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格
裝訂: 平裝
尺寸:27 x 21 x 0.50 Cm
內容簡介
佛洛伊德重出江湖
越來越多科學家,想將神經科學與精神病學整合成統一的理論。
撰文╱索姆斯(Mark Solms)
翻譯/黃榮棋
20世紀上半葉,佛洛伊德的觀點是解釋人類心智運作最主要的理論。佛洛伊德的基本主張指出:人類的動機大都隱藏在無意識的心智,而且還備受壓抑,而無法進入意識。執行心智的機器(自我,ego),會排斥任何可能激起不符合自身有關文明人所應有行為的無意識驅力(本我,id)。這種壓抑是必要的,因為驅力會以脫韁的熱情、幼稚的幻想,以及性慾與攻擊慾的方式表現出來。
佛洛伊德在1939年去世以前,一直都認為精神病源自壓抑的失敗。恐懼症、恐慌症以及強迫症都是因為潛藏的驅力侵入意識行為造成的結果。因此心理療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從神經性的症狀追溯出無意識源頭,讓這些源頭接受成熟理性的批判,藉此消弭其強迫性力量。
1950年代開始,心智與腦的研究日趨成熟,讓專家了解到,佛洛伊德提供驗證自己理論的證據相當薄弱。佛洛伊德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不是透過控制下的實驗,而只是單純對臨床病患的觀察,其中還交雜著理論推斷。藥物治療有了進展,而精神病的生物研究取向漸漸超越了精神分析。如果佛洛伊德還活著,他還可能樂見這種轉變。在他的年代,佛洛伊德是位備受推崇的神經科學家,他常會說像這樣的話:「如果我們已經能利用生理學及化學的名詞來取代心理學名詞,那麼我們在敘述上的缺陷可能就會消失了。」但佛洛伊德卻沒有這種知識與科技,可得知正常人或神經機能障礙人格患者的大腦結構。
到了1980年代,甚至在某些精神分析圈子,自我與本我的觀念也被認為是無望的古董觀念。佛洛伊德終於走入歷史。在新心理學的時代,比較合乎時代潮流的想法是,受抑壓的人們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嬰兒時期發生了不愉快的經驗,而是他們腦部的化學物質不平衡。然而,精神病藥物學並沒有提出另一個宏觀理論,來解釋人格、情緒以及動機等,這些「人之所以為人」的概念。缺乏這樣的理論模式,神經科學家便專注於狹隘的研究工作,而不再理會大格局。
現在,這樣的理論又成了焦點,而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理論與一個世紀前佛洛伊德所勾勒出來的,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現在談共識雖然還嫌太早,但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神經科學家,卻都得到與200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坎德爾(Eric R. Kandel)同樣的結論:精神分析「依舊是最一致、最令人滿意的心智理論」。
佛洛伊德重出江湖了,而且不只是理論而已。現在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大城市,都有跨領域的研究團隊,想要整合曾經分裂、且還經常敵對的神經科學與精神分析。這些組織後來聚集了起來,成立了國際神經精神分析協會,籌組一年一度的集會,並出版了一份成功的《神經精神分析》期刊。佛洛伊德理論的再度受到重視,可由該期刊的編輯顧問得到見證,裡面盡是當代行為神經科學界的名人,包括達馬吉歐(Antonio R. Damasio)、坎德爾、拉度(Joseph E. LeDoux)、利貝特(Benjamin Libet)、潘克沙普(Jaak Panksepp)、拉瑪錢德朗(Vilayanur S. Ramachandran)、夏克特(Daniel L. Schacter)以及辛格爾(Wolf Singer)。
這些研究人員正在打造坎德爾所說的「精神病學的新知識架構」。在這個架構之下,佛洛伊德大格局的心智結構,似乎註定要扮演類似達爾文演化論對分子遺傳學的角色。佛洛伊德理論可以做為模板,使新發現的各項細節安置得有條不紊。同時,神經科學家也正為佛洛伊德的一些理論找尋證據,並將他描述的心智過程找出機制。
目錄
專題文章 【封面故事】 佛洛伊德重出江湖 撰文/索姆斯(Mark Solms)
在腦科學及認知心理學蓬勃發展後,佛洛伊德的理論幾乎已遭拋棄。現在卻發現,當年佛洛伊德的見解,或許能為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賦予更完整的意義。
【華人觀點】 未完成的,不一定非要完成! 撰文/洪蘭
科學的進步就是不停去蕪存菁,在腦科學逐漸發達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上個世紀一度是流行風尚的佛洛伊德理論?
【華人觀點】 重訪佛洛伊德 撰文/王浩威
科學總是不斷進展,而科學社群所抱持的觀念會不斷轉變。科學家在埋頭研究之餘,有時驀然回首,會發現答案就在燈火闌珊處。
【特別報導】 金星凌日 撰文/狄克(Steven J. Dick)
2004年6月8日,金星即將橫過太陽前方!這是一場百年首見、卻無獨有偶的罕見天象。18、19世紀的天文學家,都曾群起瘋狂追逐金星凌日,因為那是計算「天文單位」的大好機會。想知道金星凌日為什麼會那麼罕見?觀測時又必須注意哪些事情?21世紀的我們,可千萬別錯過這個天文奇觀!
【心理學】 透視催眠 撰文/納許(Michael R. Nash)
催眠,只是騙局一場?透過科學的系統分析與先進的腦造影技術,我們已漸漸知道催眠是怎麼一回事。
【華人觀點】 催眠面面觀 撰文/陳一平
電視、電影集舞台表演,常讓催眠蒙上神秘的色彩,但是催眠的真相又是如何?請看本文,便知分曉。
【物理學】 時間有沒有起點? 撰文/維納齊亞諾(Gabriele Veneziano)
大霹靂,真的是時間的開端嗎?或只是生生滅滅的宇宙裡,其中一次的循環?
【華人觀點】 大霹靂之後的10-40秒 撰文/林豐利
在那個時候,時空極度彎曲,量子重力的效應會很明顯,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便有可能藉著「弦論」或「環圈量子重力論」結合在一起。
【生物科技】 組裝生命 撰文/吉布斯(W. Wayt Gibbs)
「創造生命」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現在,透過組裝的方式,科學家已經可以改造生命!
【華人觀點】 改造生命的時代已然來臨 撰文/趙裕展
數十年前,若說人類能夠從無到有創造一個新生命,一定沒人相信。但現在的科學家真的可以創造生命,還能拼裝出不同的功能。不信,你看看!
【資訊科技】 GPS:讓路痴不再迷路 撰文╱哈奇森(G. Dan Hutcheson)
全球定位系統除了軍事用途,也廣泛應用在個人定位、車用導航。未來,它還會有什麼新進展?
【華人觀點】 GPS:讓飛航更安全、更準時 撰文╱翁千婷
「飛機又誤點了?!」相信這是多數人都有過的惱人經驗,這些狀況要怎麼解決呢?民航局正計劃利用衛星及數位技術,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飛航服務。
【能源科學】 氫燃料,經濟嗎? 撰文/沃爾德(Matthew L. Wald)
想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氫燃料或許是個好方法,但在製造、儲存和運送上,經濟效益還是一大考量!
新聞掃描 【植物學】 武威山茶再綻異彩 撰文╱龐中培
重新發現絕種的原生山茶,使台灣現存的特有原生植物新添成員。
【生物技術】 列印身體組織 撰文/索拉斯(Christine Soares)
組織造出來了,不過要如何長出血管,還很傷腦筋!
【天文學】 行星巴比Q 撰文/蔡宙
氣泰巨行星的表面可能被燒個精光,露出它固態的核心。
【物理學】 電子黏膠大猜謎 撰文/柯林斯
超導體中,讓電子出雙入對的力量是什麼?
華人視界 【科學人觀點】 語言在生活中 撰文/曾志朗
要學好它,就要生活在語言中。
【浮生集】 逼緊些,會更有成就! 撰文/蒲慕明
寬鬆的環境能讓科學家慢慢發揮創造力,但卻可能會讓人失去競爭力。
【與機器對話】 Google的顛覆與創造 撰文/張俊盛
「網頁排名」如何體現民主?「論字廣告」又如何做到三贏?
【科技與產業】 以人為本的創新秘境 撰文/薛文珍
台灣產業的新生命,來自於開發腦力、洞悉人性需求!
【科技與社會】 網際網路與總統大選 撰文╱吳泉源
新的傳播媒體,是否真能為民主發展帶來新契機?
【時光隧道】 PASSION 撰文/王道還
告訴我,有誰不是激情的奴隸?
專欄文章 【科技創新】 微軟的天才大軍 撰文╱斯蒂克斯(Gary Stix)
微軟的明星研究員團隊,可能改變運算世界嗎?
【專利大觀】 冰上專利權 撰文/斯蒂克斯(Gary Stix)
南極生物探勘牽涉哪些智慧財產權問題?
【真真假假】 人心如魔鏡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科學事實為何無法不言自明?聽聽培根與實驗心理學家怎麼說。
【科技解剖室】 眼睛雷射手術 撰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眼睛動手術,雷射刀要怎麼筆劃?
【科學人剪影】 政界的科學悍將 撰文/韋克菲爾德(Julie Wakefield)
美國眾議員華克斯曼希望能夠藉由強烈批評,來重建大眾對科學研究的信心。
【科學人書評】 銀河系大定位 撰文/李世昌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這或許是人存在的唯一價值。人因為宇宙對稱性的破缺而存在,卻追尋一個完美對稱的宇宙。
【反重力思考】 給電視節目的小建議 撰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如果你不幸患有重病卻籌不到醫療費,就非看本文不可!
【答案是……】 如何讓溫度接近絕對零度並加以測量?
如何讓溫度接近絕對零度並加以測量?如果熱氣會上升,為什麼高空的空氣較冷?
編輯部製作 【讀者來信】 讀者來信
整理/編輯部
【SA檔案室】 小而麻痺疫苗的閒話‧萊特兄弟的傳言‧堥牛的胡扯 翻譯/潘震澤
疫苗的恐慌‧矽太陽能電池‧大峽谷‧飛行研究‧自行車冒險‧犛牛
【讓你對照】 中英名詞 整理/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