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別說我是懶孩子》專文推薦

還原學習障礙真貌,協助孩子改善問題

  長久以來,「努力」的重要性一直是被我們社會所標榜和強調的。

  首先,中國傳統思想之一就曾主張:有二個因素影響學習的成效,即是「能力」和「努力」。然而每個人都具備學習的基本能力,因此造成學習差異的最大主因就是努力了。努力包含意圖和量的多寡。意圖是學習的先決條件,個人若不想學習,那麼個人將不會在意學習或付出努力。但是,假如個人有學習的意圖的話,那麼學習的成敗則完全取決於個人付出多少的努力而定。再者,學習內容或材料的難易度並不是個問題,不論學習什麼內容或材料,只要個人鍥而不捨的持續努力,學習終究可以成功。越是困難的內容或材料,個人越是應該努力。所以,學習失敗並非來自個人能力高低、或者是學習內容或材料的困難,關鍵因素是個人的努力不夠。

  除此之外,成語中像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勤能補拙」、「磨杵成針」、「人定勝天」、「事在人為」、「有志竟成」、「滴水穿石」等等均是描述著努力和成功之間的關聯。

  由此可見,我們社會對於努力的重視,也認為努力是通往成功之必經途徑。在此情況下,學習成功者是因其努力,相對地,學習失敗者則必然是因其懶惰。於如此思想的影響下,從小至大,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被父母或師長耳提面命:「不要偷懶,要努力!」然而真是如此嗎?我們是否存在著「努力的迷思」或「懶惰的迷思」呢?

  對某些孩子而言,努力的確是學習成敗的主因,然而對另一些孩子而言,努力不見得是學習成功的要件;換言之,他們不是不願意努力、或者是他們也很努力,但有一些學習困難他們就是無法克服。在我們「努力」無限上綱的迷思中,對孩子而言,他們卻經常被誤解為「懶惰」,當然,「不努力」就是「懶惰」,不然還有什麼呢?面對如此誤解致使孩子百口莫辯,甚至他們也進而相信自己是個無可救藥的懶惰鬼。對家長和老師而言,除了對孩子冠上「懶惰」一詞,並繼續要求孩子多加努力之外,似乎也一籌莫展,束手無策。孩子和大人都處於挫折無奈的困境中。

  讀到《別說我是懶孩子》一書,我覺得困境中有了曙光。作者梅爾o李文(Mel Levine)是位小兒科醫生,他關注有關兒童、青少年學習障礙的問題,並從事諮詢工作。他從神經發展、發展心理學等專業領域來解開「懶惰的迷思」(本書原文書名為The Myth of Laziness,直譯即為「懶惰的迷思」)的各種謎題,且藉此還原所謂「懶惰孩子」學習的真貌,協助孩子改善問題。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輸出失效或障礙」(output failure)為核心,提出八個案例,每一個案例均反映著學習歷程中有關輸出失效的不同障礙,包括動作障礙、記憶力不足、語言上的障礙、構思困難、心智能量失調、成品(production)控制力障礙、因人際關係分心而導致輸出(output)不良、組織障礙。除此之外,作者還探討輸出失效或障礙的內外在影響因素,以及培養與重整輸出的具體方法。我認為這本書具有下列優點:

  1. 舉例並詳細說明每一種學習障礙,深入淺出,專業知識中又不失流暢,令閱讀者很容易的就可以從中瞭解問題之全貌(譯者梁若瑜小姐捕捉了作者專業又流暢的文筆風格,更有助於閱讀)。

  2. 每一個案例均完整地呈現孩子的狀況、相關的歷程和脈絡(包括孩子學習歷程上所面對的問題,孩子在家庭、學校的處境等),以及如何改善狀況的具體方法(包括孩子、父母、學校當局、老師等)。

  3. 「解謎」這個概念是最令人欣賞的,作者並非高高在上的救世主,反而是一位解謎者,他和孩子(或父母、老師)一起來解開學習的謎題。他不給孩子上標籤,而是詳述學習的歷程,並說明神經發展、發展心理學等專業領域和學習歷程中問題的關連。在解謎過程中,孩子知道自己不是笨蛋、也不是懶惰鬼,他們瞭解了問題所在,看到了自己具體的強項和弱項,找到一些改善的方法。

  閱讀過程中,我不僅獲得學習障礙的種種知識,更感受到作者的熱情與投入。當然我也期待有更多的專業領域繼續努力為我們「解謎」。

  【審訂者簡介】林惠雅,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教育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東吳大學心理系,目前為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專長包括發展心理學、親子關係等,著有《兒童遊戲課程》《教養陷阱TOP20》等書。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