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民作家」到「百萬人的文學」/林水福
在日本,吉川英治有「國民作家」到「百萬人的文學」之稱,論者常拿他與夏目漱石並列,可見受日本人歡迎之一斑。
在台灣,儘管也有吉川作品的中譯本,不過,一般人,尤其是年輕讀者,對吉川可能較陌生,或許會有這樣的疑問:吉川到底有什麼了不起?遠流出版他的自傳意義何在?
因此,我想有必要先對吉川文學作一掃瞄:
《親鸞記》是吉川第一部長篇小說。以德川時代中期勤王運動剛開始時,美男子劍客的法月弦之亟和甲賀世阿彌的女兒千繪墜入情網,過著流浪生活……的《鴻門秘帖》是吉川初期的代表作,是宣告大眾文學成立的作品。
《宮本武藏》是吉川文學第二期的代表作,拓展了大眾文學的新領域。《宮本武藏》寫的是十七歲的新免武藏,幼有大志,希望將來成為擁有自己領地的大名,與少時朋友本位田又位離開故鄉宮本村,參加關原之戰……武藏接連打敗強敵;遇柳生石舟齋始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因此,埋首練劍,以劍道完成自我……。武藏的人生富曲折變化;吉川寫武藏也描繪當時時代的特殊氣氛。在所有有關宮本武藏的作品中,最膾炙人口,評價也最高的是吉川的《宮本武藏》。
第三期的代表作是《新•平家物語》與《私本太平記》。兩作品的重點不在個人,而在時代的潮流,以及探討推動歷史的力量。
吉川文學的特色是描寫波濤洶湧,富曲折變化的人生與堅毅不拔的「求道」精神。這在他初期的作品尤其明顯,而且貫穿所有作品。此外,在《宮本武藏》及《新•平家物語》中,當作者的視線投注在主角的生涯,或歷史的背景時,我們可以感受到吉川根植於人性的「達觀」精神。再者,母愛以各種方式被呈現、強調,也可說是吉川文學的另一特色。
由於吉川在文學上的偉大貢獻,日本政府於昭和三十五年(一九六○)頒給他代表最高榮譽的文化勳章。以吉川作品改拍成的電影,改編成的戲劇更是不勝枚舉。吉川英治全集五十三卷,補卷五。設有吉川英治文學獎,吉川英治文化獎,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
面對著這樣的文學奇才,或許您以為他一定有顯赫的學歷,錯了!連小學都沒畢業。
《浮生拾遺》──原題《忘殘記》──裡頭沒有美麗的詞藻,也沒有浪漫的人生故事;沒有顯赫的事功;也沒有文學技巧的透露。通常寫自傳者大都於「功成名就」處著墨較多,然而,這本《浮生拾遺》寫的是他三十歲(其實只到二十七歲)之前的坎坷人生,家道中落的父親,無法面對現實,仍然打腫臉充胖子,擺出一幅大老爺的架子,酗酒,經商失敗,與朋友反目成仇竟而興訟,最後官司失敗被判入獄,出獄後,仍然一事無成,伸手要茶,非但張口要飯,還要喝酒,在這種情況下苦了妻子──吉川的母親──本來就已捉襟見肘的經濟,更是不知如何渡過,不得已把女兒濱子送人當養女,最後病死了。身為長子的英治(本名英次)輟學幫傭以貼補家用。當過學徒,當過推銷員……,一切似乎都不順利。在短短二十七年的人生中,吉川可說嚐遍了人生百味,也體認到人生的現實、人情的冷暖;然而,在這本自傳中,吉川的筆調絕非嫉世憤俗,只是淡淡地訴說往事,甚至於讓人懷疑他是否在談他自己呢?
對於依世俗眼光來看糊塗一生的父親,吉川非但沒有責備或埋怨,反而說:「父母親……對以後孩子們所要走的泥濘路會有所準備,我的父親當然也曾做過某種預期,卻意外地讓他的兒子走了過多的泥濘路」「父親固然嚴肅得可怕,但奇怪的是,可怕的父親或老師,後來總是特別令人懷念,令人無比感激。」
對於母親,儘管吉川說沒有「獻給母親──」的想法,但是從引用的詩:
縱使來到奈良
縱使來到伊勢路
眾裡尋她千百度
不見母親蹤影
他人有母相隨啊
我心淒悽──
手捧飯碗寒冬之晨
始驚覺母逝已久。
已充扮表達露出對母親的感恩、懷念,乃至於自責。投射到作品上,就形成以各種方式呈現母愛。作品與作者的實際人生往往存在著這種微妙的關係。
無論您是否看過吉川的作品,無論您是處於人生的順境或困境;無論您是為人父母或者是為人子女,這本《浮生拾遺》都值得一讀!
林水福
台灣雲林縣人,一九五三年生。輔仁大學畢業,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碩士。專政日本平安朝文學及近現代文學。曾任教日本梅光女學院大學,現任輔大專任教授兼日夜間部日文系主任,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副理事長。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