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7 x 21 x 0.50 Cm
內容簡介
家家都有機器人
個人電腦革命的領袖比爾.蓋茲預言:
機器人學將成為下一個熱門領域。
撰文╱比爾‧蓋茲(Bill Gates)
翻譯/鍾樹人
想像一下親身參與某個新產業的誕生。這是個以創新技術為基礎的產業,其中有幾家知名企業銷售高度專業的商用設備,但也有越來越多新興公司在製造新穎的玩具、專供玩家收藏的玩意兒,以及其他有趣的利基產品。這也是個極為分化的產業,少有共通的標準或平台;計畫很複雜,進展相當遲緩,實際應用也相對稀少。儘管有種種激勵人心的消息與承諾,事實上卻沒有人可以確定這個產業何時(或甚至能否)達到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不過如果達到的話,世界很可能就此改變。
當然,這段話也能用來描述1970年代中期的電腦產業,那時艾倫(Paul Allen)和我剛剛創辦了微軟。回到當時,各大公司行號、政府部門與其他機構,全都採用昂貴的大型主機支援運算,一流大學與業界實驗室的研究員正在創造資訊時代的基本構件;英特爾剛剛推出8080微處理器,雅達利(Atari)正在販售紅極一時的電動遊戲「乒乓」(Pong);在自家成立的電腦俱樂部裡,熱心人士努力想發掘出這項新科技究竟能帶來什麼好處。
但我心裡所想的是更遠的未來:機器人產業的興起。這項產業的發展和30年前的電腦業有許多相似之處。想想看,當今自動裝配線上所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就如同昨日的大型主機。這項產業的利基產品包括手術專用的機器手臂、部署在伊朗與阿富汗地區用來掃除路邊詭雷的檢查用機器人,以及清理地板的家用機器人。電子公司生產了會模仿人、狗或恐龍的機器玩具,玩家也急欲擁有最新版的樂高機器人系統。......
目錄
專題文章 【特別報導】 冥王星為何不再是行星? 撰文/索特(Steven Soter)
2006年8月,國際天文聯合會宣佈將冥王星從太陽系的行星名單剔除,引起各界譁然。其實,冥王星擠身行星之列是個美麗的錯誤,聽聽天文學家的理由,你會心服口服。
【科技創新】 正中紅心的止痛藥 撰文/斯蒂克斯(Gary Stix)
止痛藥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會造成腸胃不適,甚至心臟病發、中風等副作用。何不瞄準疼痛分子代謝路徑的關鍵點,讓止痛藥更安全?
【生命科學】 自由基與老化 撰文/布朗(Kathryn Brown)
有人說,自由基是造成老化的兇手,所以我們要多補充抗化氧劑來延緩老化。到底,自由基與老化有多大關係?多吃維生素或抗氧化劑藥丸,真的可讓我們延年益壽嗎?
【封面故事】 家家都有機器人 撰文/比爾·蓋茲(Bill Gates)
「機器人走入家庭」的口號喊了許久,何時才能真正實現?比爾.蓋茲從個人電腦的經驗指出,機器人需要一套共通軟體平台,才能有效整合軟硬體的設計,加速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分子生物學】 核糖開關展神威 撰文/巴利克(Jeffrey E. Barrick)、布雷克爾(Ronald R. Breaker)
核糖核酸RNA不但能夠傳遞基因的訊息,而且本身就能夠自我調節蛋白質合成的過程,這個發現,更支持了早期RNA世界的存在。
【能 源】 玉米乙醇是永續能源嗎? 撰文/沃爾德(Matthew L. Wald)
用玉米提煉乙醇燃料的能源效益,不但無法完全取代汽油,對減少溫室氣體的幫助也相當有限!
【生命科學】 癌症是演化出來的? 撰文/辛默(Carl Zimmer)
人類經由天擇而演化出來,有著能思考的頭腦與靈活的雙手,但是天擇卻沒有讓人類免於癌症的侵襲。而且,可能是天擇讓人類更容易罹患癌症。
新聞掃描 【北韓核武試爆】 北韓核子試爆為何失敗? 撰文/柯林斯 ( Graham P. Collins)
【北韓核武試爆】 地震儀讓地底核爆現形 撰文/辛普森 ( Sarah Simpson )
【環境科學】 對抗新興污染源:DNA 撰文/蔡宙(Charles Q. Choi)
【化 學】 異氰化物不再臭氣沖天 撰文/艾胥利 ( Steven Ashley )
【生命科學】 蜘蛛毒液很辛辣 撰文/史奈德 ( Alison Snyder )
【生命科學】 體溫低,更長壽! 撰文/史瓦米納尚 ( Nikhil Swaminathan )
【天文學】 月亮會噴氣 撰文/史瓦米納尚 ( Nikhil Swaminathan )
【天文學】 到伊拉克看星星 撰文/席蒙斯 ( Mike Simmons )
【遺傳學】 突變鼠大軍徵求住所! 撰文/索拉斯 ( Christine Soares)
【數字會說話】 美國青少年的性行為 撰文/多伊爾 (Rodger Doyle)
【物理學】 隱形斗蓬 撰文/明克爾 (JR Minkel)
【神經心理學】 語言決定空間認知 撰文/比艾羅 (David Biello)
華人視界 【科學人觀點】 獸之初、性本惡,人呢? 撰文/曾志朗
【形上集】 大霹靂 撰文/高涌泉
【科技·創新與管理】 只有錯誤生產,沒有錯誤人生 撰文/戴華
【科技與產業】 Web 2.0:真正人類的聲音 撰文/盧希鵬
專欄文章 【永續發展】 一杯咖啡錢,救百萬孩童 撰文/薩克斯(Jeffrey D. Sachs)
【真真假假】 騙人的感冒藥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科技解剖室】 運動場草皮:真草好還是假草好? 撰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科學人書評】 人禍! 撰文/王道還
【專家解答】 如何利用粒線體DNA追尋人類起源?
【SA檔案室】 病毒型態.呼吸機器.科學與犯罪
編輯部製作 【總編輯的話】 總編輯的話
【讀者論壇】 讀者論壇
精彩試閱
【封面故事】
家家都有機器人
個人電腦革命的領袖比爾.蓋茲預言:
機器人學將成為下一個熱門領域。
撰文╱比爾‧蓋茲(Bill Gates)
翻譯/鍾樹人
想像一下親身參與某個新產業的誕生。這是個以創新技術為基礎的產業,其中有幾家知名企業銷售高度專業的商用設備,但也有越來越多新興公司在製造新穎的玩具、專供玩家收藏的玩意兒,以及其他有趣的利基產品。這也是個極為分化的產業,少有共通的標準或平台;計畫很複雜,進展相當遲緩,實際應用也相對稀少。儘管有種種激勵人心的消息與承諾,事實上卻沒有人可以確定這個產業何時(或甚至能否)達到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不過如果達到的話,世界很可能就此改變。
當然,這段話也能用來描述1970年代中期的電腦產業,那時艾倫(Paul Allen)和我剛剛創辦了微軟。回到當時,各大公司行號、政府部門與其他機構,全都採用昂貴的大型主機支援運算,一流大學與業界實驗室的研究員正在創造資訊時代的基本構件;英特爾剛剛推出8080微處理器,雅達利(Atari)正在販售紅極一時的電動遊戲「乒乓」(Pong);在自家成立的電腦俱樂部裡,熱心人士努力想發掘出這項新科技究竟能帶來什麼好處。
但我心裡所想的是更遠的未來:機器人產業的興起。這項產業的發展和30年前的電腦業有許多相似之處。想想看,當今自動裝配線上所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就如同昨日的大型主機。這項產業的利基產品包括手術專用的機器手臂、部署在伊朗與阿富汗地區用來掃除路邊詭雷的檢查用機器人,以及清理地板的家用機器人。電子公司生產了會模仿人、狗或恐龍的機器玩具,玩家也急欲擁有最新版的樂高機器人系統。
值此同時,一些全球頂尖的人才正試著解決機器人學裡最困難的問題,好比視覺辨識、導航與機器學習,而且漸有成果。2004年,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在加州莫哈未沙漠長達230公里的顛簸道路上,舉辦了一場自動導航機器人「大挑戰」賽車,結果第一名只跑了12公里,車輛就故障了。但是到了2005年,卻有五輛賽車跑完全程,而且冠軍車的平均速度達到每小時30公里。(機器人與電腦產業之間還有另一項有趣的相同點:當今網際網路的前身Arpanet,當初也是由DARPA贊助而催生的。)
不僅如此,機器人產業所面臨的挑戰,也很類似我們30年前在電腦產業裡處理的問題。機器人公司沒有標準的作業軟體,所以可在各種裝置上運作的大眾化應用程式也不存在。機器人處理器與其他硬體的標準化還相當有限,某部機器所用的程式碼鮮少能應用在另一部機器上。無論何時,任何人若想建造新的機器人,通常都得從頭開始。
儘管困難重重,但每當我和機器人領域的人交談時──包括學院內的研究者、創業家、業餘玩家與高中學生,那種興奮與期盼之情,一再讓我回想起艾倫和我當初看著新技術整合,並且夢想總有一天每個家庭的每張書桌上都會有一部電腦的情景。現在,我又看到一股整合的趨勢開始了,可以想見,機器人裝置未來終將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個角色。我相信,許多技術將為新一代的自動裝置開啟大門,包括分散式運算、聲音與視覺辨識,以及無線寬頻連線等,將讓電腦得以代替我們完成實體世界裡的各項工作。我們即將邁入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裡,個人電腦即將起身走下書桌,讓我們能夠看到、聽到、摸到、並且操控另一個地方的物件。
【欲閱讀完整全文,請參閱科學人2007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