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馬丁貝克探長
作家的秘密檔案
口碑書評
全十冊書目
推理擂台
謀殺專門店
回首頁
  闔上了《上鎖的房間》,我輕輕地吁了一口氣,這本書實在是太精采、也太與眾不同了。撇開馬丁.貝克探案一貫以來對瑞典官僚體系的批判與反諷,荷瓦兒夫婦在這部作品中用了相當多的篇幅,生動地將警探的失落無奈與顢頊無能呈現在讀者面前;不過這還不算最精采的地方,這本書最叫人眼睛一亮之處,在於故事中安排了一個「密室殺人命案」,而這種類型的詭計,是一般在略偏寫實型的「警察辦案小說」中是比較不常見的,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警察小說與密室之間的關係。

  所謂「密室殺人」,指的就是在門窗緊閉的封閉空間內(當然密室的概念也可以做廣義上的衍伸,開放空間一樣可以形成密室現象)發生的殺人事件,這種詭計的出現,其實與推理小說的歷史同樣久遠。早在一八四一年,「推理小說之父」愛倫坡就已經在第一部短篇作品〈莫爾格街兇殺案〉中,提出了這樣的詭計原型,其後在古典黃金時期,這種令人覺得目眩神迷的謎團設計,更是得到眾多作家的青,紛紛創作出許多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大呼不可思議的「密室推理」作品。其中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 更是窮畢生精力致力於創作「密室與不可能犯罪」,他的成就因而也為他獲得了「密室之王」的美譽。

  古典黃金時期沒落後,冷硬派開始崛起,以往講究詭計謎團的古典解謎派開始節節敗退,盛況不再,「密室推理」的創作因而也受到很大衝擊,作品數量大幅銳減。在當時那樣的時空背景下,Lawrence Trent寫下了《V as in Victim》(1945)這部以警探為描寫重點的小說,為後來的「警察辦案小說」正式揭開了序幕,不過由於這類型的小說描寫重心,偏向於警方辦案的實際流程與警察私人的生活點滴,再加上寫實風格已逐漸成為推理小說的寫作主流,「密室」這個略帶浪漫色彩又與現實有點脫節的題材,因此就被許多作家打入了冷宮,即使有些作家曾對「密室」發生興趣並進而做了一些嘗試,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點到為止,隔靴搔癢」罷了。以八十七分局系列聞名於世的作家艾德.麥克班恩(EdMcBain)截至目前為止,也只有在《Killer's Wedge》(1959)這部作品中有密室的描述,謎團的設計雖然還算不賴,但在整部作品中只能算是陪襯而已。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警察小說真的是無法寫出像樣的「密室推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儘管先天上不利條件限制了它的發展,有些作家還是巧妙地將「密室謎團」注入了警察小說之內,彼得.拉佛西(Peter Lovesey) 就是其中一個最好的例子。拉佛西本人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他對詭計謎團的喜愛,即便筆下寫的是警探小說,他也很努力地將這份解謎樂趣融入作品之中,他同時也提到對約翰.狄克森.卡爾的崇敬,以及對密室的嚮往,而基於這樣的理由,拉佛西在一九九六年特別寫了一本向這位密室巨匠致敬的作品《獵犬俱樂部》(Bloodhounds ,是警探彼得.戴蒙系列作之一),而這部融合了警探小說與密室推理的作品,果然也沒讓人失望,不但詭計精采,述說合理,在人物角色的刻劃方面也很生動,它也因此而獲得了銀匕首獎(Silver Dagger) 及馬卡威提獎(Macavity Award)的肯定,足見密室也能在警探小說中有很好的表現。

  雷金納.希爾(Reginald Hill) 則是另一位將古典本格謎團帶進警探小說的作家,閱讀希爾筆下的狄埃爾與巴仕可系列(Dalziel and Pascoe),讀者們可以充份享受到警探小說與解謎小說雙重的樂趣,在最新一本出版的新書《Good Morning, Midnight》(2004)中,我們更可以看到希爾在密室題材方面的精采表現。不過他的小說好看歸好看,但是為了兼顧警探小說與解謎小說在書中的份分量,所以故事的篇幅都比較長,對於不習慣看長篇鉅著的讀者,可能在閱讀上會稍微感到吃力。

  最後讓我們回頭來看看《上鎖的房間》,在這個故事中有一椿離奇的密室命案,承辦的警官郤相當冷漠,甚至想以自殺草草結案,最後馬丁.貝克接手偵辦,在層層的抽絲剝繭中,終於讓真相大白。以小說的架構與內容來看,這樣的組合與設計,正是荷瓦兒夫婦最為拿手且成功的,只不過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密室」概念,比我們想的還要更深一層,在這本書中,除了實質上的「密室」命案之外,作者透過隱喻方式,呈現在心理上、甚至官僚結構上的「上鎖的房間」,實在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由這點上來看,我們可以說,《上鎖的房間》是警探小說中將密室詮釋的最好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