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三明治中年俱樂部:中堅世代如何調整與上下兩代的關係,自在安度生命的高壓階段》專文推薦

〔推薦序1〕黃達夫--為家人也為自己做好功課

  過去的半個世紀,應該是人類歷史上世事變化最急驟又巨大的時代吧!以我最熟悉的醫學為例,這半個世紀的進步遠遠超越之前數千年所累積醫學成就的總和。人類的壽命也因此而增長了一倍,從平均四十歲延長到八十歲。

  可想而知,過去因為平均壽命短,一個家庭能夠三代同堂,就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福氣。而在平均年齡高達八十的今天,每個人的大半生應該都會處於夾在老(父母)小(孩子)之間、「既是兒女,也是爸媽」、「既有長輩,又有晚輩」的三明治世代了。

  就在這科技突飛猛進的半甲子中間,因為電話、電視、電腦、網際網路、手機以至於越洋噴射機等的衝擊,把世界變小了,全球化、地球村的形成拉近了國與國、種族與種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顛覆了全人類的生活形態,加速了不同文化的摻和與衝突,也加深了各世代間的代溝,難免產生消化不良的後果。以華人世界的婚姻為例,從老一輩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中年人的自由戀愛以至於年輕一代的同居不婚,不同世代之間思想、觀念的距離不可謂不大。所以,現代家庭的互動關係就變得極為錯綜複雜。為了維持家庭的和諧,人際溝通就需要更多的諒解、包容與調適。

  心理諮詢博士卓以定女士本身是華裔移民,過去四十年生活在世界最大的文化熔爐──美國。因為職業的關係,她每天思考、面對、處理的事情有很大部份是華裔移民家庭成員之間人際互動所遭遇到的各種問題,因此,卓博士有數十年豐富的經驗,她以許多真實的故事為例與讀者分享她的心得以及每一種經驗所帶給我們的啟示,非常值得你我做為借鏡。作家廖輝英女士為卓博士的前一本書《離婚?不離婚?》所寫的推薦文中說,卓博士以中外名流的「家事」印證許多心理學大師的理論,使她的論述更有力量,更令人信服。的確,卓博士所寫的幾本書,主題雖然不同,但是風格一貫,總讓人有話家常一樣的親切感與切身的趣味感。

  卓博士所謂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新中年人,可以是從二、三十歲的壯年人到六、七十歲的老年人。而且,因為此書談論的是與子女,與父母,與伴侶之間的互動關係,所以從為人子女的十多歲青少年以至為人父母的八、九十歲的老長輩,都可以是此書的受益者。如果我們嚮往過個美好順遂的人生,就不應該等到與家人的互動陷入困境時才去找答案,而是要以更積極的態度為自己的美滿生活做準備,用心做功課,學習如何與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們的伴侶、子女、父母的相處之道,同時培養多元的視野與正向的思惟,以便從容面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風雨。

  做好功課既能減少不必要的煩惱與痛苦,更可能化險為夷,就可以從此做個快樂的新中年人,活出人生的滋味,享受生命中的點滴,這不就是每個人生活的目標嗎?

【推薦者簡介】

黃達夫醫師

  台大醫學院畢業,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內科教授,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委員,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召集人。積極從事衛生教育工作,除百餘篇癌症、免疫學等專業論文發表之外,並著有:《用心,在對的地方》、《用心聆聽》、《有願景的憤怒》等書。

〔推薦序2〕曾嬿芬--「新中年人」何去何從?

  最近有機會將台灣社會學研究累積的成果作一系統性的回顧,發現在各年齡層中,最少受到社會學家注意的研究課題就是中年人。這不禁引起我的好奇,當我們有不少社會學家研究兒童、青少年、老年議題之際,為什麼中年人獨獨不被垂青?詢問周遭朋友的意見,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因為中年人比較沒有問題啊。這樣的看法有些道理,畢竟相較於兒童、青少年、老年,中年人「應該」是相對穩固的生命階段。但仔細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中年人,不難發現中年人往往面臨各種婚姻、工作、親子的難題,這讓我深深為中年人叫屈:「為什麼那麼少人關心中年人的處境?」也就是在這樣的反省下,當我讀完卓以定博士這本《三明治中年俱樂部》時,不禁感慨:「討論中年人的書終於出現了!」

  卓博士在前言中說明她是用「三明治俱樂部」來理解「新中年人」,我讀這本書之後,認為「新中年人」指的是在社會與家庭的結構與文化變遷之下產生的中年人。這一代的中年人在接受教育與社會化的年齡時是沿襲前現代社會的價值觀(父母之命不可違抗、夫唱婦隨等),但等到他們跨進中年時,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比起父母那一代更加開放,其中有許多人單身、性傾向多樣、沒有小孩。但即使是那些追隨他們父母人生模式結婚生子的人,所經歷的家庭關係也有重大的變遷,夫妻之間對於伴侶的期待以及下一代所期待的親子關係,早已不同於他們以前所學習的那一套公式。新中年人的變遷反映在「誰是中年人」的定義上,卓以定放寬對中年人的年齡定義,她認為由於新中年人可以是三十到六十歲的任何一個人,因為心態上與生活型態上,六十歲的人有可能會認為自己只是「中年人」。

  身為社會學的研究者,我想用一些社會學對家庭、婚姻、與單身等議題的討論來共同關注「新中年人何去何從」的問題。社會學近年來對於圍繞在個人的家庭與關係的議題,有些有趣的討論,在此想跟讀者分享。

  家庭是親屬關係、性、親密關係、繁衍下一代活動發生的場域,但家庭並不一定同時存在這些面向。社會學的興趣是在找出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文化,這些活動相結合的程度與模式。對家庭的研究,除了研究人如何與他人建立這樣的場域,也研究不尋求建立這種場域的人(單身)的行動。在這樣的興趣之下,社會學家觀察到,當代社會變遷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現代人對於親子、伴侶、夫妻關係有了新的期待。瞭解這個期待的變遷將有助於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生命階段,定位自己面臨的選擇和難題。

  英國知名社會學家紀登思(Anthony Giddens)認為現代人相對於前現代社會重視情感的溝通,這是傳統束縛消失的結果,也是性別平等與年齡平等的結果。現代社會不僅是在人民與政府的權力關係經歷了民主化,也在家內的權力關係進行民主化。這就是紀登思所說的個人生活的民主化。在《親密關係的轉變》一書中,他提出一個論點:越來越多人會尋找建立一種所謂的「純粹關係」(pure relationships),純粹關係包含兩個面向:一、除了珍惜關係本身以外,再也沒有其他存在的理由(比如經濟考量);二、純粹關係是人們以自我反省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感情需求,以達到對相知與瞭解的追求,這項原則適用於理解親子、夫妻、伴侶、朋友之間的關係期待。

  以伴侶關係為例,以前大部分的伴侶,他們之間的互相瞭解,並不是靠對彼此探索而產生,而是因為雙方來自相似的社會背景,預設了彼此分享「共同的文化」,那是一種「同理心」式的相知,而不是靠密切互動與溝通持續發覺和創造出來的。另一位社會學家傑米森(Lynn Jamieson)用「傾訴的親密」(disclosing intimacy)來界定親密關係追求的現代特性。相對於「同理心」的親密是一種「不假言說」、沈默的親密,現代人在家庭中不論是婚姻、伴侶或親子關係,追求「藉著交談與傾聽、分享想法、表露感情,共同維持深切瞭解」。

  我們可以想像親密關係在家庭內全面實踐,有其困境與極限。親子關係必然包含權力關係,只是中產以上階級的父母比較懂得「隱藏」權力。伴侶的關係也不能只有傾訴與傾聽,家務分工與資源的分配等日常瑣事所展現的關愛與照顧,仍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由此可知橫在每一份關係前面的幽徑有可能通往險峻高山,也可能走向寬闊草原,這些都有賴於每一個人對於重要的親密關係,從不同於個人的角度反省關係幽徑的源頭,透過閱讀心理專業者的觀察,有助於掌握這樣的源頭。

  卓博士的這本書雖是從心理與諮商的專業出發,旁徵博引社會學之處甚多,希望我所做的社會學分享可以協助讀者深度閱讀卓博士這本用心良苦的書!

【推薦者簡介】

曾嬿芬

  台大社會系教授兼主任。業餘寫寫書評,尤其喜歡推薦書籍給生活世界和自己差異很大的人。相信生活是思考的實驗室,閱讀則深化我們對生活的思考。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