臉、刷牙、大小便等行為,都是在運動企劃逐漸成熟中學會的,並且配合這些動作的逐漸熟練,嬰幼兒的運動企劃也會更為完整。
 
左右腦均衡發展使思考更趨成熟
 
  接下來,大腦發展便可進入到抽象思考的雛型--左右腦思考區的成熟,時間大約在出生後的第十九個月到第三十六個月間。
 
  左腦負責理解、判斷、邏輯和組織等功能;右腦負責觀察、想像創造、意志等功能。
 
  從大腦功能分化圖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左腦思考區是由身體反應區和感覺區的訊息互動,產生一種關係性思考架構所形成的,也因此,左腦又稱為「關係腦」。
 
  嬰幼兒期間躺在床上,眼睛看著天花板,大人將他抱起來,視覺也立刻因而有了變化。這種身體移動和感覺變化間的關係認知,在人類的每天生活中都以數萬次的經驗在進行著,這便是左腦認知發展意識的來源。
 
  感覺訊息互動愈多,關係認知也必然愈多,抽象思考便跟著很快形成,並且逐漸代替早年的純感覺訊息,成為大腦學習力的主流。
 
  但是,抽象思考愈多,「當下」的感覺也愈少,成年人和知識分子容易侷限在自己的意識型態中,變得僵化而固執,便和左腦的過度發展有關。
 
  其實,只靠左腦教育是不夠的,過分強調理解、組織和邏輯,也會使人類執著於舊有經驗,造成思考僵化。
 
  近年來有不少人開始提倡右腦教育,便因右腦在處理感覺訊息的能力較強,有助於大腦思考更為活潑。
 
  右腦的發展從大腦功能分化圖中看來,是語言表達區及運動企劃區更趨成熟的結果。也因此,在幼兒期,右腦的發展常比左腦更為容易。
 
  運動企劃成熟,能使嬰幼兒勇於向外探索,這便是想像力、創造力、觀察力的基礎。
 
  語言能力較優,嬰幼兒的自信心、記憶力和表現力也會比較強一些。
 
  但也不必對右腦做刻意的刺激,因為幼兒期右腦發展本來就比較好,太多的刺激經常會形成幼兒腦波太高的現象,變得焦躁、多話、好動又缺乏耐心。比較重要的是在左右腦的均衡發展上,這才能使思考力趨向成熟及穩定。
 
  像這樣由感覺訊息發展成具體思考和抽象思考的過程,便是感覺統合的功能,也是人類整個思考力和學習力最重要的根基。感覺統合不足的孩子,學習能力的成長自然也會碰到困難。
 
放下欲望,了解需要
 
  大腦功能區最後長成的是情操區,這大約在出生後第三十六個月左右。
 
  情操區便是我們經常談七情六慾的「七情」。六慾是由六感--視、聽、嗅、味、觸、平衡感所發展出的訊息,六慾的成熟是七情的根源;七情則是--喜、怒、哀、樂、愛、惡、欲。
 
  七情的發展決定幼兒對環境的互動模式。
 
  都市化和小家庭所造成的感覺統合困難,使這方面的發展更不容易成熟。
 
  大部分人大多認為照顧嬰幼兒最好是一對一,人數愈少,照顧會愈周全,其實這是很嚴重的盲點。因為小家庭親子關係過度頻繁,加上孩子太少,大人在不自覺中,常會給幼兒太多人為干涉,造成揠苗助長的現象。
 
  大人其實很難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demand),反而比較關心自己的欲望(desire)--也就是說想做一位好媽媽、好爸爸和好老師的執著。
 
  因此,打孩子、罵孩子、強迫他、批評甚至譏諷侮辱,都只是為了孩子好。於是每位天真、活潑、無邪的幼兒,都被認定是不打不成器的「被虐待狂」。
 
  只要我們能放下思考上的欲望和偏見,以客觀的洞察力便可發現,過去一對父母打罵五個到十個孩子,都已讓我們感到壓力夠大了,現代兩個孩子恰恰好的時代,從孩童的立場來看,壓力勢必有好幾倍。
 
  責打孩子雖然是立刻有效的,但傷害也是立即的。它固然可以制止孩子的行為,但也使孩子的需要遭到嚴重挫折,進而有情緒的退縮和強烈的反彈,影響其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當務之急--教育改革
 
  教育的目的,是在協助孩子去面對不可知的未來,而不可知是人類生命中最大的恐懼和鬱卒,因此,只將我們過去的經驗傳給孩子,對他們並無太大的好處。在這二十世紀末高度變化的時代,每兩年幾乎要等於過去二十年的變化,今天的任何經驗對生活在廿一世紀的幼兒來說,自然也不會有什麼用處了。
 
  可惜我們目前的教育,仍盡是些過去的經驗,有很多人甚至以學習必須模倣為理由,主張孩子要正確模倣大人所教的正確方法。
 
  但是學習並非模倣,模倣最多只是起點,學習一定要能發展,也就是能觸動內在的成長。
 
  目前教育最大的盲點便在我們盡教些「死」的知識,還不斷用考試來強迫他們記誦,用賞罰來打擊他們的信心和自動學習的意願,很少教導他們如何來探索不可知的未來。只以過多的擔心、管束和不耐煩的批評來強化他們學習的效果,這也是教育失敗的主因之一。
 
  當前的教育失敗,並不在於我們教得好不好,而是整個教育本質的問題。
 
  進入學校以後,我們很少教孩子相互關懷、合作、觀察、想像創造,反而只教他們嫉妒、競爭、排他、虛榮心和打敗他人的暴力罷了。這也是社會為何混亂,為何充滿功利、狡猾、欺騙和暴力的原因了。
 
  只要再看看所有畢業班的孩子,充滿著焦慮、緊張、對未來的毫無信心、對成長一點也不快樂的樣子,便可以了解教育的徹底改革是當務之急了。
 
  本書是獻給真正關心孩子及真正想了解嬰幼兒學習成長過程的父母親和老師們,讓我們共同來面對當前教育的失敗,而勇敢地去改變它,扭轉它。
 
  本書的內容及所有的遊戲設計,並非筆者一人的力量,特此感謝所有奇德兒幼教機構工作同仁的參與及努力。
 
  再度感謝遠流出版公司負責人王榮文先生和編輯部同仁的支持,讓本書能順利和大家見面。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長期支持我的讀者朋友們,沒有您們的包容和愛護,也沒有筆者一向大膽的言論了。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產品規格

書號:A3267

裝訂:平裝

尺寸:15 × 21 × 1.8 cm

類別:社會科學類

分類號:523.2

頁數:336頁

重量:45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4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