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台灣人》專文推薦
序言一 培養一棵美術的大樹 顏娟英 在我的心中,台灣美術史好像還是一棵小小的幼苗,縱然綠意盎然,卻仍需要許多人長期的照顧才能成為一棵綠蔭茂密,鳥聲嬝繞,令人敬愛的大樹。毫無疑問的是,美術史是文化史的一環,台灣美術史的現狀當然也反映了台灣文化生態的許多現象。重要的是,如果有更多的人,包括作者、學者和讀者等等,共同來關心台灣文化的生態,理解過去的成就以及現在努力的目標,以及待改善的問題,那麼未來的道路將會更寬闊燦爛。任何一本與美術相關的讀本出版時,就像一粒種子灑向希望的苗圃,期待許許多多的讀者來發掘、耕耘,好讓美術史的幼苗早日成長。遠流出版公司這本《美術台灣人》正代表這樣珍貴的願望吧! 美術史乍看之下好像是許多偉大的畫家、雕刻家乃至於建築家所共同譜成的曲子。其實,這就好比要了解我們個人的成長史時,暫時方便之下,先翻開出族譜來,可以很快地交待清楚幾代父母的名字。然而,有時這些名字卻不免令我們感覺相當陌生。這是因為人物如果脫離了他們成長的環境、社會、政治背景,就成了空洞的名字。藝術家也是人,就得放進每個人特殊的時代、交往的師友與家庭背景中去看他們創造的特色與表現。 比方說,如果我們能弄清楚祖父母那一代人住什麼樣的房子,穿什麼衣服,怎麼表達他們的感情,那麼陌生的感覺便會轉化為親切而有趣。如果我們不但認得前輩藝術家的名字,而且嘗試著去體驗他們學習現代藝術的足跡,他們追求理想的快樂與面對困難的艱辛,再次看他們的作品時,也會變得更真實而有意義。 對於藝術家而言,如果失去作品,就好像沒有面孔、缺乏表情的人,故而了解藝術家一定得從他們的作品下手,去認識他們各自的性情與創意。換個角度來說,當我們走進琳瑯滿目的美術館或展覽會場時,儘管還來不及知道所有作家的名字,我們已然感受到喜悅、震撼或是失望。儘管是佚名的作品也很可能吸引許多人的注目,這是偉大的傑作必定具有的無法抵抗,直透人心的感動能量。台灣美術史上也有這類作品,請聰明的讀者用心看看。 當藝術家完成了作品,不論是一幅曠世傑作,或者只是簡單的習作;這作品很可能就離開了他(她)的手,放進展覽會,走入私人客廳或咖啡廳的牆上。換言之,作品完成時也像是俗語說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任由觀看的人去批評、解釋,往往創作者已失去辯護的機會或立場。在此發表的過程中便出現了邀請觀眾共同來參與創作,賦予詮釋的可能。這便是近代美術史的魅力,作品的美感詮釋權完全開放給任何有興趣參與的每一個人。當然,觀看的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不同時間的想法也可以不斷地加入;公眾熱烈的評論乃至於塗鴉,正是台灣美術史這棵未來的大樹最需要的肥料。 如何?歡迎作為讀者的你也來參與吧!
[ 返回上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