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

科學人(第243期/2022年05月號)

出版日:2022/5/1

定價:280
優惠價:169


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8 x 21 x 0.50 Cm

頁數:0頁


內容簡介

2020年春天,一幅漫畫在社群網站上流傳:四周環海的小島上有座城市,天際有個對話框寫著:「記得洗手,一切都會沒事。」在海面不遠處,標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的大浪即將淹沒城市。在這道浪之後是另一道標示「經濟衰退」更大的浪。在它之後則有一道滔天巨浪,眼看就要吞沒一切,標示著「氣候變遷」。

拙劣的訊息傳遞、任性的毫無準備,以及精疲力竭的混亂,在這些凸顯防疫失序的時刻,我總是會想到加拿大漫畫家馬凱( Graeme Mackay)所發表的這幅漫畫。雖然美國的情況與漫畫的預測不一樣,美國去年的經濟其實是成長的。這是否意味著疫情造成的損害不如許多人預測的那麼糟?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考量另一個誇張的情境:美國通報的新冠肺炎病例數(以及死亡人數)是全球最高。

過去兩年來,全球充斥了不協調、矛盾和荒謬。以信使RNA(mRNA)疫苗(參見 60頁〈mRNA療法即將到來〉)為例,全球科學家集思廣益(參見 40頁〈科研溝通新模式〉),催生了超級有效的疫苗,比任何人所想的都更早問世。但在廣泛施打疫苗一年多後,美國是富裕國家中疫苗接種率最低的。一些美國人認為,疫苗即使不是真的武器,也是一種用於壓迫的武器。

終結疫情的最佳工具卻被政治化了,令人訝異。行為科學家、錯誤資訊研究人員、社會學家、歷史學家以及小說家,在 2020年振筆疾書(有時在本雜誌上),呼籲人們關注認知偏誤、影響力操弄、疫苗不平等議題(參見 76頁〈疫苗竟成氣候峰會入場券〉),以及公眾信任度。新冠肺炎疫情從來沒有成為使美國團結起來的「共同敵人」。如同現任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的科學與社會事務副主任尼爾森( Alondra Nelson)在 2020年 12月解釋:「團結這種理念(尤其是在戰時)是藉由製造外部敵人而產生。」的確,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就想要把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怪罪給中國,藉此製造敵人。他的仇外言論已經散佈,餵養了危險的陰謀論(參見 78頁〈陰謀論混淆病毒起源〉),威脅到科學研究,並導致仇恨犯罪的增加。

新冠病毒也引發出其他期望與轉變,並非全然是壞事。很多居家工作者發現了掌握自己時間的益處(參見 70頁〈工作意義永遠改變〉)。人們因新冠肺炎疫情減少開車,讓歐洲城市順理成章設置更多腳踏車道,得以一窺無車未來城市(參見 57頁〈從封城看車流量減少的好處〉)。疫情揭露了不為人知的依存關係,例如醫院對液態氧的需求推遲了火箭發射時程(參見 77頁〈液氧短缺延遲火箭發射〉)。這場疫病大流行也讓不平等更加惡化(參見 58頁〈疫情擴大貧富差距〉),致使憂鬱症的盛行率上升、道德傷害成為常見詞彙,導致學生的學習軌跡在未來幾年都面臨惡化......


目錄

關於封面
疫情大流行兩年多,遽然改變全世界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反映出面對突如其來的災變,從認知思維到社會制度,有著許多根深柢固的問題,亟需轉變或調整。依循科學證據並記取教訓,才得以因應氣候危機及未來更多挑戰。

特別報導
34 新冠病毒這樣改變世界
文/史瓦茲(Jen Schwartz)

38 疫病戳破個人主義神話
文/納爾遜(Robin G. Nelson)
我們在演化上是互助合作,而不該是自私自利。

40 科研溝通新模式
文/巴克-柯爾曼(Joseph Bak-Coleman)、柏格斯托洛姆(Carl T. Bergstrom)
疫情催生科學家快速溝通與合作形式。

44 科學躲不開政治
文/路易斯(Tanya Lewis)
防疫行動泛政治化,科學報導除了傳遞真相,還得消除錯誤資訊。

46 疫情加速檢測科技研發
文/卡姆西(Roxanne Khamsi)
40年前研發的聚合?連鎖反應(PCR)檢測技術,正隨全球疫情加速改進周邊設備與應用方式。

48 美國公衛制度暴露缺陷
文/帕梅特(Wendy E. Parmet)

52 世界?生組織該改革了!
文/戈斯丁(Lawrence O. Gostin)
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管理缺漏,必須提高該組織的經費,並制定更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

56 防疫都做不好,怎防災?
文/孟塔諾(Samantha Montano)
這場疫情爆發時,美國政府反應遲鈍,並未記取教訓來強化防災相關措施。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政治意願因應接踵而來的氣候危機?

57 從封城看車流量減少的好處
文/湯普森(Andrea Thompson)

58 疫情擴大貧富差距
文/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
窮人無論生活在哪裡,都是受害最深的一群人。


60 mRNA療法即將到來
文/衛斯曼(Drew Weissman)
不僅新冠疫苗,科學家正運用mRNA 開發多種疾病的療法。 

61 現在不是太空旅遊的時機
文/莫斯柯維茨(Clara Moskowitz)

62 新冠長期症不容忽視
文/奧羅克(Meghan O'Rourke)
感染新冠病毒後,揮之不去的長期症狀,促使醫學界更積極研究相關疾病。

64 從圖表看新冠疫情兩年來的衝擊
文、圖/蒙塔涅斯(Amanda Montanez)、克利斯提安森(Jen Christiansen)研究/戴文斯(Sabine Devins)、蘇利歐(Mariana Surillo)、泰勒(Ashley P. Taylor)
一覽全球在死亡人數、傷害與損失、適應及不平等各方面的改變。

70 工作意義永遠改變
文/馬斯拉赫(Christina Maslach)、雷特(Michael P. Leiter)
許多人期望能夠兼顧工作與更良好的生活品質。 

71 新冠鼻噴劑已在臨床試驗
文/沙提雅納拉亞納(Megha Satyanarayana)

72 美國社會裂痕加深
文/莫利斯(Aldon Morris)
疫情期間,美國各地都出現抗議種族壓迫的社會運動與反制運動,美國社會正處於極為分裂的狀態。

76 疫苗竟成氣候峰會入場券
文/貝西(Nnimmo Bassey)
疫苗不平等導致蒙受氣候危害最嚴重的人更加無法發聲。  

77 液氧短缺延遲火箭發射
文/布魯諾(Tory Bruno)

78 陰謀論混淆病毒起源
文/李文道斯基(Stephan Lewandowsky)、賈可布斯(Peter Jacobs)、尼爾(Stuart Neil)
關於病毒起源的說法常夾雜假資訊,「實驗室逸出假說」阻擾正規科學發展,終將危及整體人類健康。 

81 研究新冠肺炎不會白費
文/格朗辛格(Britt Glaunsinger)

84 新冠病毒永滯不離
文/布萊克本(Christine Crudo Blackburn)
我們該如何與它共存?

走訪產業

86 打造PCR行動實驗室
專訪瑞基海洋生物科技執行長鍾德豫、總管理處總處長張曉芬
採訪/周玉文、張孟媛整理/周玉文
瑞基海洋生物科技從全球水產的PCR 檢測市場,快速切換到人類疾病的試劑與設備。他們如何掌握疫情帶來的機會?又將如何善用PCR檢測技術?

91 差異化,讓瑞基生技突破疫情
文/周玉文
堅持「差異化」走向,瑞基堪稱台灣生醫檢測產品商在國際市場上突圍的尖兵。

科學人觀點 6 星空多麼希臘 文/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8 對抗疫情,正與時間賽跑 文/林一平
10 讀者論壇

12 科學人新聞
極小尺度的飛行模式|基因收納術|一覽世界科技進展|
木乃伊與她的棺木|DNA螢光天線偵測蛋白質|
馬雅文明的水污染|科學剪影|延長鋰金屬電池壽命|
細網捉蝙蝠|在太空站考古|雜草何以除不盡?
|河水倒流,切割冰棚     


形上集
28 時間、柏格森、愛因斯坦 文/高涌泉

教科書之外
30 鹼基GCAT,雞和貓 文、圖/陳文盛

談心說理
32 從腦科學看人生跑馬燈 文/曾祥非

專家看新聞
94 別讓海洋窒息
文/古德金(Nathalie Goodkin)、普倫(Julie Pullen)

科學佐以詩文
96 薛丁格的貓 文/蘭茲曼(Peggy Landsman)

健康與科學
97 結盟社區的癌症照護 文/華立斯(Claudia Wallis)

攸關心智
98 假新聞傳播者的特質
文/勞森(Asher Lawson)、卡卡爾(Hemant Kakkar)

科學焦點
99 讓春天不寂靜 文/歐瑞斯克斯(Naomi Oreskes) 

科學人書摘
100 月經男人 文/摘自《九品脫》

科學人關鍵字 
104 PCR(聚合酶連鎖反應) 文/彭琬芸 

圖表會說話
106 殖民主義持續壓迫化石考古
文/莫斯柯維茨(Clara Moskowitz)、圖表╱周优游(Youyou Zhou)

本期專欄「網上世代」、單元「生物手記」暫停一次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