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五六九∼六一八)又名楊英,小字阿摩。隋朝第二代皇帝。楊廣被後世人當作暴君的代表,凡帝王殘暴荒淫之舉,他都無所不用其極,對此,正史和野史有無數的描寫。 本篇我們將借楊廣之口,談中國歷史上帝王命運的荒誕性、中國文化的是非觀、中國歷史治亂相間的根源以及「舊史」中的不合邏輯處。 選擇隋煬帝楊廣做代表 楊廣是中國暴君的代表。關於他的殘暴,正史上的記載已經是登峰造極──古來沒有一個帝王可與之相比。然而,人們還嫌其不夠,用野史、傳奇故事又編撰出種種罪惡行徑來,這些事蹟不僅件件令人髮指,有的簡直匪夷所思。但隋煬帝畢竟造了一條橫亙於神州大地的大運河,而且說這項工程是「千秋功業」也絕對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古來的帝王,一般可分為四種,即明君、庸君、昏君和暴君。後二者都屬於壞的範疇,但卻是有區別的,比如:秦始皇屬暴君,但秦二世則是昏君,區分的標準是他們是不是一個糊塗蛋。因為秦二世也殘暴。所以,不糊塗而殘暴者,才叫暴君。 這種分法,我以為是不全面的,因為有一個盲區,比如,漢武帝這種人算什麼?他有很多功業,但又有點殘暴,雖然算不上特別殘暴。我想給他取個名字,叫「厲」君,就是很有本領,好事、壞事都做了。如果這個名字成立的話,隋煬帝好像應該更接近這個厲君,而不是暴君。 一個最可笑的史實是:隋滅陳後,陳後主被俘,在隋煬帝時病死。這位陳後主在位時,昏庸無能、荒淫無度,所以,隋煬帝就給他一個諡號「煬」,即「陳煬公」,對這個「煬」的解釋是「好內怠政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但唐滅隋後,李世民給楊廣的諡號竟也是「煬」。一筆抹殺了楊廣的全部歷史功績。而且後世,他這個煬帝卻是人人皆知的,陳後主則幾乎沒幾個知道他也「煬」過! 皇帝權力大無比,有理想、有本領的皇帝,總想有所作為,有所作為時,就會用獨裁專制的辦法。而且個人的享受與國家的事業往往不易分開,這樣一來,作為和殘暴就一體化了,那麼,用一個「厲」字,不是很合適嗎? 現在評價歷史人物,提出用「歷史的」標準,一是看他對歷史的貢獻;二是看他們的歷史環境。但這兩條用在隋煬帝身上,卻是矛盾的。關鍵問題在哪裡呢? 為了探索評價中國帝王的標準,我選擇採訪了隋煬帝楊廣。 中國歷史上最荒涼的帝王陵 為了見到隋煬帝楊廣,我跑到揚州市北郊的雷塘。只見一座荒涼的土丘墳墓,上有清代書法家、時任揚州知府的伊秉綬所書「隋煬帝陵」四字。雖然歷史上幾次重修,但大部時間皆荒草萋萋,幾乎沒有人來此憑弔。這恐怕是中國幾千年來上百個帝王的「陵墓」中最寒酸、荒敗的一個,真是「荒一堆草沒了」!相比之下,那位罵名千載的秦始皇,他的陵墓卻是何等的雄偉,而且他的殉葬品兵馬俑還成了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一直到大運河紀念館落成,我才在一張圖像上見到他,開始了我們的訪談。 他更像一個抒情詩人 見到這「千古第一暴君」,我倒吸一口涼氣:他不僅英俊儒雅,而且氣宇軒昂、神采奕奕。 楊廣好像猜透了我的心思,笑了起來: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到我不是你們心目中「凶殘」的相貌啊?難道你忘了,史書上說我是「美姿儀,少敏慧」嗎?我想,這六個字,要不是安在我楊廣頭上,你一定會把這人想像成一個風流才子了! 我只得點點頭:是啊。是你的事蹟,掩蓋了你的相貌。 楊廣笑著說:中國人雖然把「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視為至理名言,但到底有多少人遵奉呢?不說是以貌取人了,「想」都是以貌「想」人啊!──這就是中國人的特性:「說歸說,做歸做。」你看,孔子是一副虎視眈眈的相貌而絕非文弱書生、也非文縐縐或和藹藹的老夫子樣;西施體態健美,一點病容也沒有;諸葛亮身長八尺,比呂布一點也不差。但中國人審美就這樣,臉譜化,臉譜又是怎麼來的呢?完全是根據道德標準來的! 道德標準就是理想化,大家明明知道不是事實,但因為太嚮往理想,結果,對理想化的東西,在感情上還是人人願意接受。 我還說我是一個詩人,一個內心充滿柔腸的、感情豐富而細膩的詩人,你信嗎?──不信,你聽聽: 他輕聲哼唱起了他的一首詩──那時的詩,就是歌詞。 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 我聽得也很動容,無法把他和「暴君」──也就是殺人不眨眼的魔王──聯繫到一起。倒是真覺得他就是位多愁善感的詩人,中國的李賀?英國的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或俄國的葉賽寧(Serge Eselin, 1895-1927)? 思路回到現實中,我脫口而出:你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詩人,如果你不是生在帝王之家!像你這樣才貌雙全、文武兼備的人,才是中國標準的美男兒! 楊廣說:可你們憑什麼把我說成是暴君呢?而且是千古第一暴君?(下文略) 要憑邏輯看出歷史的真相 現在,你們不是提倡要歷史地看問題嗎?你們用大歷史觀看看我們父子兩代的功業吧。當然,我只能評唐朝人寫的歷史,這個歷史被歪曲了。然而,他們只能歪曲歷史事實,卻不能歪曲歷史邏輯。我們可以憑邏輯看出歷史的真相。 我們隋朝從公元五八一年到六一八年,共三十八年,比秦朝長。真正全國一統,是公元五八九年滅陳,所以,也可以說是三十年。這三十年,我們父子大體上各占一半。 你們都知道,南北朝是繼春秋戰國後中國又一個大分裂的時代,到了南北朝末期,面臨長期戰亂的人們,普遍渴望統一。但當時的北周和南陳的皇帝都沒有統一全國的能力。我父親楊堅出身北周貴族,周宣帝時拜上柱國、大司馬。後來周靜帝年幼即位,為大丞相,總攬軍政大權,在平定了河南、湖北、四川的割據勢力後,又翦除了宇文氏諸王室,於公元五八一年代周稱帝,建國號隋。接著,他開始了統一的軍事部署:先與突厥和親,使東突厥來歸,解除了後顧之憂;然後任命我為行軍元帥,在安徽前線集結兵力,南下伐陳,於公元五八九年正月,直取建康,陳軍崩潰,陳後主投降。南方各地紛紛歸附,總計出兵後不到四個月,就實現了南北統一。在代替無能的皇帝和統一中國這一點上,歷史上有兩個人很像我父親,一個是晉朝第一代皇帝司馬炎,他代魏稱帝,然後滅東吳統一了全國;另一個是北宋第一代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代周稱帝,然後滅南唐統一全國。可以這麼說,統一中國,是我父親在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大功。相當於秦始皇。秦始皇在遭後人唾罵的同時,沒有人不承認他統一列國的大功。 隋朝建國後,朝廷就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經濟、恢復生產、鞏固統一成果的措施。主要有: ──加強中央行政機構的領導,設立三省六部,以統一政令; 這樣不久,全國戶口增到七百萬戶,倉廩充實,社會安定,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從這些內容上看,我父親的歷史功績除了統一中國外,還有「發展農工商經濟」、「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以法治國」和「創立科舉制」四大項,這些都是功在當代,惠及後世的。 不僅正面的「功」,我父親比秦始皇要超過很多倍;反面的「過」也同樣少很多倍。他是歷史上很少幾位仁慈、節儉的君王之一,至少他沒有造阿房宮窮奢極樂;至少他沒有濫殺無辜;至少他沒有焚書坑儒;至少他沒有到處找神仙求長生。秦始皇的大過他一個沒沾,秦始皇的大功他樣樣都有。何止是秦始皇的功,我看漢武帝、唐太宗,都沒法和他比。 我是公元六○四年即位的。我在即位前,就有很多戰功,我父親統一天下的主要戰役,都是以我為元帥的。但我因為是老二,沒能被立為太子。然而,我功勞又很大,這樣,我必然遭到太子楊勇的嫉妒。開始,我只能韜光養晦,溫良恭儉讓,太子則驕奢淫逸。我父親既然是個英明的君主,當然不會讓他來主政,所以,就廢了太子楊勇,立了我。唐人說我那些品德是裝出來的,請問:我父母都沒發現我是裝出來的,你們又何以知道我是裝出來的?我功勞那麼大、地位那麼高、年紀又那麼輕,溫良恭儉讓能裝得好嗎?要說我是不得已而為之,明哲保身,邏輯上還有點通。難道所有自保的人都叫虛偽?所有成功人的品德,都是偽裝出來的? 我是繼位後才殺了我的哥哥和一個弟弟的,他們有聯合起來造反的可能性。老臣們有的不服氣、有的倚老賣老、有的甚至想和楊勇勾結,我因此殺了一些。這些事,在別的君王身上發生得多了。不能算我的錯,我既不是空前,也不是絕後。 大運河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 至於說我得志後,就驕恣無忌,濫用人力財力,揮霍無度,是沒有摸著良心說話的。 我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舉辦水利、交通、城市建設工程。因為我發現,朝廷的府庫很殷實,這些錢不用幹什麼?像明朝嘉靖皇帝一樣讓他們爛掉嗎?要知道,那時的錢財,不是絲綢、就是金銀,前者會朽,後者會鏽的!我大規模徵發民工,那是給工資的,徵用人家的地,也是有補償的。我前面說了,由於我們隋朝的安定富強,人口在迅速增長,這樣就有了富餘勞動力,讓他們去建設大工程,不正好一舉數得嗎?而且,只有把水利、交通工程做好,生產才能大發展啊。還有,我最主張發展城市經濟,中國那麼大,我南北征戰時,瞭解得很清楚,中國地方特產豐富,這些都應該交易。交易一靠城市,二靠交通。 那時的交通,主要是水運。從古以來,都知道「一江春水向東流」,所以,在中國,東西交通,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南北交通,就麻煩。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分裂,多數都是南北分裂?交通可能就是一個大因素。於是,我們就想到開人工運河,南北走向的河流。我父親已經開了一條廣通渠,那是公元五八四年,即全國還沒有統一、我父親當大隋皇帝的第四年開工的,它是引渭水直達潼關,解決了關內的交通問題。我那時雄心很大,決心要開一條暢通大江南北的大運河來。因為我到過南方,那裡特產豐富,一定要使之能與北方便捷通商。於是,在我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六○五年,就開工建設了這項大工程。要知道,我是頭年的十一月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我上任才兩三個月,就幹這事的。所以說,這是我的一號工程。實際上,不僅是時間,在工程量上,這也是一號大工程,甚至是中國歷史上一號工程。因為整個大運河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全長四五千里,以東都洛陽為中心,東北通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從竣工之日起,在沒有汽車、火車的一千多年歷史上,它一直是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這樣的工程,以相對工程量比,相當於你們現在一百個京九鐵路的工程量! 大運河在解決交通問題的同時,還為農業帶來極大的灌溉之利。可以這麼說,沒有大運河,就沒有穩固的南北大一統,沒有唐朝的經濟大繁榮。而沒有這兩條,中國歷史上就沒有值得驕傲的「大唐盛世」,從而可能就沒有李白、杜甫,那中國文化史將要失去多少輝煌啊! 古今中外,有哪個帝王的工程,可以和大運河相比呢?工程量上,有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秦朝的萬里長城,但他們都是為皇帝或皇權服務的,沒有一項為了發展經濟、惠及百姓的。你說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敵嗎?哦,我告訴你,沒有哪一次外敵入侵,是長城能擋得住的。蒙古人來了,越過長城,統治我們建立了元朝;滿人來了,越過長城,統治我們建立了清朝;八國聯軍從海上登陸、日本人入關,長城更是擋不住。再說,就是滿人統治,清朝的老百姓日子過得比明朝差嗎?!可見,長城並不能惠及百姓。 所以,無論是用發展的歷史觀,還是民本的歷史觀,大運河都是最偉大的工程,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下文略) 我比李世民偉大 前面把我父親楊堅和秦始皇對比了一下。現在,我想把我和唐太宗李世民對比一下。我們兩人,一個是千古有名的暴君,一個是千古有名的明君,似乎沒有可比性。然而,我要說的是,這只是唐朝寫歷史的人的看法。我們兩個人其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你看:我們都是老二,我們的父親都是開國皇帝,在我們父親打江山過程中,我們的軍功又都是最大,功勞和能力都遠遠超過其他兄弟,特別是太子。後來,我們又都殺了當太子的哥哥和一個弟弟。我們都繼承了皇位。 不同的是一些細節:我繼位是靠我的品德表現得來的,你說我虛偽也好、做假也好,但我是兵不血刃,是父親廢太子而立我的。我是在父親死後當皇帝的,殺兄弟也是繼位後的事。李世民則不然,他是直接發動兵變,殺死了兄弟,然後讓父親不得已讓位於他的。至於他是不是逼著父親退位,不得而知,但他父親的退位肯定有不得已的地方。相比之下,我的繼位,可比他清白多了、光明多了! 而他派人寫的歷史,卻把我寫成一個篡位者,不知他讀後,會不會臉紅! 他繼位後,當然不需要建大工程了。他坐享其成啊!享我們大運河和城市建設的成果啊! 但他也征高麗,也死了很多人,也勞民傷財。只能說他運氣好點,有薛仁貴、郭子儀這樣優秀的將軍。更幸運的是,他有我們失敗的經驗。失敗是成功之母。他有我們這樣的好「母親」!(下文略) 成為暴君的代表之後 他繼續說:當我成為暴君的傑出代表之後,凡是痛恨皇帝的中國人,總算找到了發洩的對象。畢竟,過去罵皇帝是有顧忌的──即使是罵過去朝代裡的皇帝,因為罵得不好,就有人會說你「影射當今聖上」。現在有了我,就好辦了,把皇帝們的壞習慣、壞性情、壞作為都放在我身上,然後,集中火力,向我開炮。 總結一下中國皇帝大壞處,我都有: 一是篡位不擇手段,虛偽的道德和血腥的殺戮並用,連兄弟姊妹都要殺。你翻翻歷史,恐怕有一半以上的皇帝這樣做過。 二是專制獨裁,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有幾個大權在握的皇帝不是這樣呢?除非他是傀儡。否則,你極有可能大權旁落啊! 三是驕奢淫逸。有本事的人,一旦給他提供了機會,他就會「驕」,而如果沒有監督,表現驕的方式就是「奢」,奢者當然要「淫」,淫之後是「逸」,就是不想作為了,或者是「暴」,就是亂作為,而「暴」,當然是離不開一個「殘」字。這幾個字,我至少還沒達到「逸」的地步呢,因為我死也還是死在軍中啊。相比之下,那位唐玄宗可是把「驕奢淫逸」四個字占全了哦! 現在好了,道德審判結束了,我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架上。但中國人的命運、中國皇帝的命運、中國歷史的命運,並沒因之而改變。一個個殘暴的君王此伏彼起,手段不斷翻新,謊言更加美麗。但你們回頭看看,又有哪個帝王真正為歷史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做過我那麼偉大的業績。所以,相比之下,我當仁不讓地應該成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 我懷著很複雜的心情與楊廣道別,那一刻,我真想告訴他: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大運河就是一部最偉大的史詩,但他這部史詩,是用太多的百姓的血和淚寫成的。以儒家的「三不朽」而論,他的「功」是很不朽的,但他的「德」呢?沒人承認他有德。除非他能萬壽無疆,能永遠在位子上,用鐵權讓天下人都閉嘴。 ──摘自《拷問歷史:穿越時空的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