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鼎

從儒學出發,開創武俠新境界

封筆四十六年,武俠小說大師上官鼎,以長篇巨作《王道劍》重出江湖,書寫出一段與真實歷史環環相扣的武俠世界。上官鼎的創作一貫表達了從東方哲學和章回小說傳統所延伸的武俠史觀,《沉沙谷》彰顯少年英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理想信念,《王道劍》延續此脈絡,以儒學「王道之學」另闢蹊徑,創造武林至高境界「王道劍」,闡述「為武林繼絕學、為亂世開太平」的豪情壯志,除總結上官鼎的武俠抱負,也成為嶄新的書寫起點。

作品分類:文學‧小說


上官鼎

六○年代新派武俠小說作家,為劉兆藜、劉兆玄、劉兆凱三兄弟集體創作之筆名,隱喻三足鼎立之義,著有多部武俠小說:《蘆野俠蹤》(1960)、《長干行》(1961)、《沉沙谷》(1961)、《鐵騎令》(1961)、《烽原豪俠傳》(1962)、《七步干戈》(1963)、《俠骨關》(1964)、《金刀亭》(1966)等,亦曾幫古龍接手代寫《劍毒梅香》(1960)。一九六八年宣告封筆,二○一四年以《王道劍》重出江湖,由劉兆玄獨立完成。

劉兆玄,一九四三年生,湖南衡陽人,台灣大學化學系畢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化學博士,曾任清華大學校長、東吳大學校長、國科會主委、交通部長、行政院副院長,二○○八年出任行政院長,現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

自幼嗜讀武俠小說,就讀師大附中期間,為了掙零用錢,便與四哥兆藜、六弟兆凱合寫《蘆野俠蹤》,自此成名。武俠小說評論家葉洪生曾撰文論:「在十八歲少壯之年能寫出《沉沙谷》這樣的傑作,真是天下奇才!」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更盛譽:「台灣在全盛時代,前前後後有五百位作家在寫武俠小說,作品大概有四千部之多。而我個人最喜歡的作家,第一是古龍,第二就是上官鼎。」

「上官鼎作品」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SwordofWangdao/

特別推薦

放眼國際,從台灣來

◎陳玉慧(作家,媒體工作者)

會對這本小說有興趣,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這本書的作者是上官鼎,大名鼎鼎,很早便名傳江湖。第二個原因是,廿年前我在擔任媒體駐歐特派員期間,曾在法蘭克福的德國高鐵上與作者短暫會晤,對彼時的交通部長今天會寫什麼樣的小說,感到好奇。

當然,文學本便應跨越國界和黨派,一位前任高階官員的名字不能引起我的閱讀動機,小說寫的好不好,才是我真正好奇之處。必須說,在此之前,我不曾讀過上官鼎的作品,本文亦不是評論,純粹是這本小說《從台灣來》的讀後感。

「從台灣來」其實是「從台灣走」,我覺得小說的英文書名”Out of Taiwan”更為貼切文本,因為我看出書寫者的企圖,把眼光從台灣移開,放眼更大、更國際的觀點。

另一個對這本小說有興趣的原因,與現今台灣文學的發展有點關係。現今台灣文學過於文學獎取向,而文學獎盛行,也讓新進小說創作者每每以為小說的文學取向莫非如是,也只有如此寫才可能得獎,小說寫作因此同質性過高。且台灣文學界重視小說作者的文字,大過故事的寫法或故事本身。因此,許多台灣當代小說文字優秀,但敘事不佳,甚至欠缺故事。

這本小說完全跳脫這個文學派系,雖與作者的武俠小說寫作背景有關,更因為小說乃類型小說(Genre)的寫法,解放了文學的窠臼,活化了文本的訴求,增加了文本的娛樂效果。這裡指涉的娛樂(Entertainment)性,乃現今台灣小說創作迫切之需。

大抵而言,小說的可讀性基於兩種功能,一是教化性(Educational),另一便是娛樂性。我對小說的欣賞標準,其實與中國古典小說的說書傳統相去不遠。其實,文本的娛樂性相當難以完成,類型小說也並非一定低下於純文學,而二者之間,有必要予以更多的融合。

我從《從台灣來》讀到一種武俠小說的氛圍,只是武林高手精通的不再是劍法而是射擊,作者提出射擊的專注自有其禪意,乃物我渾然相忘,而小說故事發展的重點,乃拯救身陷惡勢力的道中之人,是如今的核能材料專家,手上握有製造核子反應爐的秘密。

這本小說也讓我想起許多早期精彩的007情報員電影;作者將庫德族的歷史置入故事,以抽絲剝繭敘事手法,令究竟是誰想以熔鹽式核子反應爐重建庫德斯坦國一事,成為故事發展的軸線,而庫德族被西方分化的悲慘事實便成為故事的寓意。

庫德族離台灣並不是真的那麼遙遠,如今的東方與西方也不是那麼對立,在地球村之內,烏德琴乃中國琵琶的前身,而嗩吶(蘇兒吶)也由波斯傳入,作者對西域文化和交流,尤其對庫德族的關懷,不言而明。

讀這本《從台灣來》很容易看到作者的博學多聞,舉凡軍事、情報、冰球、射擊、通訊科技、化工科技及國際情勢,尤其庫德族的歷史和政治發展,化繁為簡,深入淺出,證明了一本值得閱讀的小說需要無比的細節。

《從台灣來》是一個少見之大格局,並具國際視野的大膽嘗試。


提筆揮舞「王道劍」

◎徐泓(歷史學家,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

劉兆玄教授是我台大同一屆的同學,他念化學系,化學系中有好多是我建中同班同學,陳棠華就是其中之一。棠華是我中學時代的摯友,我們常一起聊天、打球。那個時代,理工科的同學大學一畢業、服完兵役就出國去了,從此棠華和我就沒再見過面。二○一一年初,接到在美國的老同學的信說棠華突然去世,真沒想到這位台大畢業後近五十年未再謀面的老友,就此永別。我對他的記憶一直停留在少年時代,直到去年四月底,兆玄兄找我餐敘,談起棠華兄,才驚覺我們已從少年變成老年,甚至已經天人永隔。兆玄兄說,棠華在福建寧德創辦了一個「新能源科技公司」,生產鋰電池等產品,非常成功,並且他與當地人民和政府處得很好,棠華覺得身為海外華人能回到故土,貢獻一己之力,好是欣慰。因此,棠華一再希望他去看看,但因為政、學兩忙,始終不能成行。棠華兄走後,兆玄兄悲痛之餘,就於前年去了寧德,履行他與棠華未踐之約。

兆玄兄在寧德認識了一些文史工作者,這幾年來他們正熱心尋找各種事證,證明靖難之變後,「生死未卜、不知所終」的建文皇帝,其實最後是終老於寧德。宣揚歷史名人與鄉土關係,是近年來大陸地方政府和民間人士熱衷的工作,他們希望以動人的歷史故事及歷史古蹟,吸引國內外遊客前來瞻仰、懷古和觀光,藉以推展文化創意產業。於是許多歷史名人葬身於何處,就成為大家爭奪的對象,如陝西人與河南人爭黃帝陵的所在,湖北通山、通城人與湖南石門人爭李自成死在何處。兆玄兄為寧德文史工作者熱愛鄉土之情所感動,就想根據他們提供的資料,寫一本書來紀念在寧德創業的老友陳棠華。

明朝以來,建文皇帝就是一位大家關懷和同情的皇帝,他即位後,在方孝孺、黃子澄等人的協助下,改革太祖時代的嚴苛政治,減輕人民的負擔,是一位百姓心目中的好皇帝。因此,對比篡位的永樂皇帝來說,建文仁柔,永樂凶殘,尤其永樂帝登基之後,對支持建文臣民的大肆殘殺,甚至有「瓜蔓抄」之事,怎能讓人不對建文皇帝心存憐惜呢?當永樂帝「起帝、后屍於火中」,宣稱建文皇帝已死,就沒多少人願意相信,大家都希望建文皇帝沒死。於是建文皇帝出亡的消息不脛而走,人多以為永樂帝自己也起了疑心,而有鄭和下西洋和胡?假尋找張三丰之名而秘密「追蹤」建文帝之說。

明代相關野史汗牛充棟,萬曆年間出現的《致身錄》、《從亡隨筆》等書是其代表,把建文君臣出亡的經過講得很詳細而具體。清順治初年,浙江學政僉事谷應泰在西湖畔築室修的《明史紀事本末》,就特立〈建文遜國〉一卷,集各種傳說之大成,綜述建文君臣出亡,及最後在正統五年回到北京並終老於紫禁城西內。但這個說法不全被其他史家所接受,尤其參與撰寫官修《明史》的史家,在清朝統治初定之際,民間又有朱三太子密謀復明的謠言傳布,政局還不那麼穩定。在這樣的氛圍中,史臣寫到建文帝的下落,當然要力主建文帝自焚而死,並未出亡,為安定人心,避免太多的聯想,失國君主或其後裔是不可能隱藏於民間的。可是對於傳說中一百數十人跟隨建文帝出亡有名有姓的臣子,又不能盡付之子虛烏有,怎麼處理確是一大難題。只好在建文帝的〈本紀〉說:「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卻在〈列傳〉中補述跟隨建文帝出亡臣子的事蹟,以「信者存信,疑者存疑」兩存其說的方式處理。

史臣在正史中保存隨建文帝出亡臣子的史蹟,有其苦心,就好像《搜孤救孤》的趙氏孤兒故事,比對《春秋左傳》、《國語》,疑點甚多,但司馬遷仍以之入《史記》,就是為了不讓這樣的忠貞事蹟失傳。兆玄兄選靖難之變和建文君臣事蹟為小說的背景,應該不只是寧德之緣,而是身處國族認同混亂、政權輪替、天下動亂的今世,有感於跟隨建文帝出亡諸臣,不畏暴君之威迫,冒死隨君出亡之忠貞,是有為而發的。兆玄兄以闡揚俠義精神的武俠小說形式,「揭日月而闡幽潛」,彰顯先人的俠義忠貞,斥責暴政,嚮往王者,乃天下皆歸往之王道。也許這就是《王道劍》之所以作的緣由。

兆玄兄學的是化學,從事的是大學教學與研究工作,成果斐然。但兆玄兄不只是獨善其身的學院派學者,他不厭其煩地承擔學術行政工作,先後出任清華大學和東吳大學校長,又不嫌政界的污濁,挺身出任國科會主委和行政院院長之大任。尤其令人佩服的是,兆玄兄退出政壇之後,以古稀之年,不忘其少年初心,重出江湖,再伸「上官鼎」之英氣,提筆揮舞「王道劍」,劍光閃閃,氣勢澎湃。

兆玄兄不學歷史,但熟讀史書,書中涉及的明初史事,其史學知識,專業史家亦不遑多讓。歷史武俠小說不同於史學著作,其敘事不受限於史籍記載,可於史書失載或各書記載不一致處著力,作者可以自己豐富的閱歷和文學想像,講述動人的故事。兆玄兄的這本歷史武俠鉅著《王道劍》正是這樣的典型,這是他另一令人佩服之處。


上官重出,王道再現

◎徐富昌(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

封筆近半世紀的上官鼎,近日以新作《王道劍》一書,重出江湖。對沉寂已久的武俠文學界重注新血,實乃武林之福也。上官鼎出道甚早,高中、大學時期,七年之間,以半職業武俠作家之姿,撰寫多部武俠作品,廣受好評。因其早慧,兼具國學素養,早年作品文氣斐然,格高意遠。或寫手足之情、朋友之義;或寫恩怨糾纏、鬥智鬥力;或寫豪情壯志、悲劇俠情。敘事大多繁而不紊,情節曲折,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筆下人物,亦皆有血有肉,豐滿深刻。大抵說來,其早年作品之結構、布局,乃至敘事手法,大多精采紛陳,深獲好評。

上官鼎此次以《王道劍》重出,人生閱歷更加豐富,文筆更見老辣,頗有金梁之風。其述江山廟堂,似班馬文章;談佛理之悟,如渡河香象;至於談俠義與武功,更是鋒發韻流,深具巧思。全書以明朝「靖難之役」為歷史梗概,透過考古與傳說,改造一些歷史人物,也創造一群新的武俠類型人物。把真實的歷史人物,如朱元璋、傅友德、朱允炆、鄭洽、方孝孺、朱棣、道衍、胡?等,與虛構的傳奇人物,如傅翔、鄭芸、方冀、完顏道長、明教人物、少林寺僧、丐幫幫眾、天竺三尊等,全都放在作者創造的假定藝術情境之中,把歷史人物及其故事當成了武俠傳奇故事的重要元素,可謂融歷史與傳奇於一爐。

武俠小說講武功、言俠義,多為江湖、武林中事,自以想像和傳奇為主。《王道劍》則在保持武俠小說的基本特性外,兼講歷史與文化。書中透過歷史懸案,彰顯人性情操;透過儒家之道與王道之劍,描述豪俠傳奇。可謂既紀實,又演史。在歷史與傳奇之間,虛實相生,真假參半,頗有似實而虛,似虛而實的藝術效果。這類手法,梁羽生、金庸等武俠大家,固已用之,上官鼎新作,運用亦頗自如。看他寫史、寫俠,亦寫儒;寫政爭、寫人性,亦寫情操。於史,則考證精詳,展示歷史的真實和人性的真實;寫俠,則剛腸俠骨,躍然紙上;寫儒,則風骨獨標,正氣凜然。筆底生花,頗有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之妙。

綜觀本書,舉凡滅門(村)、仇殺、流亡、拜師、練武、復出、遇挫、受傷、療傷、得寶(秘笈)、武林盟主、大功告成(王道無敵)等武俠小說敘事的核心場面,都可得見,寫來卻不落俗套。至於墜崖不死、武林奇人、異國僧人(邊疆惡僧類)、大夫醫藥等帶有敘事功能的情節模式,更是所在多有。上官鼎作品中,喜寫聰慧明達,有少壯之氣的武林奇葩。《王道劍》承繼此一理念,寫男女主角傅翔、鄭芸,亦皆聰慧穎悟,深有此風。藝術貴在獨創,《王道劍》跳出傳統格局,於佛、道之外,另以儒家王道談武林事,更以「王道劍法」強調王霸之別及「超越勝負」的武俠價值觀,別出機杼,令人激賞。總之,《王道劍》既有簡鍊的文筆,巧妙的構思,清晰的敘事和嚴謹的歷史態度,更有作者掩飾不住的熱情。此一力作,比之金、梁、古諸人,實不遑多讓。


【歷史人文】

王道劍 (全套共5冊)

定價:1400元

優惠價:751050




【文學‧小說】

從台灣來

定價:360元

優惠價:79284

【文學‧小說】

雁城諜影

定價:450元

優惠價:79356

【文學‧小說】

王道劍(壹)乾坤一擲

定價:280元

優惠價:79221

【文學‧小說】

王道劍(貳)新錦衣衛

定價:280元

優惠價:79221

【文學‧小說】

王道劍(參)大戰天竺

定價:280元

優惠價:79221



【文學‧小說】

王道劍(肆)鄭義門風

定價:280元

優惠價:79221

【文學‧小說】

王道劍(伍)王道無敵

定價:280元

優惠價:7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