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7 x 21 x 0.50 Cm
內容簡介
衝破晶圓製造瓶頸的一滴水
藉由水的協助,讓半導體業者得以在不更動現有製造流程的情況下,製造出更小、更快的晶片。
撰文╱斯蒂克斯(Gary Stix)
翻譯/鍾樹人
物理學家阿米西(Giovanni Battista Amici)曾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實驗室裡,把一滴液體加在標本上方,藉此改善顯微鏡的成像品質。現在,過了165年,全球的半導體產業才準備好要採納阿米西的創新技術。把晶片浸在淺薄的液體層中,製造出的電路線寬,可望媲美病毒大小。
19世紀與21世紀相遇了,這種舊瓶裝新酒的辦法,恰好可做為摩爾知名論文發表40週年的大禮。身為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摩爾,就是在40年前,發表了半導體產業最舉足輕重的技術論文:〈在積體電路上置入更多的元件〉。摩爾預測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隔12個月就會倍增(之後修改為每24個月)。這項預測後來變成了鐵律,就好比一條自然法則,只要晶片的性能無法持續每兩年達到指數成長,半導體產業似乎就會蒙受某種未明、但肯定悲慘的傷害。
有關新一代晶片製造技術的種種計畫,陸續撞上了看似難以克服的障礙,若非水的出現,晶片技術的進展早已跟不上摩爾定律的腳步了。2002年,晶片製造商與供應商,在發展微影技術機台時,都未能跨越關鍵的里程碑。微影技術機是全世界最精密的照相機,可把電路的影像投射在覆蓋於矽晶圓上的光阻劑,然後,用顯影劑移除曝光的部位,再由蝕刻藥劑把電路刻到晶圓上,之後晶圓即可被切割成一個個晶片。
想縮小晶片上的電路,最常見的方法包括縮短光波波長,使機器能在晶圓上投射出較小的電路。微影技術工具的製造商,在製作可投射157奈米波長機台的過程中,遇到無數困難。要從一代微影技術升級到新一代,必須採用全新的雷射、光罩(鏤空板,可讓雷射在晶圓上投射出電路樣式)、可縮小影像與曝光位置的透鏡,還有光阻劑。但是在157奈米之下,儀器製造商無法以氟化鈣琢磨出合適的透鏡,要不是缺陷太多,就是像差太大,無法在晶圓上清楚成像。IBM微電子先進微影技術開發部門資深經理龔巴(George A. Gomba)就指出:「材料品質與製造量都面臨重大的問題。」
2002年夏天,在半導體研究聯盟(Sematech)主辦的157奈米微影技術的研討會上,這個技術出現重大進展。全球第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的資深處長林本堅(Burn J. Lin),在會中發表有關浸潤式微影技術(immersion lithography)的演說。這項技術源自阿米西的創意,早在1980年代任職於IBM時,林本堅就已經開始研究。他原訂在會中講述浸潤原理,說明某種黏稠的機油在157奈米技術上的可能應用。不過他整個演講卻都在解釋,為什麼微影技術在157奈米下不可行,並力主業界應該把焦點放在如何將浸潤技術運用於193奈米機台上,也就是前一代既有的微影技術設備。
目錄
專題文章 【資訊科技】 衝破晶圓製造瓶頸的一滴水 撰文/斯蒂克斯(Gary Stix)
2002年起,晶片製程技術就停滯不前。無法繼續縮小晶片線寬的夢魘,持續困擾著半導體業者。台積電的「浸潤式微影術」,終於為他們帶來曙光。利用水的折射,以193奈米波長的雷射光,也可以將晶片線寬推進到80奈米、65奈米。
【資訊科技】 水把晶片變小了 撰文/林本堅(Burn J. Lin)
【環境科技】 埋葬二氧化碳 撰文/蘇可羅(Robert H. Socolow)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影響溫室效應甚鉅,不想讓它繼續排放到空中,埋到地下或許也是一個辦法
【生物科技】 帕金森新解答 撰文/羅札諾(Andres M. Lozano)、卡里亞(Suneil K. Kalia)
帕金森氏症是最普遍的神經退化疾病之一,研究發現,蛋白質摺疊如果異常,則容易發生帕金森氏症,這使得在治療帕金森氏症時,有了新的方向。
【醫 學】 帕金森氏症中,依然自由 撰文/龐中培
【物理學】 為什麼有質量? 撰文/凱恩(Gordon Kane)
物質由基本粒子所組成,但是質量是怎麼來的?有沒有不具質量的粒子?請看希格斯粒子如何解釋質量形成的機制。
【物理學】 宇宙,奇異的超導體 撰文/高涌泉
【考古學】 印第安古文明探秘 撰文/宛湄(Mei Campbell)
【考古學】 重現千年前的印第安社會 撰文/柯勒、谷莫曼、雷諾茲
透過電腦模擬,考古學者有了新工具,來協助他們解開消失的古文明之謎。
【行星科學】 火星的百樣面貌 撰文/克里斯坦森(Philip R. Christensen)
精神號、機會號兩輛探測車,在火星上像是地質學家一般,認真分析岩石與礦物組成。它們發現,火星的地貌充滿變化,可以與地球媲美!
【古生物學】 恐龍長得有多快? 撰文/霍納、巴甸、德西克雷
如果你想設立「侏儸紀公園」,從孵恐龍蛋到恐龍成年得花多久時間?偷偷告訴你,比你想像的要快得多!
【特別報導】 專訪環保署長張國龍:台灣土地的病情,應該講清楚! 採訪/李家維、王榮文 整理/鄭靜琪
物理學者出身的張國龍,誓言改革環保署文化。他認為應該將調查報告完全公開,接受人民檢驗。環保署應該像醫生,檢查出台灣污染的嚴重性,讓全民了解,並共同努力改善環境。
新聞掃描 【太空科學】 航海家阮囊羞澀 撰文/阿爾珀特(Mark Alpert)
執行太空梭任務,也就是中止某些其他的科學研究。
【嗅 覺】 「臭味相投」,確有其事 撰文/明克爾(JR Minkel)
性別差異是導致不同體味和氣味喜好的主因
【宇宙學】 宇宙加速膨脹新禍首 撰文/馬瑟(George Musser)
讓宇宙加速膨脹的,會不會是一般物質?
【心理學】 「暗」中摸索的嬰兒 撰文/克拉寇夫斯基(Marina Krakovsky)
玩具看不到並不是消失不見,但嬰兒如何學會?
【生態學】 三峽大壩︰血吸蟲溫床 撰文/閔特(Adam Minter)
人類擾亂生態,引發中國最嚴重的寄生蟲病。
【核子科學】 真正酷的冷融合 撰文/蔡宙(Charles Q. Choi)
有個水桶大小的裝置可讓核子在冷凍狀態下進行融合反應。
【數字會說話】 職場中的兩性競爭 撰文/多伊爾(Rodger Doyle)
經濟發展協助女性得以在職場中與男性公平競爭
【電 信】 與光纖「銅」在一起 撰文/伍德(Lamont Wood)
在DSL的幫助之下,光纖已進駐家庭用戶。
【行為學】 訓練大腦注意力 撰文/辛哈(Gunjan Sinha)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應該吃藥嗎?
【心臟病學】 高血壓向下修正 撰文/蔡宙(Charles Q. Choi)
重新定義高血壓,或許可幫助醫生在更早期的階段發現高血壓。
【訃 文】 莫里森與世長辭 撰文/羅傑斯(James T. Rogers)
不但是美國書評家,也是Scientific American 的專欄作家。
華人視界 【科學人觀點】 老楊的音樂箱 撰文/曾志朗
音樂幻覺,其來有自。
【科技與產業】 實現夢想的科學 撰文/盧希鵬
產品,是讓科學技術得以發展成為產業的催化劑。
【浮生集】 科學思想和知識產權 撰文/蒲慕明
產業意識的入侵逐漸改變了科學自由交流的傳統,科學思想變成知識產權的一部份。
【科技‧創新與管理】 優質的國家創新系統 撰文/吳思華
知識創新系統應該包含的四個要件……
【時光隧道】 道通天地有無間 撰文/王道還
根據達爾文,人昨日誕生,明日死亡,不會永生,只是過客,而且來到世間,純屬偶然。
【科學人書評】 令人恐懼的科學手段? 撰文/柳中明
藉由環境議題知識的鋪陳,政治操弄科學、愚弄民心的精彩戲碼,正在上演。然而,小說畢竟是小說,重點在於閱讀後能否引發關心與感動,而非真假的辯論。
專欄文章 【真真假假】 希望長存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營養品、生物技術和奈米科技,能不能讓我們永生不死?
【反重力思考】 全球大開挖 撰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透過童年期的活動,看各國文化的世界觀。
【科學人剪影】 通往未來的門票,由他買單 撰文/勒曼(Sally Lehrman)
科學造就了現代化的世界,因此卡維里冀望他所贊助的天文物理、腦研究以及奈米科學,能為現世鋪好一條通往未來的康莊大道。
【科技解剖室】 快速成形 撰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製造廠商開始生產新產品前,如何製作模型或原型?
【搶鮮測試】 追求清晰的畫面 撰文/任文駒(Philip Yam)
想用天線接收高畫質電視,你得有一點運氣和很多耐心。
【專家解答】 紙箱為何遇水就破?
紙箱為何遇水就破?為什麼花有香味?刺青如何去除?
編輯部製作 【總編輯的話】 帕金森氏症的威脅 撰文╱李家維
【SA檔案室】
信心成處方˙飛行先驅的抗辯˙釣絛蟲
【讀者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