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

科學人(第200期/2018年10月號)

出版日:2018/10/1

定價:280
優惠價:99


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8 x 21 x 0.50 Cm

頁數:0頁


內容簡介

傳承,人類登上 演化巔峰

撰文/拉蘭德(Kevin Laland)、繪圖/倪傳婧(Victo Ngai)、翻譯/王心瑩

這個行星上的大多數人,基本上在沒有任何嚴謹的科學推論下,就欣然相信人類是種特殊的動物,與其他動物有明顯區別。說也奇怪,最有資格評斷這項主張的科學家,通常似乎不願就此認定智人的獨特性,或許是怕加深宗教教義所指出的人類獨特性。然而從生態學到認知心理學,各個領域都累積了堅實的科學證據,確認人類確實是非凡的物種。 人類的族群密度遠超過同等體型動物的典型密度,橫跨的地理範圍異常廣泛,所控制的能量與物質流動是史無前例,帶來的全球衝擊也無庸置疑。如果考慮人類的智能、溝通的本領、獲得和分享知識的能力,再加上創造的藝術、建築和音樂等傑出作品,人類確實格外突出,是非常不一樣的動物。人類的文化似乎讓我們在大自然中與眾不同,而這種文化必然也是演化的產物。 若要為人類認知能力的演化提出令人滿意的科學解釋,並說明此種能力在人類文化上的表現,這種挑戰我稱之為「達爾文未完成的交響曲」。達爾文約在150年前開始研究這些主題,但一如他自己所坦承,對於人類如何演化出這些特質,以他的話來說,他的了解既「不完美」且「零碎」。幸好包括我在內的科學家已接下這個棒子、悉心鑽研此領域,我們相信自己正逐漸接近答案的核心。 新近的共識是:人類的成就源自於向他人習得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歷經了漫長的時期,所有人類個體反覆以這樣的共同知識寶庫為發展基礎,也因為有了這樣的經驗寶庫,在面對生命的挑戰時,人類就能創造出效率較高且多樣化的解決方法。因此,並不是大型腦部、智慧或語言讓我們建立起文化,而是文化讓我們有大型腦部、智慧和語言。以人類甚至少數其他物種來說,是文化改變了演化的過程。 「文化」這個詞可能意味著時尚或烹飪,但總結其科學本質,文化是由社群成員共有的行為模式所塑造,仰賴社會中傳遞的各種訊息。無論是汽車設計、流行音樂曲風、科學理論或小規模社會的覓食型態,全都透過無盡的創新循環演化而來,把遞增的細微差異添加到最初的知識基礎上。長久以來不斷模仿和創新,就是我們這個物種的成功秘訣。


目錄

【關於封面】人類的獨特,奠基於生理構造、認知能力、心理傾向以及社會文化中的種種關鍵因素,這些特徵形塑我們成為「非凡一族」。

【第一部 我們】

 32 傳承,人類登上演化巔峰  文/拉蘭德(Kevin Laland)

放眼自然界,唯有人類懂得教導同伴學習新知,應付各種生存挑戰。科學家認為或許正是這樣的「文化」,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物種。

40 智人科技 傳承改良  文/達奈爾(Lewis Dartnell)

拆解內燃機,窺見人類累積數千年的集體智慧。

42 只有人類想的到  文/蘇登多夫(Thomas Suddendorf)

人類心智顯然與眾不同,但有些動物似乎也有相近認知功能。心理學家透過嚴謹方法,找到區隔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兩個關鍵特徵。  

48 你意識到你有意識嗎?  文/布拉克摩爾(Susan Blackmore)

不論在科學或哲學領域,意識,可說是最困難的問題。何謂意識?意識從何而來?甚或,我們真的有意識嗎?

54 語言,穿越時空  文/肯尼利(Christine Kenneally)

語言如何演化為人類的專屬特徵?

60 神經連線哪裡不同?  文/薛伍德(Chest C. Sherwood)

與其他靈長類相比,人類的腦異常龐大。人腦內涉及語言和抽象思考的區域,在演化過程中大幅增長,而且從基因、細胞到神經迴路都有獨特變化。

【第二部 我們之間】

64 碩果僅存的人族  文/黃凱特(Kate Wong)

為何其他人族都已滅絕,唯獨智人繁盛至今?

70 道德的起源  文/托馬塞羅(Michael Tomasello)

人類為什麼會把自己的福祉託付他人?

76 好戰非本性  文/佛格森(R. Brian Ferguson)

社會文化與環境變遷更可能引發戰爭。

【第三部 我們周遭】

82 城市是個演化壓力鍋  文/休舒伊辛(Menno Schilthuizen)

城市在世界各地不斷擴張,各樣生物開始成為城市生態系的一員。而城市創造的極端環境,促使居住其間的生物快速演化。

88 數位分身  文/多明戈斯(Pedro Domingos)

這個人工智慧夥伴將與你十分相似,在雲端提供你最佳建議。

94 我們的獨特因為地球  文/葛瑞賓(John Gribbin)

為何我們可能是銀河系唯一的智慧生命?

【科學人觀點】 6 他長高,你縮小:天道就是人道 文/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8 既顛覆,又傳承 文/李家維

9 【讀者論壇】   

 12 【科學人新聞】

碎骨古犬 │月球表面升溫之謎 │聆聽鯨之聲│ 吃藝術品的真菌│ 何時開始照大腸鏡?│ 加油釀造葡萄酒│ 一覽世界科技進展│ 真誠的騙子│ 古老動物的死亡面具│ 從臉書評估性別平等│ 波霎閃耀憶君山 

【形上集】 24 庫侖定律、高斯定律及其他 文/高涌泉

【教科書之外】 26 達爾文的椎心之痛 文、圖/陳文盛

【網上世代】 27 網路安全治理開闢新模式 文/黃勝雄

【專家看新聞】 100 對抗失智症應分男女 文/尼貝爾(Rebecca Nebel)

【健康與科學】 102 「新藥嘗試權」法案 文/華立斯(Claudia Wallis)

【資訊世界】 103 助聽器大革新 文/波哥(David Pogue)

【真真假假】 104 教育降低墮胎率 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反重力思考】 105 河狸的秘密生活 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圖表會說話】 106 好友數的極大值 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圖表/克里斯提安森(Jen Christiansen)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