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泰山半世紀:一個本土家族企業的穩健變革故事》精彩內容

穩健的經營,百變的面貌

  在開始說泰山企業的成長史之前,不妨先進行一個品牌印象的小測試。此刻,若向你提到「泰山企業」,第一個浮現在你腦海中的印象會是什麼?

  Y世代的新新人類可能會說,泰山的鮮果純水還滿對胃口的;中流砥柱的X世代,或許會說,泰山仙草蜜很好喝;年齡較長的爸爸、媽媽或祖父母級人士口中,探詢到的答案則往往是:「泰山就是做沙拉油的嘛!」

  在台灣,不同的世代,對泰山企業有不同的消費認知,他們接觸泰山企業的產品經驗或許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認知與經驗,確確實實都足以代表泰山企業經營面貌的一部份。

  不同年齡、不同族群的消費大眾,摸索到的泰山企業面貌之所以不盡相同,原因並不在於泰山企業是一頭「企業巨象」。

  真正的實情反倒是,泰山企業與台灣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一樣,都是白手起家的家族企業,一切從零開始,靠著本土、草根、踏實的天性,團結家族成員的力量,克勤克儉、奮鬥打拚,每遇經營環境或潮流的丕變,就須絞盡腦汁,調整經營體質與策略,不斷求新、求變,所以才會有不斷改變的經營面貌,也因而鍛鍊出更強健的鬥志與體魄,得以更穩健的經營腳步,繼續在「發現市場新大陸」的經營旅程中,勇往直前。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業至今,泰山企業歷經五十個寒暑的經營與蛻變。現階段,在泰山企業朝集團化發展的經營版圖裡,製造、銷售的領域,從油脂、飼料延伸至食品飲料;流通、零售的領域,從運輸、配送打通到便利商店;揮軍市場的行動,除了在台灣深耕,也擴張到中國大陸。

家族企業:是,也不是

  從現貌上來看,民國七十八年股票上市的泰山企業,已然是一家公開上市的大眾公司,但熟悉其企業發展歷史的都知道,發跡於台灣員林的泰山企業,是詹玉柱、詹金水、詹金南及詹木川四兄弟一手所創建。

  現任泰山企業總裁的詹仁道,是詹玉柱的長子,過去擔任總經理一職時,最常被人問及的問題之一就是:泰山究竟是不是家族企業?詹仁道總是回答:「可以說『是』,也可說『不是』!」

  關於泰山企業家族經營的色彩與基因,詹仁道提出既「是」且「非」的回答,似乎有些Fuzzy(模糊)、又有些禪意,令人有「丈二金剛摸不著腦門」的感覺。不過,循著這個答案的脈絡,卻也是深入瞭解泰山企業的最佳切入點。

  創立泰山企業的詹氏家族,原本是一個居住於彰化縣永靖鄉,世代務農的清苦家庭。當時正逢日據時代,身為詹家長子的詹玉柱,儘管稟性聰明,但受限於家庭背景及經濟因素,只能唸完「公學校」(相當於國民小學),便遵從父命到雜貨店當學徒。

  經過多年學徒生涯的歷練,民國十八年,詹玉柱在彰化縣北斗鎮開設碾米廠,展開創業的新扉頁。台灣光復後,工商業正待發展,當時民間養豬業日益擴展,大多數農友都以豆餅為主要養豬飼料。因此,民國三十八年詹玉柱從北斗鎮移居員林鎮西門後,便和三個弟弟一起開設「益裕行」,經營雜糧及豆餅批發的生意。後來,油脂工業在台灣應運而生,詹家四兄弟便於三十九年成立「益裕製油廠」,這就是後來泰山油脂公司的前身,也是泰山歷史的正式開端。四十五年,當時政府將美援黃豆委託民間業者加工成食用油,詹家為爭取更多配額,又成立「大道製油廠」,賺取加工費。這時期都是以傳統的擠壓式技術提油,生產食用油和豆餅。

  同一期間,隨著政府推行農村經濟建設運動,詹氏兄弟也在民國四十三年投資設立「永裕食品工廠」,收購國內農友生產的蘆筍、洋菇,製造成各種食品罐頭,並在台北設立「明道貿易公司」,外銷國際市場,將一罐罐的蘆筍、洋菇,轉變為珍貴的美鈔、外匯。

  詹家創業的第一代--詹玉柱、詹金水、詹金南及詹木川四兄弟,四房人口多達數十人,從創業開始,就以廠為家。再加上數十位員工,大家一起辛勤工作,也同吃大鍋飯。

  當年泰山的伙食由詹家的四個媳婦輪流負責,每人掌廚一個月,每餐都要煮五、六十人吃的飯菜。每到吃飯的時候,員工走進餐廳,就看到輪值的老闆娘站在灶前,賣力的炒著下一批人要吃的菜。等到空檔的時候,老闆娘就會走到還在吃飯的員工身旁問:「今天的鹹菜鴨好像有點太鹹?」藉以瞭解大家對菜色和口味是否滿意;因為,每個媳婦都很用心,要讓人覺得她煮的飯菜最好吃。

  這樣的大鍋飯,吃在老闆與員工的嘴裡既甘甜又有滋味,泰山企業也在這種不分彼此、不計回報的奮鬥中,度過創業時期的種種挑戰,辛苦的存活下來。

  歷經十年同甘共苦的歲月,詹家第一代帶領員工從零開始的耕耘,終於為家族事業建立了成長的溫床。

  爾後,台灣油脂工業日益進步,提油技術從油壓式進展為溶劑提油,民國四十九年間,雖然詹玉柱兄弟手頭資金仍不充裕,但為符合時代的經營趨勢,決定勉力籌措資金,創立泰山油脂公司溶劑提油廠,並由詹玉柱的長子詹仁道出任總經理,從事黃豆油、紅花子油與豆粉的製造;而泰山企業,就在詹家第一代的奠基、第二代的開創下,得以日漸萌芽及茁壯。

  泰山油脂創立時,在當時保守的銀行眼中,根本不是可以授信的對象,而以往十年來,小工廠累積的自有資金也根本不夠支應建廠和營運所需,所以只好依靠每百元每日利息一角的民間借貸來籌措資金。(相當於年利率三六.五%,依今日說法就是地下錢莊。)

  當時詹家兄弟的最重要的金主,就是員林火車站正對面的一家大飯店的老闆娘阿火嫂。據當時老員工的回憶,幾乎三天兩頭就看到詹家兄弟向阿火嫂調錢,經營的困難可見一斑。直到民國七十八年泰山公司股票上市後,詹家第一代還經常提起這段故事,詹玉柱在世時常對晚輩說,雖然阿火嫂也賺了不少利息錢,但如果不是她,就沒有後來泰山的成長,她也算是泰山的恩人之一。

  在台灣的企業生態裡,中小企業的比例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家族企業。泰山企業的創業故事與許多成功的家族企業相對照,或許並無特殊之處,走的是類似的經營途徑、吹奏的也是相似的經營曲調。

  不過,泰山企業的經營之歌,動人的旋律並不完全在初始的序曲及篇章,反而是其後欲大還小、人窮志高、以小搏大……的種種發展歷程中,那種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不斷追求「動態平衡」的突破及蛻變。

  引發這一連串突破與蛻變的成功關鍵,應歸因於詹家第二代--詹仁道接棒經營之後,很早就意識到單靠家族成員的人力及才智,是很難拓展更大的經營格局的。所以,在詹仁道經營泰山企業的歷程中,付出最多心血的最大工程就是:「褪去家族色彩、廣納各類人才」;這也是詹仁道認為,「泰山企業是家族企業,也不是家族企業」的原因所在。

  現在泰山企業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公開上市公司,儘管在外人眼中仍不免將「泰山企業」與「詹家」劃上等號;然而,深入瞭解過去數十年間詹仁道如何主導泰山企業,打破「家族企業」的結構,再造屬於泰山人的「家企業」的文化及體質,就不難發現,泰山企業在台灣家族企業的發展史上,其實已創作出另一種別具風情的「經營曲風」。

做頭損角,家和萬事成

  泰山企業在創業第一代四兄弟的時期,經營核心以四兄弟為主,有事四個兄弟商量,很快就可以得到共識,組織的運作和領導還不太複雜。不過,到了第二代,詹家的男丁特別旺盛,家族一躍成長為十七個堂兄弟,想要整合眾人的意見與才智,同時又要維持家族的和諧及企業的成長,就成為一個很大的挑戰。

  四十年代末期,詹家第二代陸續長大成人;當時的環境和傳統,回到家族企業幫忙,是他們的責任,也是早就被安排好的宿命。第一代長兄詹玉柱的長子詹仁道,不但是嫡長子,學經歷在堂兄弟中也是最好的,所以很早就被家族視為將來企業的領航者。因此一進入泰山就擔任總經理,負責整個企業的運籌管理,帶領其他十六位兄弟齊心合作。

  由於詹家第二代的兄弟多達十七個,而且又都投身於泰山企業,往來的客戶廠商或新進員工,往往被他們的排行關係和職務弄得一頭霧水。為了這緣故,不知始於何時,泰山人在介紹家族成員時,都會用層別及數字代號來說明詹家成員的排行。例如三房詹金南的次男詹信永就是「三•二」。

  詹仁道的代號是「一•一」,但是,家族和員工私下都稱他「老大」。乍聽之下,「老大」這個稱呼有些敬畏、又有些親切,更有濃濃的家族意味。不過,和他們處久了,就會感受到「老大」這個稱呼,不只是倫理及輩份的尊重,更是家族和員工對詹仁道的領導一種幾近完全信賴、服從和託付的認同。

  詹仁道這位「老大」,從民國四十九年接下總經理的棒子開始,在近四十年的經營時光裡,一直扮演著泰山企業的掌舵人,也是泰山企業不斷成長及蛻變的企業推手。

  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的詹仁道,原本並無意在家族企業中發展,成大畢業以後,已考取國家就業考試,自金門退伍回來後,立即被分發到經濟部機械工程處(中華工程公司的前身),擔任工程師。

  當時一般工程是用小型機械,而經濟部機械工程處的工程則是用重型機械,詹仁道參與的第一個工程就是台中清泉崗機場的開發,是當時台灣最大的工程,這對學土木工程的詹仁道而言,無疑充滿工作的吸引力及挑戰。之後,他被調派到日月潭,進行水里道路拓寬工程,拓寬工程還沒完成,又被通知須調派加入琉球飛彈基地工程。

  此時,家人都反對詹仁道調赴琉球工作,而他本身也逐漸不習慣官僚體系的運作及文化,再加上過去詹家做了十年壓榨油及豆餅的生意,正要轉型做溶劑提油及豆粉,需要懂技術和工程又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才,於是詹仁道就毅然回到家族事業的經營行列。

  從民國三十九年成立益裕製油廠(泰山企業前身),到四十九年成立泰山企業,雖然泰山企業在食用油品上,不斷引進技術、設備,但是,經營始終以家族成員為中心。

  後來隨著業務的擴大,人事漸趨複雜,非分工不足以因應營運所需,乃於民國五十六年劃分出生產、營業、總務、會計等單位,以便各司其職,但因為是家族企業的經營形態,談不上有所謂的經營制度,而且家族成員之間,由於沒有明確的經營共識及方向,有時不免也有多頭馬車的現象。

  詹仁道曾經看過一份日本統計資料,企業成立經營一年後尚存在的有百分之七十,成立三年後仍存在的剩下百分之五十,成立後壽命能超過十年的不超過二成,僅達百分之十七。這讓他體會到,要長久經營企業是何等的困難。

  「我國企業多屬中小企業,其中又多為家族企業,我看到許多家族企業,往往因成員不和就分家,分家之後,企業立刻失去成長的養份,而無可避免地走向衰敗。」詹仁道感嘆。

  因此,詹仁道面對泰山企業的發展,心心念念的第一個大前提,就是要讓泰山企業「家和萬事成」,並讓陸續進入泰山的十七位堂兄弟的聰明才智,成為不斷挹注企業成長的相乘力量。

  組織理論的研究指出,六至八個成員是任務團隊編組的最適規模,因為超過八個人,就容易人多口雜、想法衝突,造成溝通不良、效率下降。然而,泰山企業創業第二代經營核心的成員多達十七人,迄今非但沒有發生兄弟鬩牆,事業反而蒸蒸日上,規模也日益擴大,實在相當難能可貴。

  身為泰山的領航員,詹仁道除了感謝上蒼賜予他十六位有緣的好兄弟,其中大部份是虔誠的佛教徒,兄弟之間能相處和諧,詹仁道更感謝父親詹玉柱「做頭損角」的諄諄教導。

  「做頭損角」,就是要先犧牲小我,凡事先照顧別人;好處先給別人,壞處自己承受。這句言簡意賅的座右銘,讓詹仁道在經營管理泰山企業的過程中,受益無窮。

  詹仁道深刻體驗,「只要一個領導人自己能『做頭損角』,周遭的人就一定不會背離,而且做起事來,會覺得愉快又有成就感。」

  當然,詹仁道以「一•一」的長兄身份,以身作則地奉行「做頭損角」,帶動兄弟之間情感的水乳交融,是有助於泰山企業維持穩固團結的家族結構。

  不過,雖然第二代的兄弟人數眾多,但對泰山企業橫跨油脂、飼料、食品罐頭的事業而言,單靠家族成員本身的人力及才智,是很難進一步拓展的。此外,遺傳基因過於相似的「近親繁衍」,會造成物種的退化,這種遺傳理論,放諸企業的經營,也是一體適用的。

  因此,詹仁道接手之後,心中就一直醞釀著,如何整合家族成員的共識及力量,逐漸擺脫家族企業的形態,讓泰山走向企業化經營之路,廣開吸納外來人才的大門,為泰山企業汲取更多成長的能量。

少了人,企業變止業

  詹仁道出任總經理的時候,在台灣企業的舞台上,泰山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資金及人才無一不缺。

  創業初期,泰山的許多經營計畫都因資金不足而耽擱下來,所以,不免予人經營過份保守的印象。

  有形版圖的拓展囿於資金有限,成長的腳步不是很快。不過,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累積了一些經營資源之後,泰山企業除了投資設備、廠房之外,最積極的作為,就是投資於人才的招募及培訓。

  即使在企業經營規模仍不算大時,在詹仁道的經營思維裡,即已將「人」的培育和投資列為第一優先。他常常向員工闡述,少了「人」,「企業」就變成「止業」了。因此,泰山企業對於無形的人力資源,一直都抱持積極的投資意願及行動。

  民國六十二年,泰山跨出對外公開招考人才的第一步。首次的大專人才招考,就出現達三百多人參加的盛況。為此,公司還鄭重其事地借用國小的教室來進行筆試。到七十五年,甚至因為報名人數多達千人,只好借中興大學的禮堂來辦理。

  經過激烈的甄試,第一批招考進來的人才,包括企管、化工、機械、會計、品管、畜牧等大專人員十餘人,以及品管、化驗、機械操作等專業人員三十餘人。總經理非常重視這批人才,還特地為他們開辦了為期三個月的「職前訓練」,這也成為後來將近二十年間,所有新進泰山員工必經的洗禮。

  第一批招考進來的十六位大專人才,報到之後,有三位選擇離去,而剩下的十三位生力軍,就成為泰山企業自行培育人才的「黃埔一期」,由總經理詹仁道親自帶領、訓練。

  大學主修企業管理的汪慶祥,民國六十二年八月一日到泰山報到,與泰山現任的總經理邱啟雄、已經退休的姜林勝副總經理,都是第一批考進泰山企業的大專人才,他在泰山企業工作的二十七年間,經過廠務、人事、飼料、油脂等不同單位的歷練,退休之前,晉升到副總經理的職位。

  汪慶祥回憶:「當時泰山還沒什麼知名度,就會這麼鄭重的招考及培育人才,是因為總裁擔任總經理時,就一直主張人才是企業要永續發展的根本。再加上當時聘任的企管顧問朱萬福先生也有相同的建議,所以泰山才會有我們這一批『大專人才』。」

  然而,在家族企業之中,要引進並重用外來人才,事實上,是需要建立一種新文化、新制度及新佈局的。如此一來,才能讓家族成員、外來人才各適其所、各展所長,而不致成為兩股互相消長或衝突的力量。

  因此,詹仁道發揮了一些他在土木工程方面的專長,開始在泰山企業的結構上,漸進地拆掉一些家族企業的框架、籬笆,同時,盡所能地將招考進來的人才,培訓成可賦予大任的棟樑之材。

  詹仁道第一個調整企業體質的動作就是,在民國六十二年,泰山企業擴建田中廠之後,各部門經理都由堂兄弟擔任,讓家族成員更能獨當一面、有所發揮;而各部門的中堅主管,則由新進的大專人才來擔任,以結合家族成員和外來人才的力量。

  家族排行代號「四•一」的詹信忠,因為年紀和第一批大專人才差不多,進入泰山企業的時間也相近,當時就和其中幾個工程背景的人員,以及另一個也剛進入企業的堂弟「三•三」的詹信平,一起被派到田中負責新油脂廠的建廠工程。

  詹信忠記得,他們不但一起監工所有的建築和設備的工程,也一起學習機器的操作和維護。等到工廠正式運轉後,又一起投入三班制的生產行列。所以他和這幾個第一批的大專人才,一直有一種同袍弟兄的感情。

  新工廠運轉穩定後一段時間,詹信忠被調到總務部門,參與建廠的一位大專人才林繼賢升任油脂廠的廠長,而油脂部的經理則由家族另一位較年長的詹仁華(二•一)擔任,同時期飼料部則由詹仁智(一•二)領軍,同樣也搭配幾位新進的大專人才做中堅幹部,其他部門也都有類似的調整。透過這樣的安排,家族成員和外來人才進一步的融合,也得到進一步成長的機會。

  不過,為了避免同一位堂兄弟掌理一個部門過久造成本位主義,同時也要讓外來人才有更上一層樓的機會和希望,泰山企業從當時便有部門輪調制度。不論是家族成員或外人通常每三年便會調整職務,一來提升人才的歷練與能力,二來讓更多優秀的外來人才,因為有獨當一面的成長機會而更願意進入泰山。

  此外,在家族成員參與經營上,為了強化兄弟之間的和諧性、降低家族關係的複雜性,泰山企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詹家的媳婦絕對不能進入泰山企業工作。

  至於公開招考進來的人才,則成立總經理室,讓新進人才先在總經理室擔任幕僚,執行企劃工作,以培養默契、共識,然後,才會調派至各部門,發揮所長。

  詹仁道表示:「我覺得這些年輕的生力軍,不能馬上派出去,否則很容易陣亡,必須多加培養,並讓他們深入瞭解泰山企業的組織及文化。」

  同時,泰山企業也開始大力借重企管顧問公司的輔導,因為,外來和尚總是比較會唸經,當家族意見不能整合的時候,透過企管專家中性的角色和專業的意見,可以形成改革的推力,才能加快各種經營管理制度的建立,也為進入泰山企業的人才,搭蓋更好的揮灑舞台。

  後來,隨著企業的成長,以及專業經理人制度的日漸成形,詹仁道便以更大的企圖心,將橫跨油脂、飼料和食品飲料生產的經營藍圖,再擴大為從製造業邁向流通業、零售業的多角化發展,因而相繼成立許多關係企業,此時,詹仁道的六、七個兄弟,陸續到關係企業擔任董事長,而企業內長期培養的人才,則朝專業經理人的職位,更上一層樓地晉升,發揮更多才情及貢獻。

用才的毛蟹理論

  熟諳經營之道的人都了解,領導者是企業發展的火車頭,可以引領企業躍進的大方向,但要朝目的地節節推進,人才則是不可或缺的動力燃料。

  面對人才的晉用,泰山企業除了公開招考、甄選之外,對於人才的選用,詹仁道也有一些個人的哲學。

  在選用人才時,他並不會執著於選擇高學歷的人才,反而會優先考慮採用:出身鄉下,從吃苦耐勞的家庭長大,而又能腳踏實地的人才。因為,在泰山尚是小型企業的時期,詹仁道曾有多次晉用較高學歷的人才,卻往往留不住,這些經驗讓他體悟出企業用才的「毛蟹理論」。

  他認為,任何企業找尋人才時,就應像海邊尋找藏身之處的毛蟹,小毛蟹不會占著大洞,否則海浪襲來,就會被沖刷掉;而大毛蟹也不會硬擠進小洞。所以,凡是適用於企業體質的,就是人才,同時,要留住人才,就是要給予人才對等的待遇及環境。

  現在擔任總經理室督導的林文祥,民國七十四年進入泰山,當時碩士在公司內尚是鳳毛麟角,所以有些自以為是。大約半年後,有一次詹仁道把他找去,告訴他:「你要忘了你是台大畢業的,才是我要用的人才。」這句話令他體會良多,印象深刻。現在他常常引用這個故事來啟發新進人員。

  「為人要謙虛,時常感恩。」也是詹仁道時常教誨同仁的口頭禪,他常以稻田裡的稻穗來比喻一個人。他說,愈有涵養、學問的人,一定是愈謙虛、愈懂得感恩。就像愈近豐收期的稻穗,穗頭就愈低的道理一樣。

  在詹仁道擔任總經理時期,所有甄試的人才都是經由他親自面談才決定錄用的。面談時,對於已經決定要錄用的人,如果時間許可,詹仁道會花更多時間進一步瞭解他,以便安排進入公司後的職務。

  曾有一位員工杜賜聰在進入泰山公司時,就和總經理面談了三次。第二次時,甚至還要他以「我的家庭」為題,回家做一篇文章,第三次再帶來討論。

  就是這樣慎重的用人方式,讓詹仁道對企業內各個幹部的優缺點,都瞭若指掌。一旦為泰山企業錄用的人才,就給予嚴格而長期的培訓歷練。在長期緊密的互動中,詹仁道的理念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放手讓這些人發揮長才。這一批批考進的人才,自然而然就宛若詹仁道的子弟兵,更是泰山的精銳部隊。

  新進人員的職前訓練中,總經理詹仁道每週會與他們開會或精神講話,藉以瞭解他們的想法、生活起居及對公司的建議:而在一星期輪調一個部門的見習訓練中,還包括到位於北斗鎮的畜牧場,學習如何餵飼豬隻、清洗豬舍。從「黃埔一期」開始,這一套新進人員輪派至各基層見習的職前訓練,就成為泰山磨練人才很重要的一個步驟。

  民國七十五年,成大管理研究所畢業的黃照榮也在進入泰山時,接受這樣的職前訓練。現在是關係企業欽泰公司經理的黃照榮說,當時雖然他心裡早有準備,但是到了畜牧場,掃了兩天的豬舍,實在很想打退堂鼓。還好因為他家住在北斗附近,早已聽說泰山很重視人才,也有發展的機會,所以就忍下來。他回憶在這個訓練過程,包括和現場同仁的認識;和一起受訓的同仁三個月朝夕相處的情誼;對各部門作業流程的參與體會:在在對他日後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而與汪慶祥同屬「黃埔一期」的姜林勝,在詹仁道眼中是個活潑外向、點子多的「姜子牙」,因此,常周遊各部門,接受不同的職務歷練。

  姜林勝每次職務有所調動時,詹仁道都會以信任的口吻說:「我相信,只要你有決心,一定可以把工作做好。只要做得正,就放心去幹吧!」

  在公司內予人「拚命三郎」印象的姜林勝強調,就是這一種被信任、受重視的感覺,不斷在他內心發酵,形成他達成工作目標的活力。

  現任泰山企業總廠經理的江增常,過去擔任過教育訓練中心主任、人事處長。他分析,詹仁道領導泰山企業,總能放手讓部屬發揮,其實與長期投資員工的教育訓練有關。

  泰山企業在還不算很賺錢時,就很捨得花錢為員工辦教育訓練。教育訓練中心提出的經費預算,從沒被刪減過一毛錢。

  在泰山企業裡,有完整的職前訓練、在職訓練、外派訓練,內容涵蓋品質、管理、生產、行銷、財務、心靈成長……,琳瑯滿目、不一而足,也難怪有部份員工,如張立昌、林福水等,在離開泰山後,就從事中小企業的管理顧問工作,而且還成功地輔導過中小企業脫胎換骨,順利的完成股票的公開上市。

  當泰山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之後,不僅將泰山企業培訓人才的做法移植大陸,甚至還安排大陸課長級的幹部,到台灣進行為期十天的學習之旅。

  除了針對企業成員的正規培訓,更特別的是,在民國七十年到八十年間,泰山企業還舉辦「幹部夫人聯誼研習會」。

  詹仁道一直認為泰山企業就是一個大家庭,裡面又包含許多小家庭,而這些幹部夫人就是泰山幹部背後的重要支柱,家庭和諧員工才能全心投入工作,而且他更希望所有的泰山人都有一個美滿的家庭。

  不過,早期的泰山幹部,特別是營業部門的同仁,常常為了工作,三更半夜還不能回家。有時和客戶應酬還弄得混身酒味;有時一連出差好幾天,假日還要開會。像姜林勝就曾表示,因為工作不能陪小孩成長,是他一個很大的遺憾,也是他最感謝太太的地方。

  泰山舉辦幹部夫人聯誼研習會的目的,一方面是因為基於泰山的幹部,一天能投入工作十幾小時,必定是獲得夫人的默默支持,因此,泰山企業特別要藉此聯誼活動,慰勞幹部夫人支持先生的辛勞。

  另一方面,也是要讓幹部夫人瞭解,自己的另一半在泰山有一個很好的工作環境,同時也分享自己先生在泰山的奮鬥及貢獻,進而讓泰山的每位幹部,都能獲得賢內助的充份瞭解與支持,在毫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全力衝刺事業,並兼顧家庭與事業的和諧發展。

每年泰山企業都會挑選谷關、石門水庫等名勝景點,舉辦年度經營檢討會議,同時也會邀請幹部夫人一起參加。在議程中,除了泰山成員之間例行的經營檢討之外,還會向幹部夫人簡報泰山的經營理念及未來發展,並為幹部夫人安排就近的遊憩活動,以及相夫教子、衛生保健、親子教育等講習,以為終日俯首於家務的幹部夫人,開啟一扇不一樣的學習視窗。

  幹部夫人聯誼研習會的舉辦,象徵著泰山企業不僅在意員工的工作表現,更關心員工的家庭生活;而這項活動的舉行,對泰山企業員工向心力的凝聚,發揮了相當大的助力;也在將員工融入「泰山大家庭」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家企業」的文化。

  此外,民國七十九年,泰山企業獲得經濟部頒發的「人力績優廠礦獎」。得獎的原因是,從七十八年開始,泰山企業已著手進行待退人員的心理輔導,在推展企業人力資源的工作上,觀念堪稱先進。

  每當有泰山人員退休時,人事主管就會帶著「功在泰山」的獎牌,以及勞保與公司提撥的退休金,親自送抵退休員工的家中,並觀察泰山退休人員的家庭狀況,若發現有生活上的困難,回到泰山企業就會向上呈報,以提供泰山退休員工必要的生活協助。

  江增常認為,泰山企業真的將人才視為最值得投資的資產,從人才錄用的那一刻開始,一直到人才退休離開,泰山企業不斷從提升人才價值的角度,對人投注相當大的關懷與教育。

  直到現在為止,每逢五週年的廠慶運動會,泰山企業一定會邀請退休人員,回泰山一起慶祝,而許多退休人員,也總是滿懷高興的回到泰山這個老東家。

愛的教育,鐵的訓練

  現任泰山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的黃翠吟,過去曾擔任詹仁道的秘書。在她的印象中,總經理一向是以微笑面對所有幹部,但由於詹仁道處事總是胸有成竹、明確果斷,與經理們講話又很簡短,所以,儘管詹仁道待人和藹,卻總又令人敬畏。

  泰山人對詹仁道敬畏的另一原因,可能也來自於他的記憶力超好,需要追蹤的交辦事項,幾乎少有忘記的,部屬自然不敢打馬虎眼或打混。

  詹仁道經常從一跨進辦公室的門檻到辦公桌之間,就已經一連串交代好多事情,同仁常開玩笑地說:「總經理,你昨晚是不是都沒睡,一大早就想得那麼多、那麼清楚!」

  有時,一大早進辦公室,總經理就交代找某某幹部來,被找的人心想待會一定要遭受嚴厲責備。但往往那個部屬一出現,詹仁道卻又語帶溫和,不提過失,只是循循善誘地要部屬提出解決辦法。

  有些三十幾歲的經理犯錯,詹仁道常常搖頭說:「哎!這個孩子……。」當時年輕的黃翠吟覺得,犯錯的經理都三十幾歲了,總經理還把他們當孩子看待,好奇怪!後來自己年紀稍長才體會到,其實這是領導者包容力的展現,讓部屬有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也是待人處事的一種圓融。

  而在江增常的體驗中,詹仁道在開會前,其實都會事先思考分析開會的議題、對需要解決的問題,心中早有定見,但是,他不會先告訴幹部他的想法,總要部屬自己提出方案,然後,他只提必要的建議。「跟著總裁做事,我們不僅受到培訓、指引,更重要的是,總裁總會帶著鼓勵的態度,所以,每次開完會,我們都更有做事的信心。」

  詹仁道領導人才的風格,可謂「在愛的教育之中,也包含鐵的訓練」,他說這其實與他自己的成長歷程息息相關。

  日據時代,詹仁道接受了包括小學六年、高等科兩年的日本教育,在精神、體魄方面接受了嚴格的訓練,培養了紀律、鬥志及企圖心。

  令詹仁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年學校在寒假裡,會挑選最寒冷的期間,進行持續一兩個星期的體能訓練,規定清晨六點就到學校,進行跑步、劍道、柔道等訓練,以磨練意志。

  舊曆年前,在沒有月亮的黑夜,會舉行「試膽會」,在特定規劃的路線上,從起點走到終點,途經墳墓、可怕的路段,以磨練膽量。詹仁道說:「有的膽子較小的同學,第二天就掛病號了。」

  此外,每個班級都會分配一塊土地,訓練學生自己生產勞動。詹仁道印象最深的就是種牛蒡,因為,必須很有耐心地挖掘很深的土溝,再播種、施肥,才能長出長條狀的牛蒡。

  而在清潔工作方面,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責任區域,玻璃窗除了要擦得光亮之外,窗子的每個角落也徹底檢查,不得有一點虛應故事;有一次詹仁道坐著割草,被老師敲後頭腦袋,因為,老師說割草不僅要割得美觀,割草的態度更要專注。

  日本教育如鐵一般的訓練,對詹仁道信心、毅力及企圖心的培養,功不可沒。小學畢業時,松村逸雄校長語氣強而有力地勉勵每個人:「做任何事,都不服輸!」至今那種強烈的話語,都還時常浮現在詹仁道的腦海中。然而,另一方面,來自家庭的「愛的教育」,卻又養成詹仁道仁厚、圓融的個性。

  小時候,詹仁道是由祖母帶大的,在大家族中人多事繁,可是祖母從不罵人,也很少看到她發脾氣,總是用愛心和圓融經營這個大家族,因此他自小就耳濡目染,承襲了祖母敦厚包容的個性。

  此外,從小他就享有充份的母愛。以前詹仁道從北斗到台中唸書,必須先坐台糖的小火車到田中,再轉縱貫線到台中,因此,每天清晨五點半就要吃早餐,他的母親自然必須更加提早,清晨四點半就要起床,為他準備早餐及便當。然後,詹仁道就摸黑走到車站等小火車,這種溫暖的母愛,一直滋養著詹仁道的心靈及個性。

  從小在這樣背景中成長的詹仁道,深刻體會到「愛的教育.鐵的訓練」,對一個人才的養成,是何其的重要而有用。

以文化進行腦內革命

  談到人才的養成,教育訓練、工作歷練固然是不可或缺的培訓基礎,但這僅止於「外功」的鍛鍊,真正要讓人才的品質歷久彌新,關鍵應在於企業如何透過文化的塑造,將一些觀念與價值扎根在員工的心田,讓這些觀念與價值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員工為人行事的態度與信仰。這種「內功」的修練,可以讓人才養成的品質與境界,更上一層樓。

  文化,是我們在環境中接觸感受到的事物,以及形成的價值、信念和產生的行為,也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企業文化就是一家公司共同的想法和行為所形成的特質,它是企業領導者、管理者及成員共同塑造出來的。

  第一批大專人才進入泰山以後,詹仁道開始覺得這麼一大群泰山人,有家族成員、有外人;有的小學畢業,也有大學畢業的,除了工作在一起外,如果沒有一些共同的表徵和理念來融合,恐怕無法產生團隊的力量,因而就想出用「泰山人」來塑造泰山文化的概念。

  為了讓每一位泰山企業的員工,都有「我是泰山人」的體會,並且讓所有的泰山人有一個不限主題的溝通園地,民國六十三年,泰山企業的內部刊物《今日泰山》開始發行。

  《今日泰山》是一本季刊,至今已發行了一○六期,所有的文章都是員工的作品,除了公司活動的記載及重要政策的宣達,還有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知識,也有員工創作的散文、小說、詩和評論。從第一期開始,《今日泰山》就成為泰山人的精神食糧,紀錄了泰山發展史,更重要的是在這本刊物裡,屬於泰山人特有的泰山文化開始具象成形。

  隨著泰山企業的成長和新泰山人的不斷加入,泰山文化也在不知不覺中持續地演變著。但是,有關企業經營的根本原則,泰山卻很早就明確地用文字來表達,而且隨著環境的變遷做了兩次修訂,這是國內企業對企業文化如此敏感和重視的少見例子。

  泰山創業第一代的詹玉柱,年少時到雜貨店當學徒。從學徒歷練中,漸漸體會到做生意的三個祕訣:

  ●品質要第一。

  ●服務要週到。

  ●做人要信用。

  創業後,他也就以這些信念教誨家族和員工,並作為經營的原則。詹仁道接棒後,泰山企業做生意的原則大體上也還是維持如此,並沒有特別的標榜。

  到民國六十八年間,由於泰山企業已經名列百大企業之林,泰山也已經成全國性的知名品牌,為了追求企業的永續經營,也為了強調泰山文化在經營上的堅持,泰山企業的「廠訓」於焉問世。

  一、為爭取社會與顧客之信賴而努力。

  二、腳踏實地,貫徹真實而不虛偽之經營。

  三、發揮團隊精神,創造利潤、服務社會、造福人群。

  從此,泰山內部正式會議的第一項議程,就是司儀帶領大家「恭讀廠訓」。有時遇到較大型的會議,司儀一緊張,往往就忘了內容或唸錯次序,遇到這種情形,主席就會提醒他或更正他。為了這緣故,還有人提議懸掛在會議場所的廠訓,要特別放大字體,以便朗讀。

  事實上,在泰山企業裡,除了少數生產線上的歐巴桑以外,廠訓不僅人人會背,而且經過長期、強勢的觀念洗禮,這三大理念早已深植在泰山人的腦海中。最好的證明就是員工和客戶或廠商談生意時,常常不經意地說:「我們泰山公司的經營理念是……,所以……。」

  現在是總經理室督導的張榮華說到泰山文化,就會講起一個他擔任食品廠廠長的故事。那時候,泰山八寶粥的銷售年年大幅成長,每逢春節或中元節的旺季,即使三班制生產還是不足以因應市場的需求。想要提前生產,備好大量庫存,消費者又普遍不喜歡庫存品。有一次,一位現場的組長向他提議,可以先生產,等出廠前再標示製造日期;如此,消費者買到手的,都是最近的生產日期,供應不足的問題也可以解決。當時正好詹仁道也在場,張榮華說,他還來不及說不可以,詹仁道已經帶幾分玩笑、又有幾分責難的口吻說:「你先去廠訓前站三分鐘再回來。」

  到民國七十八年,由於經營版圖已不限於生產事業,泰山的廠訓就改名為經營理念,文字上也做了一些調整。然後在八十四年間,因為有感於創新日趨重要,就把經營理念的內容又做了一次內容的修訂,成為現在泰山的「經營理念」。

  一、信賴踏實:顧客滿意,永續經營。

  二、積極創新:求新求變,創造優勢。

  三、團隊活力:創造利潤,造福人群。

  瞭解泰山企業經營理念的演變,再仔細品味其中的內容,就會發現其中以「信賴踏實」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三大理念引發泰山企業「文化能量」的源頭。

  為了貫徹「信賴踏實」的經營,泰山企業要求員工發之於內心的「誠」,凡事求真求實,絕對不能有欺騙社會與顧客的行為,要讓顧客能安心使用泰山的產品。

  詹仁道經常提醒員工:「我們的產品,要用我們的真心來賣,要用我們的真心來製造。」為了確保全體員工能確實貫徹理念,以「真心」產銷出讓消費者「安心」的產品,在民國七十三年,泰山企業就率先在業界推動品質管理,甚至比七十八年才頒布實施的「國家品質獎」,還早了五年之久。

  泰山長期推動品質經營的過程,不僅使產品的製造品質不斷提升,更重要的是,透過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的推行,養成泰山人主動發掘問題,不斷追求改善品質及效能的工作態度,無形中也實踐了「信賴踏實、積極創新、團隊活力」的企業文化。

  除了以品質經營,不斷強化革新員工的品質意識之外,泰山企業也經常以一些正面的觀念與價值,為成員進行「腦內革命」。

例如,泰山企業相信經營管理的運作,絕對是上行下效的。詹仁道總是對經理人強調「魚自頭爛」的道理,他說,要知道一條魚是否新鮮,只要從魚頭翻開看魚腮就知道了。

  因此,泰山企業重視員工的態度養成,也對身為企業中堅幹部,在品德、紀律、能力各方面有格外嚴格的要求與訓練,而詹仁道本身也絕對是身體力行。

  在詹仁道的眼中,不管學歷高下,只要有心上進,他都視為可造之才。像詹仁道以前的司機林啟瑞,因為資質不錯,而且非常努力上進,幾年前就調任到彬泰流通公司服務,晉升到物流中心的高級助理。

  過去在泰山企業長期擔任經理人的汪慶祥,跟隨詹仁道多年,覺得詹仁道的領導作風就是「嚴而不苛」,這種作風對他有很多啟發,「通常身為主管都必須嚴格管理下屬,但是,一旦嚴格過頭,就很容易失之『嚴苛』,而產生反效果,這種份際的拿捏,對主管而言很重要。」

  退休前做到副總經理職位的姜林勝也說:「總裁對待任何一位下屬都親切又溫和有禮,所以,泰山企業從大到小的主管,也都不敢對部屬擺什麼官架子。」

  除了嚴格要求主管外,泰山企業也向員工灌輸,「企業的舞台就像一座活生生的人生修道場,能同車旅行的都是有緣人」,每個泰山人都是自願應徵、公開招考進來的,所以希望每個泰山人也都能珍愛自己的選擇,樂在工作、發揮所長。

  隨著年歲的增長,詹仁道也會像長輩般地把人生的體會和經驗提供給泰山人,他常說,凡事能從善的一面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往往就是善的循環。他相信,「一個人只要心地好、想法正面、言語溫良、笑臉迎人、行動積極,長期建立起這種『自我心像』,就一定是個工作順利、生活順心的『好命人』。」這似乎也成了泰山文化的一部份。

改變人生的基礎建設

  深入接觸泰山企業及泰山人,從他們言談舉止散發出的味道,除了感受到一份草根、踏實又「古意」的親切之外,從他們對人才、文化的薰陶方式及歷程中,也讓人感受到一種濃厚的學府氣息,難怪有許多泰山人會笑稱,「考進泰山,就好像考進『泰山大學』,要學、要改變的還滿多的。」

  家族代號「一•一•一」的詹岳霖在民國八十一年剛從美國回來投效泰山的時候,第一個發起的活動就是成立一個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的讀書會,很巧合的是,詹仁道也曾在民國七十五年送給全公司幹部同一本書的中文版《如何贏得友誼和影響力》。看來重視文化和學習在泰山已經成為傳統。

  民國七十八年,泰山企業股票上市之後,本著「取之於社會,也要回饋於社會」的初衷,在隔年四十週年廠慶的時候,由泰山企業捐贈二百萬元,詹仁道等堂兄弟捐贈一千萬元,合計一千兩百萬元成立了社會服務機構--財團法人泰山文化基金會。自此,泰山企業「創造利潤,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的理念又落實地往前踏出一大步,重視教育扎根的作為,更從企業內部進一步延伸到社會需要的角落。

  成立至今滿十年的泰山文化基金會,從設立開始就由當時已經升任泰山公司董事長的詹仁道,擔任基金會的董事長。他決定基金會不做發放獎學金及救助的工作,一來這類工作做的人已經很多,二來他認為窮人翻身、社會進步的關鍵在教育。所以,十年前台灣青少年問題尚不是那麼受到注意時,泰山文化基金會就設定,以青少年生活教育及家庭親職教育的推廣做為服務的主軸。

  泰山文化基金會之所以會選擇從事青少年教育的扎根工作,其實與詹仁道的教育經驗有關。小時候他受日本教育時,每星期一的第一堂就是上「修身課」,就像現在我們學校中的「公民與道德」。在修身課上,聽的都是一些成功偉人的故事,而且多偏向品德方面,這讓他感受到小孩扎根教育的重要。

  所以,現在泰山文化基金會也從事青少年教育的推廣,「讓青少年從內心開始播下『做好人』的種子,自然且自發地成長為一個有用之人,這是一種非常重要,而且可以改變人生的基礎建設。」詹仁道在當時是這樣說的。

  黃翠吟在基金會成立時,接下執行長的棒子。詹仁道特別交代她:「不必管我的想法,不必管企業形象的建立,更不能在意知名度,只要掌握推展公益活動的目的就好了。」十年後,黃翠吟已經能完全體會這句話的含義。原來只要目的明確,集中資源,做好公益活動,對社會有正面的效應就是最大的收穫。至於形象和知名度則是水到渠成,隨著社會的肯定和感念自然而來。

  泰山文化基金會舉辦的活動,與泰山文化的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由於一般青少年喜歡華麗、絢爛的活動,但這些活動是短暫的,與基金會想推行「啟發觀念、轉變思想」的扎根教育不能契合。所以,基金會就和國中合作,巡迴進行與青少年談心的座談會、講座,暑假則針對行為偏差的青少年,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及課程,進行潛能開發的體驗營。

  有感於青少年問題的根源在家庭,十年來,泰山基金會也辦了很多家庭教育、親職教育的活動。有一次,在一個「愛要告訴他」的活動中,講師要參與的家長寫出兒女的優點,過了好幾分鐘竟然大部份的人都還沒動筆,原因是在他們的眼中,兒女只有改不完的缺點。

  經過老師的剖析和鼓勵,有一個家長就抱著半信半疑的心裡回到家中,寫了一封信給他那個一見面不是被他責難嘮叨,就是和他嘔氣頂撞的兒子。信中他按照老師的教導,只對兒子表達關心,以及花了好多心思才找出的讚美和肯定。一個星期過後的又一次活動中,這位家長表示,他偷偷地看到孩子讀完信後,眼眶紅紅的。這個星期來,孩子和他講話時,終於不再像以往總是衝突收場,開始能溝通彼此的想法。他說他會繼續將「愛要告訴他」在生活中力行。

  就是這些來自家長與青少年的反應,不斷地鼓舞著基金會,只要堅持理念,踏實去做,自然就會有成果。而泰山文化基金會的成長,也反映出泰山企業的文化與理念,不僅適用於企業經營,也適合扎根於社會教育。

處世以仁,經營有道

  歷史學家湯恩比在他的擘世巨作《歷史研究》一書中指出,研究人類歷史的對象不是國家,也不是民族,而是文明,是文明決定了歷史。同樣地,要瞭解一個企業,不能只談產品策略,或是領導者,而應從文化面來解析這個企業的特質是什麼,以至於它有這樣的發展歷史和風貌。

  泰山之所以會是現在的泰山,從文化面來看,要明確地歸納出所有的特質,本書恐怕力有未逮,但從過去的紀錄、故事、文章,現在的人、事、物以及多位泰山人的自我表白,我們似乎在矇矓之中看得到這個輪廓。這或許是因為,企業的文化就像一幅印象派的畫作;當你想走近一點,看清細節的時候,就發現什麼都不像;反而當你退個幾步,瞇起眼睛,那個鮮明的印象就跳出在你的眼前。

  回顧泰山的歷史,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處處都看得到圓融、寬厚、真誠的處世作風。無論是家族的成長,或是人才的培育,或是事業的發展,或是團隊的領導,或是對社會的回饋,每一段泰山歷史都有不同的主題和主角,只有「處世以仁」的泰山文化卻始終不曾退場過,而且還左右著情節的進展。

  泰山文化另一個引人入勝的印象就是不斷變革,藉挑戰而成長的經營之道。所謂窮則變,變則通,不因為資源不豐裕而停步不前,也不敢稍有成就就自我膨脹,在變革中有堅持,走出泰山獨特的經營之道。這是泰山歷史中,重複最多的主題,而這就要從泰山的事業發展史談起。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