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華文科幻文學黃金序幕的美麗女子──郝景芳
文/遠流出版五部
如果說劉慈欣的《三體(華人第一人雨果獎得主)》得到雨果獎,讓沈寂好一陣子的華文科幻文學界閃出亮眼火花,那麼郝景芳的《孤獨深處》中的〈北京折疊〉獲得雨果獎,無疑是點燃華文科幻文學界希望的火種。
寫科幻文學的女作家原本不多,寫得出彩、脫俗,還能得到西方人認同的更是屈指可數。
做書最動人的地方,就在於你永遠不知道哪本書會影響哪個人的人生。九歲的郝景芳在讀了《十萬個為什麼》之後,立志成為一名科學家。
從小即展現出過人文采的她,高三時即以短篇作品〈迷路〉獲得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並得到保送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機會,然而她卻一心想成為科學家;於是放棄保送,選擇了北京清華大學,一路從物理學、天體物理唸到經濟學博士。
正是這樣跨界的背景,揉合成了郝景芳作品的底蘊與其獨有的色彩。
她的筆觸柔軟,擅於透過親身經歷,把對社會底層的觀察融入作品中,因此,閱讀她的作品常會感覺如此真實;但在真實中,又提供了一種科幻的解決方式。
不同於其他科幻作品,在郝的文章裡,看不到超級英雄拯救地球,更多的是對於隱沒在現有體制背後事實真相的質疑、社會階層的探究、生存意義的追尋,與對人性的反思。這次的得獎作品〈北京折疊〉,就是這樣的呈現。
〈北京折疊〉的創作靈感源自於郝景芳2011年的生活經驗。當時她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駐華辦事處實習,位於北京朝陽區的精華地段,那裡金融精英群集;白天她與同事用英文交談、討論分析總體經濟,晚上則長途跋涉回到居住的北京五環外城鄉結合部休息。五環外因為房價較低,聚居著底層的打工者,每天清晨,這些打工者早起上工的模樣,就成了〈北京折疊〉主角老刀的雛型。
從精華區跨越一環、二環、三環…一直到五環外,建築物從華美宅第到破落房舍,相處的人從精英到底層打工仔,在這種空間的變換裡,讓她感受到北京確實存在著不同的平行空間與不同的階層。
這些真實的情況,幻化成了〈北京折疊〉中的場景,有三層空間的折疊城市,三個不同階層的人們,依階層不同,享有的時間與空間依次遞減;最少的人享有最多的資源,最多的人共分著最少的時間;第一空間的人主宰著第三空間人的命運,時間一到,建築物像變型金剛一樣收攏折疊、大地翻轉、空間休眠…。
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每天為了過生活奮力掙扎的故事,就成了〈北京折疊〉中的情節──來自第三空間的老刀,為了讓女兒上好一點的幼兒園,要打破階層的限制,偷渡到另外兩個空間去送信…。
就是因為對人性的關懷,郝景芳建構起的科幻架構裡,總是放著最真實的人性糾葛;正如中國金融時報中夏維說:「她將筆墨聚焦社會底層,把苦難與無奈揉進科幻世界,同時提出關乎人性的思考,柔軟而緩和地訴諸筆端。」 正是對郝景芳作品最適切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