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

科學人(第35期/2005年1月號)

出版日:2005/1/1

定價:220
優惠價:99


規格

尺寸:27 x 21 x 0.50 Cm

頁數:0頁


內容簡介

  根據流行的科學史,英國人亞當斯與法國人勒威耶幾乎同時預測了海王星的存在。
 
  可是在當年,亞當斯的角色就引起過爭議,有些科學史家也懷疑亞當斯的功績,現在,相關檔案重見天日。
 
  我們終於能夠判斷─
 
  撰文/西恩(William Sheehan)寇勒史崇(Nicholas Kollerstrom)瓦夫(Craig B. Waff)
 
  翻譯/王道還
 
  「星圖上沒有那顆星!」
 
  1846年9月23日夜裡,天文學學生達赫斯特(Heinrich Louis d'Arrest)的這句話響徹柏林天文台的圓頂;此後一直在各地天文學機構中反覆傳誦。
 
  達赫斯特站在桌前,桌上攤著一張星圖,正在協助天文台裡的天文學家加勒(Johann Gottfried Galle)驗證法國數學家勒威耶(Urbain Jean Joseph Le Verrier)所做的一個特別預測。那時天王星是已知太陽系最外側的行星,勒威耶假定在天王星之外還有一顆行星,天文學家還沒有觀測到;而天王星受那顆行星的重力拉扯,運行軌道的觀測值才與預測值不符。五天前,勒威耶寫信給加勒道:「閣下,您會發現,我證明了只有假定另有一顆未知行星存在(只是還沒人觀測到),才能解釋天王星的觀測記錄;值得注意的是,那顆製造擾動的行星,只能存在於黃道上的一個特定位置。」
 
  加勒開始觀測後,不到半小時,就在距預測位置不到一度的地方發現了一個藍色小圓盤。第二天夜裡他又看見了那個天體,它稍微移動了一點—證明它不是恆星。他立即回信給勒威耶,「你預測的那顆行星果真存在!」
 
  那顆行星就是海王星。勒威耶以數學偵探它的存在,加勒以望遠鏡搜尋它的蹤跡,是天文學史上最膾炙人口的故事。加勒宣佈發現海王星的消息之後,立即引發了爭論,也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原來英國有位年輕又沒名氣的數學家,獨力研究過同樣的問題,得到了與勒威耶大致相同的結論,而且比勒威耶還早。他就是亞當斯(John Couch Adams)。
 
  法國天文學界對亞當斯在發現海王星這事上也有份的說法抱以懷疑,但是他的歷史地位卻有一份官方文件背書—1846年11月13日英國皇家天文學家艾瑞(George Biddell Airy)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RAS)宣讀的一份報告。艾瑞證實,他在1845年秋天收到亞當斯預測的位置,1846年夏天就著手搜尋,只是沒公開罷了。艾瑞的報告使學界形成了共識:亞當斯與勒威耶在發現海王星這事上,有同樣的功勞。
 
  大部份重述這個著名故事的作品,不過是剪貼艾瑞的報告而已。故事裡的主角,包括勒威耶、亞當斯、艾瑞、查理斯(James Challis,英國負責搜尋海王星的劍橋大學天文學家),都成了樣板人物。亞當斯是靦腆、不強出頭的英雄,他過世後,RAS學報的贊辭裡將他描述為英國「最偉大的數學天文學家……除了牛頓,無出其右者。」據說他與勒威耶超越了國際競爭格局,終生是好友。另一方面,查理斯給描繪成搞砸了搜尋工作的懶人。艾瑞則是不折不扣的官僚,根據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76年的描述,他「自負、見不得人好又小心眼,像個小暴君似地管理格林威治天文台,以察為明,不識大體……亞當斯設法連絡的,就是這個教人討厭的人。」
 
  行星「門」
 
  這些年來,有些歷史學者對這個大家都接受的故事提出過質疑。半個世紀前,英國天文學家斯馬特(William M. Smart)繼承了一批亞當斯的科學手稿,他研究了之後,首先發難。1980年代晚期,牛津大學的查普曼(Allan Chapman)與當時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的史密斯(Robert W. Smith)找到了更多相關文件。此外,住在美國巴爾的摩的獨立分析家羅林斯(Dennis Rawlins),在1960年代晚期就下了更極端的結論,認為19世紀的英國天文學家刻意偽造了有關文件,至少在真實文件上動過手腳。
 
  要是歷史學家能夠調出艾瑞引用的文件進行考證,這些懷疑也許早就釐清了。偏偏從1960年代中期,向格林威治天文台(RGO)調閱檔案的歷史學家,得到的答覆都是:檔案「找不到」。而檔案下落構成了幾乎與海王星探案一樣引人入勝的偵探故事。發現海王星是天文學家最輝煌、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為什麼相關文件居然會失蹤呢?
 
  羅林斯與RGO圖書館館員都相信檔案在艾根(Olin J. Eggen)手裡。艾根是天文學家,1960年代初在RGO擔任皇家天文學家的首席助理。他為了撰寫艾瑞與查理斯的小傳,曾借過檔案,是最後一位查閱過檔案的人。後來艾根去了澳洲,然後到智利,但是他否認帶走了檔案。RGO圖書館館員不願逼他太甚,因為檔案要是真的在他手裡,逼急了說不定他會為了湮滅證據而毀掉檔案。
 
  到了1998年10月,檔案已失蹤30多年了,案子還是懸著。10月2日,艾根過世,智利天文學研究所的同事清理他的寓所,發現了失蹤的檔案,還有許多本從RGO圖書館借出的無價書籍。他們將超過100公斤的檔案、書籍裝入兩個茶葉箱,送回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現在RGO檔案都藏在那兒。館員立刻製作了複本。那份檔案能找回來,真是邀天之幸。那些文件以及從其他檔案找到的相關文件,使我們得以用新的視角重新研究發現海王星的過程。
 
  微擾
 
  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肉眼很容易看見,自古人類就很熟悉。第一顆以望遠鏡發現的行星是天王星。1781年(清乾隆46年)3月13日夜裡,日耳曼出生的風琴師赫雪爾(William Herschel)在英格蘭家裡以自製的六英吋反射式望遠鏡掃描夜空,系統地觀察夜空上的星星。在雙子座,他立刻認出了一個微小的黃綠色圓盤,過去沒見過,說不定是顆彗星。不過,後來其他天文學家的觀測與計算,證明業餘天文學家赫雪爾觀察到的物事不是彗星。要是彗星的話,軌道會是個離心率很高的橢圓。它是顆不折不扣的行星,繞著太陽運行,軌道穩定、接近圓形,與太陽的距離大約是土星軌道半徑的兩倍。
 
  我們太陽系居然窩藏著過去沒有人知道的行星!這個發現令天文學家著迷。他們開始搜尋過去觀星者的記錄,結果發現:這顆由日耳曼天文學家波德(Johann Elert Bode)命名為天王星的行星,其實在1781年之前給人看見過20次,只是當做恆星登錄罷了,最早的一次是1690年。1821年,法國天文學家布瓦(Alexis Bouvard)將所有觀測記錄彙整在一起,遇上了一個大問題。布瓦發現,就算把木星、土星這兩顆巨行星的引力都考慮進去,他還是沒法以牛頓運動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解釋天王星的觀測記錄。牛頓定律錯了嗎?還是空間裡充塞了一種有阻力的介質,拖住了行星的運動?或者,天王星受到另一顆未知行星的影響?這是19世紀的「暗物質」問題;現在「暗物質」仍然教天文學家困惑,可是現在的「暗物質」不像行星那麼具體。
 
  偉大的日耳曼天文學家貝索(Friedrich Wilhelm Bessel)打算研究這個問題,但是還沒做出什麼就過世了。第一份完整的研究報告是勒威耶完成的,刊登在1846年6月1日出版的《法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勒威耶認為天王星之外還有一顆行星,並算出1847年1月1日可以發現它的黃經座標(325度),也就是這顆行星在黃道帶的位置(見47頁圖示)。這一期學報在1846年6月下旬寄達倫敦,艾瑞讀了之後立即想起他去年秋天看過同樣的預測,寫在一張毫不起眼的紙片上,是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一位研究員到他家所留下的。
 
  不食人間煙火
 
  那位研究員是亞當斯。他的生平在幾個方面都與牛頓相似。他們都在英格蘭鄉間長大,牛頓的父親是蘭卡夏郡的自耕農,不識字;亞當斯的父親則是康瓦耳郡的佃農。兩人從小就對數學與自然現象的規律感興趣;他們或在牆上釘樁,或在窗櫺刻痕,記錄太陽的季節運動。他們獨特的性格也一樣:穩重、耐煩、具有嚴謹的宗教信仰。認得他們的人都認為他們不通世務、古怪、心不在焉。今天,牛頓與亞當斯可能都會給當做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Asperger's syndrome,有時又叫做「高智商自閉症」)。
 

目錄

  專題文章
 
  【封面故事】 病毒不是活的嗎? 撰文/比雅瑞爾(Luis P. Villarreal)
 
  掀起全球流行病風暴的病毒,在生物學定義上竟是「無生物」?就算病毒只是裝著基因的小顆粒,我們也不能不正視其旺盛的活力。更何況,病毒還扮演著生物演化的幕後黑手!
 
  【古生物學】 阿拉斯加恐龍大追擊 撰文/費奧里羅(Anthony R. Fiorillo)
 
  7500萬年前,有八種恐龍在嚴寒的阿拉斯加極地出沒,牠們長得什麼樣子?又是如何來到地球最頂端,並存活下來?
 
  【科學與技術】 寫實畫的光學之謎 撰文╱史托克(David G. Stork)
 
  「這畫就跟真的一樣!」寫實畫常讓人有這種錯覺。這樣精準的繪畫技巧,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藥物研發】 腦、大麻、新感受 撰文/尼柯爾(Roger A. Nicoll)、艾爾吉(Bradley E. Alger)
 
  大麻是讓人沉迷的毒品,但研究大麻對腦的作用,卻能更深入了解神經系統的運作機制,為疼痛、焦慮等病症指引出新的治療方式。
 
  【華人觀點】 中藥裡的大麻 撰文/楊宗愈
 
  【2004年50大科學人】 50大傑出科學領袖
 
  分子凝聚體之母、溫室氣體減量典範、胚胎幹細胞研究推手……,他們的真知灼見,說明了出全球的科技趨勢。
 
  【特別報導】 誰偷了海王星? 撰文/西恩(William Sheehan)、寇勒史崇(Nicholas Kollerstrom)、瓦夫(Craig B. Waff)
 
  在還沒有人看見海王星前,天文學家利用數學就預測出它的蹤跡。這個深具歷史意義的發現,究竟是誰的功勞?英、法兩國的科學之爭,隨著秘密檔案的尋獲,真相終於得以重現。
 
  新聞掃描
 
  【古生物學】 懷胎而逝的恐龍媽媽 撰文/龐中培
 
  【政 策】 註冊定生死 撰文╱克拉寇可夫斯基(Marina Krakovsky)
 
  揭開疾病治療不為人知的一面
 
  【能 源】 汽缸減半車照跑 撰文/艾胥利(Steven Ashley)
 
  將V-8改成V-4可能最省油!
 
  【物理學】 回到未來 撰文/柯林斯(Graham P. Collins)
 
  物理學家從水晶球看未來
 
  【命名學】 老天,又是奈米! 撰文/迪攸斯托(Patrick DiJusto)
 
  有了奈米加持,企業會更好嗎?
 
  【神經科學】 煞星變救星 撰文/明克爾(JR Minkle)
 
  【古人類學】 迷你人種 撰文/黃凱特(Kate Wong)
 
  【生物學】 基因禁藥又一帖 撰文/馬丁代爾(Diane Martindale)
 
  遺傳學新發現,或許不用運動就能甩掉贅肉。
 
  【生物學】 如何讓心跳持續 撰文/蔡宙(Charles Choi)
 
  【全球暖化】 無法承受的綠色奇蹟 撰文/蔡宙(Charles Choi)
 
  【氣象學】 風暴何時休? 撰文/阿爾珀特(Mark Alpert)
 
  大西洋的颶風數量為何逐年增加?
 
  華人視界
 
  【科學人觀點】 親愛的,您可聽見我的呼喚? 撰文/曾志朗
 
  【浮生集】 再談諾貝爾獎─毅力還是意外? 撰文/沈哲鯤
 
  【與機器對話】 連結數理與人文的網路科學 撰文╱張俊盛
 
  【科技與產業】 科學發明≠產業開展 撰文/盧志遠
 
  【科技與社會】 清交合併案的歷史意義 撰文/吳泉源
 
  【時光隧道】 蓋謨的著作在台灣 文/王孟亮
 
  專欄文章
 
  【真真假假】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反重力思考】 尿裡乾坤 撰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科學人剪影】 讓Y染色體重振雄風 撰文/斯蒂克斯(Gary Stix)
 
  【科技解剖室】 飛航管制 撰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搶鮮測試】 iPod,不只是隨身聽 撰文╱加巴里尼(Nicole Garbarini)
 
  【科學人書評】 IC雙雄 撰文/林宏文
 
  【答案是……】 為什麼女性的預期壽命比男性長
 
  編輯部製作
 
  【SA檔案室】
 
  不合群的科學家‧缺少愛‧直升機‧馬的神經質‧日俄戰爭‧彗星軌道‧不良毛髮房間
 
  【讀者來信】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