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類別套書 > 旅遊藝術 > 書籍介紹

分類 > 旅遊藝術

2W-G
好物相對論:生活器物+手感衣飾(全2書)透過好物,看見職人與生活家的美好交會
  • 作者:駱亭伶、蘇惠昭、陳淑華、黃采薇、黃麗如、游惠玲、沈岱樺、盧怡安、葉益青
  •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冊數:2冊

定價:700元

優惠價: 75 525

遠流俱樂部選書額度:2?什麼是遠流俱樂部

分享:

規格

平裝,特16開,全2冊,共424頁,遠流台灣館/編製
書目包含:《好物相對論:生活器物》、《好物相對論:手感衣飾》

作、譯者介紹

作者-

〈撰文〉
 
盧怡安─資深文字工作者,於《商業周刊》工作有十年經歷。主要作品有《alive品味書:品味巴黎特刊》等。
 
黃采薇─資深旅遊記者,現為獨立文字工作者,《旅讀中國》等兩岸媒體特約撰述。
 
駱亭伶─把採訪當成旅行的文字記者。覺得採訪是忠實的聆聽,寫稿像角色扮演,在兩者間捕捉光輝與幽暗的細節,人生的可苦可樂。
 
蘇惠昭─資深自由撰稿人,文字散見台灣、中國大陸各媒體。靠著採訪人物蒐集精采生命故事並從中竊取人生智慧,滋養平凡平淡生活。
 
陳淑華─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經典雜誌》與《大地地理雜誌》撰述及採訪召集人。著有《島嶼的餐桌》、《彰化小食記》等。曾獲金鼎獎、中時開卷美好生活書獎。
 
葉益青─喜歡寫字閱讀拍照,寫過《蔬菜美味事典》、《台灣的市場》、《老字號的故事》等書;喜歡老東西與晃蕩於台灣各地,是個養貓人;曾是編輯、作者、企畫、藝術行政工作者……,悠然享受不同領域工作的樂趣。
 
黃麗如─資深旅遊寫手,任職於媒體。著有《酒途的告白》、《極南》、《醒來,在地球的一個角落》等。個人部落格:「享樂遊牧民族」。
 
游惠玲─自由文字工作者,曾任《商業周刊》〈alive〉資深撰述。
 
沈岱樺─自由編輯、企劃,也寫一些字,喜歡從土地種出來的生活。給自己的學習是如何用有意思的編輯語言,讓更多人關注生活風土,因此和插畫家王春子獨立出版刊物《風土痣》。
 
〈攝影〉
 
林宥任─資深雜誌書籍專案攝影暨策展人。作品廣見《鄉間小路》、《親子天下》等。個人攝影展:我愛貓(高雄駁二)、通往職人的道路(台北蘑菇)等。




內容簡介


透過好物,看見職人與生活家的美好交會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說:「只有實際在生活中使用的,才是美的器物。」
 
這組小書,以有趣的相對論概念切入,從「使用者」角色出發,帶出「物」之美,再從物的鑑賞,帶到「創作現場」,見證工藝職人的創造過程。報導者化身為工藝鑑賞之旅的帶路人,以好物為媒,以故事為餌,引領大家穿梭各種美學現場,讀者不但可從中見識到許多生活家精采的用物觀點與美感品味;還可以一次領略多位臺灣工藝創作職人的藝術信念與創作歷程。是貼近生活、活潑又有趣的工藝鑑賞入門書。
 
附錄並提供職人名家所推薦之好物鑑賞採買資訊。
 
★2015.12.12《中國時報.開卷》每周新書推薦:
 
從湘雲紗、藺草編、琺瑯器到細木作等,這兩部系列著作,藉由尋訪台灣16種領域的工藝職人與文化人,勾繪出工藝創作的歷程與核心精神,呈顯用物惜物的生活美學理念。編輯簡雅,報導執筆者雖眾,筆調仍具一致性,皆見用心。讀者亦能從中獲知諸多工藝知識與發展現況。
原文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12000855-260116
 
【好物語錄】
 
好物就是,在使用的時候,帶來美,帶來真正令人感動的滋味。──解致璋
 
不管是鈞窯、汝窯或定窯,都不是一種顏色,而是一種創造力表現的獨特方式。──蔡曉芳
 
藉由陶器做到美醜共存、陰陽相對,這思維不得了!──毛森江
 
風格是競爭力的開始,沒有風格難以立足。──章格銘
 
器皿也會因為經常地使用而有了人的魂魄。──洪侃
 
對我的創作來說,琺瑯是表達色彩的方式,它取代了畫筆和顏料,就像用火來作畫。──呂燕華
 
我對於產品的另一端,曾經造就它的雙手總是有所想像。──安郁茜
 
因為每一塊布都非常珍貴,只有實穿又耐穿,才能延續衣服的生命。──洪麗芬
 
從使用中感受美好的經驗,人與物之間遂有了一種微妙的感情連結。──沈方正
 
以自然為師,藝術為底,保留技藝的特色,不去模糊技藝的痕跡,最後則是美。──陳景林
 
我覺得工藝帶給我的趣味就是更用心的生活。──青木由香
 
工藝是相,利益眾生才是體,能夠讓大家都好,才是工藝背後的靈魂。──鄭惠中
 


《好物相對論:生活器物》
 
瓷器  解致璋 × 蔡曉芳
陶器  毛森江 × 章格銘
銀壺  廖寶秀 × 陳念舟
玻璃  向原綠 × 林靖蓉
琺瑯  洪 侃 × 呂燕華
漆器  黃麗淑 × 王清霜
細木作 林怡芬 × 閻瑞麟
竹編  駱毓芬 × 蘇素任


 
【版型預覽】(點圖放大)
 

 

 

 

 


 

《好物相對論:手感衣飾》
 
湘雲紗 安郁茜 × 洪麗芬
天然染 沈方正 × 陳景林
布衣  青木由香 × 鄭惠中
藺草編 胡佑宗 × 臺灣藺草學會
棉麻編 陳季敏 × 龍惠媚
刺繡  繡hsiu × 林玉泉
金工  陳俊良 × 慢鏝
皮革  王慶富 × 謝政倫


 
【版型預覽】(點圖放大)
 

 

 

 

 




導讀、推薦文

【序】傾聽生活與工藝的美好交會

打開《好物相對論-生活器物》,我們看到茶人解致璋將曉芳窯的古典瓷器靈活巧妙地運用於各種茶席中,既現代又有個性;再走進工作室拜訪蔡曉芳,一邊聽這位瓷器大師娓娓道出四十多年來如何摸索精進,重現了千年國寶,燒製出當代溫度,一邊看著羅列的鈞窯茶碗,從形、色、質展現讓人目眩神迷的細致變化,一種「比宋徽宗還要幸福」的自得感不覺油然而生。
 
翻開《好物相對論-手感衣飾》,建築設計學者安郁茜生動描述洪麗芬的湘雲紗作品在工藝與時尚舞台的獨特卓越,又從各種細節一一解說分析,甚至身體力行,親自示範演繹湘雲紗服裝的日常穿搭,工藝精神能夠如此貼身感受,讓人一讀難忘。接著來到洪麗芬工作室,在充滿創新與實驗精神的的工作場域裡,名揚國際的服裝大師分享她如何從湘雲紗這塊傳統布料提煉出工藝作法,加以創新運用在絲、棉、蕾絲等不同的材質上,再將東方開闊線條融合西方塑型裁剪,終於創作出融合東西交流的新風格,成就Sophie HONG品牌的歷程,步步足跡,宛如親歷。
 
這二冊書共涵蓋如以上例舉十六種工藝領域、三十多位名家達人的專訪,除了生活家與工藝家的相對論,還有設計師與工藝師的對話,兩代工藝創作人的分享激盪,以及不同領域工藝創作人間的惺惺相惜,每一組故事都非常精彩生動。我們希望,透過傾聽生活與工藝的美好交會經驗,讓大家願意慢下腳步,靜心經營生活,也許就從一只茶杯和一條手染絲巾開始,關注珍惜從臺灣土地生長出來的工藝好物,也就是支持鼓勵背後默默用心耕耘的工藝創作人及整個產業鏈,這也將是臺灣走出自己的美學風格,重新在世界找到立足點的重要力量所在。(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許耿修,以上為節錄)


好物相對論──瓷器
解致璋 × 蔡曉芳

 
四十多年來,蔡曉芳靠著自己摸索、進化,將跨越千年的歷代國寶,燒製出當代的溫度。解致璋讚嘆「那樣的配色,是最高境界。」而曉芳窯作品也在她的茶席中,展現出最動人的生活樣貌。
 
解致璋──茶人。學美術出身,曾任台北春之藝廊展覽企劃及藝術書房經理。研究茶道二十多年,曾經開設清香齋茶屋、清香書院,目前從事台灣烏龍茶道教學。著有《清香流動》一書。
 
蔡曉芳──陶瓷創作家。浸淫中國陶瓷研究四十餘年,將當代美學素養重現於古典陶瓷特有溫潤釉色與造型中。一九七五年創設曉芳窯,以藝術傳承為職志,開創屬於這一代最精緻動人的陶瓷文化。
 
好物相對論──陶器
毛森江 × 章格銘

 
毛森江第一次看到章格銘的作品十分驚豔,那是一只青釉陶器,深褐色鐵鏽在清潤的釉面上劃下刻痕,毫不留情卻又不失端莊,毛森江端詳良久,迫切想見到作品的主人。
 
毛森江──自由建築人,自學起家,曾赴日本修業、成大建築系所旁聽,目前是毛森江建築工作室負責人。除了私人住宅,毛鏗、毛屋均為台南指標性建築。著有《清水模灰的極致》。
 
章格銘──陶藝家、複合媒材創作者。擅長以木頭、金屬等材料和陶器結合,兼具古樸與新潮之美,相當有辨識度。作品在兩岸乃至日本,都受到相當程度的矚目。
 
好物相對論──銀壺
廖寶秀 × 陳念舟

 
一位是眼界高超的器物研究家:一位是集結多重角色於一身,卻在短短數年間, 以銀壺作品驚豔兩岸的工藝創作人。廖寶秀與陳念舟的交會故事,帶我們看見茶文化進入生活的至美境界。
 
廖寶秀──中國古陶瓷研究專家。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研究員、台北震旦博物館副館長,現為故宮顧問。曾出版《茶韻茗事──故宮茶話》等專書,策劃多項重要器物特展。
 
陳念舟──無垢茶活創辦人,無垢舞蹈劇團團長。愛好喝茶並研究茶器物三十餘年,二○○八年投入銀壺設計,二○一一年於紫藤廬第一次展出,二○一五於北京舉辦茶舞人特展,深獲好評。
 
好物相對論──玻璃
向原綠 × 林靖蓉
  
 
設計展中,向原綠第一次注意到林靖蓉的玻璃作品,兩人一拍即合。在向原綠心中,玻璃帶有強烈季節感,雅俗共賞。對林靖蓉來說,玻璃神祕而倔傲,散發著難以抗拒的魅力。
 
向原綠──生活選品店「富錦樹355」女主人。出生北國日本,從小看媽媽隨著四季變換,更替家中飾品、杯盤,美學無處不在。婚後和先生開了幾家店,鍾愛有「台灣味」的工藝品。
 
林靖蓉──新生代玻璃工藝家。浸淫玻璃工藝十多年,曾獲韓國清州國際工藝雙年賽特別獎,目前是松菸誠品「坤水晶」玻璃工作室團隊的合作藝術家。
 
好物相對論──琺瑯
洪 侃 × 呂燕華
  
 
博學多才、品味天生的洪侃有個老靈魂,喜歡老東西,喜歡「活著」、會呼吸的器物;於是,當他遇上呂燕華的琺瑯銅器作品,他決定要找到她。
 
洪侃──現任北投文物館副館長。博雜好學,多才多藝。主要工作是為博物館尋找雅而不俗的文物和器皿,策劃展覽,整理庭園,修繕紙窗,發明具有文化內涵的餐飲。
 
呂燕華──二○○三年創辦「鏨工房」工作室,二○一二年成立同名品牌,主打以紅銅為胎底的琺瑯器皿。希望能夠不受拘束地研究和創作,打進國際市場。
 
好物相對論──漆器
黃麗淑 × 王清霜
  
 
一位是碩果僅存台灣本土第一代漆藝家,一位是跨界學藝卓然成家的第二代漆藝創作家與傳習人。王清霜與黃麗淑的故事,是台灣漆藝兩代精進與傳承的故事, 也是台灣漆藝走進未來生活的故事。
 
黃麗淑──一九四九年生,師承與王清霜同輩的第一代藝師陳火慶,啟動台灣傳統漆藝傳習。近年重新發現蓬萊塗,透過研究、創作、傳習,戮力推廣具台灣本色的生活漆藝。
 
王清霜──一九二二年生,畢業於東京美術設計學校漆工科,尤專精蒔繪。曾獲國家工藝成就獎,二○一○年獲國家指定為重要傳統工藝美術「漆工藝保存者」,二○一四年獲國家文化保存貢獻獎。
 
好物相對論──細木作
林怡芬 × 閻瑞麟

 
第一次看到閻瑞麟的作品,林怡芬就有一種直覺,他們兩人是同類,有一條隱形的線似有若無地牽引著她不斷關注他的存在。
 
林怡芬──插畫家。畢業於東京Designer學院,常以人、動物、生活為創作主題,喜歡挑戰各種媒材,也創作立體作品。出版過《橄欖色屋頂公寓305室》,獲金鼎獎「最佳插畫獎」。
 
閻瑞麟──自學木工,專事即將消失的、古老的細木作。作品溫潤,充滿濃濃童趣與想像力。蟲、魚、鳥、獸、草、木都是他的創作靈感來源,也擅長為回收的舊木料賦予新生命。
 
好物相對論──竹編
駱毓芬 × 蘇素任

 
一雙扭來扭去的竹編高跟鞋,顛覆了駱毓芬的認知與想像,也開啟了她與蘇素任相互激盪的工藝創作之路。無懼挑戰、樂於分享的她們,期盼傳統工藝能於當代生活中開展出更多元的面貌。
 
駱毓芬──原是3C產業設計師,從參與工藝設計中重新找回創作溫度。自行創立「品研文創」,曾獲德國 iF、紅點設計等國際大獎。
 
蘇素任──竹編家,曾獲紅點設計獎。在竹山成立「二十三工作室」,藉由發展竹編支持在地經濟。不拘泥傳統,讓竹編與異材質結合,跨界,是激發她竹編創意的不二法門。


好物相對論──湘雲紗
安郁茜 × 洪麗芬

 
在安郁茜眼中,洪麗芬是最了解湘雲紗的伯樂,透過她的設計創作,讓這個材料展現了新時代的風采。
 
安郁茜──建築師、教授、策展人。曾擔任實踐大學大直校區校園整體規劃主持人、設計學院院長,以及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執行長,現回歸設計、建築本行。
 
洪麗芬──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師,創立Sophie HONG品牌,也是信鴿法國書店負責人。二○一二年獲頒法國國家功勳騎士勳章,二○一四年獲金點設計獎之最佳設計。
 
好物相對論──天然染
沈方正 × 陳景林

 
在日月潭向山遊客中心看見陳景林的藍染山水時,沈方正其實還不知道這是誰。看似一瞬之間的心醉神迷, 其實是無數線索的織紝絞纏之後,一次眾裡尋他千百度的相遇。
 
沈方正──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服務業資歷三十年。身為旅館經營者,得有獨到的品味與眼光。十多年前,便開風氣之先,在旅店的內裝設計中加入大量在地文化元素。
 
陳景林──天然染織工藝家,與妻子馬毓秀成立天染工坊,致力於「工藝藝術化」與「生活產品創意化」,獲獎無數,是染織界的典範。
 
好物相對論──布衣
青木由香 × 鄭惠中

 
在青木由香眼中,鄭惠中老師的衣服就像一塊畫布,每個人可以自由配色,穿出自己的風格。投身布衣製作三十年的鄭惠中,把工坊當做實驗修行的道場,嘗試解構現代工業神話。
 
青木由香──作家。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熱愛民工藝與旅行,因來台學習腳底按摩而愛上台灣。成立「青木由香 台灣一人觀光局」,主持日本廣播節目「樂樂台灣」,促進台日交流。
 
鄭惠中──投入布衣製作三十年,運用三十種天然棉麻布料,設計出四、五十種款式。不跟隨時尚,卻意外流行而壯大,有一票日本鐵粉,包括《生活手帖》總編輯松浦彌太郎。
 
好物相對論──藺草編
胡佑宗 × 臺灣藺草學會

 
台灣藺草學會理事長葉文輝帶著一群擁有精湛手藝的工藝師與年輕設計師一起工作,一步步努力重現藺編的舊日輝煌;而深受葉文輝精神感召的胡佑宗,則立意成為替心目中的台灣頂級工藝發聲,並找尋出路的人。
 
胡佑宗──知名設計師、策展人,德國柏林藝術大學碩士,曾獲美國IDEA及德國紅點、iF等多項國際設計獎,現任唐草設計創意總監,成大工業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
 
台灣藺草學會──成立於二○○九年,由葉文輝帶領,以苗栗苑裡地方居民為主組織而成,致力於保存推廣藺編文化。也希望透過設計師與工藝師跨域合作,為傳統藺編注入創新能量。
 
好物相對論──棉麻編
陳季敏 × 龍惠媚

 
一趟小旅行,讓服裝設計師陳季敏與龍惠媚的作品初次相遇。「那是一種心有靈犀的感覺,因為我們都追求純粹的東西。」陳季敏說。
 
陳季敏──一九八七年創辦JAMEI CHEN服裝品牌,設計簡淨,風格優雅俐落。陳季敏對手工、人文、織品、陶藝非常著迷,近年來積極發掘並定期與年輕藝術創作者合作。
 
龍惠媚──來自台東隆昌部落的原住民編織家,創立「棉麻屋」品牌。融合阿美族傳統技法,採用天然的棉、亞麻、黃麻為線材勾織包包帽子,堅持自然、原創。
 
好物相對論──刺繡
繡hsiu × 林玉泉

 
當刺繡界的國寶大師林玉泉,遇上了學設計、喜歡穿繡花鞋的年輕女孩,會有什麼樣的火花?老師傅說,還是喜歡做傳統作品,但也樂於協助現代的設計,不排斥各種可能的創新,好讓刺繡傳承下去。
 
繡h s i u──由江珮嘉、張積育,兩位就讀成大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的年輕女生,攜手創作出的現代版台灣繡花鞋品牌,「繡hsiu」,讓大家看到繡花鞋也可以既時尚又舒適。
 
林玉泉──「府城光彩繡莊」創辦人,與刺繡相伴近一甲子,得獎無數,是台灣國寶級「繡才」。「薪傳」是七十五歲的他現在最重視的課題,樂見老技藝以不同的方式延續。
 
好物相對論──金工
陳俊良 × 慢鏝

 
價值觀契合,像兄妹般相互照拂,設計師陳俊良與慢鏝雙人組是夥伴、也是戰友。他們心中仍有熊熊火焰,希望用設計的力量,讓台灣更美好。
 
陳俊良──全方位的創意人,獲獎無數,包括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德國紅點「國家設計獎」視覺傳達設計金獎、法國國際海報沙龍展首獎、經濟部頒發商業創意傑出獎。
 
慢鏝──陳郁君和謝旻玲創立於二○一○年的金工品牌。希望以持續創作和策展為國內金工藝術帶來更多可能,已與二百三十多位藝術家聯展、超過一千五百件作品在台灣被看見。
 
好物相對論──皮革
王慶富 × 謝政倫

 
二人的交會來自彼此對用物與審美的相知相惜。在王慶富眼中,謝政倫的作品,不做作,不表面形式,是「有價值」的不修邊幅,非常不容易。
 
王慶富──資深設計人,二○○二年成立「品墨設計工作室」,二○一一年整合設立「品墨良行」。二○一四年以生活概念「晒日子」系列獲香港設計週「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
 
謝政倫──Darren,曾經是廣告製片,二○○六年和太太Phoebe在台北東區成立「figure 21手工包房」。靈感來自生活觀察,喜歡依循原始皮革曲線製包,是物盡其用的職人。



好物相對論:生活器物

定價:350元

優惠價:277元

好物相對論:手感衣飾

定價:350元

優惠價:27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