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

科學人(第218期/2020年04月號)

出版日:2020/4/1

定價:280
優惠價:99


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8 x 21 x 0.50 Cm

頁數:0頁


內容簡介

防疫的科學

台灣長年來重視公衛,因此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治上表現出色。

撰文/楊志良

 

從2019年底至今,影響全球最巨大的事件,莫過於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大流行,不僅威脅人們的生命,且對人類行為、文化互動、政治攻防、全球產業鏈,都造成了極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疫情仍方興未艾,似乎短期內不能「善了」。 地球上的每種生物都要依賴其他生物物種才能生存繁衍,反之,也都有自己的天敵,即所謂「一物剋一物」,在各個物種間環環相扣的相生相剋之下,生態因此保持了平衡。病毒能使生物染病,但與同樣能讓生物致病的細菌,有很大的不同。

首要任務 了解病源 細菌是完整的細胞,有細胞壁或細胞膜,內部有重要的遺傳物質,即由DNA組成的染色體;細胞的繁殖是從外界吸取養份或進行光合作用,讓染色體能複製,分裂為兩個細胞;細菌可在冰河內存活數千年,解凍後仍有繁衍能力,而病毒只有少數種類遺傳物質是DNA,大多數則由RNA組成,因此只能生存在活的細胞內。 病毒侵入細胞後,利用細胞內的資源複製,再破壞細胞而出,侵入其他活的細胞。因此它比細胞(或細菌)小很多,細菌通常是2~3微米,也就是2000~3000奈米,但病毒只有幾十奈米,相差百倍以上。 病毒在顯微鏡下有各種形狀,例如桿狀、鏈狀,冠狀病毒則是球狀,且有多個突起物,故稱冠狀病毒,引起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病毒就是其中一種。多種哺乳動物(例如豬、貓、狗、蝙蝠)都會感染不同的病毒,有的病毒會造成宿主死亡(包括細菌,侵入細菌的病毒稱為噬菌體),有的病毒則與宿主共生,並不造成症狀或死亡。 為了有效防治新冠病毒疫情,必須先解讀並分析此病毒的傳染途徑及流行病學特性。臨床上,早已證實其傳染途徑是飛沫及接觸,病毒經過口、鼻、眼睛進入人體,繼而大量繁殖。在開放空間中,有效飛沫距離不超過兩公尺,而病毒離開人體後,依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在物體表面的有效傳染停留時間不同,一般是數小時至一兩天;在陽光(紫外線)及高溫下,則感染力只能維持數分鐘至十數分鐘,陽光似乎是消滅病毒的最佳良方。 再者,目前已有明確證據指出,新冠病毒傳染力強於2009~2010年的H1N1流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當年全球每五人就有一人感染H1N1,又因新冠病毒的潛伏期可達14天(但通常3~7天就有明顯症狀),在潛伏期就可傳染他人,且有不少感染者並無顯著症狀甚至不發病,特別是年輕的感染者。所以台灣的第31例11歲的感染者確診,可說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他完全沒有症狀也從未發病,只因懷疑他與27例的祖父可能有接觸,才對他採檢。 從新冠病毒的這些特性可知,如果沒有開發出有效的疫苗,全球至少有三至四成的人口終將感染此病毒。至於確診後的死亡率,全球平均約為2%(除去中國約3%),雖比SARS的10%低很多,但比H1N1的0.058%(美國2019年下半年至今有3400萬人感染,約兩萬人死亡)高出30~40倍。 綜合起來,新冠病毒的傳染力強、潛伏期長且在潛伏期就能傳染、出現無症狀的感染者、死亡率遠高於流感但又不至於會讓宿主大量死亡(宿主大量死亡,病毒就無可傳染的對象),是最狡猾也最成功的病毒。美國總統川普對流感一直輕忽,但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後,也開始緊張起來。......


目錄

NO.218 2020年4月號

【關於封面】

台灣在新冠病毒防疫工作上表現亮眼、全球有目共睹,這一切歸功於充份檢視流行病學資料、深度了解病源,藉此訂定防治政策。疫苗研發進度如何?國際各家爭鳴,台灣有何「選項」?《科學人》持續追蹤。

【特別企劃】

23  新冠病毒疫苗催生中

24  防疫的科學 文╱楊志良
台灣長年來重視公衛,因此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治上表現出色。

28  快篩試劑與疫苗研發 加緊腳步 文/潘建雄、周彥宏
從抗原快篩、治療型抗體及預防型疫苗等多方著手,圍堵新冠病毒肆虐。

30  跨國合作 力促疫苗問世 文/林慧珍
高端疫苗生技公司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合作,展開新冠病毒蛋白質疫苗的研製。

34  登革熱疫苗艱辛路 文/陳其暐
登革熱侵襲人類超過百年,複雜的致病機制導致疫苗研發不易,面對新冠病毒強勢來犯,能否從登革熱疫苗經驗得到啟發?

36  食用疫苗的奈何橋 文/王慧菁
我們可以「吃」出免疫力嗎?

【科技】
46 當GPS被駭? 文/杜利斯(Paul Tullis)
干擾或偽造GPS訊號並不困難,唯有打造地面備用系統才能有效防範駭客。

【古生物學】
54 巨型翼龍飛天秘訣 文╱哈比(Michael B. Habib)
牠們頭大身體小、體重遠超過現生鳥類,究竟是如何飛上天?近年來古生物學家藉由化石和數學模型,試圖解答長久以來的翼龍謎團。

【演化】
62  運動強身又健腦 文/瑞查倫(David A. Raichlen)、亞歷山大(Gene E. Alexander)
具認知功能的運動促使人體與大腦功能密不可分,或許也能成為延緩大腦老化的妙方。

【物理學】
68  量子電腦里程碑──量子優越性 文/葉平
Google量子實驗室突破科學與工程的分野,以自主設計並動手實作的方式,展現量子電腦的優勢,讓全世界驚豔不已。

【健康】
74  解脫類鴉片藥癮 文/葛雷郭里(James DeGregori)、蓋騰比(Robert Gatenby)
美國超過700萬慢性疼痛患者長期依賴類鴉片藥物止痛,研究人員正在尋找介入療法,協助患者戒除類鴉片藥物或減少劑量。

【古人類學】
82  拼湊史前臉孔 文/黃凱特(Kate Wong)
近年在衣索比亞挖掘出湖濱南猿幾乎完整的顱骨,意味人類譜系可能另有分支。

【科學人觀點】
6   螞蟻兵法:三十六計,滾為上策  文/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8   海天遊龍萬骨枯  文/李家維

10  讀者論壇

12  科學人新聞
光纖感測地震|光塑微粒|白噪音有助聽覺|從新地形圖看南極冰融|抗生素改變碳循環|甘藷葉的防蟲警報系統|一覽世界科技進展|重塑人類的未來|蝙蝠棲地浴火重生

【形上集】
40  戴森去世  文/高涌泉

【教科書之外】
42  病毒捉迷藏  文、圖/陳文盛

【網上世代】
43  網路協定的唯一選項  文/黃勝雄

【談心說理】
44  閱讀的《二路之書》:文字書與繪本  文/鄭谷苑

【專家看新聞】
86  醫學教育缺什麼?  文/帕奎特(Erin Paquette)、巴特爾(Angira Patel)

【科學佐以詩文】
87  日食  文/柯金諾斯(Christopher Cokinos)

【健康與科學】
88  譫妄症終於被認真看待了  文╱華立斯(Claudia Wallis)

【新創未來】
89  防洪投資  文/羅許(Wade Roush)

【科學焦點】
90  儀器校正茲事體大  文/歐瑞斯克斯(Naomi Oreskes)

【反重力思考】
91  醫生的極速快感  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聊聊科學人】
92 玻璃櫥窗裡的繪圖師──彭瑄玉  文/陳其暐

【生物手記】
96  天涯海角的美人兒──蘭嶼野牡丹藤  文/陳威諺

【科學人書摘】
100  做自己的地圖  文/摘自《Google地圖革命》

【圖表會說話】
104  課徵碳稅促進就業  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編輯部的抽屜】
106  學習Online  文/老編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