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8 x 21 x 0.50 Cm
內容簡介
人
類斷肢 也能再生? 從再生高手蠑螈的身上,人類能否找出誘發斷肢的奧秘?這個研究,將改變截肢和重大傷口的治療方法!
撰文╱宗岡賢(Ken Muneoka)、韓萬鍾(Manjong Han)、賈迪納(David M. Gardiner)
翻譯/涂可欣
■蠑螈是肢體再生的典範,終其一生都能完美長回失去的肢體。了解蠑螈的再生機制,將可指引人類肢體再生研究的發展方向。
■遭遇截肢創傷時,蠑螈與人類傷口組織的初期反應大同小異,但人類的傷口之後會形成傷疤,蠑螈則會重新啟動胚胎發育程式,以長回新的肢體。
■若能控制人類傷口的情況,誘導傷口走向蠑螈般的癒合過程,或許人類就可再生出較大部位的肢體。
蠑螈的腳和人類的四肢比起來雖然細小許多,但結構大致相同:外有皮膚包裹,內部有骨骼、肌肉、韌帶、肌腱、神經和血管,此外還有一些排列疏鬆的纖維母細胞連結、固定這些內部組織,並賦予肢體特定外形。
然而蠑螈的腳,卻是脊椎動物界裡最獨特的,如果斷了,牠可以從傷口重新長出完整的肢體,而且不管斷了多少次,成年的蠑螈還是能一次又一次地長回腳來。青蛙在蝌蚪時期剛長出來的腳也可以再生,然而一旦進入成年期即失去了這項能力;即便哺乳動物的胚胎也有一些能取代成長中肢芽(limb bud)的能力,但是出生之前這項能力也會消失。事實上,再生能力隨生物發育程度而降低的趨勢,正好反映了高等動物形態的演化,也讓較低等的蠑螈成為終其一生都能再生複雜肢體的唯一脊椎動物。
人們對於蠑螈的這項本領好奇已久,再生部位是怎麼「知道」它需要取代的失去肢體有多長?為什麼牠們斷腳處的皮膚不會像人類一樣形成封閉的疤痕?成年蠑螈如何讓組織保持胚胎一樣的潛能,而能多次從無到有長出整段肢體?生物學家正試圖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如果能了解自然界的再生機制,我們希望能誘發人體的再生,例如長回截斷的手或腳,並改善其他嚴重傷口的癒合。
人體遭受重大創傷時的初期反應,其實和蠑螈大同小異,但是傷口癒合的策略很快就分道揚鑣,結果是人類無法進行再生,只會在傷口處留下疤痕。然而有一些跡象顯示,人類應該具備再造複雜部位的潛力,關鍵是喚醒人類潛藏的蠑螈式癒合反應。因此,我們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向再生專家蠑螈請益。......
目錄
專題文章 【生命科學】 光合作用發現外星生命的新指標 龐中培
【太空科學】 外星植物會是什麼顏色? 江耀蘭(Nancy Y. Kiang)
【封面故事】 人類斷肢也能再生? 宗岡賢(Ken Muneoka)、韓萬鍾(Manjong Han)、賈迪納(David M. Gardiner)
【生物學】 纖維母細胞:再生反應的領航員 蔡妙智、張元豪
【物理學】 度量時間,以光為尺 康帝夫(Steven Condiff)、葉軍(Jun Ye)、霍爾(John Hall)
【地球科學】 海平面,你隱藏了多少秘密? 趙丰
【生態學】 找回消失的鹹海 米克林(Philip Micklin)、阿拉丁(Nikolay V. Aladin)
【生態學】 搶救青海湖生態危機 曾晴賢
【材料科學】 一枝鉛筆畫出奈米碳網 蓋姆(Andre K. Geim)、金(Philip Kim)
【公共衛生】 探索勞工腦癌之謎 巴斯(Carole Bass)
【不可勝數】 520,阿貝爾獎頒獎 李國偉
【反重力思考】 香蕉遭受攻擊! 米爾斯基
新聞掃描 【科學人新聞】 經濟浪潮讓非洲翻船
【科學人新聞】 出雙入對的雙螺旋
【科學人新聞】 纖維素嶄露頭角
【科學人新聞】 為電腦主機與地球降溫
【科學人新聞】 台灣資訊商一同抗暖化
【科學人新聞】 E8這個萬有理論沒救了嗎?
【科學人新聞】 非生物來源的碳氫化合物
【科學人新聞】 步行發電機
【科學人新聞】 緬懷克拉克爵士
【科學人新聞】 睡得多、胖得少
華人視界 【科學人看科學人】 從數學出發的生物學大師--巴仁獎得主李文雄 李名揚
從土木到地球物理到數學到生物,李文雄走了一條和一般學者截然不同的學術路。在這樣繞了一大圈的過程中,他奠定了既深且廣的學術根基,終能將數學和生物學結合,成為現代分子演化學的先驅者之一。
【科學人觀點】 誠信是自然的規律 曾志朗
【形上集】 大師譯大師 高涌泉
【變遷中的氣候】 明天過後:持續增加的台灣高樓! 柳中明
【時光隧道】 人生失意無南北 王道還
【科學EASY LEARN】 光讓世界變彩色
專欄文章 【專家論壇】 美國航太總署的核子迷思 葛蘭姆、史威卡特
【永續發展】 保護氣候的關鍵 薩克斯
【真真假假】 狗搖尾巴 薛莫
【科學人剪影】 站在生物學邊上的物理學家:魏金斯
【科技解剖室】 省電燈泡:照亮全世界
【謠言與真相】 真的有「春日熱」嗎?
【專家解答】 宇宙射線會造成閃電嗎?三小聽骨如何把聲音放大並傳送到內耳?
編輯部製作 【總編輯的話】 黑色花園 李家維
精彩試閱
人類斷肢 也能再生?
撰文∕宗岡賢(Ken Muneoka)、韓萬鍾(Manjong Han)、賈迪納(David M. Gardiner)
翻譯∕涂可欣
從再生高手蠑螈的身上,人類能否找出誘發斷肢的奧秘?這個研究,將改變截肢和重大傷口的治療方法!
重點提要
■蠑螈是肢體再生的典範,終其一生都能完美長回失去的肢體。了解蠑螈的再生機制,將可指引人類肢體再生研究的發展方向。
■遭遇截肢創傷時,蠑螈與人類傷口組織的初期反應大同小異,但人類的傷口之後會形成傷疤,蠑螈則會重新啟動胚胎發育程式,以長回新的肢體。
■若能控制人類傷口的情況,誘導傷口走向蠑螈般的癒合過程,或許人類就可再生出較大部位的肢體。
蠑螈的腳和人類的四肢比起來雖然細小許多,但結構大致相同:外有皮膚包裹,內部有骨骼、肌肉、韌帶、肌腱、神經和血管,此外還有一些排列疏鬆的纖維母細胞連結、固定這些內部組織,並賦予肢體特定外形。
然而蠑螈的腳,卻是脊椎動物界裡最獨特的,如果斷了,牠可以從傷口重新長出完整的肢體,而且不管斷了多少次,成年的蠑螈還是能一次又一次地長回腳來。青蛙在蝌蚪時期剛長出來的腳也可以再生,然而一旦進入成年期即失去了這項能力;即便哺乳動物的胚胎也有一些能取代成長中肢芽(limb bud)的能力,但是出生之前這項能力也會消失。事實上,再生能力隨生物發育程度而降低的趨勢,正好反映了高等動物形態的演化,也讓較低等的蠑螈成為終其一生都能再生複雜肢體的唯一脊椎動物。
人們對於蠑螈的這項本領好奇已久,再生部位是怎麼「知道」它需要取代的失去肢體有多長?為什麼牠們斷腳處的皮膚不會像人類一樣形成封閉的疤痕?成年蠑螈如何讓組織保持胚胎一樣的潛能,而能多次從無到有長出整段肢體?生物學家正試圖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如果能了解自然界的再生機制,我們希望能誘發人體的再生,例如長回截斷的手或腳,並改善其他嚴重傷口的癒合。
人體遭受重大創傷時的初期反應,其實和蠑螈大同小異,但是傷口癒合的策略很快就分道揚鑣,結果是人類無法進行再生,只會在傷口處留下疤痕。然而有一些跡象顯示,人類應該具備再造複雜部位的潛力,關鍵是喚醒人類潛藏的蠑螈式癒合反應。因此,我們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向再生專家蠑螈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