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

恐龍來了!(科學人雜誌特刊17號)

作者:科學人編輯群
譯者:科學人編輯群
出版日:2015/10/1

定價:350
優惠價:169


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8 x 21 x 1.00 Cm

頁數:160頁


內容簡介

巨大、神秘的恐龍,讓全世界的孩子著迷不已;但也因為科學所知有限,古生物學往往又與升學考試、工作無關,我們長大後對恐龍的熱情漸漸淡去。幸好,隨著科技進步,出土的化石越來越多,科學家拼湊的恐龍世界已經逐漸完整:你可能已經知道恐龍長有羽毛,如今科學家更可以從化石檢測出血液、遺傳物質,知道牠們吃什麼?怎麼狩獵?推測牠們如何交配、育幼?甚至確知恐龍是什麼顏色!
 
本特輯除了讓你重新認識恐龍,也將讓你知道化石如何形成、如何出土、清修?一篇篇故事般的報導,告訴你科學家如何抽絲剝繭、分析、想像。了解恐龍,不只是知識、好奇心的滿足,也有助於人類認識生物與環境、演化的關係,避免物種滅絕的憾事再度上演。
 
精采單元:謎樣的生理‧適應與演化‧探索再重生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目錄

【導 讀】
 
2 恐龍新世紀
 
撰文/徐星
 
8 研究「恐龍」很重要
 
撰文/史懷哲(Mary H. Schweitzer)
 
【第一單元 謎樣的生理】
 

 
10 恐龍長得有多快?
 
撰文/霍納(John R. Horner)、巴甸(Kevin Padian)
 
18 巨龍的盛世
 
撰文/羅傑斯(Kristina A. Curry Rogers)
 
   戴米克(Michael D. D’Emic)
 
26 霸王龍真的是殘暴殺手?
 
撰文/艾瑞克森(Gregory M. Erickson)
 
34 身披羽毛的霸王龍祖先 ─華麗羽王龍
 
撰文/徐星
 
40 恐龍性事難解
 
撰文╱斯維特克(Brian Switek)
 
【第二單元 適應與演化】
 
44 華麗角龍公園
 
撰文/桑普森(Scott D. Sampson)
 
52 中國角龍現身記
 
撰文/徐星
 
58 馬達加斯加中生代化石的秘密
 
撰文╱佛林(John J. Flynn)、威斯(Andre R. Wyss)
 
68 恐龍集體死亡檔案─追緝7000萬年前的殺手
 
撰文/羅傑斯(Raymond R. Rogers)
 
   克勞瑟(David W. Krause)
 

 
76 中國遼西的恐龍墳場
 
撰文/徐星
 

 
80 南極恐龍樂園
 
撰文/維克斯–李契(Patricia Vickers-Rich)
 
   李契(Thomas Hewitt Rich)
 
88 阿拉斯加恐龍大追擊
 
撰文/費奧里羅(Anthony R. Fiorillo)
 
96 牠是恐龍還是鳥?
 
撰文/普蘭(Richard O. Prum)
 
   布魯希(Alan H. Brush)
 
106 鳥類的勝利
 
撰文╱戴克(Gareth Dyke)
 
【第三單元 探索再重生】
 
112 恐龍男爵
 
撰文╱戴克(Gareth Dyke)
 
116 少年恐龍死亡陷阱
 
撰文╱塞里諾(Paul Sereno)
 
122 蒙古戈壁尋龍大冒險
 
撰文/諾瓦切克(Michael J. Novacek)、諾瑞爾(Mark Norell)
 
   麥肯納(Malcolm C. McKenna)
 
130 恐龍之血
 
撰文╱史懷哲(Mary H. Schweitzer)
 
138 化石GPS
 
撰文/埃尼蒙(Robert L. Anemone)
 
   艾默森(Charles W. Emerson)
 
144 化石.話實
 
撰文/龐中培
 
150 動物化石還以顏色
 
撰文/張孟媛、李名揚
 
154 古生物插畫大師─奈特
 
撰文/密爾納(Richard Milner)
 
158 借屍還魂:遊走於虛實之境
 
撰文/程延年
 

精彩試閱

霸王龍真的是殘暴殺手?
 
電影總是把暴龍描述成殘暴的殺手,但事實上我們對於暴龍怎麼吃東西,都不是很確定,如果能找到更多有咬痕的化石,就能解開暴龍的食性之謎。
 
撰文/艾瑞克森(Gregory M. Erickson)翻譯/王心瑩
 
重點提要
 
■大眾文化把霸王龍描繪成殘暴的殺手,但是科學家根本還不確定霸王龍究竟主要是掠食者還是食腐動物。
 
■化石提供了一些線索,像是咬痕和牙齒磨損的模式,讓我們一窺霸王龍到底如何生活,以及牠們吃些什麼東西。這些線索指出暴龍類群是群居動物,不過有時會激烈打鬥。
 
■霸王龍有可能會用強有力的上下頜咬死食草恐龍,例如三角龍,但是證據很稀少,因為蒐集化石的人通常喜歡尋找完整的化石,比較不喜歡遭到啃咬的骨頭碎片。
 
恐龍於6600萬年前在地球上止步,不過牠們依舊與我們同在。有多部電影由伶盜龍領銜主演,小孩的房間裡散落著三角龍玩偶;而在這些充滿魅力的動物中,有一種永遠稱霸我們的幻想世界。孩子們、電影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和專業古生物學家一致同意,從過去到現在,最受歡迎的超級巨星是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
 
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古爾德曾說,每一個物種的命名都表現出我們對那動物的一種觀點。霸王龍學名的意思是「蜥蜴霸王」,給人一種強有力的形象。蒙大拿州立大學的洪納和科普作家萊森在他們合著的《霸王龍全記錄》(The Complete T. rex)書中寫道:「我們有機會認識霸王龍、研究牠、想像牠,而且讓牠嚇我們,實在很幸運。最幸運的是,霸王龍已經死了。」休士頓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巴克則說,霸王龍是「從地獄來的4500公斤嗶嗶鳥」,這是對牠驚人體型和力量最誠摯的讚美。
 
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侏羅紀公園」上映時,宣稱是史上對霸王龍最精準且全面的描繪,如同以往,電影所呈現的霸王龍是殘暴的殺手,唯一目的就是對柔弱無助的獵物進行兇殘嗜血的攻擊。然而,我們熟悉的霸王龍只是藝術創作的自由想像,遠遠稱不上有堅實的科學證據。歷經一個世紀以來的研究,以及現存50副相當完整的霸王龍標本,已讓我們對牠的解剖構造和親族關係得到豐富資訊,不過光從解剖構造就要推斷牠的行為是很冒險的,霸王龍的真實本性依舊大半隱藏在謎團裡,就連要說牠是掠食者或食腐動物,基本上還大有爭議。
 
過去20年來,新一派的科學家已漸漸揭開霸王龍的秘密,這些古生物學家試圖為古生物遺骸賦予生命,讓博物館展示的沉默而靜止的霸王龍骨骼復活。他們運用各種化石線索模擬牠活生生的樣子,有些化石線索是新的,有些則是以前看漏的,於是霸王龍會在我們眼前不斷改變。
 
古生物學家不再只是根據解剖構造就對行為做出結論,而是要求真實活動的證據。把很多霸王龍的骨骼集合起來,便可看出個體間、與其他物種間的互動關係。此外,「生痕化石」也是透露活動方式的實質證據,例如骨頭上的咬痕和牙齒的磨損模式。另一種很有價值的生痕化石是糞化石,霸王龍的糞化石會含有食草動物的遺骸,像是三角龍和愛德蒙脫龍,等於對物種間的互動提供確切證據!
 
古生物學家很想提出一種假設,即親緣關係很近的物種可能會有類似的行為模式,霸王龍正是一個真實案例,他們把霸王龍與暴龍科中較早出現的家族成員相互比較,像是阿爾伯托龍、蛇髮女怪龍和懼龍。
 
群體行動還是獨來獨往?
 
我們常把暴龍描述為獨居動物,「侏羅紀公園」就是如此。然而越來越多證據指出霸王龍有群居行為,至少牠們一生中有些時候確實如此。從美國蒙大拿州東部的「地獄溪地層」挖掘出來的兩隻霸王龍最有說服力。
 
1966年,美國洛杉磯郡立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在地獄溪嘗試挖掘一隻霸王龍成體,結果意外發現體型較小的另一隻,倚靠在原先找到那一隻的上面。第二副化石最初鑑定成另一種較小的暴龍,但我後來檢視骨頭的顯微構造,得到的組織學證據卻認為第二隻動物其實是霸王龍的亞成體。在挖掘「蘇」(S ue)的過程中也有類似的發現,「蘇」是至今所找到最巨大也最完整的霸王龍化石,它會這麼有名,除了在古生物學上的地位之外,恐怕也與它的所有權爭議和接續的836萬美元拍賣價格脫不了關係。美國南達科他州黑山地質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後來在發現蘇的採石場找到一隻霸王龍的亞成體和一隻幼體遺骸。曾經在地獄溪地層挖掘過的專家基本上同意,獨來獨往的霸王龍好幾隻葬身於同一個地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比較謹慎的解釋是這些動物是群體行動。
 
從1910年至今還有另一項更驚人的發現,進一步顯示暴龍有群聚行為。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在加拿大亞伯達省找到一個骨層,這個沉積層含有許多個體的化石,最後發現至少埋藏了26隻阿爾伯托龍,牠們是霸王龍的近親。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的柯里和團隊重新定義了1910年的發現。食肉動物有這樣的群聚現象,可能是一隻接著一隻落入某種陷阱,像是河邊的泥淖,也許已經有獵物陷在裡面,於是吸引牠們跟著掉進去。然而若是那樣的情形,找到的化石裡應該也有食草動物的遺骸才對,但由於遍尋不著食草動物遺骸,因此另一種可能是這群動物因為乾旱、疾病或溺水而死在一起。
 
柯里詳細檢查至今蒐集到的遺骸,估計這群動物的體長介於4~9公尺,意味牠們的成員有幼年和成年,根據我對於骨頭生長線的研究,牠們的年齡介於2~28歲。近年來有些生痕化石的分析也指出,暴龍會成對一起活動。
 
成群結隊的暴龍,而且彼此之間有複雜的互動關係,怎麼說都是要仔細研究的新物種,但科學並沒有要把牠們變成一群溫馴的白堊紀療癒系小熊,霸王龍有群體互動的證據是局部癒合的咬痕,顯示牠們之間的互動相當激烈。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