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280元
優惠價:252元
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8 x 21 x 0.50 Cm
內容簡介
歡慶《科學人》20週年慶!
本期3月號雜誌買1送1!讓您知識補給1+1~
(※贈刊隨機包裝2021年1月~9月號任一本)
----------
20週年特別企劃——共享科學,共好未來
科學,對你來說是什麼?艱深的知識?考試過後即丟的課本?或是投身科技產業的必備能力?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上述三個選項都可以是答案,這也是台灣長期以來推動科學普及的困境與迷思。科學應該要軟化、簡化?科普文章應該成為課本教材?想讀醫科、進半導體產業,才看《科學人》雜誌?
科學驅動人類文明進展、造就現代化生活,在我們享受科技便利之際,怎能不了解科學?秉持著「人人都應該是科學人」的理念, 20年前,我們引進全球科普雜誌第一品牌 Scientific American(SA),這是一本「由行內專家寫給另一行專家看的雜誌」,我們忠實翻譯、精心導讀,也邀請學者專家撰寫台灣的相關研究。我們不刻意把 SA的文章簡單化,是因為承認科學本來就不簡單;科學知識裡的細節窮究不盡,新發現、新發明的速度早已讓教科書望塵莫及!更因為我們看到 SA的寫作方式,是以「人」為核心來訴說科學的故事,因此把中文版定名為《科學人》。
所謂「科學」,是透過系統化的研究,理性且客觀地探究自然、追求真理。然而大部份的人著重結果、得到了哪些知識,忘了科學這套方法的初衷,是為了更有效解決人們遇到的問題。《科學人》文章精采之處,在於科學家探究的過程:如何思索宇宙起源?用什麼證據釐清物種演化?人工智慧與新冠疫苗的研發,重重困難如何突破?但是,能看出這一點、甚至重視這一點的讀者並不多。
轉眼20年過去,科學與科技進展比上個世紀更神速,社會型態與我們的生活、行為已經大幅改變。在《科學人》創刊 20週年之際,我們也重新省思科學的意涵、對社會大眾的意義。李家維榮譽總編輯一錘定音:「科學,是人類文明的共享。」
共享,確實是近年相當流行的概念,但《科學人》並非刻意跟隨流行。在強調智慧財產、專利保護的這個時代,大部份的人可能已經忘了:科學是藉由公開發表、散播知識、累積智慧,才能讓後人看得更遠、走得更穩。我們可以說,是「共享科學」加速人類文明的進步、造就美好的未來。
為了更美好的未來,本期特別企劃〈20看 20〉邀請 20位不同領域的科學人,與我們共享他聰明頭腦裡的想法、專業眼光的洞見:未來 20年,還有哪些科學課題值得研究?以及,可以用科學解決我們社會可能遭遇的哪些重大困難?也請你一同來思考:未來 20年,你與科學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科學人》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專家智慧的共享、無價的寶藏。我們用〈科學關鍵字說故事〉,讓你快速回顧這 20年來不同專家在《科學人》如何論述這些科學(或不那麼科學的)議題,也看看科學本身如何推陳出新。
林一平總編輯認為:「閱讀《科學人》的文章,不應該只有一種答案。」若你能趁此機會重讀《科學人》幾篇文章,科學對你來說,將不會只有前述的三個選項,你的未來可以自己描繪。共享科學,共好未來,也不會只有「閱讀」一種型式。
——張孟媛《科學人》內容總監
目錄
關於封面
《科學人》於2002 年3月創刊,引進全球科普雜誌第一品牌Scientific American ,也邀請學者專家解說台灣的科學發展。走在科普傳播路上的20 年來,就像封面「20 YEARS」的光芒紋路,我們致力於傳達科學共享精神和求真求知的樂趣,耀眼金色則象徵科學為下一代帶來希望之光。
20週年特別企劃
30 共享科學,共好未來 文/張孟媛
32 20看20
文/翁啟惠、胡正明、江安世、葉永烜、邱求慧、謝世良、周桂田、林麗瓊、張慶瑞、潘文涵、廖弘源、郭文瑞、陳凱風、陳縕儂、吳嫻、林守德、張俊彥、陳壁彰、王慧菁、黃美秀
20位科學人引薦未來20年值得關注的科學課題,以及可能解決的重要社會議題。
42 科學關鍵字說故事 選輯、整理/《科學人》編輯部
48 科科老實說
由《科學人》編譯委員、譯者、讀者分享他們閱讀《科學人》的真切感受。
名家專訪
50 培養跨域人才,鼓勵自由研發專訪旺宏電子董事長 吳敏求
採訪/林一平、整理/周玉文
台灣半導體產業這麼成功,吸引了所有人才。我們不僅必須學習跨域延攬優秀人才,還要善用AI技術讓人才跨界交流,讓不同領域受惠於嶄新概念、讓整件事情變得更有效。
54 量子運算崛起吳敏求:台灣應聚焦半導體強項,走在世界最前端
文/周玉文
人工智慧、物聯網與5G通訊需求加速「下一世代最重要運算工具」量子電腦的發展。在這一門從材料、製程到邏輯思維都異於傳統電腦的新學科,台灣產業界該如何找到自己的最適定位?
心理學
58 精神創傷的漫長陰影
文/權(Diana Kwon)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是否與精神創傷有關,仍備受爭議,但精神創傷真的能明確定義嗎?
物理學
68 波姆力學狂想曲
文/阿拿瑟斯旺米(Anil Ananthaswamy)
標準量子理論無法計算粒子穿越兩點所花的時間,而替代理論「波姆力學」卻能精準預測,我們能否藉此更深刻理解粒子的行為?
社會學
74正視美國民兵文化
文/庫特(Amy Cooter)
一些民兵團成員渴望美國重返虛構的過往美好時光,態度從守護大眾轉變成嚴懲政府,他們加入仇恨團體並訴諸暴力行動。
太空科學
82超級日焰威脅通訊
文/歐凱勒根(Jonathan O'Callaghan)
太陽磁暴可能頻繁發生,將對衛星及地球上的電力設備造成破壞,嚴密觀測並提早因應是減災之道。
6 科學人觀點 文/曾志朗
8 總編輯的話 文/林一平
10 讀者論壇 12科學人新聞
紐西蘭的掠食者清零計畫|蜜蜂的社交距離法則|一覽世界科技進展|磷蝦靠極夜微光調作息|透視障礙物|暖化提高信天翁離婚率|找鯊魚抓背|來自小腦的飽足感?|月球暗境|科學剪影|智慧型OK繃
形上集
23為什麼讀科學史? 文/高涌泉
教科書之外
24 邂逅四股 DNA 文、圖/陳文盛
網上世代
26 元宇宙裡,誰來保護你的隱私? 文/黃勝雄
談心說理
28 線上學習如何事半功倍? 文/曾祥非
專家看新聞
90 捍衛電子產品維修權 文/維恩斯( Kyle Wiens)
科學佐以詩文
92 選擇性親和:緲子的加札爾詩 文/利柏曼(Judith K. Liebmann)
健康與科學
94 更有效率的臨床試驗 文/華立斯( Claudia Wallis)
科學焦點
96 核電願景崩落 文/歐瑞斯克斯( Naomi Oreskes)
生物手記
98 比目魚中的小可愛洪氏無線鰨 文/李茂熒
科學人書摘
102 基因剪輯,源自好奇 文/摘自《竄改基因》
圖表會說話
106 暖化殃及子孫 文/湯普森(Andrea Thompson)、圖表/蒙塔涅斯( Amanda Mont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