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

科學人(第135期/2013年5月號)

出版日:2013/5/1

定價:220
優惠價:198


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8 x 21 x 0.50 Cm


目錄

封面故事:微中子大變身
 
質量極小、極易轉換型態又難以偵測......
 
微中子竟然是自己的反物質?
 
將引領物理學邁向統一?
 
【專題文章】
 
【物理學】
 
28 微中子 激發新物理 文/赫希(Martin Hirsch)、帕斯(Heinrich Pas)、波洛德(Werner Porod)
 
微中子是最奇特的基本粒子,它似乎蔑視一切由電子與夸 克這類性質清楚的粒子所設下的規律。由於質量輕盈且變化多端,極難被偵測到的微中子困擾了實驗學者數十載。解開微中子的秘密,將有機會揭起未知領域的面紗……
 
【物理學】
 
36 微中子變身的最後一道謎題 文/邱淑慧
 
位在中國深圳的大亞灣–岭澳核電廠區,發電規模居世界第五,但在許多物理學家眼中,更是高效率的微中子產生器。來自台灣、中國、美國、香港、俄羅斯與捷克的研究團隊,在大亞灣周邊山區開鑿隧道,設置了微中子探測器……
 
【特別報導】
 
38 醫學大未來:幹細胞當家 文/賈布爾(Ferris Jabr) 文/高曼(Christine Gorman)文/哈爾蒙(Katherine Harmon)文/賈布爾(Ferris Jabr)
 
新興的再生醫學領域,可能會澈底改變心臟疾病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方法,不但可以解決捐贈器官不足的問題,還能讓受損肌肉和肌腱組織等完全復原。這裡列出幾種最有潛力的療法:【受損心肌的再生之道】【超強黏膠】【用糖培養的器官】【重建腦內森林】
 
【太空科技】
 
48 平價上太空 文/史騰(S. Alan Stern)
 
進入太空相當困難,太空研究也因為航行成本高昂且次數極少而停滯不前,但新興的民營太空公司可望為全世界的研究人員提供更多前往太空的機會。民營太空飛行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剛開始發展的太空產業也將澈底改變太空研究!
 
【生態學】
 
54 人魚之間 文/波瑞爾(Brendan Borrell)
 
印尼拉賈安帕群島孕育了全球70%的珊瑚物種,擁有全世界最多樣化的珊瑚礁生態,當地居民正帶頭努力保護珊瑚礁不受過度捕撈的破壞,也保住自己的生計。
 
【生態學】
 
62 小潟湖生命之歌 文∕趙世民
 
墾丁的後壁湖地區有個面積僅0.16平方公里的小潟湖,在社區保育的努力下,成為了海洋生態樂園。但十五年前,這裡因過度採捕,魚類稀少,海膽一空,海底礁石佈滿海藻,一片荒蕪。
 
【古生物學】
 
68 恐龍性事難解 文/斯維特克(Brian Switek)
 
科學家開始研究以往難以探索的謎題:那些巨大的恐龍到底如何吸引異性,又是如何交配的?他們利用電腦模型來測試恐龍交配的可行體位。
 
【氣候科學】
 
72 灣流效應 文/萊瑟(Stephen C. Riser)、羅澤(Susan Lozier)
 
一個世紀以來,課本都這麼教:墨西哥灣流之類的大型洋流,會把溫暖的海水從熱帶大西洋運送到歐洲西北方。現在,這個美好的故事或許應該改寫了。三個新的氣候模型指出,這可能並不正確。
 
【流行病學】
 
78 痘病毒——來自動物的新威脅 文/夏哈(Sonia Shah)
 
當天花在35年前被根除後,人們就不再接種天花疫苗,但也同時失去因接種疫苗所得到對其他痘病毒的保護力,如今天花的近親——猴痘病毒和牛痘病毒正伺機而動,而且越來越適應人類:只要在現有病毒上稍加改變,即能成為更具傳染力的病原體。
 
【流行病學】
 
84 痘病毒Q&A 整理/陳品妤
 
對痘病毒與其所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你了解多少呢?人類感染痘病毒會有哪些症狀?為什麼有些病毒只感染人類、有些卻是人畜共通傳染?痘病毒與禽流感病毒有何不同?為什麼公共衛生專家很擔心禽流感?台灣常見的痘病毒疾病為何?
 
【生態學】
 
86 緬甸蟒在金門 文/林思民
 
戰地出現大蟒蛇,是外來種嗎?根據史料,國軍駐紮期間即有蟒蛇蹤影,且牠們可以撐過金門寒冷的冬天,顯示已長期適應當地氣候。但為何當地50歲以下的中壯年人,幾十年來從未看過和聽過蟒蛇?當辯論陷入僵持之際,我們意外收到兩個關鍵外援……
 
【鑑識科學】
 
92 鑑識科學 讓罪犯無所遁形 文/李名揚
 
鑑識科學是警察緝拿嫌犯、法官判生決死的重要工具。為什麼只要在牆上噴灑藥劑,血跡就會現形?只要噴上粉末,就可以看見指紋?死者指甲縫中嵌著一小段衣物纖維,怎樣讓凶手俯首認罪?明明整棟房屋付之一炬,鑑識人員還能查出當初起火的原因?
 
【科學Easy Learn】
 
100 聽障者福音——電子耳 文/李名揚
 
在耳蝸中植入電極,取代毛細胞,直接以電訊號刺激聽神經,再接受適當的聽語訓練,就能「聽到」並「聽懂」聲音,重新獲得與人面對面溝通的能力。最新電子耳手術的傷口只有2.5公分,需時1.5 ~ 2小時!
 
新聞掃描
 
【科學人新聞】
 
14 透視麥哲倫雲 文/克洛斯威(Ken Croswell)
 
15 振動一嗅間 文/安德森(Mark Anderson)
 
15 固態光源燈泡 文/費森敦(Marissa Fessenden)
 
16 「醫生,我有乖乖吃藥:)」 文/勞森(Lucas Laursen)
 
16 追隨星星的糞金龜 文/哈爾蒙(Katherine Harmon)
 
17 雜食的寵物 文/黃凱特(Kate Wong)
 
17 家務與房事 文/考菲(Rebecca Coffey)
 
18 犛牛專家高處不怕寒 採訪整理/費森敦(Marissa Fessenden)
 
18 高效率奈米導線電池 文/比艾羅(David Biello)
 
19 讓漸凍人暢所欲言 文/格內麥爾(Larry Greenemeier)
 
19 探索冥王星外的新世界 文/克洛斯威(Ken Croswell)
 
20 運用陽光好處多 文/比艾羅(David Biello)
 
20 養蛆清傷口 文/阿諾德(Carrie Arnold)
 
22 外吐小體洩癌蹤 文/福格森(William Ferguson)
 
22 用吸盤搭便車 文/克魯(Becky Crew)
 
【華人視界】
 
【科學人觀點】
 
6 不信者恆不信:隱身部落格的陰謀論者 文/曾志朗
 
網路訊息淺碟化,確實讓嚴謹的科學論證越來越不再成為主流的意識了!
 
【形上集】
 
23 改進科學教育 文/高涌泉
 
今年4月出版的《科學》再次以科學教育為主題,其中介紹200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威曼在過去15年投身改善大一普通物理教學。威曼感嘆絕大多數的(美國)大學仍以落伍、無效率的方式教學,這一點感嘆也絕對適用於台灣。
 
【網路不打烊】
 
24 群眾募資成就創意 文/張寶芳
 
敲門磚(Kickstarter)平台打破依賴創投基金或天使投資人的募資傳統,建立起「匯集群眾小額認捐、成就創意計畫」的群眾集資模式,2010年被《時代》雜誌評為50個最具創新的公司之一以及最佳網站。
 
【不可勝數】
 
26 擲筊裡的機率 文/黃文璋
 
沒得聖筊——這是神明旨意,要你到此為止?還是神明給你的考驗?其實只要持續擲筊,三次內獲得聖筊的機率高達7/8。
 
【生物手記】
 
112 台東蘇鐵艱困的明天 文/黃生、廖培鈞
 
蘇鐵樹形優美,屬世界級的園藝樹種,早就面臨強大的商業採集壓力;又因棲地狹隘,基因流傳不易,非經許可不得在國際間買賣。但不論國際間如何管制,太平洋諸島上的各種蘇鐵仍瀕臨滅絕。台東蘇鐵的原生育地受到完全保護,生態上的問題是蟲害。
 
專欄文章
 
【專家看新聞】
 
106 人民的僵局 文/楊國斌
 
習近平成為中國新領導人後不到兩個月,推特世代似乎比執政當局略佔上風。手段拙劣的審查人員沒有知會編輯就改寫《南方週末》的社論,甚至加入明顯的歷史錯誤。這次編輯不再沉默。網民也以聯署請願聲援,廣州街頭開始出現抗議群眾。
 
【資訊世界】
 
107 超炫螢幕的敗筆 文/波哥
 
解析度大戰正式開打!蘋果推出iPhone4,搭載了視網膜螢幕,全世界為之驚嘆,三星、諾基亞和宏達電跟進,電視產業也參戰,推出了4K電視機。現在我們可得好好想想,不論是手機、網站或電視機,我們要如何把這些高解析度的內容塞進去?
 
【健康與科學】
 
108 撼動免疫系統 文/麥肯納
 
病人罹患敗血症的時候,體內會發生自體攻擊,即使是在醫學院中學過敗血症的醫生,也常會錯失敗血症的早期跡象,因為它與其他疾病很相似。
 
【真真假假】
 
110 幻覺證據 文/薛莫
 
在暢銷書《天堂的證據:一位神經外科醫師的死亡之旅》中,亞歷山大敘述了他因腦膜炎引起昏迷時的瀕死經驗。當我讀到他描寫的天堂,「有位高顴骨、藍眼珠的美女」提供他無條件的愛時,心想:「少蓋了,老兄!我也有過這種幻想。」
 
【反重力思考】
 
111 法網恢恢 文/米爾斯基
 
美國電視影集「夢魘殺魔」的連續殺人狂德克斯特,每次作案都會戴上手套,確保犯罪現場不留下指紋。但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德克斯特藉由切洋蔥也可讓指紋難以辨識。讓罪犯逃之夭夭的原因十分平凡無奇,便是切洋蔥切到臉色發青、手指發紅為止!
 
【在家玩科學】
 
114 頭髮變身濕度計
 
梅雨季節來臨時,你的頭髮是否因為天氣轉濕而亂得一塌糊塗?你想過為什麼嗎?事實上,髮絲長度的變化率非常可靠,確實可用來做為濕度計,測量空氣中的濕度。一起來做個實驗吧!
 
【圖表會說話】
 
116 熱到海深處 文/菲謝蒂
 
照理來說,溫室氣體累積造成大氣暖化,因此海洋也應該跟著變暖。由美國加州的海洋探索公司彙整的數據不僅證實了過去研究的結果:全世界的海洋正在增溫,同時也帶來一個驚 人的消息——海面下700公尺深處的水溫逐漸升高,即將影響洋流和氣候。
 
編輯部製作
 
8 總編輯的話
 
10 讀者論壇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