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克‧艾倫斯 Sonke Ahrens
譯者:吳琪仁
出版日:2022/5/1
定價:399元
優惠價:77 折307元;69 折275元
試閱
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1 x 15 x 1.80 Cm
頁數:336頁
得獎紀錄/推薦
【全球化專業菁英實用推薦!】
Ada╱筆記女王
瓦基╱閱讀前哨站
朱騏╱數位產品經理
江前緯╱Hahow好學校共同創辦人
吳元平╱Titan Podcast《星箭廣播》主持人
牧羊妮 ╱《Notion人生管理術》作者、迪卡儂電商共同創辦人
林威宇╱財報狗產品經理
邱奕霖╱圖解力教練
侯智薰╱生產力專家、雷蒙三十創辦人
張永錫╱時間管理講師
湯志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詹雨安╱Heptabase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鄭緯筌╱「我愛寫筆記」社群創辦人
蕭景宇╱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主筆
【國際化菁英口碑推薦!】
★這本書不只影響了我做筆記的方法,甚至影響了我的思考流程。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夠幫助到你。林威宇╱財報狗產品經理
★這本書是我讀過最精彩、紮實、充滿洞見的筆記和寫作專書,它會讓你重新認識筆記和寫作的精隨。瓦基╱閱讀前哨站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熱愛學習,期望能更好地管理你的知識,這本書不會讓你失望!詹雨安╱Heptabase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卡片盒筆記…可以跟許多的數位筆記工具結合,產出效率大幅提高!朱騏╱數位產品經理
★寫作時可以即時檢索需要的資料,讓寫作靈感不中斷…讓我體會到卡片盒筆記對於創作者、社群經營者的強大功效。張永錫╱時間管理講師
★本書不只是講述聰明的筆記法…還有與筆記相關的重要議題,包含如何思考得好、如何學習得好、建立成功的習慣等。Scott Wozniak╱美國亞馬遜讀者
★本書主題簡單,卻高度重要:1)從下而上的工作法,蒐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筆記,而非從上而下,先訂題目再填入資料。2)把「筆記」和「思考」區別開。3)把想法都連結起來,創造未來寫作機會。John L. Pope╱美國亞馬遜讀者
內容簡介
本書告訴你how to take smart notes.
聰明的筆記不是堆積資料,而是幫你產生獨到的洞見
幫助你思考得更好,學習得更好,建立成功的習慣。
這一切,都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發生。
書寫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所有要用到頭腦的,都是先從做筆記開始。因此做筆記是我們最重要的書寫。
本書介紹德國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的卡片盒筆記法。魯曼一生寫過主題不同超過70本專書、400篇以上的論文,甚至過世後他遺留的手稿經人整理,又出版了6、7本專書。如此驚人的產出,都源自他發明的聰明卡片盒筆記法。
這是一種「有系統的聰明書寫」,它可大幅改善我們的閱讀、學習與理解;而且筆記本身也會不斷成長與提升,不同筆記之間會產生有機連結。透過卡片盒筆記所記下來的資料,日後還可以出版。
本書就是一個筆記小精靈,幫助你:
★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筆記寶庫,搞定資料的儲存、提取
★避免分心,可以專心處理最重要的事:思考、閱讀、產生想法
★改善工作流程,以最好的技巧與最可能成功的方式來工作
★培養成功寫作的6個步驟,把想法寫成具有說服力的文字
★寫作更容易、更有樂趣
★理解書寫與寫作的關係,長期持續地學習,不斷產生新的想法
書中提供讀者一切所需要的資源,讓我們學會如何一面書寫、一面學習,還有如何思考得好,建立成功的習慣。從今天起,再也不必盯著空白的銀幕發呆,人人都可以複製魯曼在學習、研究、寫作上獲得成功的秘訣。
作者介紹
【作者】
申克‧艾倫斯 Sönke Ahrens
德國學者,現於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教授教育哲學。曾任教於慕尼黑的德意志聯邦國防軍大學。除了本書之外,他另著有《實驗與探索:世界揭示的形式(Experiment und Exploration: Bildung als experimentelle Form der Welterschließung)》一書,收入「當代教育哲學理論」叢書內。
目錄
作者全球正體中文版序
推薦序
書寫與學習
1.1 好的寫作其實很簡單
1.2 卡片盒
1.3 卡片盒筆記系統操作方法
2.1 寫論文的步驟
3.1 工具箱
四大基本原則
六個寫作成功的步驟
9.1全神貫注去做每個工作項目
9.2 「多工」的缺點,由卡片盒筆記來拯救
9.3 卡片盒筆記幫助你對每個工作項目投入正確的專注力
9.4 卡片盒筆記幫助你邁向順暢的專家之路
9.5 用卡片盒筆記增強你的記憶
9.6 讓卡片盒筆記幫助你降低做決定的次數
10.1閱讀時,手上拿著筆
10.2保持開放的心態
10.3找到重點
10.4學習怎麼閱讀
10.5從閱讀中學習
11.1以一次寫一條筆記為目標
11.2在頭腦外思考
11.3不是用硬記來學習
11.4把永久性筆記加入卡片盒
12.1發展主題
12.2聰明做連結
12.3比較、修正、區別
12.4自組一個思考工具箱
12.5把卡片盒當做一個產生創意的裝置
12.6在卡片盒裡思考
12.7在侷限中催生出創意
13.1從腦力激盪到卡片盒激盪
13.2從由上往下,到由下往上
13.3跟隨你的興趣就搞定
13.4完成,然後檢視
13.5放棄規劃,成為專家
13.6真正去寫
後記
附錄:全球率先獨家收入:魯曼教授卡片盒一瞥,兼論筆記軟體
參考書目
精彩試閱
一個人不用寫下來就能思考,那是不可能的。(Luhmann 1992, 53)
書寫與學習
每個人都會寫點東西,特別是從事學術或研究的人。若我們想要記住某件事情,不論是一個想法也好,還是一個引文或者研究成果,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下來。當我們想要整理自己的想法、想要跟別人交換想法的時候,也必須寫下來。學生考試的時候當然需要用寫的,但即使是在準備考試的階段,第一個動作也是拿起筆跟紙(就算是準備口試也是如此)。我們會寫下來的,不單單是「擔心沒記下來就會忘掉」的事情,更包括「我們想要記憶」的東西。所有要用到頭腦的,都是先從做筆記開始。
「書寫」在學習、研讀、研究的過程中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可是我們對寫作這件事卻很少思索過,這點還頗令人驚訝。即便有討論到寫這件事,焦點也多半放在「長篇的作品」上面,如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者是必須繳交的研究報告與論文(如果你是學生的話)。乍看之下是很合情合理,因為這些事情的確會造成極大的焦慮,讓我們痛苦最久。於是,絕大多數為學者、學生所寫的工具型書籍或學習指南也只把重點放在「寫出來的內容」上,卻沒提到平常必須要寫下來的筆記。而筆記,才是我們寫作當中最重要的部分。
目前市面上相關的書籍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關於寫作形式的規範,包括書寫的結構、風格、如何正確引用資料等。另一種是偏心理層面,告訴讀者如何在自己發瘋、你實驗室老闆或出版社不肯延期之前,把自己該寫的長篇寫完。上述書籍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寫作的起點,是一張空白的紙,或者空白的電腦螢幕。
但是在面對一張白紙或空白的螢幕之前,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步驟被忽略了:做筆記。大家似乎也沒有瞭解到,如果可以讓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更有組織更完整,書寫的結果會大不相同。教你寫作的書籍其實都忘了,寫作的起點,遠遠早於「面對著空白螢幕開始打字」這個動作,而且把論點寫下來只是整個寫作過程中最不重要的部分。
本書主旨就在於填補這些空隙,告訴你如何有效率地將自己的想法和發現寫成具有說服力的文字,同時建立起一個很有效、又能互相連結的筆記寶庫。這個豐富的筆記寶庫可以讓你好好利用,使你的寫作更容易、更有樂趣,還能長期持續地學習,不斷產生新的想法。而最重要的是,如此一來,你每天都可以寫出東西來,不會讓計畫停滯不前。
「寫作」這個動作不是發生在研究、學習或研讀之後,而是這整個過程的媒介。也許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使我們很少仔細思考關於書寫這件事,包括日常的書寫、寫筆記、擬草稿。寫東西就像呼吸一樣,對於我們所做的一切至關緊要,但正因為我們常常在寫,所以沒有特別在意。不過,再厲害的呼吸技巧也無法讓我們的寫作有什麼不同、讓我們每天的寫作更有成效。但我們如何把自己所讀到的、還有我們做了什麼,做成筆記記下來,等到我們面對空白螢幕或紙張的那一刻,就會造成極大的差異。當然,對那些會寫聰明筆記的人來說,不會有什麼差異,只要能夠聰明地寫筆記,就永遠不會有寫不出來東西的煩惱。
筆記不受重視還有另一個原因:我們就算亂寫也不會立刻收到負評。而正是因為亂寫筆記也不會立即受挫,因此我們不覺得需要有人教我如何寫筆記。根據圖書市場的運作,某領域沒什麼需求的話,也就沒什麼好出書的。於是學生跟作者驚慌地面對空白螢幕時,只能去找書架上各種關於寫作的現成工具書籍來參閱,而出版商也順應大眾需求,出書的重點只放在如何面對這種為時已晚的窘境。
如果我們筆記做得沒有系統、沒有效率,或根本不對,很可能表面上看不出有問題,但等到交稿期逼近,整個人才開始大恐慌,可是又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一方面寫出很多高品質的東西,一方面每次約他喝咖啡都有時間。儘管如此,我們依舊有可能看不清楚問題在哪——問題在於,優良的筆記方法跟拙劣的筆記方法,真的會帶來天差地別的效果。「有些人就是那麼厲害啦」、「寫東西本來就很難嘛」、「過程難免都是痛苦的」等等說法只會阻撓我們去探究「到底成功的寫作策略跟其他不佳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正確的問法應該是:在我們開始動筆之前的幾個禮拜、幾個月,或甚至幾年,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不同於以往的事情,讓我們可以達到最好的狀態,不必太費力便可以寫出不同凡響的報告?
很少有人會覺得寫簡訊或電子郵件給朋友很痛苦,也很少人會因為不知道如何正確引用資料、因為有心理障礙,所以就完全不敢寫作,畢竟引用文獻資料的正確規則很容易查到。既然如此,為何還有這麼多人交不出論文、報告?
大多數人是因為很瑣碎的原因在痛苦,例如空白頁的迷思:一般人覺得很難下筆,是因為他們相信(因為他們已經被洗腦),寫東西要從空白頁開始。如果你覺得自己沒什麼東西可以寫在這個空白頁上面,那你當然會恐慌。你把一切知識與資料存在大腦裡,這樣是不夠的,要真正寫出來才是最難。也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優異又多產的寫作必須要奠基於好的筆記方法。比起搜索腦袋裡有哪些資訊然後在腦袋裡把它們組合起來,把自己已經寫下來的東西連結為完整的內容,可真是超級無敵容易的。
結論是,報告的品質與撰寫的難易度,取決於你在決定題目之前,做了什麼與寫作有關的事情。如果成功寫作的關鍵在於事前的準備(我百分之百相信是這樣),那麼這就意味著大多數的寫作指南或寫作教學工具書籍只能幫助你亡羊補牢:教你正確地使用官方準則把破損的羊圈修補好,問題是此時羊兒早已不知跑到哪裡去了。
記住這點,你就不會訝異:原來在學術界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跟頭腦智商無關,而是跟每天怎麼進行工作的方式有關。事實上,高智商與學術成就並沒有明顯的關聯性,至少智商超過一二〇就沒什麼相關了。確實,具有一定的智力可以幫助一個人進入學術殿堂,況且如果你連智力測驗都過不了,那也無法解決以後唸書會遇到的問題。但是一旦你進入了大學,高智商既不會讓你特別傑出,也難保你不會失敗。不論智力為何,真正會造成顯著差異的是另一個因素:一個人會以多大的自律與自我控制來完成指定的任務(Duckworth and Seligman, 2005; Tangney, Baumeister, and Boone, 2004)。
你是怎樣的人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什麼。若能完成指派的任務,而且是用聰明的方法完成,那麼成功就是指日可待。乍聽之下,這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我們可以不太在意自己的智商多少,同時運用個人意志力使自己更自律,這些是我可以掌控的。不好的一面則是,我們其實並沒有這種掌控力,我們無法單憑意志力就達到自律或自制。我們知道,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很快就會耗盡,也無法長期提升太多(Baumeister, Bratslavsky, Muraven, and Tice, 1998; Muraven, Tice, and Baumeister, 1998; Schmeichel, Vohs, and Baumeister, 2003; Moller, 2006)。畢竟,誰會想讓自己那麼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