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遠流精選套書展

書封

三國韜略大智典(精裝2巨冊)

作者:徐兆仁

定價:999
優惠價:659(66折) 進入購物車


規格

精裝二巨冊,共 120 萬餘言,約 1,100 頁
正 16 開(19 × 26 cm),高級綾布封面燙金字
硬皮圓背精裝,附書邊帶(紅色),附贈精美書盒

內容簡介

研究韜略之學的活用指南.各行各業必讀的策略寶典
 
融合心法與實例,全方位解讀三國智謀的完整巨構!

 

 
★ 高清愿、許信良、詹宏志、龔鵬程/聯合推薦
 
★ 詹宏志推薦:「韜略學,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是一種『人際動力學』,一種『考量競爭者的可能行為,來決定自己行動的策略性思考』。這部規模不小的《三國韜略大智典》,可能是歷來講中國韜略思想最好看的作品,有史、有傳、有心法,既有個案研究又有理論歸納,了解韜略之學,何妨由此開始。」
 
★ 龔鵬程推薦:「徐兆仁先生把三國史事及人物,從韜略的觀點,整理成〈韜略心法〉、〈韜略庫〉、〈韜略家〉、〈韜略史〉四大部分,對於想認識三國歷史中『人謀』部分的讀者來說,乃是一大福音,對於想從三國歷史中汲取一些有意義之教訓,學習到處事謀略的人來說,也是一個好機會。」
 

 

 
二巨冊、120 萬餘言、逾千頁的《三國韜略大智典》內容包含:

 
25 種〈韜略心法〉:奇正、虛實、分合、真偽、剛柔、動靜、曲直、勞逸、順逆、勇怯……
110 位〈韜略家〉及其策略:以順誅逆的曹操、伺機而發的臧洪、奇策密謀的荀彧、見微知著的司馬朗……
19 種令人驚嘆的策略智謀原則〈韜略庫〉:通權達變、非危不戰、因隙使間、連環結網、高掌遠蹠……
445 種〈韜略史〉案例及解說:瞞天過海、調虎離山、引蛇出洞、示弱驕敵、避實擊虛……
★ 詳盡易懂的世系表、官制表、歷史紀年表、三國鼎立圖


 

 

 
三國的人才,因時代局勢而能馳騁用智,奇謀迭出……
三國的衝突,孕育出中國戰略史上最絢爛的一段時期……
研讀三國時期的戰略與韜謀,就能在當今的社會擁有高人一等的智慧。

 

 
  三國時代,多少英雄豪傑馳騁用智、運籌帷幄,共同激盪出一筆豐富深奧的智慧財產──三國韜略。有無得失、大小強弱、勝敗禍福、生存死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決策者對韜略(Strategem)的掌握與否,取決於每個人韜略素養的深淺和韜略水平的高低。這是整個三國時代的深刻詔示,也是全部中國歷史的鐵的規律。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兆仁先生,將原本散置在正史《三國志》裡的各種大小策略智謀,用親切流暢的現代語言,彙整理編輯成 599 則不朽智慧法則──《三國韜略大智典》,全盤解讀每個重大決策、事件背後一連串策略運作造成的優勝劣敗,讓您讀懂三國、讀通三國。透過這些三國經驗,我們可以了解人情世故的機微、化解紛爭、扭轉乾坤,輕鬆將三國的智慧靈活應用在職場和商場,縱橫未來。
 
  古代兵書中有《大韜》、《三略》兩部著作,後人即以「韜略」指用兵的謀略,實際上,韜略的內涵和外延要比這一指稱深廣得多,韜略是一門關於策略運籌的學問,在中國古代屬於絕學。「韜略」講究秘密性,要求事情從一開始到結束,均不暴露任何痕跡;「韜略」富有對抗性,強調主體自始至終處於競爭與衝突的良好狀態;「韜略」注重宏觀性,堅持從整體、全局、長遠和根本的觀念出發,去選擇最佳對策。作為不戰而勝,戰而必勝的藝術,「韜略」在三國時代顯示了無與倫比的威力,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勢的逆轉、格局的變化、王朝的更替、江山的易主,無一不與「韜略」緊密相連;國家的興亡、民族的盛衰、集團的命運、個人的前途,無一不同「韜略」息息相關。三國的歷史,是三國時代人們運用「韜略」的偉大傑作;三國的「韜略」,是三國歷史貢獻給後人的珍貴遺產。
 
  《三國韜略大智典》透過三國風雲激盪、錯綜複雜的歷史現實,概括出一整套具有普遍意義的韜略理論,提煉出一系列富有強大生命力和實用價值的韜略原則;挖掘出一大批智慧過人、卓爾不凡的韜略人物,描繪出栩栩如生的智囊群體;整理出豐富多采、形象生動的韜略人案,恢復出真實具體的韜略場景;撰寫出一部充滿生機的韜略史鑑,描述出一幅幅富有啟迪的韜略畫卷。經過「韜略」的通道,我們可以從歷史的深處走出來,感悟命運變化的契機、生存死亡的關鍵,掌握成敗禍福的內因、社會發展的軌跡,認知到歷史演進的脈絡,以及人生重大問題的理論與實踐、思想與方法。
 
  《三國韜略大智典》含括〈韜略心法〉、〈韜略家〉、〈韜略庫〉、〈韜略史〉四大部分,「超常思維」、「群英奧秘」、「錦囊妙計」、「成敗軌跡」正是本書試圖提供給探索者的鎖鑰,藉此可以開啟「三國韜略」寶藏的大門,以尋找思想的利刃、成才的訣竅、行動的指南和歷史的明鏡,可以幫助讀者全面地、有系統地了解三國時代的韜略理論成就,以及韜略實踐場景。詹宏志盛讚本書:「可能是歷來講中國韜略思想最好看的作品,有史、有傳、有心法,既有個案研究又有理論歸納,了解韜略之學,何妨由此開始。」
 

 
【精采特色】
 

 
《三國韜略大智典》含括通往韜略的四把鑰匙
 

 
■ 超常思維:第一部〈韜略心法〉
 
  〈韜略心法〉闡釋了三國時代最具特色及貢獻最大的 25 個「韜略範疇」,包括:奇正╱虛實╱分合╱利害╱攻守╱常變╱明暗╱情理╱真偽╱謀決╱剛柔╱動靜╱陰陽╱有無╱緩疾╱曲直╱進退╱深淺╱勞逸╱順逆╱先後╱強弱╱心力╱勇怯╱內外。力圖揭示韜略的互動與對抗,從韜略思維的兩極及其轉化的角度,剖析韜略的內在肌理、結構、型式、方法。可以通過不同的手法,透視韜略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全部關係;也可以改變不同的視角,觀察韜略運作與實踐的所有階段。
 

 
■ 群英奧秘:第二部〈韜略家〉
 
  〈韜略家〉主要敘述 110 位曾在三國時代歷史舞台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智囊謀士的家世生平、成才道路、修養風格、學識才華、智識能力、策略藝術和成就貢獻。讓最原始、最權威的歷史紀錄直接告訴人們:什麼是韜略和韜略家,以及他們──成的為什麼成,敗的為什麼敗的原因。
 

 
■ 錦囊妙計:第三部〈韜略庫〉
 
  〈韜略庫〉強調韜略的活性與變性,重視韜略的藝術與手法。以三國時代歷史上那些具有典型意義的、程式化的韜略原則,來統率歷史的個案,突顯歷史個案中的韜略指向,展現那些韜略原則的豐富多彩;以歷史個案來說明韜略原則,揭示那些韜略原則的博大精深之處。
 

 
■ 成敗軌跡:第四部〈韜略史〉
 
  〈韜略史〉旨在向探索者們提供體悟三國時代韜略景觀、情境的真實資料。逝去的歷史已無法全復原,韜略的智慧也很難通過原則本身而獲得,只有當我們沉浸在三國時代最基本、最經典的歷史記載中,才能得到思想的啟蒙、經驗的借鑑、行動的演練及韜略的精髓。〈韜略史〉的體例採用事典式的手法,藉此能完整、詳明地呈現韜略實踐的全部過程,體察韜略理論的醞釀與成形。
 

 
《三國韜略大智典》是各行各業必讀之策略寶典
 

 
不論是行銷、公關、家庭主婦、上班族還是頭家,《三國韜略大智典》是皆需必備的策略寶典!
 

 
■ 這是一套優勢行銷兵法
 
三國,其實就是三家競爭激烈的公司、三種白熱化的產品,交給三批最頂尖的行銷人員,以他們一生的聰明才智與創意衝勁,合演出的一套行銷兵法。三國經驗,完全吻合現代行銷體系。
 
宜:企劃、創意、文宣、廣告、業務、公關等行銷體系諸路人馬奉為經典,仔細研讀。
 

 
■ 這是一套策略管理範本
 
三國人物的沈浮、史事的推展,不是命也天也,而是背後一連串大小策略運用的結果。不論個人、組織、集團,其興衰成敗都驗證了「謀定勝天」的鐵律。現代企業組織的決勝關鍵,就看決策者有無一套良好的策略管理聖經。
 
宜:總裁、層峰、上位、頭家、董事長、總監、決策人士人手一本,幫您做好策略管理。
 

 
■ 這是一套權力使用說明書
 
三國數以百計的天才與庸才,產生頻繁、密切的權力競逐和權力摩擦。愚者蠻幹,智者善取,兩極交會,證明有智者事竟成。每個人都置身在權力網絡中,熟讀韜略,讓您從容愉快的成為權力玩家。
 
宜:當權派、在野黨派、大小主管、領導人等,熟悉權力的操作,就能出奇致勝。
 

 
■ 這是一套生涯規劃大智典
 
生活的順逆、人脈的疏密、出路的寬窄,不是隨機緣決定,而是由智謀操控。三國智囊們就是善用謀略讓自己時來運轉,破繭而出。
 
宜:家庭、親子、兩性、上班族等隨時發想,讓您因智成事,心想事成。

導讀/推薦文

【名家推薦】
高清愿(統一企業集團總裁):
現代企業隨時都在應用策略。個人認為,企業的經營理念、產品行銷、用人哲學等等,都是策略運用。這些策略,可能只是因應一時變局的權宜之計,但影響所及,卻常超乎想像,所以必須深算,要用智謀。三國故事所蘊涵的先人智慧,不僅是個人立身處事的最佳借鏡,更是企業經營管理的策略錦囊。鑑往知來,在講究實戰的今日,深入研析這些謀略運用的成敗得失,相信必能對企業或個人的策略思考,提供很好的啟發。
 

 
許信良(前民進黨主席):
念初中時,我看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從此相當欣賞所謂的「韜略」之學。不過「韜略」二字卻常被視為「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甚至「陰險齷齪」等負面意義的代名詞,這是對「韜略」的偏見和誤用。政治上的「韜略」,依我之見,就是運用創意,有方法、有效率地達成目標,獲致成果。因此,它是幫助政治人物,學習組織、領導、溝通決策等,最有效,也最實用的一門學問。
 

 
詹宏志(作家、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文化創辦人):
「韜略學」,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是一種「人際動力學」,一種「考量競爭者的可能行為,來決定自己行動的策略性思考」。這種策略性思考,過去廣泛應用在政權爭奪與軍事衝突中,現在有機會被應用在企業發展與商業競爭上,就像《孫子兵法》如今已廣泛被美國商人應用於股市中一樣。這部規模不小的《三國韜略大智典》,可能是歷來講中國韜略思想最好看的作品,有史、有傳、有心法,既有個案研究又有理論歸納,了解韜略之學,何妨由此開始。
 

 
龔鵬程(作家、大學校長):
三國時期,戰略思想已然成熟,時代局勢又提供了馳騁用智的機會,人傑輩出,遂成為我們戰略史上最絢爛的一段。討論此時期各種衝突型態,分析其成敗優劣,明其戰略與韜謀,深含著要由其中鉤探出吾人有意義之教訓的企圖。徐兆仁先生把三國史事及人物,從韜略的觀點,整理成《三國韜略大智典》一書,對於想認識三國歷史中「人謀」部份的讀者來說,乃是一大福音,對於想從三國歷史中汲取一些有意義之教訓,學習到處事謀略的人來說,也是一個好機會。
 


導讀/推薦文二

【精采試閱】
〔韜略心法14〕
有無論|前程從此輝煌
 

 
  「有」與「無」是三國時代韜略理論中的重要範疇。運用「有無理論」,就可以從根本上改造當前所處的境況,創造輝煌、燦爛的前程。
 
  綜合三國時代的韜略類型,有對抗性與非對抗性韜略,有戰略性與戰術性韜略,有思維性與實踐性韜略,有對外性與對內性韜略,有創造性與工具性韜略。而,「有無理論」即屬於創造性韜略。
 
  與玄學中的有無理論不同,韜略中的有無理論,不注重對世界本體的探討,而是將重點放在實現既定目標、營造有利格局、改變敵我關係。
 
  三國韜略中的有無思想,內蘊十分豐富、深刻。擷其要者,大致有這麼幾個方面:一是化有為無,實現本集團的根本利益。二是從無到有,創建新型政權與實力。三是有無對抗,發揮己方優勢。四是有無相依,作為對策的兩手。
 

 
化有為無
 
  自從黃巾起義動搖東漢統治的根基之後,英雄豪傑紛紛崛起,他們借重東漢政府的封號,發展自己的實力,條件成熟時,就完全脫離與朝廷的關係,斬斷各種對朝廷的義務之索。
 
  「化有為無」,實質上是清除了外在力量對自己的束縛,擺脫了敵對勢力對自己的控制。
 
  由於新的力量在發展過程中,不可能不暫時依附舊的力量;同時,新的力量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可能不脫離舊的力量,因此「化有為無」韜略的運用,就成為十分必要和重要了。
 
  東漢末年,朝廷中的一些政治勢力既依靠宦官,又打擊宦官;各政治派別既把皇帝抓在手裡,又千方百計削弱皇權;各路豪傑反擊董卓,卻又不敢真拚實打;各大軍事集團都利用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卻又不斷對其加以分化瓦解;劉備到處投奔,寄人籬下,卻始終借助外力又限制外力,最後發展自己的實力。
 
  魏、蜀、吳三國在外交關係中的立場變化,也頻繁地採用「化有為無」韜略,或粉碎對方的企圖,或轉嫁矛盾、壓力,或在雙方鬥爭中尋求利益。
 
  曹操從丞相到魏公、魏王,步步擴大個人勢力,置東漢朝廷於虛設;司馬懿如法炮製,安插親信、黨羽,從曹魏守中奪取政權;鍾會在滅蜀後,尋求個人勢力的發展,企圖在蜀地建立新的獨立王國。
 
  無論是大的集團,抑或是小的派別,無不尋求自身的發展和壯大,所以「化有為無」的韜略原則,被運用得十分廣泛。實踐證明,這是掃清前途障礙,從內部取而代之,從外部削而弱之的有效手段。
 

 
從無到有
 
  三國韜略中有無理論的另一個原則是「從無到有」。
 
  各派在創建新的政權、擴大實力之前,都在運用「從無到有」的韜略原則。至於那些未能自覺運用者,不是被別的勢力所吞併,就是被擊敗。
 
  魏、蜀、吳三國的創立者,在敵手如虎、強者儒林的動亂時代,之所以能自立一國,其關鍵在於他們有一套切實可行的、從無到有的發展規劃。
 
  曹操取天下,有一套獨特的韜略,其「從無到有」原則,著重體現在「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有無不可」的思想中。曹操收攬天下的傑出人才,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智囊團,終於贏得旁人難以比擬的勝利。以起曹操來,袁紹就顯得大為不如。袁紹看不到人的力量,以為「南據河(指黃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在有無理論的修善上,不及曹操,最後優勢轉變為劣勢,終於敗北。
 
  劉備取天下,歷盡坎坷,後遇諸葛亮,終於認清形勢,從無立錐之地,道有巴蜀之險,成為鼎足之國。孫策、孫權避重就輕,營建江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靠的也是「無中生有」的韜略思想。
 

 
有無對抗
 
  三國時代有無理論中,還有一個原則是「有無對抗」──以己之有,抗敵之無、以己之無,對敵之有。從而注意發揮自己一方的優勢,取得主動。


 
  曹操迎漢獻帝,在政治上以皇帝的名義號令各方,得天獨厚。而與其抗衡的各派勢力,在這一方面往往被動,失去很多發展的機會,這就是三國時代最典型的「有無對抗」韜略。
 
  劉備利用曹操的殘忍暴力,缺信寡義,事事與之相反,以其無,營己有,樹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在鬥爭中取得最大多數民眾的支持,從而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吳、蜀的滅亡,若從「有與無」的韜略視角分析,則一方有德、有識、有智、有力;另一方無德、無識、無智、無力。有與無的懸殊,會形成雙方實力的消長,最後也就決定了雙方的前途和命運。
 

 
有無相依
 
  有無理論中的第四個原則是「有無相依,互補互用」。
 
  無論曹操集團,抑或劉備、孫權集團,在各自草創階段,大都是有智謀而無實力,有實力而無地盤。在群雄逐鹿,激烈爭戰中,他們廣泛地運用「有無相依、互補原則」,既聯合,又鬥爭;既鬥爭,又聯合。依時而變,不一而論。
 
  軍事上,無論是大的戰役或小的戰鬥,都十分講究有無相依、互補原則。赤壁之戰,劉備、孫權任何單方面的力量,都不能抵抗曹操大軍的凌厲攻勢,而劉孫聯合,以長擊短,史孫權有劉備這一前線屏障,而劉備也得孫權水軍支持,形成戰術優勢。
 
  正式上,從曹操改編青州黃巾軍,到接納張魯、張繡、袁譚等敵對勢力;從劉孫聯盟的破壞,到諸葛亮派遣下屬出使東吳,恢復外交關係,均以「有無互補」思想作指導,奠定新的格局,絕無僵化不變、固守一途的愚頑。
 
  正視有無相依、互補原則,使得三國時代的各派勢力分化、組合,日新月異,也使得當時的形勢撲朔迷離,不可逆料。
 

 
創造性、靈活性、利害性
 
  三國韜略中,有無理論、原則的蓬勃發展和普遍使用,是與當時的嚴峻形勢以及社會思潮密不可分的。
 
  動盪的社會,迷惘的前途,多變的形勢,複雜的鬥爭,促使人們去思考。許許多多政治藍圖,在嚴酷的現實中,逐步從無到有,從虛到十,從局部實現到全部實現,其中所依靠的,正是這種創造性韜略。作為創造性韜略,「有無理論」在三國時代充當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整個三國鼎立的時代,就是在這種韜略的宏觀指導下產生的。
 
  三國韜略家們敢想敢為,極富有創造精神。新的勢力的形成,新的格局的確立,新的勝利的取得,都離不開有無理論的指導。而「創造性」是這一理論的靈魂,「靈活性」是這一理論的生命,「利害性」是這一理論的價值。
 


 

 
〔韜略史97〕
借風行舟|劉備投奔曹操        一九六年(漢獻帝建安元年九、十月)
 

 
  袁術害怕呂布危害自己,就為兒子向呂布的女兒求婚,呂布答應了。
 
  袁術派遣部將紀靈等率領步、騎兵三萬人進攻劉備,劉備向呂布求救,呂布屬下的將領對呂布說:「將軍一直想殺劉備,這次可以借袁術的手來實現。」呂布說:「不然。袁術如果擊潰劉備,就可以聯絡臧霸等泰山諸將領,我就陷入袁術的包圍之中,因此,不能不救劉備。」呂布便率領步、騎兵一千餘人急速趕赴劉備處。紀靈聽說呂布前來,就收兵回營,停止攻伐。呂布駐軍沛城西南,派遣侍衛去請紀靈等人,紀靈等也派人來請呂布,呂布就前往紀靈營中,設下宴席,邀請劉備一起參加。
 
  呂布對紀靈等人說:「劉玄德是我的弟弟,被你們圍困,所以我來救他。我的性格不喜歡戰鬥,只喜歡為人排解紛爭。」於是命令軍官把鐵戟豎立在營房門,呂布拉滿了弓,對旁觀的人說:「你們看我射戟斗邊的戟支,如果射中,你們就各自罷兵,如果不中,你們就留下來廝殺。」呂布隨即射了一箭,正中戟支。紀靈等全都大吃一驚,說:「將軍真是天賦神威!」第二天,又設酒歡宴,然後各自班師退回。
 
  劉備集合一萬餘人的部隊,呂布認為受到了威脅,就親自出兵攻打劉備。劉備敗走,投奔曹操。
 
  曹操對劉備的待遇十分優厚,又讓朝廷任命他為豫州牧。有人對曹操說:「劉備有英雄大致,如今不趁早除掉他,必然會有後患。」曹操為此徵詢郭家的意見。
 
  郭嘉說:「這種說法是對的。但是,您興起義兵,為百姓除暴,誠心誠意地招募天下英雄豪傑,還惟恐他們不來。如今劉備有英雄之名,因走投無路前來投靠,而您卻殺掉他,這將會使您得到謀害賢才的惡名。果真如此,才智之士將人人自危,回心轉意,另選主人,您還和誰一起去平定天下!因除去一個人的禍患,而失去天下人的期望,這是關係今後安危的關鍵,您不可不仔細考量。」曹操笑著說:「你分析得很對。」於是撥給劉備一些軍隊,供應糧草,讓他往東到小沛一帶,集合被擊潰的殘部,與呂布對抗。
 
  起初,劉備在豫州,曾推舉陳郡人袁渙為茂才。袁渙被呂布扣留,呂布想要袁渙寫一封信辱罵劉備,袁渙不答應,呂布再三強迫,仍被袁渙拒絕。呂布大怒,用劍威脅袁渙說:「你寫這封信就可以活,不寫,就得死!」袁渙面色不改,笑著回答說:「我聽說只有道德可以使人感到羞恥,沒聽說用詬罵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的。假如劉備是個君子,他不會以將軍的詬罵為恥,假如他真是個小人,就將回罵將軍,則受到羞辱的是將軍,而不是他。而且,我當初跟隨劉備,猶如今天跟隨將軍,如果有一天我離開這裡,再為別人寫信罵將軍,難道可以嗎?」呂布感到羞愧,於是作罷。
 
  曹操可以乘機殺劉備,在類似事件的處理上,可有多種選擇,若從韜略上考慮,就比較注重選擇的結果。郭嘉以正義、誠信為出發點,其所以如此,是因為真正做到正義與誠信,就能獲得巨大的資源,這種資源的核心是贏得人心,而人心向背,決定著成敗。除一患以沮四海之望,得不償失,所以這是安危之機,不可不察。
 
  袁渙深通辯說韜略,指出在巨大的道德力量面前,咒罵是沒有作用的,並進而以君子、小人兩種型式擺出不同的結果,結果對自己也是不利的。最後指出,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呂布並沒有任何益處。這種說法還隱藏著這樣一層意思:今日不罵劉備,日後也不罵呂布。如此道理、結果、利害、立場表達得十分清楚,產生了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呂布不敢妄為。若不通辯說韜略,可能殺身之禍立至。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