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不足
生理的急遽變化、心智的漸趨成熟,使得青春期的孩子急欲展開探索自我的歷程,也使青春期成為生命中一個充滿困惑、好奇、嘗試及不確定的階段。青少年在這個半大不小的尋夢年紀,做事較理想化,行為比較衝動,多半不會顧慮到現實,也往往因此闖出禍端。
媒體報導接二連三的青少年事件使整個社會充滿了迷惑與不安,為人師者備感挫折無力,社會大眾則人心惶惶。本書作者針對一些常見的青少年不健康行為,例如:吸毒、抽菸、性氾濫及暴力等,做出詳細的分析與解構,並提出因應與引導的建議措施。希望能幫助讀者更了解青少年的發展特徵,並對可能引發危險行為的原因、處理方式和預防方法有更多的認識。
曹乃怡,1995年畢業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組。專長為:社區衛生計畫研擬與評估、健康行為控制。
劉麗容,台灣大學畢業,赴美研讀溝通障礙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專研雙語兒童溝通障礙,關懷婦女成長問題不遺餘力,近年來並投入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研究。著作有《如何克服溝通障礙》《女人,一枝花》(遠流),及描寫亞裔青少年心聲的《掙扎發出的聲音》等。
《大眾心理學叢書》出版緣起
編輯室報告
專文推薦/狂飆少年與生命教育鄭崇趁
作者序
緣起
第一章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青春期生理與認知能力變化
青少年的行為特色
青少年的社會環境
青春期的任務
第二章物質濫用行為
毒品的特徵及作用
故事的啟示
防範青少年吸毒的關鍵
戒毒治療
早期防治
第三章青少年吸菸行為
生活中的危險因子
尼古丁成癮
如何幫助青少年戒菸
預防教育
社區反菸活動
青少女的吸菸問題
法律與菸害防治
第四章性行為
青少年的性與性行為
性的意義:性教育的第一課
早發性性行為
青少年性教育
青少年應該知道的避孕常識
青少年應該有的性病常識
約會強暴
同性戀
追求開放且健康的性關係
常見的避孕方式
第五章青少年暴力行為
故事的啟示
影響暴力行為發生的因素
預防青少年暴力行為的發生
防止校園暴力教育活動
青少年常是暴力受害者
自殺行為
全體動員防暴力
附錄一 勒戒、治療及醫藥諮詢機構
附錄二 關懷青少年的相關機構
曹乃怡
幾年前協助在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任教的劉麗容教授,接待來自台中的國中老師進修團體,在聖地牙哥大學進行為期兩週的青少年藥物濫用課程,之後劉教授就一直督促我利用這份教材與所學,整理出一本能夠幫助父母和其他工作上與青少年有接觸的人了解青少年行為問題的書。我自從研究所畢業回國服務後,一邊閱讀著蒐集來的參考文獻,一邊注意報章雜誌等媒體所刊登與青少年有關的社會新聞,接二連三的新聞,讓我深刻地意識到目前青少年生活及行為失序問題的嚴重性,使我對這個寫作的計畫更加慎重,加上中間又遇到個人生涯規劃的瓶頸,以致這個書稿遲遲未能出爐。
如今,這本書的完成,我要特別感謝劉麗容教授和遠流出版公司。因為劉教授對知識傳遞的熱情和鼓勵,讓我能夠戰勝寫作的心魔。
在這本書中,我嘗試以一個公共衛生人員的角度,探討青少年因其所處之身心發展階段,特別容易從事的不健康行為(unhealthy behaviors)或稱危險行為(risky behaviors),亦即可能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並增加其罹病率、死亡率及減少預期壽命的行為。在此,希望讀者能以一個新的視野來看待青少年的行為問題。
在眾多的不健康行為中,我選擇常見的物質濫用行為、吸菸行為、性行為和暴力行為來討論,希望能幫助讀者更了解青少年的發展特徵,並且對可能引發危險行為的原因、處理方式和預防方法有更多的認識。在遇到周遭或家中青少年出現行為問題時,能夠以較為理性的態度,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恢復身心的健康。
不論社會再進步,科技再發達,父母對孩子的照顧是無法取代的,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和家庭結構,以及亦莊亦諧的親子關係,才是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萬靈丹。可惜的是,在自由開放的社會中,沒有人能保證父母的身心健康,從實際的經驗也發現,太多的青少年就是來自父母本身從事這些危險行為的家庭。而要做到完全的照護,必須先將這些父母送進專業的輔導機構,糾正他們的行為,建立他們正確的教養知識,並且協助他們生涯規劃。在這類輔導體系尚未成立之前,學校教育的功能顯得特別重要。因為一所學校,比起一個家庭,有更完整的制度和更穩定的資源,包括:專業的教育及輔導人員。所以本書各章中,我都會提到其他先進國家針對該章討論的青少年不健康行為所設計的校園教學計畫,供讀者參考。或許,在我國既有的教育制度下,大家對這些立意深遠,不計成本的教學方式,會質疑其可行性,但我相信在現今家長和教育當局愈來愈重視青少年生活教育的情況下,這些教學方式還是有其遠景可期。
同樣的,在我所蒐集的研究報告中,改善社區環境、爭取社區資源的配合,也是降低青少年不健康行為發生率的熱門話題,例如:店家犧牲賺更多錢的機會,拒絕販菸給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拒絕販售含有酒精的產品給二十一歲以下的青少年等等。當然進行這些活動之前,相關單位必須投入相當大的心血,進行社區共識建立的活動。
想當這年頭的新好老爸、老媽和新好老師可不簡單,過去的父母可能以拆孩子的信件、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來了解孩子的交友狀況和資訊來源,然而這一代青少年的父母還得懂得如何上網路,破解孩子預設的密碼,才能查看他們的E-mail,至於網路中的色情與暴力更是防不勝防,大人究竟該如何管理這群新新人類呢?
還好,青少年對父母師長的關愛的需求,是永恆不變的,青少年其實只是一群還在成長中的孩子,而從事危險行為的青少年更是生了病的孩子,希望除了老爸、老媽和老師,其他的社會人士也能付出關心和耐心,幫助他們建立朝未來大步走的能力與自信。
狂飆少年與生命教育
看完這本書的初稿,我的思緒回到了八十七年十月,台中一名高三女學生,因為愛上了有婦之夫,無法處理感情問題,跳樓自殺死亡,其男友亦投河殉情,留下了兩家人的悲情。這一事件,因其後在各級學校校園中引發了多起自殺案件,類似自殺風潮,也給教育界帶來莫大的挑戰與反省。試想:假如這兩個人尚未輕生,我們到底要如何來面對他們?如何來教育輔導他們?或者說如何來協助他們?您我有責任嗎?相信人言人殊,答案有千百個,甚且因為立場與觀念的不同,而有相互對立的看法。畢竟人死為大,有可能的責難、荒謬、禮教、或者歌頌,都隨著生命的不存在而如過眼雲煙。這個個案同時也反映出生命本身的尊嚴與珍貴,只有生命存在,才有發展可言,才有其他。
在師院輔導學分班的課堂上,筆者曾經引導在職進修的教師們熱烈討論此一個案,最後我們的共同看法有三點:
1.接納:以更為寬廣的胸懷接納青春風暴,風暴是會過去的,只要渡過風暴,任何一個生命將會有亮麗多彩的未來;也接納生命的珍貴遠勝於狂飆中的偏差。
2.辨識:要自殺的人多有徵兆,只要有一個貴人老師出現,能即時辨識,進而介入協助,或者整個情況未必會如此不堪。
3.處理:能有效協助有自我傷害傾向的人,必定是臨床專業人員,因此,學校平常即需建立學校輔導網絡,了解社區輔導資源所在,才能夠即時引進專業人員協助。
《狂飆少年》這本書介紹了四種主要的青春風暴——物質濫用、吸菸、性、以及暴力(含自我傷害),是一本很實用的書。它類似一本輔導工作手冊,對於學校教師及社工人員,以及警政、觀護、心理治療、公共衛生人員均有參考價值。當我們面對狂飆少年風暴時,這本書可以提供給我們對風暴行為的註解,以及合宜的基本處理方向。
作者編寫這本書匠心獨具,第一篇介紹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提供了解青少年狂飆階段(青春期)的基礎素材,包括生理、心理變化、行為特色、社會環境以及發展任務。第二篇起連續四篇,以實際的案例入手,引人入勝,但不流為說故事的形態,讓人邊看邊有體悟,圍繞著狂飆少年,告訴我們該怎麼辦,不知不覺全篇已經看完。
面對狂飆少年,這本書所介紹的處理方案頗為實用,這些方案大多曾經在歐美社區實驗,成效漸獲肯定,如能配合國家整體環境之成長,適時引進國內,必能為日漸增加的狂飆少年找到暫可安心立命的避風港,亟待國內有心人士參照推廣。
關懷青少年,需要有整體而長遠性的規劃,對於已陷入風暴中的少年,給予接納與處置方案,僅係治標的工夫,能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暫時解決問題,但並非根本解決問題的機制。筆者以為,面對狂飆少年,根本解決的機制在於加強生命教育與建立社會輔導資源網絡。生命教育教導生命的可貴與尊嚴;教導少年體驗生命的多彩,豐富生命價值;教導少年坦然面對生死,努力規劃亮麗生涯,遇到死亡挑戰,終能化悲憤為力量,生命充滿著積極、喜樂與希望,為人類孕育了豐富的潛能與希望。
社會輔導資源網絡可以社區為核心,也可以學校為核心,結合學校教師、社輔人員、社輔單位社工人員、心理衛生單位心理衛生人員、救國團張老師、生命線人員、綜合醫院心理治療人員、精神科醫師,及民間公益組織團體或個人。這些單位及人員串聯成支持性的網絡及矯治性的網絡,在學校及社區推動各種具體方案活動,共同關懷青少年,效果較為理想。因此,建構社會輔導資源網絡,實乃因應狂飆少年的整體規劃機制。
這本書可以提供教師輔導知能研習時補充教材,可以提供學校認輔教師參考資料,也可以當作上述社會輔導資源網絡的單位及人員的輔導工作手冊,頗為實用,身為輔導行政工作者,樂予推介。
【推薦者簡介】鄭崇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候選人。曾擔任小學教師五年,民國七十年高考教育行政及格後轉任行政職務,目前為教育部專門委員。讀過四所國立師範大學,專修教育計畫,主張「真正的教育改革」需要「務實的教育計畫」。著有《教育與輔導的軌跡》、《教育計畫與評鑑》、《教育與輔導的發展取向》等書,致力於結合教育、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務。
狂飆少年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第一章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為了有健康的性心理和圓融的社會關係,青少年要學習:接受身體形象的改變、建立同儕關係、發展負責任的行為和建立個人價值觀。如果青少年能夠順利達成這些任務,他們會感受到平靜、自在、生活有目標。
我們稱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為青少年,青春期是孩子結束童年準備邁入更多元的成人生活之間的過渡時期,一般定義為十~二十一歲的男女。這段時期的前後,由於體內荷爾蒙的變化,孩子的身高、體重會大幅增加,並且出現第二性徵,代表了青少年性功能的成熟。
雖然孩子的成長是無時無刻,但是第二性徵的出現無疑是一個正式的宣告,讓父母和孩子本身都意識到這個自然的轉變。此時,除了生殖系統的成熟,孩子的骨骼系統和神經系統也發展得更為強壯、均衡,使青少年能夠應付更複雜的運動和思考方式。
生理的急遽變化同時會影響青少年的心智活動。青春期的孩子會變得較為敏感、情緒化,有些極端的孩子甚至會變得非常害羞或是很容易被激怒。青少年開始堅持自己的意見,要求自主及隱私權,因此會和父母發生口角或衝突。很多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都會覺得不可理解,抱怨小孩長大了變成惡魔,不再是以前惹人疼愛的小天使。
其實,青少年雖然看起來青春洋溢,活力旺盛,在大人眼中他們的前途不可限量,應該是無憂無慮,但實際上青少年本身正面臨著種種成長的挑戰,有重重的難關要突破。此時的孩子,也許不像在孩童期需要師長亦步亦趨的殷殷呵護,但在他們摸索前進的同時,知道有關心他們的師長可以信賴求助,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來說,是一大要素。有一位媽媽表示:「我很不喜歡聽現在的孩子說心情不好……我整天做牛做馬伺候家人,什麼事也不需要他們操心,還抱怨心情不好……他們懂不懂什麼是心情?」
套一句歌詞:「當時實在年紀小,我的愁,我的苦,媽媽您不要以為那不是真的……。」青少年看世界、過日子,自有屬於他們的心情,師長們在輔導時要尊重他們的說法和想法,才能真正了解問題發生的根本,協助他們解決。
雖然每一位家長自己都經歷過青春期的震撼,但時間久了,難免有些印象模糊,就讓我們再花一點兒時間複習一下,或許大家能夠因此多用同理心來看待自己的孩子。
青春期生理與認知能力變化
現在的孩子發育較快,但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發育時間表,光以年齡來定義青春期的開始和結束,可能有失偏頗。臨床上可以用身高、體重和骨骼成熟度等形態學測量指標決定孩子的生理年齡。
步入青春期後,生理上的變化主要有五類:
一、骨骼成長(skeletal growth)
資料顯示美國女孩在十一‧五歲、男孩在十三‧五歲時達到成長的高峰,平均女孩一年長高八‧三公分,男孩一年長高九‧五公分,一般發育後女孩平均身高為一六三‧八公分,男孩平均身高為一七六‧八公分。根據我國教育部體育司在民國八十二年所做的台閩地區各級學校學生身高體重胸圍測量報告書所示:我國女生在九~十一歲間身高成長率最高,至十五歲幾達成長極限;男生則是在十一~十三歲間身高長得最快,到十七歲為極限。成長後(此指二十一歲)女孩的平均身高為一五九‧一四公分,男孩為一七一‧四五公分。
二、身體結構的變化(alteration in body composition)
根據美國的調查資料,青少女的身體脂肪組織平均會由一五‧七%增加至二六‧七%,主要分布於髖部、胸部、上背和手臂,而青少男的身體脂肪組織則在青春期早期由四‧三%增加至一一‧二%,然後保持穩定直至成年。男孩所分泌的肌氨酸酐(creatinine)約為女孩的兩倍,所以男孩的肌肉組織通常較女孩發達,因為這些變化,青春期的男女開始在體態上展現性別差異。
三、心肺發育(cardiorespiratory development)
步入青春期,男孩的血壓值會迅速上升,而女孩則是升高後保持在一個定值。血液量、紅血球數和紅血球容積在男孩是穩定持續的增加,女孩則是維持在定值。青少年的肺部體積增大,呼吸率降低,男孩的肺活量較兒童期顯著增加。四、生殖系統的成熟(reproductive maturation)
女孩的胸部開始發育的年齡為八~十三歲,初經來潮的正常年齡範圍是十~十六‧五歲。通常在身高成長速率達到高峰時,初經來潮,之後,身高成長的速率會迅速降低。女孩生殖系統的成熟平均需要四年,但一‧五~八年都算正常範圍。男孩睪丸在九‧五~十三‧五歲時開始增大,陰毛增生,陰莖增長,男孩生殖系統的成熟平均需要三年,但二~五年都屬正常範圍。
隨著生殖系統的發育,男孩會有勃起、夢遺等新鮮又尷尬的經驗,男女孩都會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心,大部分的男孩會有自慰行為,女孩的自慰比例較低,但隨著年齡增高,有自慰行為的女孩也增多。
五、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控制(neuro-endocrine control)
許多青春期的生理變化是由神經內分泌系統所控制,孩童期的成長主要靠生長激素和甲狀腺素的分泌,而青春期的成長則由性腺主控。在男孩,由睪丸所製造的男性激素——睪固酮(testosterone)在十~十七歲間會增加十~二十倍。男孩和女孩的腎上腺都會分泌睪固酮,它的作用有:增大睪丸、陰莖及陰蒂,使輸精管製造精蟲,同時影響到行為及性慾的改變。至於女孩到七歲時體內動情素(estrogen)的分泌會增加,直到初經來潮;生育機能成熟後體內的動情素會保持在一個高原值。動情素的主要作用是:刺激卵巢、子宮、輸卵管、陰道和胸部的增大及其他女性第二性徵的發育。
步入青春期的孩子較兒童期有能力思考抽象的問題,所以青少年能夠在腦子裡想像事情的進展和變化,不再像兒童時期需要藉玩遊戲的方式表現想像中的世界。中學教育也利用這個特色,安排代數、幾何、物理等需要用到抽象思考能力的科目。部分孩子可能因為遺傳、健康情形或環境因素,無法順利從兒童期的具體運作思考轉型至抽象型思考,以致在學習這些科目時會覺得特別困難,若師長了解孩子的學習困難可能是因為孩子在認知發展上遇到瓶頸,就可以儘早幫助孩子調整學習的腳步,而不至於一味的責備孩子,刺傷他的自尊心,傷害他的學習興趣。
青少年的行為特色
青少年的行為特色是:基於好奇心所從事的實驗性行為。
為了應付這些身心變化,青春期成了生命中一個充滿困惑、好奇、嘗試及不確定的階段。青少年在這個半大不小的尋夢年紀,做事情會較理想化,也較衝動,不顧慮到現實。雖然他們的思考能力較兒童期進步,但真正在生活中遇到狀況時,還是沒有辦法理性判斷該如何去做,尤其是在一些需要當機立斷的場合,通常是由自己過去的經驗,或由觀察別人行為的經驗,來決定反應的方式。
青少年的生活充滿了發生第一次的機會,所以由觀察別人行為所學習來的經驗,對青少年處事的態度和方法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就是為什麼一直以來,父母的身教、朋友的選擇、媒體的訊息以及整個社會環境提供給青少年的示範作用,都是研究青少年行為問題學者所關心的危險因子。
除了延續孩童期的強烈好奇心,青少年還具備了實驗的能力,只要在他們行為能力範圍內的活動,他們都會想去試試,看看是什麼滋味?特別是大人常做,不准青少年嘗試的行為。他們想:既然大人都在做,表示這件事並非錯事,也不會對人生帶來什麼大不了的傷害,為什麼要禁止青少年做呢?他們的好奇心就更強了。
青少年在實驗中摸索生命的意義,最終目標希望能選擇並建立出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這個演變過程中重要的功課,就是對自我的定位。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喜歡什麼?別人是如何看我的?別人對我的期望是什麼?不知不覺的,青少年的心裡對自我的定位會轉換很多不同的想法。
在青少年做價值觀的取捨時,非常需要他人的支持和肯定,若父母的看法或生活環境所提供的條件和青少年的想法有所差距,就會帶給他們壓力,當這種壓力過大時,他們就會採取一種較為激烈的態度或手段來抗拒這種被否定的壓力,而這種對自我的防禦行為在大人眼裡就是叛逆、乖戾了。
青少年的社會環境
青少年的社會環境除了家庭、學校,還包括整個社區及社會文化,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可藉由網路打破地理上的疆界,自由的接觸不同資訊。
社會創造了一個具有示範和支持功能的環境,提供青少年社會化的機會。社會化是青少年整合自己扮演的多重社會角色,並融入社會系統的運作,使自己能在其中發揮功能、發展自我,滿足生存目的的一個學習過程。和過去相比,現今的青少年有更多打工就業的機會,而隨著年齡增長,青少年的社會角色也更加複雜化。
舉例來說:一個十七歲的少年,為了滿足自己休閒生活花費的需要,利用課餘時間在咖啡館打工,雖然平時在家裡從來沒有做過家事,但在工作的場合他得負責切菜、洗菜、端盤收杯和刷洗廚房的工作,不能偷懶埋怨,以獲取工資。剛開始,他著實不能適應忙碌的打工生活,但是因為大部分的同學都在打工,而且自己休閒嗜好的花費又很大,父母無法完全負擔,於是他咬緊牙關,繼續了下來,並且逐漸從中體會到不少與人相處之道。這個少年的生活環境,從家庭、學校延伸到咖啡館,接觸的人也比以往複雜;經濟能力的提升,使他能再拓展其他的興趣。隨著生活內容更加多元化,這個青少年也必須學會管理時間,安排每項工作的優先順序,選擇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交往,並且在經濟能力愈來愈好的情況下學會如何分配金錢資源。
青少年所處的社會環境,約可分為五種:
一、家庭、朋友和學校
對尚在求學階段的青少年而言,與家人、朋友和學校的接觸是最密切、直接的,所以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影響也最大。
以家庭來說,成長中的青少年非常需要與雙親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多半是單向式指導,由父母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該怎麼做?青春期時,親子的溝通則必須採取雙向的方式。家長要花時間聽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動機和對事情的處理方式,繼而給予適當的指導。
然而,由於社會結構的變化,雙親皆工作、單親家庭和父母離異的比例大幅提升,讓很多家庭失去親子溝通的機會。而青少年與大人接觸的時間減少,獨處或與同伴一起的時間增加,就容易產生一些問題。例如:有更多機會做大人禁止他們去做的事,又因為親子相處時間少、品質差,容易溝通不良。
據研究顯示,感覺與家人親近的青少年,其行為能力與心理狀況都較缺乏家庭支持的青少年為佳,而且當青少年可以在家中自由的表達意見,並且獲得父母尊重時,通常會主動的表現出成熟理性。而處於父母離異或單親家庭中的青少年,容易因生活環境不安定或長期的寂寞感而有沮喪和行為問題,甚至有自殺傾向,或造成生理疾病。又因特別依賴朋友的支持和陪伴,也容易受壞朋友的影響。
朋友的影響在青春期可謂達到一個高峰,雖然隨著年齡增長,家庭的影響又會逐漸增加,但在這個階段,朋友的言行是青少年最喜歡模仿的對象。與朋友交往可以讓青少年了解自己家人以外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對青少年的社會化發展其實很有助益。但若是青少年太過於認同同儕關係,這個同儕團體又經常示範或鼓勵危險行為,青少年也很容易有行為問題發生。因為青少年為了爭取友伴的支持與接納,會有必須遵從團體規則和行為模式的壓力,也稱為「同儕壓力」。師長可以利用良性的同儕壓力來改善青少年的行為問題。
和家庭及同儕團體相比,學校具有最正式的組織形態和功能,而青少年每日必須在校園中度過八個小時以上,所以校園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持續密集的;在校園中推廣青少年健康行為,可以建立校園中的同儕共識,減低負面的同儕壓力,以預防效用來說,比單單治療個人的行為問題具有成本效益。而學校對青少年危險行為的約束管制也可產生保護的作用,因為很多危險行為的發生和青少年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也就是青少年的行為特色是:好奇、追求刺激、無法預想可能的不良後果,若是能夠延後青少年發生危險行為的時間,當他們年紀更長,有了更好的知識基礎和判斷能力,很可能根本不會對嘗試這樣的危險行為發生興趣。
二、青少年周遭人們的價值觀和態度
青少年的行為受到周遭人們的價值觀和態度,以及學校、家庭教育和朋友看法的互動所影響。簡單舉例:若是一個青少年周遭的親友都對吸菸持反對的態度,而學校教育也頻頻舉出科學證據顯示吸菸對身體健康的害處,則即使他的父親抽菸,他也會覺得抽菸是個不良習慣。周遭人們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對青少年可能產生保護的作用,使青少年即便處於危險因子之中也能免於其害。
三、媒體與社區
媒體所散布出的訊息和社區所創造出的生活環境,可能同時影響青少年和其周遭人們的價值觀和態度。所以現今歐美在推廣青少年健康行為時,都必須考慮加入社區教育活動,督請整個社區配合學校裡對青少年的教導,創造出更容易讓青少年實行學校所教的健康行為的環境。
社區塑造出青少年的生活圈,社區內的醫院、圖書館、電影院、籃球場、百貨公司、便利商店和小吃店等,供應青少年生活所需的資源,也提供青少年接觸學校以外世界的機會。若是這些場合都能配合政府公共場所禁止吸菸的規定,確實的執行,便利商店能夠堅持不賣菸品酒類給年齡不合規定的青少年,則青少年吸菸的機會就大幅減少,因上癮而受害的機會也降低。
媒體內容的五光十色,對青少年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因為傳播接觸面廣大,更能夠塑造大群體的價值觀,而媒體中的耀眼明星往往成為青少年崇拜模仿的對象。由於青少年的生活經驗有限,很容易誤認為媒體的情節反映了現實。在電視、電影中的男女,都是在浪漫激情的氣氛下,渾然忘我的發生性關係,而最受大眾喜愛的男女主角經常陷入多角戀情,或是與一人以上發生性行為,鮮少有劇情提到這些美麗英俊的男女主角在事前或交往過程中有討論、或至少考慮到避孕或性病的問題。這樣的表演,和師長們在學校所教的禁慾、理智與責任、安全的性、與伴侶溝通,沒有任何交集,甚至有所衝突,降低了學校教育的說服力。所以,如何將青少年的衛生教育知識,巧妙的融入媒體中,是大眾傳播工作者與衛生教育人員可以一同集思廣益的課題。
四、社會族群的文化、政策及法律的制定與執行
由於社會文化的不同,對某些青少年危險行為的定義和忍受度有很大的不同。以性行為來說,因歐洲人對性持較為自然開放的態度,對青少年的性教育著重於避孕和性病預防觀念的建立,所以歐洲青少年比美國青少年樂於使用保險套等避孕防護器材,因而未婚懷孕的比例比美國低得多。而政策與法律制定及執行對青少年行為的影響,由各國立法管制菸害的經驗可以看出,管制愈嚴、執法愈勤的國家,青少年吸菸人口的比例就越低。
五、網際網路與虛擬實境
要討論二十一世紀青少年的社會環境,還必須提到「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技術與應用範圍的蓬勃發展,已經大大改變了現代人的通訊方式。從最基本的電子郵件,到即時線上交談,網際網路綜合了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書籍的功能於一身,又具備這些媒體所缺乏的互動功能,甚至可以兼有社團聯誼的功能。青少年可以透過網路和不同年齡、性別的各色人種聊天、分享心得,而公布於網頁中的訊息也是應有盡有,青少年可以隨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盡情的搜索。不久的將來,基礎教育將包括學習電腦和外語,所以青少年比他們的父母更有能力藉由網路的引導接觸西方國家青少年次文化,也有更好的吸收能力。
目前,網路上已有許多網站,提供青少年生活及醫療資訊,並由專業人員駐站回答青少年提出的問題,由於網路溝通可以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讓青少年暢所欲言,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溝通管道。然而,也因為青少年可以恣意的瀏覽,國內外的父母和相關單位對於網路上眾多的色情及暴力圖片該如何管制,也是憂心忡忡。例如,近來發生少女被經由網路認識的男子強暴,不良人士利用網路販賣色情光碟、錄影帶致富等等,都是與這個由網際網路牽起的虛擬社會有關,其對青少年生活和行為的影響,有待長期觀察研究。
過去討論到青少年行為問題時,多半著重於第一種環境(家庭、朋友與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而現代的專家們在設計一個青少年健康促進計畫時,必須考慮到整體社會環境;希望青少年在離開學校,又缺乏成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有一個規劃管理完善的生活環境,盡量減少社會環境中的危險因子與不良誘因,提高青少年從事有益身心的健康行為的動機和機會。
青春期的任務
綜合凱勒曼和卡茲(Kellerman & Katz)的研究報告及薛佛(Dick Schaeffer)的《選擇與後果》(Choices & Consequences)一書,青少年在進入成人期前應完成的任務有:
一、學習自治(establishment of autonomy)
對青少年來說,自治就是能夠情緒獨立和經濟獨立,不用再依賴師長而轉成「自助」。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青少年需要先認識自己,繼而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逐漸發展出健全的內在支持系統(internal support system),也就是不需靠外人的指示、讚美和認同來確定自己的行為。當然這是最完美的狀態,現實中幾乎沒有人能夠完全摒棄他人的看法而做到絕對的自我,但是建立一個正面的自我觀念,是日後面對人生挫折時的必備武器。
在學習自主的過程中發生親子衝突是很正常的事。有些青少年會開始嘗試奇裝異服,變換髮型或染髮;有些則從事不被父母認同的興趣嗜好;有些不再參與家庭活動;還有些開始爭取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希望沒有人來煩他。如果這個轉變過程順利,青少年會有自由、安全、肯定自我價值等正面的感覺。
二、社會心理與性心理的健全發展(psychological and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青春期早期身體的快速變化,使青少年對自己身體的形象非常在意,常常和年紀相仿的朋友、同學比較發育狀況,一般希望自己的身高、體重不要太突出。可是這個時期的青少年,總是覺得自己有哪兒不對勁,嫌自己太胖、痘痘太多之類的,相當煩惱。這個時候的青少年傾向於和同性同儕建立強烈、近乎理想化的友誼,因為和同性的朋友在一起比較能夠分享、了解彼此的想法,也比較有安全感。
逐漸的,體型發育速度減緩,青少年也比較能夠接受身體的改變,並且在經驗中學習如何以穿著、服飾等方法表現自己身材上的優點和掩飾缺點,學會接受同儕間的流行信息和社交價值觀。過去主要以同性為主的社交圈會漸漸參入異性,或被與異性單獨的約會所取代。在這個階段,要特別注意具有特別性導向的青少年所面臨的挫折感。
生理發展亦會影響青少年在社交活動上的表現。一般而言,發育較緩,身形較同伴瘦小的男生,在社交活動上較處劣勢;但是發育較快,體型豐腴的女孩則常有姿勢不良或情緒困擾,也容易成為性騷擾和性暴力的受害者。
為了有健康的性心理和圓融的社會關係,青少年要學習:接受身體形象的改變、建立同儕關係、發展負責任的行為和建立個人價值觀。在同儕團體中,青少年可以學習如何愛人和使別人接受自己,並從中得到歸屬感與親密感。同時在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青少年可以學到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雖然許多青少年的行為問題都被證實與同儕團體的影響有關,事實上,在輔導青少年時不可忽略同儕團體的正面力量。
薛佛在他的書中提到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求生存。而勤勉工作、幫助他人、愛人如己等思想則是外加的,我們必須經過種種試探、測驗,才能把這些思想轉化為個人身體力行的價值觀。青少年用他們還嫌青澀的眼光接收許許多多不同的社會訊息,需要在紛亂的思緒中整出條理:該相信什麼?以什麼標準去判斷?選擇保留或拒絕那些想法?如果青少年能夠順利達成這個任務,他們會感受到平靜、自在、生活有目標。
三、設定未來目標(future orientation)
這是在青春期晚期,也就是十八~二十一歲的青少年,會面臨的重要任務。此時,他們必須接受專業訓練和學習謀生技巧,以求未來能在社會上貢獻自己,有一己的立足點,並可以在工作中體驗成就感。達成這個目標後,青少年會肯定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並對自我形象有更強的信心。
真正完全達成這三項任務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寥寥可數,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在某個階段感到無力或無助,所以自尊心低(low self-esteem)在青少年人口中是非常普遍的問題。英語裡有一句話是:「不勞則無獲。」(No pain,no gain.)薛佛在他的書中將其補充為:「不勞、不奮鬥則無獲。」(No pain,no struggle,no gain.)意喻青少年不應默默承受成長的痛苦,而應該站起來勇敢的面對,才能在成長中有所斬獲,更不應該採取傷害自己健康的危險行為逃避現實。
在青春期的階段中,父母和師長的支持及輔導是不可缺席的,很多父母在他們的孩子進入青春期時,都正忙碌於剛上軌道的事業,而忽略了孩子的需求。父母萬萬不可誤解了青少年追求獨立與自主的行為,表示不需要父母的關心和忠告,反而要多分配時間給成長中的青少年,幫助他們築夢踏實的走過這段苦澀酸甜的青蘋果歲月。
書號:A3215
裝訂:平裝
尺寸:14.8 × 20.9 × 1.3 cm
類別:社會科學類
分類號:544.67
頁數:240頁
重量:34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36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