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懂黃曆(POD版)》精彩內容
第一章認識干支與五行 一、干支: 就是「天干」與「地支」。取義於樹木的幹枝,干者,幹也;支者,枝也。 1.十天干 所謂「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順序的排列符號,這十個符號意涵天地之間的順序。「天干」因為有十個,所以又稱為「十天干」,古時藉「十天干」來記載日子,後來演變成某些事物的先後次序,諸如:班級的甲班、乙班、丙班、丁班……,學業成績的甲、乙、丙、丁……,身體檢查體位的甲等、乙等、丙等、丁等……,這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於就是阿拉伯數字的1、2、3、4、5、6、7、8、9、10,或是英文字母的A、B、C、D、E、F、G、H、I、J。 2.十二地支 所謂「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順序的排列符號,這十二個符號也意涵天地之間的順序。「地支」因為有十二個,所以又稱為「十二地支」,古時藉「十二地支」來記載月份,目前除了曆書之外,一般很少用到。 3.六十甲子 後來古人發現,單單用十天干來記日,十二地支來記月,非但不夠用,而且容易混淆,於是把十天干跟十二地支加以排列組合。即用天干的「甲」配地支的「子」,成為「甲子」;用天干的「乙」配地支的「丑」,成為「乙丑」;用天干的「丙」配地支的「寅」,成為「丙寅」,依此類推,最後得到了下面六十個順序符號,依序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這六十個符號從甲子依序到癸亥,周而復始,即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計算時間歲月。通常稱一甲子為六十年,亦源自於此。 4.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時干支 在《黃曆》裡面,年、月、日、時等各種不同的時間,全都用六十甲子干支來表示。根據《紀元通譜》的記載,黃帝於紀元前二六九八年(即黃帝元年)建國,與作亂的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仍舊平不了亂,於是黃帝齋戒祀天,天乃降干支,黃帝用十干圓布象天形,十二支方布象地形,斬殺蚩尤,諸候尊為天子。黃帝以風后為相,以力牧為將,並在紀元前二六九六年(即黃帝三年)命大撓作甲子,容成造曆。從上可知,紀元前二六九六年年干支為甲子,每六十年一輪,周而復始。一九八四年(民國七十三年)是第七十九輪的甲子年,依六十甲子順序排列下來,二叁叁一年(民國九十年)當然是辛巳年,因此在九十年《黃曆》的封面,都會發現「歲次辛巳」的字樣。年干支六十年循環一次,月干支六十個月循環一次,五年一輪。月干支出現在《黃曆》每月份的第一行,以民國九十年的《黃曆》為例,在「九十年國曆一月」的下面,就會發現「為己丑月」的字樣,那是延續「八十九年國曆十二月」的「為戊子月」而來的。當然「九十年國曆二月」就是「庚寅月」。月干支六十個月循環一次,日干支六十天循環一次。以民國九十年的《黃曆》為例,國曆一月一日(即農曆十二月七日)為「甲子日」,那是延續八十九年國曆十二月三十一日(即農曆十二月六日)的「癸亥日」而來的。甲子日之後為乙丑日,因此九十年國曆一月二日就是乙丑日,依此順序類推,六十天一輪,周而復始。日干支六十天循環一次,時干支六十時辰循環一次。一天有十二個時辰,因此時干支六十時辰循環一次,也就是五天一輪。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每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從晚上十一點開始,每兩個小時換一個時辰。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是子時;凌晨一點到三點是丑時;凌晨三點到五點是寅時;早上五點到七點是卯時;上午七點到九點是辰時;上午九點到十一點是巳時;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是午時;下午一點到三點是未時;下午三點到五點是申時;下午五點到七點是酉時;晚上七點到九點是戌時;晚上九點到十一點是亥時。 二、五行 1.何謂五行 陰陽家所謂「五行」,是指火、水、金、木、土,而這裡所指的火,並非燒起來的火;這裡的水,也不是一般所喝的水;金,不是金子的金;木,不是木頭的木;土,更不是泥土的土。五行所指的火、水、金、木、土,代表宇宙萬物五種變化的動態或現象。火最能象徵物體向上的趨向,因此火代表上升的現象。水最能象徵物體向下的趨向,因此水代表下降的現象。金最能象徵物體向中心凝𣺿之趨向,因此金代表向中心凝𣺿之現象。木最能象徵物體向四方放射之趨向,因此木代表向四方放射之現象。土最能象徵物體向左右移動之趨向,因此土代表向左右移動之現象。 2.五行與生剋:五行�K相生又相剋。 五行相生 火、土、金、水、木,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五行相剋 火、金、木、土、水,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 3.五行與四季 五行運行在宇宙之間,然而由於四季氣候的不同,使得木、火、金、水、土等五行產生旺衰的變化。總之,木旺於春,火旺於夏,金旺於秋,水旺於冬,土旺四季。《曆例》也稱:「立春木,立夏火,立秋金,立冬水,各旺七十二日,土於四立之前各旺一十八日,合之亦為七十二日,總三百六十而歲成矣!」因為春季草木茂盛,木氣最旺,所以說木旺於春;因為夏季陽光炙熱,火氣最旺,所以說火旺於夏;因為秋季草木枯黃,金氣最旺,所以說金旺於秋;因為冬季天寒地凍,水氣最旺,所以說水旺於冬;因為土氣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四節氣之前的十八天之內最旺,所以說土旺四季。 4.六十甲子納音 《黃曆》在日干支之下,都有火、水、金、木、土等五行的標示,那就是六十甲子納音,簡稱納音。納音,據說是黃帝的宰相風后所註解的。他把古樂六十音跟六十甲子相配合,按火、水、金、木、土五行之序旋相為宮。目前《黃曆》日干支之下所標示的五行,完全根據古代流傳下來的「六十甲子納音歌」,茲摘錄於下:「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傍土,任申癸酉劍鋒金。甲戌乙亥山頭火,丙子丁丑澗下水,戊寅己卯城頭土,庚辰辛巳白蠟金,壬午癸未楊柳木。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靂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長流水。甲午乙未沙中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甲辰乙巳復燈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驛土,庚戌辛亥釵釧金,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從上述歌訣中可知,甲子日與乙丑日納音為金,丙寅日與丁卯日納音為火,戊辰日與己巳日納音為木,餘類推。歌訣中海中金的「海中」,爐中火的「爐中」,大林木的「大林」,都只是形容詞而已,沒有什麼特別用意。 每年的納音(在黃曆的首頁)也是根據「六十甲子納音歌」,譬如:民國八十九年為庚辰,民國九十年為辛巳,庚辰辛巳白蠟金,因此八十九與九十年納音皆屬金,餘類推。 5.納甲 天干與易經中的八卦原本毫無關係,如今將十天干分納於八卦之中,使天干與八卦彼此融會貫通,而此法是以十天干中之甲為首,以甲統稱其他各干,故稱之為納甲。納甲之法,一向被堪輿家與卜筮家所重視。此法除了把十天干分納於八卦中之外,並跟五行、五方相配合,茲列表說明於下: 五行五方天干納於八卦之中 木東 乾納甲------坤納乙 火南----艮 納丙--兌納丁 土中----坎 納戊--離納己 金西----震 納庚--巽納辛 水北 乾納壬------坤納癸
[ 返回上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