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7 x 21 x 0.50 Cm
頁數:124頁
內容簡介
幹
細胞的挑戰
幹細胞療法帶來的曙光與實際的臨床治療之間,橫亙著哪些障礙? 撰文╱藍札(Robert Lanza)、羅森塔爾(Nadia Rosenthal)
翻譯/涂可欣
幹細胞(stem cell)為衰敗的器官和目前無可醫的疾病,燃起了重生的希望。病患看到幹細胞幾乎神乎其技的報導後大受鼓舞,然而大部份炒得最熱的科學研究,隨後都遭到反駁。在爭論人類胚胎的幹細胞取得的正當性之際,還有其他研究結果也遭扭曲失真。
聳動與對立的聲音,已讓大眾和大部份科學家迷惑,究竟幹細胞治療在醫學上可不可行。如果美國和其他國家現在就撤銷對幹細胞的法律與經費限制,是不是隔天醫師就可以開始利用幹細胞來治療病患?目前可能不行,因為還有許多技術障礙有待克服。在幹細胞能安全地實現它們的許諾前,得先解決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舉例來說,光是確認真正的幹細胞,就是一件很棘手的事。要讓科學家能夠分享研究結果,並評估控制幹細胞行為技術的成功率,首先得確定研究中使用的細胞,的確具備做為根源—或莖幹(stem)—的能力。它必須能夠衍生出各種細胞類型,而自身仍維持能繼續衍生的狀態。但儘管對幹細胞的詳審究查,也無法憑外表將它們區分出來,因為幹細胞是根據它們的行為而定義的。
在各種形式的幹細胞中,最多才多藝的就屬「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 cell),而最早的胚胎幹細胞是在20多年前從小鼠的胚胎中分離出來的。胚胎幹細胞來自非常早期的胚胎,在正常狀況下,它們會形成較晚期胚胎中,三種不同的胚層(見第41頁插圖),最後再衍生出身體內所有不同的組織。由於胚胎幹細胞保有製造體內任何類型細胞的潛在能力,因此它們是多能性的(pluripotent)。
全世界大部份現存的人類胚胎幹細胞,都源自體外人工受精後未使用的胚胎。科學家在研究這些胚胎幹細胞後發現,它們通常在冰凍和解凍後能夠復原,並在培養皿中分化出各式各樣的細胞。現在我們也越來越清楚,這些人類胚胎幹細胞株並不完全相同。
目錄
專題文章 【封面故事】 幹細胞的挑戰 撰文/藍札(Robert P. Lanza)
臍帶血移植能夠治療血癌,仰賴的就是其中的造血幹細胞。理論上,幹細胞可以取代衰敗的器官或組織,為罹患不治之症的患者帶來重生的希望,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科學家急於發展「胚胎幹細胞」研究的的原因。不過,阻擋在幹細胞應用前的,不只是對幹細胞了解不足,還有法律與倫理的諸多爭議。
【華人觀點】 你需要保存臍帶血嗎? 撰文/龐中培
幹細胞的研究論文佔據了科學期刊的版面,台灣臍帶血銀行的廣告則在各媒體上強力曝光,幹細胞與臍帶血前景似乎一片看好,但是未來真如他們所描繪的那麼美好嗎?
【特別報導】 土星,我來了! 撰文/路寧(Jonathan I. Lunine)
經過了七年漫長的跋涉,卡西尼號終於要抵達土星了。美麗的土星環、強大而對稱的磁層、大如行星的衛星「土衛六」,和土星周圍各具特色的30顆冰冷衛星,即將在今年7月陸續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華人觀點】 卡西尼前奏曲 撰文/葉永烜(Wing-Huen Ip)
2004年的卡西尼,是22年前歐洲和美國太空科學家戮力合作的成果。每項任務,都是場艱苦的奮戰,這裡有個關於華人行星太空科學家參與其中的故事。
【核武科學】 高空核爆,威脅全球衛星 撰文/杜邦(Daniel G. Dupont)
一顆在太平洋上空試爆的氫彈,發出了數分鐘令人驚歎的極光,卻是人造衛星的殺手!
【分子工程】 奈米科技與雙股螺旋 撰文/西曼(Nadrian C. Seeman)
可別忘了,DNA的本質是一種化學分子。運用它的立體結構與配對原理,DNA就是奈米科技的最佳拍檔!
【華人觀點】 師法大自然的創作奇蹟 撰文/周三和
當DNA遇上奈米科技,這兩大明星會擦出什麼火花,又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資訊科技】 連接世界的智慧感測器 撰文╱卡勒(David E. Culler)、穆德(Hans Mulder)
10元硬幣大的微型電腦,不但可感測溫度、濕度,還能互相連結,將訊息傳遞出去。看看生態學家怎麼應用這些神奇的小電腦!
【華人觀點】 生活智慧網 撰文╱陳澤民
瞧瞧無所不在的感測器可以為我們的未來生活帶來什麼樣的便利?
【生態學】 狼來了! 撰文/羅賓斯(Jim Robbins)
灰狼是草食動物的頭號敵人,而少了這群掠食者,黃石公園的生態系開始方寸大亂。將近十年前,美國生態學家將狼隻「遣返」之後,麋鹿數量減少、植披開始繁盛、海狸因此回歸、河流中再度出現水壩,植物、鱒魚逐步聚集……生態系,似乎因此又恢復了。
【華人觀點】 台灣黑熊的存續希望 撰文/黃美秀
台灣黑熊是台灣陸域最大型的掠食動物,也是瀕危物種。雖然我們尚不清楚其存亡將對生態系造成何種影響,但透過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對黑熊保育和研究現況的簡介,盼能為牠們帶來存續希望。
【華人觀點】 中國虎的危機 撰文/黃驥(Ji H.Mazak)
大型瀕臨滅絕動物中,老虎不但佔極重要地位,而且往往是衡量生態棲境是否健康的指標。但1970年代末期,中國各種虎亞種已經開始大幅衰退。對中國虎分佈現況有詳細研究的上海科技館學者黃驥,應《科學人》之邀撰寫此文,讓讀者更加體認老虎保育工作的重要。
新聞掃描 【古生物學】 中國化石重寫動物演化史 撰文/龐中培
一個在顯微鏡下才看得到的生物,竟是現在兩側對稱動物的祖先。
【語言學】 克服「愛你在心口難開」的技術 撰文/明克爾(JR Minkel)
我們能不能只用「默聲」,不用鍵盤,來指揮瀏覽器漫遊網際網路?
【氣候學】 「明天過後」是否雪過天晴? 撰文/陳明德
南極冰心的古氣候記錄顯示,我們還可以暖和1萬6000年!
【森林學】 水底死木的重生之路 撰文/辛普森( Sarah Simpson)
帶有鏈鋸的潛水器,為環保與伐木帶來新願景。
【食物生物學】 食肉人 撰文/斯蒂克斯(Gary Stix)
我們的基因是否已調整成適合大口吃肉了?
【物理學】 量子極限邊緣 撰文/明克爾(JR Minkel)
美國的科學家,已經幾乎捕捉到古典物理及量子物理間的轉變
【太空科學】 蔓延太空的垃圾問題 撰文/史考特(Phil Scott)
神秘的撞擊聲喚起人們正視太空軌道上殘骸的威脅
【神經科學】 腦中播出的幽默喜劇 克拉可夫斯基(Marina Krakovsky)
腦的某些部位認出笑話,但其他部位覺得好笑。
華人視界 【科學人觀點】 鳥事知多少? 撰文/曾志朗
建疆土、學雙語、找生機,鳥的能耐可不小!
【與機器對話】 搜尋引擎的殺手級應用 撰文/張俊盛
自動問答系統,將是下一個引人注目的焦點!
【浮生集】 誰來給科學家寫歷史? 撰文/潘震澤
要能讓讀者了解科學家的工作,傳記作家可得有充份的創意與體力。
【科技與產業】 家電大革命 撰文/劉容生
平面液晶電視刮起的革命旋風,將大肆席捲家電市場。
【時光隧道】 結構生物學的代言人 撰文/王孟亮
蓋斯,我們都是看你的插畫長大的!
【科技與社會】 數字的衛生 撰文╱劉士永
披著「科學真實」外衣的統計數字,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專欄文章 【科技創新】 不求利潤的製藥商 撰文/斯蒂克斯(Gary Stix)
一對夫妻檔聯手打擊開發中國家忽視的疾病
【科學人剪影】 透明的謎團 撰文/穆克紀(Madhusree Mukerjee)
一位會開玩笑,還能有創意地表達豐富內在世界的自閉症患者。
【專利大觀】 寧靜革命 撰文/斯蒂克斯(Gary Stix)
看看美國的專利體系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真真假假】 理論殺人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情感依附療法所根據的理論是偽科學,付諸實行可能會致命。
【科技解剖室】 潛艇隱身術 撰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潛水艇如何在海面下靜悄悄?
【到此一遊】 夢幻時間之地 撰文/吉布斯(W. Wayt Gibbs)
歡迎探訪澳洲西部卡卡度國家公園的岩石雕刻、原始濕地以及遙遠的過去。
【科學人書評】 母親,像月亮一樣…… 撰文/王道還
從拋棄嬰兒、殺嬰,到我們在母親節歌詠的慈母,都是「自然的」母職策略選項。
【解謎遊戲】 殺手跳棋 撰文╱夏沙(Dennis E. Shasha)
跳一格,殺一棋!
【反重力思考】 說的比做的容易! 撰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為何我們總以為別人的工作比較輕鬆
【答案是……】 彩虹為什麼是圓的? 撰文/翁秉仁
彩虹為什麼是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