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如何教出資優兒》精彩內容

第一章 遠大期望,在嬰兒期奠基

  如果你的孩子比其他同齡的孩子更早學會走路、說話、自己吃飯,或表現運動技能,這個孩子可能具有資優的潛力。

  如果我們在小孩一出生時就立刻能知道,他在數年後會不會是資優兒,那麼我們的工作就會容易一點。我們能夠在報上刊登出生的宣告,列出所謂的重要數字:八磅四盎司、早上六點五十五分、二十一又二分之一英寸,卻無法列出智商到底有多少。

  嬰兒出生後,如果對他的潛能有一個好的而且可靠的數字來表示,這可能是很有價值的,不過,就是沒有。有些小兒科醫生會利用阿帕卡博士(Dr. Virginia Apgar)所劃分的量表來記錄新生兒一般的活力狀況:皮膚顏色、肌肉的健康狀態、靈敏度及反應情況,這些數字在出生時,可能有助於診斷,不過並不被視為地位的象徵(比如我的孩子是九阿帕卡,你的是八,可是她的是六)。

  當然,孩子的智力無法精確的衡量出來。我們能夠做的,只是從學校中、高年級一組又一組的智力測驗、成就測驗以及許多其他的測驗中,得到一些有限的東西。這點,我們將在其他的篇章中討論。你可以給很小的孩子做智力測驗,也能用一個類似的智商分數來形容他們在比較下的智力發展。可是你無法用一個嬰孩的測驗數字來預測他到十歲時的智商。研究資料中很少發現其間有可靠的相關性。不過有些研究則顯示,一個四歲孩子的測驗資料與他七歲時的測驗結果有其一致的地方。由於智力測驗中有太多語文技巧測驗,這使得在預測嬰兒智力時,很難有可靠的結果。

  這是否表示,在孩子入學被篩選之前,沒有人知道誰是資優的嗎?

  不是的。差不多每一位資優兒童的教育工作者,都認同一種傳統的說法,那就是,父母是資優最可靠的觀察家和確認者。例如密西根一所大學的研究報告(刊登在《學園心理》(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第八冊一百四十至一百四十二頁),是跟蹤記錄一群在幼兒時期參加過智力測驗的小孩。當他們較年長時,其中十九位小朋友的智商達到一百三十五或更高。而他們在幼兒時的測驗中,卻沒有一位被認為是天賦異稟的,而其中有十六位父母,基於在家中對孩子的觀察,確認他們的孩子是資優的。

  有一份由SENG(Supporting Emotional Needs of Gifted [Wright State University, Daytan, Ohio])於一九八三年指導,稱為「資優嬰兒」的研究報告中,調查了一千位正式被確認(即測驗過的)為資優兒童的父母們。當被問到他們是在什麼時候「第一次懷疑」孩子可能是資優時,有百分之八十三的家長說,是在進幼稚園之前;甚至有百分之二十二的家長是在孩子一歲之前就很正確的猜測到了。

  有一位父親,多年來曾經參加過許許多多新生兒的宗教儀式,而當他自己的孩子出生後,他說他非常驚訝他的孩子會有那麼冷靜、專注的凝視,這是在其他孩子身上從來沒有見過的。

  一個資優兒童的老師告訴我們,她有許多可信度相當高的早期指標,如刺激所產生的敏感度與好奇心;睡眠較少的孩子其功能運作能力;吸取資訊、了解周遭環境和一種混合探測力與幽默感的測試。

兩個資優兒童的例子

  雖然沒有一種測驗能正確地預測嬰兒天賦的才能,但有些研究對於較大的資優兒童則能正式地確認,而且非常注意他們的行為方式及背景。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布朗(Janet Brown)所做的研究。這份研究分成兩部分,分別刊登在第十號(一九六四年)及第十六號(一九七年)《美瑞帕瑪季刊》(MerrillPalmer Quarterly)上。後被羅格醫學院(Rutgers Medical School)路易士(Michael Lewis)和麥克森(Linda Michaelson)節錄刊登在一九八六年的《資優兒童心理》(The Psychology of Gifted Children, 1986)中。布朗對一組新生兒的行為做了非常徹底的記載,他追蹤這些小孩直到中年級,確定了其中一個女孩有很高的才華,再將她在嬰兒期的行為與其他的孩子做比較。

  這個女孩名叫費力西亞。以一個八歲的孩子,她對布朗表現出來的「不只是高智力,還有非凡的藝術才能。」嬰兒時期的她看來年紀較大,對外界刺激也很有反應,感覺靈敏,而且總是能控制周圍的情況。比如在哭的時候,若有視覺刺激的話,她會停止哭泣;在煩躁時,如果聽到人聲,不需要抱她或摟她搖她,她便會安靜下來。她抗拒被移動,而且也不喜歡被撫抱。

  費力西亞是其中唯一會模仿別人面部表情的新生兒,也是唯一能對固定的視覺刺激凝視的,這對兩、三週大的嬰兒而言十分的不尋常。醫院裡的人很快就注意到她「富表情的臉部和睜大眼的凝視」,而給她取了個綽號,叫做「有個性的孩子」。

  這種獨立性奠定她日後藝術創作的才華,也可說她專注的視覺是高智力的一種表徵。總之,費力西亞在出生時,已如鶴立雞群般的突出了。在醫院育嬰室的工作人員,都能指認而且描述她許多與眾不同的特質。

  費力西亞的某些特質,使我們想起大衛,他是接受我們面談中的某個人所提到的資優兒童。在他出生之前,大衛的母親就在懷疑,欲接受撫抱的現象,對新生兒來說,到底是與生俱來的,或是文化使然。是不是所有的嬰兒,都會像尿布廣告中的嬰兒一樣咕咕作響?她認為父母決定很忠實的聆聽孩子的各種暗示,並不是去預測孩子的需要,因為「如果嬰兒被人過於像嬰兒般對待,那麼,他們為什麼還要去思考、行動或做許多事呢?」

  當大衛還非常小的時候,他的母親會把他放在起居室的地板上,退後一步來觀察他。他很快就開始活動:他到處亂碰亂撞,用肚子在地板上快速移動,像魚在水中一樣。我發現他拿著一樣東西會仔細摸索,在他的小手上翻來翻去,全神貫注的檢視著。當他五個月大時,他的注意力只短暫的停留在幾件簡單的東西上,久而久之,他會注意一、兩個小時之久。對於新的東西,他像永遠不會厭倦似的,把那些東西移來移去,每當他移動到房間的另一邊時,就會不時的發出高興的叫聲。

  大衛不大會發出無意義的聲音和咕咕聲。他的父母很正確地直覺到什麼是對他有用的,而且非常注意並設身處地的不去縱容他。「我從來沒看過這麼小的孩子會表現出如此獨立、冷靜和無畏」,一位合格的觀察者報告說,「一個真正平靜的孩子……他的父母使他能夠如此做的……這樣的一個探險者。」

  父母的仔細觀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大衛需要多一點的撫愛,他的母親和父親都會立即察覺到。一個正常的孩子通常會以肌肉狀態和肢體語言來讓你知道他被抱得不舒服;當他不想被抱著時,會變得像果凍一樣滑溜,而當他想被抱著時,又很難把他放下來。

  事實上,遠在孩子可以用語言告訴你怎麼回事之前,他已經有各種語言標誌和象徵可以用來表達他的期望。嬰兒慣於使用他們非語言性、豐富又能表達細微差異的字彙,敏感的父母能立即體會、了解而且回應。

  最近有一本索曼(Evelyn Thoman)所寫《誕生之舞》(Born Dancing)一書中,形容這種方式的溝通,孩子會以此「良好配合」引導父母說出來。這本書的標題,即暗示著一種交流的方式--目光的接觸、身體的移動,以及嬰兒、母親與生俱來的相互溝通。在這複雜的兩人舞步中,每一方都會持續不斷的給另一方回應。敏感的舞伴總是能體認對方微妙的信號和改變。

  父母與孩子配合的越好,舞步越親近,感覺越敏銳,就越有機會早些體認嬰兒天賦才華的第一個訊號。一旦被確認後,就能誘發孩子潛在的異稟。

天賦的早期訊號

  最早對資優兒童的研究,是在半世紀之前,它告訴我們,提早發展技能,事實上是一種肯定的指標。如果你的孩子比其他同齡的孩子更早學會走路、說話、自己吃飯或表現運動技能等,這個孩子可能具有資優的潛力。

  在此,要先強調兩個基本觀點:第一,所有這類早期訊號都可能是肯定的指標,但無法正確地預測或保證日後一定會有天賦。第二,沒有這類指標也並不表示這個孩子不是資優的。這論點聽起來好像我們在閃爍其詞,不過請記住,我們並沒有一個絕對可靠的方法來衡量天賦,我們只能描述它所顯示的現象。

  除了運動技能外,用來觀察相關特質的另一個範圍是:孩子知道更多的字彙,有較敏銳的注意力,能說較長及較複雜的句子,對書本和圖片能表現較快的學習能力和興趣。一些資優兒的家長們後來告訴我們,資優兒童能坐得比其他孩子更久,比較有耐心看書,且讀得較多,對同一本書也看較多次。

  一般來說,資優兒童傾向於能找出較多的方式來使用玩具和工具;能譯解密碼、發明新的遊戲活動;且富創造性的想像力;比同年紀的孩子表現出相對的成熟。

  此外,布拉克森(Rita Haynes Blocksom),一位學校體制內的諮商員,他所形容的早期訊號還有:良好的記憶、嘗試錯誤方法來解答問題、自得其樂、能找出怪異不協調之處。

  請記住一點,嬰兒並不像工廠出來的冷凍蔬菜一樣,每一包都印著商品條碼,他們的身上並沒有印出智商的數字。沒有人能告訴你,你現在三個月大的孩子,將來會比別的小孩有更多或更少的天賦。我們曾經與數百名被確認是資優兒童的家長們談過,其中許多人告訴我們,在產房時他們就有的預感。我們沒辦法證明他們預感的錯誤,但是,我們並沒有問過非資優兒的父母,他們在什麼時候第一次想到他們的孩子並不是天賦異稟的。

  雖然曾有過許多的嘗試,不過,想在孩子兩歲前預測天賦,據我們所知,還沒有任何資料能支持這種能力。然而,有一些使人驚異的研究可做為指標--仔細的觀察便是最可靠的試金石。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和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由伯恩斯坦(Marc Bornstein)及羅斯(Susan Rose)所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五日)上的獨立研究顯示,在最初六個月的仔細觀察與四歲到六歲時的高智商值之間,有密切的相關性。這種高智商和視覺觀察指標,表現在百分之二十四到三十六的事情上--當然,這並不是靠實驗而產生的結果,而是在有記錄的資料中,一個仍可爭議的相關數據。

  對羅斯和伯恩斯坦而言,當嬰兒眼睛開始轉動,尋找新刺激的過程中,可能是我們對智力活動顯現的第一個相關現象。伯恩斯坦在《科學》雜誌上說:「很明顯的,我們認為,這是進了資訊的過程,進入掌握有機體如何處理細節的過程。處理新的問題就是生活。」

  關於早期的視覺觀察和日後對天賦的確認之間,有更進一步的證明,其細節登載在《資優兒童心理》中,由羅格醫學院兒童發展部門(Rutgers Medical School's Child Development)的路易士教授和助理教授麥克森所撰寫。他們引用一九八一年,確斯—威斯頓利舍夫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法根(J. F. Fagan)和馬克葛瑞(S. K. McGrath)的報告,「早期注意的程度其實是對於日後狀況的認知能力,是一種比標準智商測驗更好的預測器。」但只有一種指標太草率,新生嬰兒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新的視覺刺激上--換句話說,對一張圖片乏味之後,他就會轉而注視新的一張。這種行為的一部分是認識一張以前看過的圖片,並將其保存在記憶中。

  可是那一個是馬,那一個是馬車呢?是不是視覺觀察只是必然的內在因素中,第一個可見的指標?或者天賦只是在做視覺觀察時,首先顯現出來的資料過程中的大部分?

  路易士和麥克森的結論是:「事實可能是,在嬰兒期只有天賦的潛能,而這還需要處於較佳的環境才能發展。對照殘障的情況,天賦可能在早期的生活中並不存在,只有當它是嬰兒的遺傳基因及與生長環境互動時,才會顯示出來。」

  許多專家相信天賦要在遺傳稟賦、環境、培養的品質等良好的配合下才能發展。自我的概念,情緒的調整,家庭、老師和朋友的鼓勵,以及孩子周圍環境的刺激,這些都是邁向成熟路途上「良好配合」的部分。

在嬰兒期奠定基礎

  在受孕之前,母親的健康和父親的生理條件,都會影響孩子將來的智力,就如同感情狀況會影響到胎兒的生長一樣。

  克里芙蘭州大學(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的海莉博士(Jane Healy, Ph. D.)在《你孩子的成長心智》(Your Child's Growing Mind)中說明:「成長的頭腦深受結構、化學及荷爾蒙的影響。例如,有些研究者相信某種學業上的能力,如閱讀或算術,可能是懷孕期間被某種奧妙的荷爾蒙所影響。」

  她說:害怕、生氣、壓力和焦慮都會在母體內引發某種化學反應。由於母親的血液是嬰兒養分的來源,因此胎兒的頭腦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在《未出生嬰兒的奧妙生命》(The Secret Life of the Unborn Child)中,維爾尼(T. Verny)引用的證明顯示,懷孕期間過度的情感壓力,可能會造成好動及易怒過敏的嬰兒,雖然這些不致影響智力上的潛能,但是它可能使得新生嬰兒較難照顧,而且,由此阻礙了親子關係,也會影響早期的發展。

  有些人覺得演奏音樂、閱讀等活動,可能有助於在子宮內嬰兒的發展。好像未出生的嬰兒就有能力接收聲音。有些母親則注意到,在懷孕後期的嬰兒會因大聲吵雜而受到驚嚇。

  在第二輯《成長的資優兒童》(Growing up Gifted)中,克拉克(Barbara Clark)引述維爾尼的幾個研究計畫中所指出的,胎兒在四或五個月大時,就會對聲音或旋律有所反應。克拉克引述:「維瓦第和莫札特使嬰兒放鬆」「貝多芬和布拉姆斯則會刺激嬰兒緊張」。在後來的報告中,又說明胎兒從六個月起,就能聽得很清楚,而且可能會隨著母親說話的節奏而移動。

  北卡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德卡司帕博士(Dr. Anthony De Casper)的結論是,出生三天的嬰兒就能表現出對於母親聲音的偏好,而且對於出生前六個星期每天唸給他們聽的同樣故事也較不熟悉的故事來得喜歡。

  這種對孕婦演奏音樂的活動,最主要的好處在於它能給予將成為母親的女人一段平靜的時光,使產後的母子仍能分享這種紓解。

  出生經驗的本身,便是孩子發展環境中的一個主要因素。正常自然的生產有助於生出敏捷的嬰兒,以及親子間正面的連繫經驗。

  在嬰兒清醒時刻,有百分之十的時間,他會表現出對別人臉孔的興趣而且把頭轉向發出聲音的地方。克勞斯(Klaus)和肯奈爾(Kennell)在《親子連繫》(ParentInfant Bonding)中指出,這種安靜的清醒狀況,可以用來形容剛出生一小時內的四十五分鐘的狀態。在這一點上,嬰兒能看、能聽,而且把頭轉向發出聲音的方向。然後這位疲倦的小旅行者,便會沉沉入睡數小時。這種「安靜的

清醒」的階段,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星期中占了百分之十的時間,所以,如果剛出生時你沒注意到這一點,也不用擔心。

  新生嬰兒眼睛的焦點最多只有十到十二英寸遠,許多人相信這是與母親眼光接觸的最佳距離。

  餵母乳有助於一個好的開始。不只是因為這能加強母子間的連繫,同時也能促進孩子的健康。麻州紐頓市父母教育中心(Center for Parent Education in Newton, Ma.)的創辦和指導人懷特博士(Dr. Burton White),也是《生命的第一個三年》(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Life)的作者,特別強調餵母乳對於減少復發性耳炎的比率或中耳的感染有很大的幫助,這些疾病與暫時性的失聰有關係,並可能嚴重地阻礙孩子的學習能力。

  所有這些因素都可以有助於孩子潛能的樂觀發展。正常健康的懷孕能幫助健康頭腦的成長。良好的出生經驗,餵食母乳,連繫的時間,都能促進親子間的溝通。然而,若相信其中任何一種影響是決定性的,那便否定了人類頭腦無比的複雜性。海莉注意到,新生兒的頭腦「對於經驗有非常好的適應力」,而且「出生後可以改善許多問題」。一位兼具小兒科醫生和暢銷書作者的布拉色東醫生(Dr. T. Berry Brazelton),在《家庭形成》(On Becoming a Family)中強調,好的父母本質不是存在一個人為自己孩子所做的特別事情上,而是在建立親子之間一種密切的相互回饋上。嬰兒天生的特質,在這種交流中也將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為了培養天賦才能,父母首先要認識新生嬰兒奇妙的複雜性,相信孩子的高度潛能,並且將孩子視為有價值的、有發展的人來對待,這都有助於孩子發展堅強的自我進取精神。

  在《最佳的學習》(Optimizing Learning)中,加州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的克拉克(Barbara Clark)特別提到:

  從出生的剎那間起,每一個嬰兒在頭腦中就已經具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可以運用來學習、儲存記憶、解決問題、從事理性和抽象思考、熟練運動神經的牽制、表達情感,以及產生直覺和創造的成果……簡言之,這些都是智力的運用。一般相信,大部分的人,只利用了廣大潛能的一小部分,在生命中,失去的潛能遠較被實現的要多。

  我們相信,父母在幫助孩子實現廣大的潛能上,能使其有所不同。

塑造嬰兒的自我形象

  直到六年代初期,人們仍認為新生嬰兒的心智是相當簡單的。然而至今天,我們知道,其實它是非常複雜又不可思議的。

  是什麼造成觀點上的改變?嬰兒會不會在某一代變得更聰明?或者這方面的研究者會不會變得更有洞察力?

  答案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研究者能告訴我們越多有關嬰兒頭腦的作用和能力,我們對於為人父母之職才越能勝任。

  邁向對新生兒行為了解的一個革命性步驟,事實上是各自獨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在波士頓,兒童心理學家沃爾夫博士(Dr. Peter Wolf),曾將新生兒在家中的行為細節拍攝下來。另外,在荷蘭格羅尼津的普瑞奇多博士(Dr. Heinz Prechtl),也觀察並記錄荷蘭新生兒的呼吸、腦波和心跳的資料。

  分析他們兩位所收集來的大量資料,沃爾夫和普瑞奇多發現,那些看來隨意做出來的活動,事實上是可以用來將新生兒的意識狀態分成六種模式:

  安靜的清醒:眼睛睜開而且精神奕奕,肢體活動停止。在這個階段,嬰兒的眼睛能隨著移動的物品而轉動,而且能夠在兩種形狀中做選擇,有些嬰兒甚至還能模仿誇張的臉部表情。在正常生產過程後第一個小時內的四十五分鐘,以及生命開始第一天中清醒時刻的百分之十,是這種模式。

  不穩定的清醒:眼睛和四肢不停的動,而且發出些微聲音。此情況在餵食前和嬰兒煩躁不安時會發生。每一、兩分鐘,嬰兒就會移動手臂、腿、身體或臉;在母體的子宮內,也有這種類似的動作。

  啼哭:臉孔扭曲、發紅;手臂和腿亂動;眼睛可能睜開或緊閉。

  半睡眠:介於清醒和睡眠之間。眼睛呆滯無光,通常目光不集中、眼皮下垂。此時,嬰兒可能仍會繼續隨意移動。

  不論白天或夜晚,新生嬰兒大約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在睡覺。其睡眠狀態通常有兩種,在這兩種狀態之間約有三十分鐘的時間是清醒的。

  不穩定的睡眠:眼皮閉合但有時會閃動;在「眼睛快速轉動」的睡眠期中,眼珠可能會在眼皮下轉動。偶而會有動作;不規則的呼吸比在沉睡時稍微快一點。有時會有擠眉弄眼,咀嚼或吸吮的動作。

  穩定的睡眠:深沉的睡眠,對周遭事物很少有反應。這正是修剪嬰兒指甲和整理打掃嬰兒房的好時間。因為,幾乎沒有什麼事物會吵醒他。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裡,從對新生兒的詳細觀察中,我們能夠收集到一些非常有力的證據,來說明我們能夠在家裡為小寶貝的未來做些準備。

  英國人類學者及多產作家蒙塔格(Ashley Montague)在《接觸》(Touching)中,力言人類的孕育是一段十八個月的過程,它的前一半是發生在子宮內的。生產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連接下一個九月的接點,可是它只是孕育的中途站而已。在靈長類動物中,只有人類會把新生兒放在安全的地方,由別人來哺乳。很令人好奇的是,也只有那些我們稱之為高度文明的人,為了自己的方便,而發明了精巧複雜的儲放嬰兒單位;而比較「不進步」的人類社會,會讓嬰兒和母親或另外一個人在一起。(同樣,這種「落後」的部落也知道不要吸大拇指,這是多麼令人感到好奇呀!)

  研究指出新生兒對四周的環境是非常敏感和有反應的。有些研究相信,環境的刺激能導致大腦中實際的細胞變化。可是海莉在《你孩子的成長心智》中強調:「對於孩子主動的興趣和智力的努力是關鍵所在。」

  在《奇妙的新生命》(The Amazing Newborn)中,費利斯和克勞斯(Phyllis and Marshall Klaus)解釋,連接視覺和聽覺中心的神經,在出生時就已經發展了。而且當嬰兒在二個星期大時,他們就能將母親的聲音和她的臉連接起來。用面具或另一個女人的聲音來取代時,他們會吃得較少,哭得較多,而且也睡得較少。

  把食物放在嬰兒的舌頭上,你會發現,嬰兒能夠分辨酸、鹹、苦、甜。他們也會顯示出較喜歡甜味。

  嬰兒同時也有很好的視覺興趣發展。給他們選擇,他們會比較喜歡看一些較複雜形式的事物(如單色上的線條,直線上的曲線,壁紙上的小格子;變化、動作和事實)。

  新生兒這種不尋常的才能,可能出現在不同的階段,有時會消失,然後再出現。這些發展的過程是依照需求,端視運用機會多少,被動性和主動性而定。當嬰兒在某一方面被推動太多,或在另一方面被剝奪了不同的知覺刺激,他們的發展可能就受了影響。沒有人知道哪一種技巧需要去加強,哪一些不需要。然而,有一點可以確知的,就是嬰兒在不同的經驗中會發覺自己的興趣和快樂。

提供溫暖和安全

  做為父母,我們可以設計出好的學習及刺激環境,在孩子肯定的感覺下來設定學習和成長的階段,使他覺得安全、可以掌握未來。「學習似乎是最有益的」,海莉在《你孩子的成長心智》中結論:「當正面的情感對頭腦中的化學分泌有幫助時,也有助於將信息傳達到神經鍵。」

  這種環境的重要性,在蒙塔格「外在的孕育」的內容中已揭示清楚。後半段的九個月,是發生在他所稱「看得見的子宮」中。為了孩子的所需,我們會回應他的哭泣,這是他與世界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方式。孩子需要我們正面的回應;他需要知道他不是孤立的,而且可以依賴我們來供養他。

  我們本能地藉著搖晃嬰兒來安撫他,這並不是意外的;而是模仿在子宮中,他所知道的動作。「搖晃使嬰兒恢復信心」,蒙塔格在《接觸》中,如此提醒我們。在母親的子宮內,嬰兒是隨著母體的正常動作而自然的搖晃。對嬰兒來說,舒適的感覺大部分是由他的皮膚所接收到的信號而產生。而最大的舒適就是在母親手臂中的撫慰,或者輕拍、支撐他的背部。

  蒙塔格繼續道,「母親在與孩子相互適應的過程中,母親會以合節奏的動作來回應孩子的所需。她的回應將反映到孩子的知覺發展上。」

  在布拉色東最近修訂的作品《嬰兒與母親》(Infants and Mothers)的緒論中,提到:

  當我研究墨西哥南部的馬雅印第安人的早期育兒模式時,我殷切希望在我們的社會中,能至少恢復兩種我們已放棄的習俗。我期望母親能繼續多跟她們的孩子有身體上的接觸,大家庭也能對年輕的父母多忍耐。

  在生命最初的七個月裡,我們的首要目標應該是發展嬰兒健全發育所需的信任感。「給予嬰兒被愛和被關懷的感覺,以我的判斷,是使孩子生命有好的開始的最重要目的」,懷特(Burton White)在《生命的第一個三年》中如此寫到:「我不知道該再如何強調它的重要性了。」

  在研究親子關係上,密西根大學研究處在歐爾森(Sheryl Olson)的指導下,追蹤研究從六個月到六歲小孩的成長。表現出良好自我控制的六歲小孩,在他們十三個月大之前,就對母親有安全的感情。在他們二歲時,已有比較好也比較多的言語交流,而且有嚴格但不苛刻的教養。良好的自我控制能使六歲大的孩子「安靜坐著,專心,而且冷靜的解決他們彼此間的爭端」。

  這種必須的安逸不應該與「寵溺」的孩子混淆。在《今日心理》(Psychology Today)(一九八六年九月號)中,懷特和他的同事梅耶奧夫博士(Dr. Michael Meyerhoff)寫到:

  在樂觀快樂的家庭裡,父母們並不擔心孩子一歲以前,要對他的行為有實際且嚴格的規範。在孩子出生的一個月之中,父母投注大量的愛和注意,而且幾乎毫無條件的回應每一種需求。然而,大約在八個月左右開始,尤其在十五個月到二十四個月的正常「反叛」期間,當孩子的要求只是測試他們能躲過什麼時,這些父母們的反應是讓孩子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別人也有他的權利。

  信心是必須的。嬰兒受父母本身對自己信心的影響,有助於嬰兒建立安全感。「對於為人父母的安全」,比特瀚博士(Dr. Bruno Bettelheim)在《盡職的父母》(The Good Enough Parent)中寫到:

  「信心」終將成為孩子對自己安全感的來源。

  在孩子跨過每一個新的心理上和社會性的發展階段時,都需要父母了解和敏感的幫助,使他日後的人格不致於擔負心理的創傷。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的需求放在試圖塑造一個他所希望的孩子上,而是依他的時間,幫助孩子去盡量發展他所希望和能夠的興趣,而且配合他的天賦,成就他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歷程。

給孩子刺激

  為了鼓勵孩子感覺的發展,要對嬰兒微笑並和他說話,用多量的眼光接觸,對他的哭泣有反應,並模仿他的聲音和表情。要記住,孩子高度才能的表徵,是在他相當早期的年紀時,從所得到的回應和注意中就漸漸地顯露出來。

  為了視覺的刺激,製作或是買一個會移動的模型,最好是有可能替換的其他模型,常常更換,以保持他的興趣。也可在距離孩子眼睛八到十二吋的地方,放置海報或圖片,而且要放在右邊(為了有良好正常的頸部反射,這可以訓練嬰兒所謂的「防衛姿勢」)。另外在容易看得到的地方,放置一個安全不鏽鋼所做打不破的鏡子。

  母親可以透過嬰兒小床的欄杆,安置一些鮮艷的禮品包裝紙,做為很方便更換的牆壁一樣,放一個三稜鏡在窗戶邊上,這樣可以接收陽光,使其反射在牆壁上而呈現出彩虹。至於用有圖案的床單和護欄墊,大而粗的圖形固然有趣,但小一點的圖形其實更能使嬰兒的興趣持久。

  在聽覺刺激方面,音樂盒、錄音機和電唱機都很有用。可以利用各種不同的兒童錄音帶(例如艾娜珍肯[Ella Jenkins]的),以及圖書館的故事錄音帶,來輔助孩子說話和朗讀的需要。

  嬰兒的座椅要非常安全,可以讓你在屋中移動它,做家事時亦不致於碰倒他。大約在孩子三個月大時,應在他的座椅上另外安置一個拱形的裝置,這樣可以懸掛一些玩具,像世紀產品公司所製造的玩具棒就可以使用;其他公司也有這一類的產品供應。當你孩子頸部的肌肉較強硬時,放一個嬰兒鞦韆,這可以使愛鬧的小孩平靜下來。

  有明亮顏色、用手操縱的嬰兒體育用品,對於六個星期到六個月的小孩非常有用,可幫助孩子學習拿和握。一個設計良好,可以懸掛的玩具模型,能鼓勵孩子初期的握力。當孩子可以坐著時,就不需再用它了。

  記得要常常跟你的孩子講話,接觸他,撫摸他;當你給他穿衣服或洗澡時,可以一邊做動作,一邊講出身體部分的名稱。當你去購物,走路,排隊,或者遇到的任何事,都鼓勵他去摸觸,以感覺不同結構的東西。另外,也可以玩一些簡單的遊戲,例如躲貓貓和隨著兒歌打拍子。

  如同克勞斯和肯奈爾在《親子連繫》中所宣稱的,新生兒在他們出生前,就能體認他們所聽到的故事。有許多父母從第一天起就唸書給他們的孩子聽。這不會有害處的。雖然新生的嬰兒一個字都不懂,可是這種方式是一種撫慰。嬰兒會注意你話中的節奏模式。你可以吟誦兒童詩到他睡著為止。

  坊間有許多入門書籍。例如布魯那(Dick Bruna)的《B是表示熊》(B is for Bear)便是其中之一;你會在書中看到許多常見的東西。布魯那以坦率的風格,用粗體字和紅黃藍三原色來說故事。

  巴特勒(Dorotyy Butler)的《嬰兒需要書本》(Babies Need Books),可以做為討論唸書給幼兒聽是否有益的好題材,其中也建議依照每一個年齡階層來選擇合適的書本。這本書的原版及二版都已售磬;如果在圖書館裡能複印一本的話,是非常值得的。

  當然,要保持自然,不要勉強,太多的好東西,反而會令人生厭。注意孩子的反應,照他所要的多寡而定,在他們倒盡胃口之前就適可而止。

  當你的嬰兒變成活潑好動時,一定要非常注意他的安全。例如,地板上不要有會令他窒息的東西;電器插座上要有安全護套;還要記住有許多室內植物是有毒的。另外還須給他可以活動的空間。當你沒辦法注意他時,圍欄、門及安全別針有時候都可以保護他。為了使感覺和思考過程有最好的發展,最好能讓你的孩子能盡情發揮。

  在各房間中活動和觀察,對孩子完全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因為好奇是成長的關鍵所在。

  玩具種類繁多,其中不乏有一些是頗具想像力的。但家庭仍是最佳的刺激來源。有一個關於孩子的老故事:一個小孩收到一分昂貴又具教育性的玩具,但後來的兩天,他卻在玩那個包裝盒。這可以說明,玩具的種類並無一定的限制,廚房抽屜裡的一套量杯和湯匙都是很好的玩具,可以讓小孩玩上好幾個小時。可是所有玩具中最好的,還是負責又隨時同在的父母。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