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

科學人(第193期/2018年03月號)

出版日:2018/3/1

定價:280
優惠價:99


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8 x 21 x 0.50 Cm

頁數:0頁


內容簡介

【劃分意識的 神經科學界線】

清醒與昏迷看似在意識頻譜的兩端,但對於嚴重腦傷的病人是否具有意識,並不容易清楚界定。 利用磁脈衝刺激大腦,分析腦波訊號來推測個人的意識狀態,成為具潛力的意識探測工具。    我已經死過無數次。每天晚上當我疲憊入睡時,我的意識都會消失。此時我沒有任何感官或意識經驗,直到我在睡著的身體內醒來,並進入與外在世界切斷連結的夢境之中;或者當我在早上醒轉時,意識才會重新出現。 生活中我們也不乏類似經驗。小時候我接受闌尾 切除手術,全身麻醉時,我的意識消失,手術後意識恢復。另一個模糊的記憶是在青少年時,我坐在雷諾汽車後座,車子在北非的林蔭大道上行駛,忽然間景色丕變,我仍在同一條路上,但是一切景象上下顛倒,原來車子撞樹了,我被彈向一塊石頭,接著失去意識。 許多讀者可能也有這類失去意識後回復清醒的經 驗。我們很習慣每天清醒、睡覺和做夢的循環,但是這種經驗並不是人人皆同,對某些腦傷病人來說,意識有時會消失好幾天、幾星期或甚至更久。 臨床上,醫師可能不容易判斷一個人是在安靜睡 覺、被麻醉了或有嚴重腦傷。當一個人張大眼睛躺著時,也很難知道他是否有意識或感官經驗,或者意識已經離開身體。 理想的狀況是發展出「意識測量儀」,我們便能回答這些問題。意識測量儀這種聽起來類似血壓計的技術可能有些怪異,但是隨著近年科技發展,一些探測工具 極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意識測量儀,應用在醫療現場或研究中,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意識。醫師和病人家屬或許可採用這種探測意識的技術來幫他們決定,該如何對成千上萬無法與外界溝通的病人進行醫療照護。


目錄

關於封面

看似無意識的腦傷病人,可能仍處於清醒狀態,意識探測技術可幫助醫師和病患家屬判斷並決定適合病患的醫療照護。科學家藉由分析個人的腦波複雜度並劃定意識存在與否的臨界值,可望發展出可靠的「意識測量儀」。

【神經科學】 32 劃分意識的界線  文/柯霍(Christof Koch)  

清醒與昏迷看似在意識頻譜的兩端,但對於嚴重腦傷的病人是否具有意識,並不容易清楚界定。利用磁脈衝刺激大腦,分析腦波訊號來推測個人的意識狀態,成為具潛力的意識探測工具。

【神經科學】38 意識測量儀初登場  文/藍亭(Timothy Lane)、曾祥非、吳昌衛、徐慈妤、明智煥(Jihwan Myung)、鄧肯(Niall Duncan)  

意識是如此不可捉摸又抽象的概念,「測量」意識簡直就像科幻小說情節。科學家近年來在這方面已大有進展,藉由各項腦造影技術和實驗手法,能夠分析不同意識狀態下的大腦活動型態。

【天文物理】 44 打造軸子偵測器  文/羅森柏格(Leslie Rosenberg)  

科學家持續搜尋暗物質未果。現在,軸子暗物質實驗終於具備足夠靈敏度,一探宇宙中不可見粒子的神秘面貌。

【全球科研趨勢 特別報導】 52 科學正逢政治困境  

美國和英國的選舉結果似乎違背現況和理性,影響波及全球。研究人員正在檢討科學與政治分離的做法,也逐漸了解到必須重視輿論的力量。

【全球科研趨勢 特別報導】54 為何不相信科學?  口述/海霍(Katharine Hayhoe)  整理/史瓦茲(Jen Schwartz)

【全球科研趨勢 特別報導】56 保持對話,才是上策  文/波瑞爾(Brooke Borel)

【全球科研趨勢 特別報導】58 英國脫歐危及科學  文/韋斯柏(Inga Vesper)

【全球科研趨勢 特別報導】60 中國科研超歐趕美  文/畢林茲(Lee Billings)

【全球科研趨勢 特別報導】62 讓台灣人才走入歐洲  文/鍾蕙先、陳明智

【考古學】 64 歷史中的俘虜  文/卡麥隆(Catherine M. Cameron)  

檢視世界史與考古文獻的記載,俘虜以他們承受的悲慘境遇為代價,無聲地成為促進現代複雜社會演化的驅動力。

【氣候變遷】 70 撥開暖化疑「雲」  文/馬維爾(Kate Marvel)  

全球暖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但究竟地球會變得多熱,科學家長久以來莫衷一是。藉由衛星觀測和電腦模擬了解雲的變化,問題正逐漸撥雲見日。

【演化】 76 我們為何而舞  文/辛格爾(Thea Singer)

 舉凡街舞、芭蕾舞、原住民部落的傳統節慶舞蹈,人類社會發展出各種舞蹈型態。儘管研究證實某些動物能隨節拍有韻律地擺動頭部,但唯有人類能集體和諧共舞,且這種能力可能已「演化」了數萬年。

【心理學】 82 寂寞有毒  文/羅素(Francine Russo)  寂寞不是病,但長期深感寂寞可能導致各種疾病甚至早逝。科學家努力探尋「寂寞感」的來由、高風險群以及解方,期望撫慰每顆孤寂之心。

【科學人觀點】 8 光達建功,草也醒了  文/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10 天上與人間  文/李家維

【讀者論壇】 12

【科學人新聞】

黑夜不再  

把資料穿上身  

鮭魚下蛋 力可移山  

一覽世界科技進展  

改善聲納 鼠海豚有妙招  

重返月球  

引擎換位 還我乾淨天空  

塑膠垃圾滿江河  

隕石撞擊出鑽石  

吃葉補氮的狐猴

【形上集】 26 機會主義者  文/高涌泉

【教科書之外】 28 試管與筆桿  文、圖/陳文盛

【數往今來】 30 藝數不會是異數  文/李國偉

【健康與科學】 88 假手術好在哪?  文/華立斯(Claudia Wallis)

【專家看新聞】 90 通用流感疫苗對抗大流行  文/波勒斯(Catharine I. Paules)、佛奇(Anthony S. Fauci)

【資訊世界】 91 AI創造傑作,誰領獎?  文/波哥(David Pogue)

【真真假假】 92 活在當下的生命意義  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反重力思考】 94 蜜蜂選邊飛  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聊聊科學人】 95 大氣魂文史心──洪致文  文/吳文正

【生物手記】 100 月世界惡地的生態奇蹟──厚圓澤蟹  文/徐劉烘昌

【圖表會說話】 104 落入生態陷阱的企鵝   文、圖/皮克(Katie Peek)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