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心理學:探索創意的運作機制,掌握影響創造力的因素》專文推薦
法國1974年以來的第一本創意心理學/吳靜吉 Todd Lubart是美國心理學家卻以法文寫出這本《創意心理學》的著作,他說:「在法國,自盧凱特於1973年為【我知道些什麼?】(Que sais-je?)系列叢書中寫的一本叫做《創意》(La Creativite)的書之後,就再沒有科學知識上的著作幫助我們更瞭解創意的情形及源起了。」這本書就這樣成為法國以及法語系國家完整地從心理學角度介紹創造力的書籍。 2003年因緣際會,我參與了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的初期工作,負責研究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趨勢的部分,意外地發現法國政府沒有特別強調創造力或創造力教育的政策或法規,而從心理學角度介紹或研究創造力的著作也是鳳毛麟角,可是我們又發現法國的創意處處可見,怎麼會有這樣的落差?台灣在進入21世紀時,有關創造力的著作尤其是翻譯的書籍以及碩士論文,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但這麼多量的書籍和論文甚至活動似乎沒有帶動相對重量的創意事實。原來法國已經「創意生活化,生活創意化」了,相對地,在台灣,創意卻在期許中比較知識化和出版化。 創造力的心理學研究一直以來都是非常美國的,也就是非常英文導向的,這是有原因的。1950年以心理測量和統計出名的J. P. Guilford在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中,以主席的身份發表創造力的專題演講,發現1920~1950年間的《心理學摘要》當中,並沒有把創造力當作索引的一個名詞,而且所有相關創造力研究只佔全體論文的0.2%,他並呼籲心理學家應該重視創造力的科學研究。當呼籲的聲音正在教育界和心理學界造成迴響時,蘇聯在1957年成功地發射人造衛星,震驚了美國的政府以及各行各業,就像911之後,美國國會特別撥款更重視國土安全,並開始重視美國學生的中文學習一樣。1958年,美國也通過了國家國防教育法案,提供獎學金培養人才,也附帶地鼓勵才能或創造力的研究。 自此以後不僅台灣,全世界的學者在讀到有關創造力的專家及其理論時,一定是以美國的為主。 Lubart為尊重法國籍妻子的選擇,而到巴黎第五大學任教,卻讓創造心理學在法國開花,在歐洲擴散。他可是良師出高徒,高徒榮耀良師的最佳典範,他是Robert Sternberg的博士生,1994年在耶魯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之後,才兩年,師徒兩人就共同出版《不同凡想》(中譯本遠流出版),介紹創造力的投資理論的著作。這本書和這個理論十幾年來,一直是廣被閱讀引用,但很少人特別提到Lubart這個合著者,從他後來沒有跟Sternberg合著的論文或文章中,可以發現他多年來一直在發展自己不同凡想的創造力相關的研究重點,例如情緒、直覺、隱喻、變通、容忍模糊……等等在創造力當中的角色。短短的六、七年,他已經可以用法文撰寫《創意心理學》這樣的書籍,他掌握語言的能力和跨文化的體驗,也讓他成為創造力的跨文化專家,我個人對他這些經歷很有興趣。 2001年香港浸會大學兒童發展中心舉辦創造力的國際會議,我們同時被主辦人劉誠博士邀請擔任主講人,這樣的因緣際會並沒有讓我們保持緊密的聯繫;幾年前的夏天,我陪著「優人神鼓」參加巴黎夏日藝術節,本來我們約好在觀賞「聽海之心」的演出後,能夠聚會談談有關創造力的跨文化議題,恰逢法國全國藝術界的罷工,演出不成,每天我們都在和法方有關人士進行協調並期待雨後轉晴的機會,就這樣錯過了對話的緣份。直到一年多前,劉誠教授來信要我探詢遠流出版公司有沒有興趣翻譯出版這本《創意心理學》的書籍,很高興這本書終於出版,讓我們分享1973年以來第二本會影響法國以及其他法語世界的創意心理學的著作,中文版的出版對漢語世界的影響也指日可待。 【推薦者簡介】 吳靜吉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畢業後在紐約耶西華等大學任教,並於辣媽媽劇社從事劇場工作多年,回國後曾任政大心理學系教授、系主任等職。目前除了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和表演藝術工作之外,也在政大開設教育心理學、創造力理論、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等課程。著有:《青年的四個大夢》、《害羞.寂寞.愛》、《人生的自我追尋》等暢銷書。
[ 返回上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