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電影製作手冊 **新版**》精彩內容

影片和錄影帶系統簡介

  本章是針對製片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所會運用到的技術和器材做一概略說明。大部分的素材將在稍後的章節有更詳盡的說明。

製作一部影片

  影片製作所牽涉的範圍極廣,可以從耗資千萬的好萊塢史詩鉅作到全然個人的8釐米影片拍攝。對所有的製片而言,雖然會因為資金、人事和目的等各方面的考量,而產生不同性質的影片,但是製作的過程卻往往是大同小異。可依照時序分為前置作業、影片拍攝與後期製作三個階段。

  前置作業是拍攝前的計畫和準備工作。劇情片需先有劇本,而紀錄片則要先提出企劃案與拍攝主題。製片人據此預估製作費用並安排資金來源。高預算的製作通常會牽涉到吸納投資者和發行商的資金、電視合約或版權收入。小規模低預算的製作則可能在資金募集方面遭遇困難,而只求在影片完成後可獲得收支上的平衡。在此階段還必須安排及尋找拍攝場景,選取演員並完成工作人員編組。

  一旦攝影機開始運作,就代表製片工作進入第二個階段。由於製片器材昂貴,通常只在確定會進行拍攝的日期中租借必備器材。劇情片的攝製地點包括攝影棚和實景,而紀錄片則鮮少在棚內攝製。拍攝好的底片立刻被沖印出一份毛片(rushes或dailies),並放映給部分工作人員觀看(較具規模的製作會在拍攝期的每一天進行毛片的觀看檢視)。毛片通常做為進行剪接配音時用的工作拷貝(workprint)。影片拍攝完成後就進入後期製作的階段。剪接是將毛片整理為一部一般長度的影片,這工作是在剪接台上進行的。所有的毛片會經過整合,去蕪存菁後成為可供觀賞的版本。接著再以原始負片為底(原底,original),依此版本沖印成放映拷貝而發行問世。

活動影像

  電影中活動的影像其實只是一種幻覺。攝影機在極短的時間內拍攝下一連串其實是靜止的畫面(通常是1秒鐘24格畫面,寫做24fps)。沖印顯影之後,這些畫面均和一黑畫面相間隔投射於銀幕上。由於眼睛會將那稍縱即逝的畫面做較長時間的保留,於是兩個連續的畫面便毫無所覺的幻化為活動影像。這種現象稱之為視覺暫留,而電視畫面也是依此原理產生動感。

  攝影機的功能是將被攝場景的反射光投置於底片上的一小塊長方形區域。此一長方形,也就是所謂的一格底片,在曝光之後,轉動中的快門立即阻擋光線射入。此時抓勾會將底片再拉下一格至定位,快門轉離原位似便光線通過,使該格底片感光。這種運轉方式稱之為「間歇運作」(intermittentmovement)。

  放映機的機械原理類似於攝影機。不同的是,放映機置光源於影片後方,以便將畫面投射至銀幕上。只要放映機和攝影機的轉速一致,影像就會正常如肉眼所見。有時攝影機以較快的轉速攝影,在放映時就形成慢動作。

影片規格

  所有的攝影機都是以相同的原理造成影像,而不同的攝影機和底片,卻產生不同外形與大小的畫面。愛迪生在1890年代所製作的第一批影片,均是用35釐米寬、以硝酸纖維素作為片基的底片進行攝製的。此種底片穩定性不夠而且易燃(羅勃•佛萊赫提Robert J. Flaherty的《北方的南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其原始拷貝有許多部分是毀損於煙灰),因此在日後被穩定性較高的醋酸纖維素取代。而35釐米則廣被劇情片的製作所採用。

  1920年代,品質較差但價格低廉的16釐米影片問世,而被業餘製片者視為35釐米的替代品。在當時的專業人士眼中,此一新產品就如同今日的8釐米般不值一顧。一格16釐米的畫面只有35釐米的 1/4。因此,若將兩者並排放映,則可明顯的察覺出16釐米影片顆粒較粗,影像的明晰度和精緻感均遜於35釐米影片。然而,藉助於攝影機、鏡頭以及底片感光乳劑等各方面技術的改良,目前16釐米也廣為專業製片者採用。

  雙8釐米影片系統出現於1932年。該型攝影機是使用多一倍齒孔數的16釐米底片。在攝影時,底片先以一個方向運轉至盡,但只有右半部曝光。接著底片再以反方向運轉,同時曝光左半部的底片。沖洗之後再將左右兩邊一切為二,成為各寬8釐米的影片。有些攝影機亦可使用雙8釐米的底片,但只能作一個方向的運轉。時至今日,雙8釐米雖已停產,然而繼續使用者卻不在少數。

  柯達公司於1965年發展出超8系統。一樣是8釐米寬,但是超8影片的片孔較小且被重新定位,因此它的畫面較雙8大了50%,而有16釐米影片的。超8的底片被直接置於片匣內,而可在光亮處裝入攝影機。這是不同於16和35釐米的裝片方式,但卻十分方便。富士公司另行產製的「單8」,乃是為超8規格的底片另製片匣,而只能用於該公司所生產的攝影機,但仍可使用超8的剪輯與放映器材。雖說單8攝影機在處理溶接和多重曝光方面比超8便利,然而在美國卻使用日減。

  影片規格主要是指底片的寬度、畫面的大小和形狀。超8和雙8雖是同寬08公分,但是畫面的尺幅不同。而同樣是長方形的畫面則是以「外形比例」,也就是寬對高的比例加以指稱和區分。雙8、超8、16釐米以及錄影帶的畫面都是以133:1為標準。35釐米有聲片的外形比例也是133:1,稱做Academyaperture(國內習稱「標準銀幕」)。大部分在美國商業電影院放映的影片是185:1的寬銀幕比例。歐洲則是稍窄但同高的166:1。商業劇情片通常是用35釐米底片(有時採用65釐米)配合壓縮鏡頭進行攝製。此種鏡頭會將被攝之影像壓縮以容入每一畫面內。放映時再水平擴放為原比例。最常見的比例是235:1。

不同規格底片的比較

  一般說來,愈大的底片在曝光時使用到愈大面積的感光乳劑,於是畫面粒子更細膩,影像更精緻。35釐米的攝影機會在一秒鐘使總面積達13平方英寸的底片曝光,而16釐米只有3平方英寸。相同的原理也可說明聲音錄製的品質。寬的母帶以高轉速發音所得的結果會優於低轉速下的窄式母帶。

  當討論到影片放映時的影像面積時,則更見使用窄細底片攝製的一大缺失。一格16釐米的畫面投射至8呎高10呎寬的銀幕時,等於被放大了十萬倍。相對於8釐米則是放大了三十萬倍。當愈小的底片被放映到愈大的銀幕上時,其影像品質愈劣,因此無法適用於大型影院的巨形銀幕。

  此外,影像的質感也會為攝影機鏡頭以及底片的品質左右。大部分的專業製片是用負片(negative)攝製。所謂負片是指當底片沖印後,畫面是以相反的光色呈現。換言之,就是底片上所見的亮區卻是真實景物的暗面。任何一種負片都必須沖印成正片(positive)以將影像還原。有時影片是以類似幻燈片的反轉片(reversal)攝製,而會在沖印後直接呈現出一如肉眼所見的影像。由於省去了轉印為正片的程序,使用反轉片會比使用負片經濟。但是彩色反轉片所印製的拷貝顆粒較明顯,反差也較大,同時,並非每一種規格的影片都有負片、正片或反轉片等各類底片。

  不只是費用和攝製過程的複雜難易受到影響,選用何種規格的影片也決定了日後的發行。

超8

  超8可說是為了業餘製片市場而生產的。其器材價廉且便利,攝影機十分輕巧並可裝入小型的肩袋內;為減少使用者技術方面的缺失,往往具備全自動的功能。相對於16或是35釐米,超8攝影機有難以忍受的運轉噪音,通常由影片聲軌便可清楚聽到。大部分的攝影機是使用可裝50呎底片的片匣。若以每秒24格運轉,則是2分30秒。以每秒18格運轉則是3分30秒。有少數的機種可使用200呎長的底片。超8的底片有各種不同的黑白及彩色反轉片,但是因為家庭影片的攝製往往不需要進行事後的剪輯與印製拷貝,所以超8並沒有生產負片。

  超8攝影機通常會有一些16釐米攝影機所沒有的功能。它可以製作淡出、淡入的效果;有數種不同的轉速;自動單格曝光以利製作動畫和續時單格攝影。有許多攝影機甚至可以溶接影像。一部裝置50呎底片匣的攝影機,一次至多溶接90格畫面。使用200呎底片匣以及單8底片的攝影機,允許倒轉更多的底片,因此可製作更長時間的溶接。對於16與35釐米而言,定時單格攝影需要使用特別的攝影機,其它的效果則必須在沖印底片時方可製作。另外,超8攝影機可逕行於拍攝時錄製聲音,不像16釐米需要借助它的錄音器材。

  除非是面對專業或嚴謹的業餘製作,超8的產製和沖印並不會提供如同16釐米一般的器材、品質與服務。因此8釐米底片無法進行強迫顯影(詳見第四章),不會為了剪輯而沖印工作拷貝,或印製色彩校正過的拷貝。超8影片的拷貝品質會遜於原片,16釐米則不會。另外,超8也欠缺許多不同種類的底片、鏡頭以及相關的技術和器材。

  由於以上這些缺失,許多製片者並不因超8的經濟而以此取代16釐米。但是不可否認的,超8也有其獨具的優點。輕便且隱匿性佳的超8攝影機可在一些不欲引人注意的場合中使用。攝影以及收音可由一人完成,而有聲片的剪接也是用價廉的看片器材進行。使用小銀幕放映時,超8影片的原始拷貝一樣可提供優良的彩色影像與聲音品質。

  商業發行的超8影片是以教育短片或是適合家庭觀賞的劇情短片為主,並且通常是先以大形的底片攝製,然後再轉印縮小為超8的形式。這個商業市場極可能在未來被錄影帶全面取代。超8影片雖然較為經濟並且可被放大成16釐米發行,但影像品質則遠遜於以16釐米底片拍攝的商業影片。而且影片轉印放大的費用亦是十分昂貴。

  將超8影片轉製為錄影帶的技術對超8的使用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因為底片十分狹小,所以超8影片的剪接是一段艱辛的歷程。不同於16以及35釐米,超8影片並沒有印製邊線號碼(edgenumbers)。於是乎,將原始底片和剪接後的工作拷貝互相核對會是一場惡夢。基於這個原因以及其它,超8所拍攝的素材得以轉為錄影帶剪接甚至發行,可說是為此系統注入新的生命力。

16釐米

  16釐米一如8釐米,是為業餘製片而生產,但在稍後發展為專業用途。因為便於攜帶,而曾長期用於新聞影片的攝製,目前則廣泛的用於紀錄片、動畫、實驗或前衛影片,以及低成本的劇情片。

  16釐米攝影機比超8的機種更沉重(約5到20磅),也更昂貴,至少價值數千而非只是數百美金。最輕巧且便宜的機種是為無聲或事後配音的影片而設計,所以運轉時十分吵雜。此機種常稱為「無聲攝影機」,但是專供有聲片製作的靜音型攝影機也常稱之為「無聲」。攝影機運轉時的噪音會對影片的攝製產生困擾,特別是劇情片。

  以遮光片盤捲裝的16釐米底片可於光亮處直接置於攝影機內。無遮光片盤的卷裝底片在裝填時絕不可見光。大多數攝影機有可裝入100呎底片的遮光片盤,計時2分45秒(在1秒鐘24格的有聲片速度下,1分鐘會消耗36呎的16釐米底片)。大型攝影機可使用裝有200呎底片的遮光片盤,或400呎長的片盒卷裝底片。此種400呎長的卷裝底片在使用前需先在暗袋中置入片盒內,爾後在使用時只需將片盒和攝影機聯結並上片。各樣長度、種類的負片和反轉片均有16釐米底片。

  因為得利於現有的底片、鏡頭與快門,16釐米的攝製光源可低於超8的需求。同時,16釐米也有更多可供選擇的底片、器材與週邊設備。在經濟與省時的考慮之下,拍攝和剪接可用同一份底片進行(也就是直接用原始底片剪接)。若是為求保持高畫質,則可依照原始拷貝沖印一份工作拷貝。16釐米更擁有完全的光學與沖印技術的支援。當要印製大量的拷貝時,在保護原始底片的前提之下,會先印製一份中間拷貝(intermediate),專供印片之需。

  雖然二、三位甚至一位熟練的工作人員便可完成16釐米影片的拍攝工作,但是一個更多人員的編組乃是常態。一部片長10分鐘並且是以原始底片進行剪輯的16釐米彩色片(無聲),其耗資是同樣規模8釐米影片的兩、三倍。

  16釐米影片的發行對象包括學校、工商業與各機關團體,或是在電視上播映。少部分的商業影院會放映16釐米影片,餘則需先轉印放大至35釐米的規格。於是,基於放映的考慮,影片會以超16進行攝製。類似於超8,超16的影像畫面大於標準的16釐米,而擴展至底片邊緣的聲軌區。因此,當超16以標準16釐米的規格發行時,將會有部分畫面遭到切除。

35釐米

  劇情片、廣告和電視電影均是以35釐米攝製。有時則用65釐米以供首輪的巨型影院放映,然後再轉印縮小為35釐米,以用於隨後的發行。傳統的35釐米攝影機笨重而昂貴。而為求放映時能有一平穩的影像,再加上攝影機本身體龐且重,因此拍攝時需要用三腳架支撐。新生代的輕便手提型攝影機以及平穩裝置(在Steadicam和Panaglide的幫助下,操作員可平穩的運動攝影機)提供了更具動感的攝影,並且可運用16釐米的拍攝技術於劇情片的製作。這些平穩裝置也可用於16釐米與錄影帶的製作。

  一般而言,凡是耗資千萬的大製作都可獲得最好的週邊技術與器材的支援。由於攝製技術的複雜與器材的多樣,工作人員的編組會由八人到百人以上。

電影音響

  大多數的影片都是有聲片,即使在無聲片的年代,影片的放映也往往相隨有音樂伴奏。目前,有聲片已簡單到可由業餘製片者以超/單8的器材製作。至於選用倚重技術錄製聲音,將會影響到影片的攝製與結果。

單錄系統

  在拍攝時直接將聲音收錄於影片上是最簡單的影片錄音方式,稱之為單錄系統(singlesystem)。屬於此系統的攝影機可配合使用邊緣塗磁的底片,而在拍攝時利用機體內的磁頭將聲音收錄於塗磁部位。這種發音方式實等同於一般發音機。之所以稱為單錄系統,是因為聲音與影像都是被單一的器材攝錄。另有所謂的雙錄系統(doublesystem),則是在拍攝時使用分離式的錄音器材收錄聲音。

  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使用單錄系統的攝影機是因為該機種易於操作。此種收錄音的方式廣為超/單8所採用。在手提式錄影機問世之前,16釐米新聞影片的攝製也是使用此單錄系統。大致說來,一個人便可輕鬆的完成該系統的操作。麥克風可裝置於攝影機上,由拍攝者自持,交給受訪者或是被拍攝的主體。對於必需有聲音相隨或是附有對話的場景,單錄系統是簡便且價廉的攝製方式。

  單錄系統在影片剪接時便會遭遇極大的困擾。第一,因為影像和聲音是在同樣的材質上,所以在進行畫面剪接時必定會剪到聲軌。第二,單錄攝影機底片感光區和錄音區是分離的,而不是在同一位置。對超/單8而言,兩者相距18格畫面長度,16釐米則相差28格。以超8為例,每一格畫面所應相隨的聲音都被收錄在前18格畫面旁的聲軌區,而會在剪接時產生許多問題(詳見第十二章)。

  單錄系統的另一缺失是無法收錄其他的音源(例如背景聲響)。在剪接時則是難以將影像與其他音響結合。因此,即便是使用單錄系統,最好仍具有分離式的錄音設備。

  雖然面對以上這許多不便,只要沒有過多的剪輯與複雜的音響處理,單錄系統仍是相當實際的製片方式。並且,若是將聲音轉錄為雙錄系統,則可避免許多剪接時的困難。同時,影像和聲音均可轉錄為錄影帶。

  許多超8的放映機提供一種以上的錄音頻道,使得音樂、口白與音效可錄製於單一聲軌上。因此,放映機在製片的過程中可說扮演著聲音整合的角色。

雙錄系統

  某些超/單8和大部分的16與與35釐米製片是使用分離式的錄音設備,稱之為雙錄系統。使用該系統會需要更多的器材,但在製片的過程中卻提供了更多聲音掌握上的便利。

  在手提式錄音器材問世之前,大多數有聲片是在一切可被掌握控制的影棚內攝製。棚內有所謂的「聲場」(soundstage),它必須能阻隔噪音的干擾,並且裝有收音器材。若是實景拍攝,則往往以事後配音取代同步錄音。時至今日,為要補救不良的錄音效果,或是語言不同而需另配對話時,才使用事後配音的技術。

  使用磁性錄音帶的器材在五0年代開始應用於實景拍攝。今日,配以吋磁性錄音帶的盤式錄音座普遍用於影片攝製。同時,卡式錄音座也被業餘甚至職業製片所採用。

  同步發聲的影片必定是影像和聲音完全吻合。當觀眾看到銀幕上的演員開口交談時,也會聽到其話語。另外也有只配上旁白及背景音樂的影片,稱為非同步發聲,可用任何一種錄音器材錄音,然後再轉錄至適當的材質上,進行剪輯。

  唯有專門為同步收錄音所設計的錄音機與攝影機才能使影像與聲音精準切合。因為,即使是高性能的非同步器材,其速率仍存有些許誤差。一台非同步、每秒轉速24格的攝影機,可能會介於23至25格之間。如果攝影機和錄音機的轉速存有誤差,即使放映機與放音機是同時啟動,也無法使聲音和影像完全同步。

  因為單錄系統是將影像與聲音拍攝收錄於同一材質上,反倒容易做到同步的效果。而雙錄系統則需使用某些技術以保持音影同步。一個方法便是石英同步(crystalsync),利用石英震盪以精準地控制攝影機與錄音機的速率。另有一花費較低的老式方法,乃是用一電線聯結攝影機和錄音機,稱為線控同步(cablesync)。

  雙錄系統仍有足以傲視單錄系統的優點。首先,它的收錄音器材性能要優於單錄系統那一體成形的攝影機。因為石英同步不需要電線來聯結攝影機和麥克風,於是錄音師能有更多的自由去選擇安放麥克風的位置。而單錄系統的麥克風常是附著於攝影機上,往往會距離音源過遠,致使聲音不夠清晰。

雙錄系統的剪接

  對於剪接者而言,雙錄系統也提供不少便利。不僅聲音和畫面可分別獨立剪接,同時也擴展了影片創作的可能。

  在進行剪接之前,必須將收錄完成的聲音轉錄至剪接聲帶上。此種聲帶有完全等同於超8、16以及35釐米的規格,呈棕或黑色,如同舊式的錄音帶附有磁性氧化物。剪接時則是將聲片與影片音畫相合,同置於剪接台上。聲帶的品質非常穩定,並且不會因剪接的工作而受損。當然,必要時仍可製作一個備份。

  進行剪接時,音畫對位是享有充分自由的。許多以雙錄系統拍攝的影片在剪接時會結合數條聲軌,於是得加入音樂、旁白和音效。以上這些聲軌可在影片的剪接完成後進行,也可運用多軌剪接機同時處理二或三道聲軌,於是剪接師可視這些聲軌為剪接之必須。

  當剪接完成後則進行混音,也就是將所有聲軌混為一道。有些剪接師使用吋的錄音帶配合影片進行工作。部分機種可在此種錄音帶上錄製多軌聲音,而以非混音的狀況播放。

影片與聲軌

  以單錄系統攝製的影片通常是直接放映而不再印製放映拷貝。這些影片需用有聲放映機放映,以便處理位於影片邊緣的磁性聲軌。此機種充斥於超/單8的放映系統而非16釐米。

  使用分離聲軌的影片必須將聲音和畫面同步放映。於是有所謂的雙系統放映機,可將影片和聲片置於放映機身的兩側。或者,運用影棚內的器材將放映機和放音機同步鎖定。雙系統放映機能提供完美的音質,但十分笨重而不方便。因此,最好的辦法是製作一附有聲軌的拷貝。

  製作放映拷貝具有無可取代的優點。因為放映機必會使影片受損,所以必須保護原底,防止任何令人痛心的損傷或刮痕。若是預期影片將會做無數次的放映或郵寄至許多地方,那麼最好另印拷貝以求保險。同時,在沖印拷貝的過程中,沖印廠可以再調整影片的光度與彩度,而使單一甚或一組畫面獲至統一的調子。

  超/單8和16釐米的拷貝可製作磁性聲軌於其上,而類似於單錄系統所使用的在邊緣塗磁的影片。通常,16與35釐米均使用光學聲軌optical sound track。那是在影片邊緣印有波形紋路,在放映時由放映機內的感光片接收後再還原為聲音。磁性聲帶具有較好的音質,卻因為缺乏相匹配的放映機種,而鮮少用於16釐米影片。在拷貝需求量多的情況之下,光學聲軌較廉價,但音質較差且不忠於原音。

錄影帶與影片

  傳統上由影片製作者所壟斷的製片領域,正迅速地被錄影帶製作者所取代。在電影製作的範疇內,錄影帶的技術扮演著日趨重要的角色,甚至取而代之。不同於影片攝影機的顯像原理,電子攝影機是將影像轉換為電子訊號,儲存在一個類似於錄音帶的材質上。

  電子攝影機使用錄影機(VTR)記錄與播映影像,不需經過沖印的階段,而可做現場立即播出。當電子訊號由攝影機輸入錄影機,或錄影機彼此轉錄時,可以做許多變化,好比變換顏色、調整反差,或是結合數個不同的影像,改變畫面大小、比例,以及使用不同的速度播放。電視觀眾應是相當熟悉那些令人眼花撩亂的電腦特效。

  在某些方面(例如電視新聞),錄影帶(或說ENG)已全面取代影片了。它可以應付突發事件,拍攝後立即在電視上播映,必要時還可經由衛星傳送。同樣地,需要多台攝影機拍攝的事件或表演,錄影帶也會是首選。

  價格低廉並可重複使用是錄影帶的另一優勢。如同影片,錄影帶也有數種不同的規格:1/2吋、3/4吋、1吋和2吋帶,而其中影像品質也各有差異。若是和影片做一對比,那麼家用的慢速吋帶好比是8釐米,3/4吋類似於16釐米,而高速1/2吋、1吋以及2吋帶則近似於35釐米。在費用上,每一分鐘的3/4吋影帶只需16釐米影片的一成。

  在結合電腦之後,錄影帶攝製技術更是有日新月異的進展。1975年尚且只能在影棚內進行攝製作業,到1982年則有了攝錄一體的手提式機種。高品質的攝錄器材價格日趨低廉,使用也更方便。電腦剪接、高感度攝影機、可錄製影像的硬碟和大銀幕播映器材共同改變了錄影帶的攝製。

  錄影帶的攝製技術同時也對製作影片產生助益。有許多攝影機配備有錄影器材,於是在拍攝進行時,錄影帶同步錄下影像,工作人員得立即加以檢視拍攝結果。這不僅省時更可以讓工作者準確的進行拍攝工作。將影片轉錄為錄影帶以進行剪接更是省時省事的作法,特別是針對8釐米影片而言。導演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曾表示這種剪接方式對影片《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產生無比的助益,因為他可以預先檢視淡出、淡入、溶接和疊印的影像效果。若是以工作拷貝進行剪接,這些效果只能預先設定,而唯有在沖印廠將原底依照剪接後的工作拷貝沖印完成後,才能得知其結果。

  目前,因為影片的優越畫質與呈色,所以仍是許多影像成品(電視與錄影帶)的原始材質。電視電影與廣告就是使用35釐米影片攝製。

  和影片相較,錄影帶也有其缺點。在強烈的陽光之下錄影帶往往無法完美呈現特別明亮的地方,因此必須使用影片進行拍攝。同時,許多影像工作者喜歡影片的質感而排斥錄影帶那冷硬的畫質。

  除了科技方面的考慮外,人文及美學方面的成見也造成錄影帶與影片的分野。人們以不同的美學觀念面對電視節目和戲院中所放映的各種影片,不論是劇情片、紀錄片或其它。在未來,大銀幕的錄影帶播映器也許可幫助錄影帶在戲院中放映,而目前則無法達到影片影像的精緻與呈色。一旦錄影帶具備如同影片般的畫質,勢必會降低電影院發行上映影片的重要性。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