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水中傳奇》專文推薦

生命演化的神奇安排/洪蘭

  人是從水裡來的,這是為什麼我們身上現在還有百分之七十是水,如果脫水我們會死,更因為我們是從海洋中來的,我們至今眼淚是鹹的(聽說人肉也鹹鹹的,不過這個沒有證據)。我以前念書時對胚胎初期的小雞、兔子、烏龜長得都一模一樣,幾乎分不出來,感到非常驚奇。後來發現人類的胚胎在初期時居然還有鰓,更是覺得不可思議,不能想像億萬年的演化歷史在短短的十月懷胎中又再走過一次。我對生物演化的興趣一直很濃厚,進書店就會去找這方面的新書來看,但是大部分這類書寫得都很艱深,一大堆專有名詞,使得一般的讀者只能望門興嘆,不得其門而入。去年,遠流出版公司送來這本《水中傳奇》問我要不要去爭取版權,我一看就非常喜歡,終於找到了一本科普性質的專業書,可以將人如何演化出腳與手,又失去了魚鰓,再將身體變為恆溫動物來到了陸地生活等情形清楚地敘述了出來。有關這一段演化史的介紹國內非常缺乏,更不要說老少咸宜的好書了,所以決定推薦翻譯出版,並請洪莉博士、陳立人博士來做本書的譯者和審定人。感謝他們的用心,使這本書達到了我心目中信、雅、達的要求。

  我在醫學院上課,常有學生來問人類的雄性生殖器官為什麼要放在體外,接受不到骨骼和肌肉的保護(學生打球時,那裡常會受傷,疼痛不堪,不免抱怨造物者為何沒有事先想好再做,竟然讓重要器官暴露在外,讓別人可以偷襲),我的解釋是精子在高溫下不易存活,人體是三十七度左右的體溫,對精子來說太高了,所以精子必須要在體外透透空氣才會有活動力,主角要出來,其餘的配角只好跟著掛在體外。但是我心中一直對海洋中哺乳類可以將牠的器官安排在體內很疑惑,不知牠們是怎麼弄的。以恆溫動物來說,增加體溫容易,散溫不容易,所以夏天常有人中暑昏倒,這也是為什麼熱帶雨林中的人都矮小(如非洲侏儒黑人〔Pygmy〕只有四尺高而已),因為他們生長的環境溼度常到百分之一百,使他們身體散熱不易,如果長得高(身高增高一倍,體積增加八倍),體熱散不出去,他們就會中暑而死。這本書讓我知道了鯨或海豚原來是尾部的血管演化出了散熱的方式,使牠們的雄性器官可以留在體內。而牠們為什麼要費盡周章將生殖器官留在體內?主要是為了要在海中最節省力氣的游泳,牠們的身體必須像魚雷那樣兩頭尖、很光滑的線條,才最能減少水的阻力,增加游泳的速度,所以雄性器官不適合掛在體外。這本書幾乎每一章、每一段都讓你驚嘆原來演化有如此神奇的安排。

  生命的構造是如此的精緻,讓人誤以為它是量身打造、精心設計的,這本書告訴你演化不是另起爐灶的創造,它像個貧戶人家,將原有的東西修修補補,湊合著用(所以有人稱演化為「Tinker」〔補鍋匠〕),但是細胞是個有生命的東西,只要有生命,就可以學習,所以久了自己就發展出一套好用的方法傳子傳孫了,好像眼睛原來一個感光度比較好的上皮細胞,這一點點的感光度很可能就使這個生物的存活率比別人高,將這個基因傳了下來,幾千萬年以後就形成了眼睛,所以我們在教「視覺」這一章,時常問學生為什麼人的眼睛會有盲點?眼睛這麼重要的器官(可以說是與生死存亡有關的器官),怎麼容許它出現盲點,使敵人入侵時失去發現的先機?這個原因就是眼睛並非特意設計出來讓我們偵察敵人的,它是慢慢演化出來的。視網膜可以說是由裡到外倒著長的,視覺感受體在最後,所以視神經血管等得從視網膜中打個洞才能出去,將訊息送到大腦皮質。血管中有血液,血液會跳動,因此盲點上不能有感受體,不然我們看到的世界就不會這麼穩定了,盲點就是演化一個不得已的措施。

  事實上,人體有很多器官原來不是做現在這件事的,借調過來做了以後,做得太好就不放它回去,長久的留任下來了。也有一些器官雖然退化了,但是還有一些作用。盲鼴的眼睛已經退化到連瞳孔都沒有,因為牠一輩子都住在黑暗的地底下,不再需要用到眼睛,但是眼睛還是有作用,因為它的生理時鐘還是要靠光亮與黑暗的週期變化來決定荷爾蒙調節、醒和睡的時間以及生殖週期等。盲人也是一樣,眼睛雖然看不見,但是還是可以感受到光,知道天亮了或是屋內點燈了。(否則為什麼宿舍中室友開夜車,燈光就會干擾你睡眠呢?你不是也閉了眼睛想睡覺嗎?)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演化真的是在關掉一扇門時,又開一扇窗出來,魚在變瞎時,牠身體的側線已經敏感到可以探測幾百英呎以外的動物。天真的是無絕人之路,失去與獲得對演化來說意義是一樣的,都不過是變化罷了,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便可以平心靜氣地接受生命的挑戰。

  這本書提到很多科學家,不畏辛苦、不顧生命安全,冒著大寒大暑、叛軍內戰等危險到各地去做研究,為的是興趣和科學求知的精神,這點值得作後輩學生的楷模。尤其是書中描寫研究哺乳類如何游泳的費雪,花很大功夫去拍攝水瀨、海豚、海豹、麝鼠各種動物游泳的影片,然後再慢動作一格一格的檢視牠們腳動的步驟,歸納出游泳時的流體力學原理,這真是了不起,我自己做過一小段慢動作手勢的分析就已經吃不消,他竟然做了一輩子,這種吃苦精神令人敬仰,也讓我們在讀到這些報告時肅然起敬,沒有他們的奉獻,人類文明的進步不會這麼快,因為我們的確是站在他們苦心堆積起來知識的肩膀上,才能看得這麼遠。

  第八章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章,讀到它時,一直想到《水滸傳》裡的「浪裡白條」──張氏兄弟。以前只覺得水滸傳描寫得好神奇,人怎麼可以在水中過得像陸地中一樣優游自在,現在知道了人原是水中來的,只是上了陸地演化出了手和腳而已,難怪如此自得。鯨則是又回到了海洋,所以牠的身體內還有退化了的腿和腳,所以牠是哺乳類,跟其他的魚類不一樣,我有時在想假如我們把鯨叫成海豬,大概可以減少一些小學生學習時的困惑,小學生覺得既叫魚,又生活在海中,如何沒有鰓?如果讓孩子知道牠是上了陸地,已經演化成哺乳類之後才決定再回海洋的懷抱,小孩子的疑惑就可以少一些,學起來容易一些,難怪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真的是「言不順」,因為沒有看到「道理」就不容易學,心理學早就告訴我們合理的東西容易懂、容易記。或許這本書在這裡可以對孩子有些幫助,至少使他們不要像我小時候一樣,因把鯨誤為魚而挨打。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滄海桑田的變化,幾億年的時光彈指過,令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就演化而言,我們的確只是百代的過客而已,實在不需要斤斤計較,如果把眼光放遠一點,這個世界會美好很多,精神醫學之父卡批林(Emil Kraepelin)的墓碑上寫著:「雖然他的名字會被遺忘,但是他的貢獻一直流傳下去」(Though his name will be forgotten,his work will live on.),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年輕人寬廣的胸襟和這樣的豪志──我的名字會消失,但是這個世界會因為曾經有我而變得更美好。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