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7 x 21 x 0.50 Cm
內容簡介
啟動長壽基因
有一群特別的基因,在生物體處於艱困的時期,會協助身體的防衛,這群基因能夠增進個體的健康和壽命。如果想要延年益壽、減少老年病痛,關鍵就在於解開這群基因作用的奧秘。
撰文╱辛克萊(David A. Sinclair)、賈倫堤(Lenny Guarente)
翻譯/涂可欣
善用長壽基因的力量,可以改變人類典型的生命曲線。人們不一定會隨年歲的增加而停止成長和失去活力,即使已經70歲、90歲或甚至超過100歲,仍然可以感覺像是只有50歲。
從一輛車的里程表和車型,你大略可猜出這輛車的車況,歲月風霜和經常駕駛,難免會造成磨損。表面上看,這個比喻似乎也可用於人類的老化過程,不過機器與生物卻有一個重要的差別:生物能夠因應環境變化,利用能量來保護和修復自己,因此生物系統的衰老並非不可動搖。
科學家一度認為老化不只是身體的磨損,基因程式也會加以驅動:一旦個體成熟了,「老化基因」就會開始帶動身體走向墳墓。不過這個觀念已給推翻了,現在舊智慧再度受到重視,老化其實只是身體正常維修機制漸漸衰弱,最後身體磨損的結果。邏輯是這樣的:演化天擇沒有理由留下已超過繁殖年齡的生物體。
然而我們和其他研究人員卻發現,有一群基因與個體應付環境壓力(像是酷熱天氣,或食物、飲水稀少時)有關。它們可以維持個體天然保護和修復活性,不論年齡。這些基因強化了生物的生存功能,使得個體度過危機的機會增加;當這些基因長期保持活性,也能大幅增進個體的健康和延長壽命。簡而言之,它們恰好是老化基因的相反面:它們代表了長壽基因。
我們大約在15年前開始探討長壽基因的概念。我們的想法是,演化應該會偏向使用一個共通的調節系統,來調節生物體對壓力的反應。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或一些主導的基因(因此也主控了生物體的壽命),或許就能將它們轉化成對抗疾病和衰老的武器。
最近科學家發現了許多基因,取的名字像是密碼一般:daf-2、pit-1、amp-1、clk-1和p66Shc,它們會影響實驗動物的抗壓能力和壽命,顯示可能與生物體在逆境下生存的基本機制有關(參見第28頁〈延年益壽的基因作用途徑〉)。但我們實驗室將研究焦點集中在名為SIR2的基因,在所有測試過的生物體內,從酵母菌到人類,都有SIR2基因的各式版本。而且我們將酵母菌、線蟲和果蠅等各種生物體內加入額外的SIR2基因後,牠們的壽命都增長了。我們的實驗室正在測試這個基因對較大動物(像是小鼠),是否也有類似的效應。
在首先鑑定出來的長壽基因中,SIR2研究得最詳盡,因此在這裡我們將著眼於它的作用機制。它顯示了基因調控的生存機制是如何延長壽命、促進健康,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SIR2可能就是這套機制的中樞調控者。
目錄
專題文章 【生物科技】 啟動長壽基因 撰文∕辛克萊、賈倫堤
老化不是必然的發育過程,而是身體組織器官逐漸衰敗而造成的。科學家發現,有一群對抗逆境 的蛋白質Sirtuin,可以保護DNA、調節代謝作用、抑制發炎,而這些都與老化有關。
【生物科技】 細數長壽基因 撰文∕沈哲鯤
【太空旅行】 「罩」不住的星際旅行 撰文∕帕克(Eugene N. Parker)
看似浪漫的太空旅行,其實深藏著難以克服的危機!如果不想被看不見的宇宙射線「萬箭穿心」, 在防護措施未見完善的當下,嚮往遨遊星際的人們還是先忍忍吧!
【科幻小說】 旋轉的陀螺 撰文∕張系國
【醫 學】 終止瘧疾悲歌 撰文∕敦納凡(Claire Panosian Dunavan)
全世界每年有100萬人死於瘧疾,但是預防措施與藥品的價格,不是非洲受瘧疾侵害的民眾負擔得 起,因此需要全世界動員起來,才能終止瘧疾所造成的悲劇。
【科技創新】 機器翻譯前景可期 撰文∕斯蒂克斯(Gary Stix)
除了考慮文法,機器翻譯現在還引入了經驗統計。未來電腦運算翻譯出的文章,恐怕不輸人類翻 譯家!
【科技創新】 自由軟體引爆機器翻譯2.0 撰文∕張俊盛
【數 學】 理性的極限 撰文∕賈汀(Gregory Chaitin)
有沒有可能建立一個完備的數學萬有理論?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從數學就可以證明出來。
【數 學】 本無邊界,何來極限? 撰文∕李國偉
【海洋生態學】 海洋酸化的危機 撰文∕唐尼(Scott C. Doney)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有1/3進入了海洋,造成海水酸鹼度的改變, 讓珊瑚、有殼生物的生存環境遭受莫大威脅!
【特別報導】 綠色小分子, 污水大剋星 撰文∕柯林斯、沃爾特
是不是選擇科技發展,就一定要接受伴隨而來的污染問題?綠色科學家現在找到了好幫手,它們 是一種非常簡單的觸媒,可以用來去除工業廢水裡的污染物,而且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新聞掃描 【幹細胞】 幹細胞醜聞餘波盪漾
【物 理】 離子的量子特性
【天文物理】 時空常軌
【生物學】 細菌漫遊
【月球科學】 跳起來,看得更遠
【數字會說話】 蜜月期結束了
【物 理】 奈米顆粒無所遁形
【鯨 魚】 只要感覺,不要敏感!
華人視界 【科學人觀點】 蟻行道上有師道,讚! 撰文∕曾志朗
【浮生集】 瀕臨絕種的動物?談醫師科學家 撰文∕陳定信
【形上集】 水火不容 撰文∕高涌泉
【與機器對話】 Web2.0來了! 撰文∕張俊盛
【科技與產業】 產業界的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撰文∕盧希鵬
專欄文章 【真真假假】 愚昧是無藥可救的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反重力思考】 好酒沉甕底 撰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科學人剪影】 商場上的實驗 撰文∕克拉寇夫斯基(Marina Krakovsky)
【科技解剖室】 旋轉又搖擺 撰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科學人書評】 萬物有時 撰文∕潘震澤
【專家解答】 電鰻如何發電?為什麼不會電到自己?
編輯部製作 【總編輯的話】 總編輯的話-海洋酸化,影響珊瑚風貌!
【SA檔案室】 核燃料釋出‧飛機的證言‧早期鑑識學
【讀者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