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爭鋒奇術三國策(軟精裝)》序言

   自序   

〈代序〉

《三國》智謀照人心

  古往今來,書卷星河浩瀚無際,不可勝數,有的瞬間流逝,有的則長盛不衰,耀眼奪目。《三國演義》就是一顆永遠照亮人們心靈的巨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維與行為方式。

《三國》魅力無人敵

  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三國故事。作為一種珍貴的文化庫存,傳統的計策和智慧,強烈地吸引著萬千志士。

  俗語說:「男不看《三國》,女不看《紅樓》。」然而《三國》中的男人故事,足以令後世男子嘆為觀止。《三國》,凝聚著男人的智慧和剛強,也熔鑄著男人的失敗與恥辱。如何創業立身,頂天立地,《三國》提供了一個標準的參照天地。令人刮目的是,近現代諸多巾幗女子也從《三國》中汲取精華,秋瑾、趙一曼等無不在投身大業的同時,涉足《三國》奇妙、壯闊的世界,從而成為女中豪傑。

  又有俗語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以為年輕人血氣方剛,看了《水滸》會不安現狀;年長者飽經世故,看了《三國》會變得老奸巨猾。這些話雖有偏頗,但是,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三國》的非凡魅力。幾百年來,不少政治家、謀略家、軍事家、外交家,以及馳騁沙場的風雲人物,都曾熟讀《三國》。試看──

  黃摩西《小說小話》稱:明清兩代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都曾把《三國演義》作為鬥智鬥謀、攻城掠地的「玉帳唯一之祕本」。

  清人劉鑾在《五石瓠》中記載:張獻忠「日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

  張德堅《賊情匯纂》中也稱:「賊之詭計果何所依據?蓋由二三黠賊採稗官野史中軍情仿之,行之往往有效,遂室為不傳之祕訣。其裁取《三國》、《水滸》為尤多。」

  清太祖努爾哈赤青年時代便攻讀《三國演義》,這對於他創業立身、發展壯大、統一滿族,實有不可估量之功。而清朝開國奠基的皇太極,更是消古融今,學習、借鑑《三國演義》,在治亂興邦的過程中受益匪淺。《天聰朝臣工奏議》記載:皇太極對《三國演義》「觀覽默會,日知月積,身體力行,作之不止」。他還將《三國演義》頒發給統兵諸王和滿蒙大將,加以推廣,致使蒙人於信仰喇嘛外,惟尊關羽,關廟香火之盛,窮邊絕塞亦然。皇太極以三國興亡為參照,以三國人事為鑑誡,遂在東北大舞台上縱橫馳騁,際會風雲,成就了開國大業。

  清代,許多將領把《三國演義》奉為兵法寶典,精研細讀,在戰爭中廣泛地加以引用。乾隆年間,著名大將、超勇公海蘭察便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數十年隨手帶著一本「兵書」,此「兵書」即是早年努爾哈赤倡導翻譯的一本滿文《三國演義》,他自稱這是藏身數十年的枕中祕本。正是透過這本書,使他成為諳熟兵法、勇略過人的名將。

  海蘭察手下有一名將領叫額勒登保,勇有餘而謀不足,常打敗仗。海蘭察認為他「爾將才可造,須略知古兵法」。於是便將自己珍藏的《三國演義》送給額勒登保。額勒登保前後通覽、細讀了數十次,每次都根據實戰經歷,揣摩其中要義,海蘭察也無時不以自己讀《三國》、用《三國》的經驗指導他。經過反覆學習與運用,額勒登保終於成為一名通曉戰事、勇略兼備的驍將。嘉慶皇帝稱之為「運籌決策,悉中機宜,厥功最偉」。

  現代史上,透過學《三國》、用《三國》而成就事業的人物不勝枚舉,此不一一贅述。

生動實用的人生教科書

  長期以來,人們讀《三國》、評《三國》多未超出歷史考證和文學評論、欣賞的範圍。但是《三國》魅力絕不僅僅於此。

  《三國演義》最富於啟迪、運用價值的計謀,便是「詭道」。在兵書中,「詭道」是智慧的代名詞。一部《三國》,即是一部具體的兵書。羅貫中以其「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藝術之筆,在人們的心靈世界播下了智慧的種子。因而,《三國演義》被世人稱為「智謀大全」、「運用計謀的教科書」、「中國智謀文學的經典」。

  《三國演義》描述戰爭、反映戰爭,但不是千篇一律地寫雙方對陣、廝殺,而是在鬥力鬥勇中,充滿著鬥智鬥謀。古代兵法中示形、造勢、謀攻、伐交、廟算、用術、出奇、用間、詭道等思想都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三國演義》告知世人,雖然訴諸武力往往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但決不是唯一手段;相反的,能夠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盡可能不要使用武力,運用計策取勝則被視為手段之上策。對於每一次計謀從策畫到運用,《三國演義》比歷史著作《三國志》更細緻、具體、生動,更富人情味,更多人生與智慧的妙諦。所以,《三國演義》是一部生動實用的人生教科書。

  如,張飛在曹操大軍的進逼下,急中生智,將樹枝拴在馬尾,讓二十騎兵在樹林往來馳騁,衝擊塵土,以 為疑兵,竟然嚇退了身後站著幾十萬大軍的曹操。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只要有膽有識,善於用謀,有時略施小計就可取得成功;又如,在戰場上與諸葛亮難分高下的司馬懿,為了避免陷害,收斂鋒芒,以待時機,裝癡呆、裝病篤,在曹爽派人前往探聽真假時,竟能做到「湯流滿襟,乃作哽噎之聲」,又「倒在床上,聲嘶氣喘」。這種韜晦自保之計,確實令人叫絕。至於像赤壁之戰這種大場面、多層次的計謀組合,則是大計的運用,妙不可言。

  《三國演義》字裡行間,大小計謀比比皆是,層出不窮,確是古代兵家奇謀詭道的集大成者。計高一籌者,總是能使強與弱對調,利與害易位。失敗者施計得當得以扭轉乾坤,而贏家失計也可能走向頹局。《三國演義》告訴人們,處於優勢或者勝利在望時,切勿高興太早,要警惕弱方用計,反戈一擊;而處於劣勢時,只要還有可能調動敵人,改變自己的不利局面,便要不失時機地用計設謀,反敗為勝。

  智謀無處不在,機會也就無處不在。這是《三國演義》揭示的一條真理。在機會面前,如何發現,予以利用,取決於機敏、膽識和決心。沒有機會,則要設法製造機會,創造機會,挫敗敵人,保護自己。

  《三國演義》給予人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可以說,每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都能夠找到自己立身處世、搏風擊雨、應變萬千的準則。這也即是《三國演義》吸引大眾的魅力所在。

《三國》智謀精要

  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有兩個輝煌的時代──春秋戰國和三國時代。這兩個時代雖然諸侯割據,天下大亂,但是,為兵法、權謀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群雄角逐的戰爭中,必然會湧現一大批叱吒風雲、多謀善斷的謀略人才。三國時代,曹操、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陸遜、賈詡等,料事如神,隨機應變,大顯身手;各自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史蹟。他們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編織出一幅絢麗多彩的智謀畫面。

以下對《三國》計謀做一提要介紹:

■心戰為上

  《孫子兵法》中說:「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所謂「奪心」,即是從心理上戰勝對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征服西南,是在戰略上堅持攻心為上的原則。在正面交鋒中,有許多是針對對手心理特徵展開的。例如,賈詡鬥曹操、諸葛亮施空城計、闞澤對曹操的心戰、諸葛亮智算華容道等,皆屬此類。

  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謀略家們準確地抓住對方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反應,常常一擊奏效。在張繡二次追曹的故事中,描寫曹操撤軍,謀士賈詡料到曹操雖敗,但「必有勁將為後殿」,力勸張繡勿追。果然,不聽勸告的張繡大敗而歸;這時賈詡卻判斷,曹操打敗追兵後,「必輕車速回,不復為備」,力勸張繡再次追擊,結果大勝而歸。兩次追曹,一敗一勝,其中奧妙就在於賈詡掌握了曹操的心理變化。

  在雙方交手之時,既要算敵未算,又要算敵所算,算在敵先。謀略鬥爭最忌諱僵化的心理定式。一些熟讀兵書、有戰爭經驗的人,往往用一定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問題,做出決斷,結果每一著都落入對手的圈套。如曹操兵敗赤壁,潰逃華容道,接二連三被諸葛亮算計。在這裡,諸葛亮正是針對曹操熟讀兵書戰法,習慣於按照「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的兵法原則判斷對手的心理,反其道而行之,以「實則實之」使曹操上當。

  《三國演義》中,對於如何利用對手的病態心理也做了精彩的描寫。一些多謀善慮的將帥,常用懷疑的目光去看待新情況、新現象。然而,疑慮過度,就變成了狐疑,成為一種病態心理。這非但無益於對情況的判斷,反而會使自己進退兩難,被對手利用和突破。諸葛亮智設空城計,拒退司馬懿大軍,正是利用了司馬懿的疑心病。與此相反,一些將領以創造性心理用兵,一反自己的習性,用奇勝敵。例如:張飛素以飲酒誤事,名聞敵我各軍。但是他在奪取漢中的宕渠山之戰中,卻巧妙地利用自身的這個弱點,豪飲狂飲,迷惑敵人,終於大敗魏軍名將張邰。

  可見,心戰不僅需要膽識兼備,而且還要克服思維定式,創造性地設謀定計,才能出奇制勝。

■用詐與用奇

  示形用詐是我國古代軍事領域中的熱門兵法,也是古戰場上最令人眼花撩亂的智力角逐。在三國戰場,將帥們廣泛地運用這一戰術,體現了極高的謀略藝術,其中所反映的內容給予人們的啟示,超出其他一般的兵書。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虛而虛之、實而實之、用而示之不用、能而示之不能等兵法原則,在《三國演義》中都得到了藝術的體現。如趙雲設「空營計」智退曹兵、華容道上的烽煙、諸葛亮「增灶」撤軍等,情節耐人尋味,使人悟出許多兵家制勝的妙諦。「兵者,詭道也。」軍事謀略鬥爭是詭道的競逐,示形用詐正是體現了軍事鬥爭中最本質的東西。

  奇戰也是編織三國戰場上奇謀方略的基本內容。變正為奇,轉奇為正,正合奇勝,正奇之變,不可勝言。呂蒙以「白衣計」襲奪荊州、鄧艾陰平渡險、司馬懿剋日擒孟達,都是奇中之奇的上乘之作。善用兵者,無處不用正,又無處不用奇,敵人永遠無法判斷。奇正結合無固定的模式,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伐謀與伐交

  軍事一向是與政治、外交結合在一起的。「伐交」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凡戰略都包含著聯合盟友、阻止對手結盟、拆散敵人聯盟。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在戰略目標上提出了聯合抗曹的大計方針,赤壁大戰的勝利是孫、劉聯盟的成功。三國鼎足之勢形成之後,各力量之間的「伐交」活動更為頻繁。

  《孫子兵法》指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伐謀」與「伐交」相輔相成,「伐謀」的實現往往離不開「伐交」,「伐交」的成功則往往取決於「伐謀」。行之於樽俎之間,決勝於千里之外。運用靈活的「伐交」手段,可使戰爭形勢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達到「兵不鈍而利可全」的目的。例如,當曹操大軍虎視西蜀之時,諸葛亮主動將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還吳國,促使東吳出兵進攻曹魏,巧妙地解除了西蜀的危機。

  在三國分裂割據的時代,由於各政權之間的根本利益不同,同時,各力量又千方百計破壞對方的聯盟,因此,常使聯盟難以鞏固持久。要鞏固聯盟,必須要有積極靈活的外交策略。赤壁大戰之後,荊州成為孫、劉矛盾的焦點,如果不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很快就會導致聯盟的瓦解。但是,劉備又不可能輕易放棄荊州,於是,諸葛亮想出了「借」荊州的妙策,兩全其美,既占據荊州,又不與東吳翻臉,同時不給予曹操可乘之機,為劉備力量的發展壯大創造了條件。

  軍事外交總是直接服務於軍事戰略的。有時,為了創造出敵不意、攻其無備的戰機,需要透過外交手段迷惑對手。例如,為了偷襲荊州成功,陸遜給關羽修書送禮,驕縱關羽,以掩蓋東吳的軍事企圖。《三國》中有不少「伐交」的範例,從不同的角度告訴人們,兵家不僅應該通曉謀略、戰術,還要善於利用外交手段配合軍事行動,以取得戰場上的主動權。

■靈活變通

  施謀用術,貴在變通。任何軍事鬥爭,只有變通,方可出奇制勝。《三國演義》中有數百次的戰役,就戰法和戰術而言,最常用、最成功的是火攻和伏擊。據粗略統計,火攻達四十餘次,而不同類型的伏擊戰竟有八十多次,其頻繁程度令人驚嘆。

  但是,如此多的火攻戰和伏擊戰卻各具特色,不拘一格,體現了將帥們精於兵法、隨機應變的運籌藝術。官渡之戰燒糧草,赤壁之戰燒戰船,彝陵之戰火燒連營;而諸葛亮火燒藤甲軍一戰,用火藥製成「鐵炮」、「地雷」,連燒帶打,創造了火攻的新手法,令後世兵家拍案叫絕。這八十多次伏擊戰雖然都是利用有利地形,卻又方式各異,真可謂五花八門,美不勝收。

  曹操曾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故曰: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每一個指揮員,都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對策,倘若照搬兵法,機械套用,必定葬身沙場。馬謖失街亭的教訓,值得每一位指揮員引以為鑑。只有變化無窮,才能出敵意料之外,才可保全自己。諸葛亮六出祁山,六次無功而返,然而撤退方式卻無一次相同,體現了高度的軍事藝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統御之術與將性修養

  兩軍對壘,必須設計用謀;統御屬眾,同樣需要謀略智慧。人心的向背,是成功的關鍵,也是戰場上實施計謀的前提。《三國演義》中,無處不體現這一主體。統御需要手段,需要高超的謀略藝術。統御之術往往比戰場上的鬥計鬥策更為深奧、更為不易。如非具有成熟謀略修養的將帥,是不可能有效駕馭部眾的。三國時代,曹操忘短貴長、割髮自刑,以及諸葛亮信眾不欺、兩激黃忠、揮淚斬馬謖等事例,成為後世效法的典範。

  將性修養是正確用謀用法的必要素質,它具體地體現在將帥鬥智鬥法的過程之中。例如,劉備哭與曹操笑,鮮明地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將性。劉備的哭,常能打動對方,得到良好的效果。如趙雲在長阪坡浴血奮戰,救出阿斗,劉備接過此獨子時,不是驚喜交加,相反地卻故意把阿斗擲於地上,哭著說:「為汝這孺子,幾乎損我一員大將!」看到這個場面,哪個將士能不為他賣命呢!

  曹操的笑更為精彩。曹操總是在危難之際縱聲大笑,以此蔑視對手。例如,赤壁大敗之後,曹操率領殘兵敗將潰逃,途中連連被諸葛亮算計。但是,每當此時,他都放聲大笑,表現出他的頑強性格。哭與笑表現手法不一,但都能喚起部下同情,振奮將士的精神。當然,與其說這是情感的流露,不如說是權謀的玩弄,是富有韜略的將性修養。

  將性是一種綜合修養。它需要將帥心理、能力、膽識、智慧、性格等各方面比較完善的結合。像周瑜的心胸狹窄、龐統的斤斤計較、關羽的目空一切、呂布的有勇無謀、司馬懿的生性多疑等等不良素質,都可能被敵人所利用。所以,作為一名指揮員,必須時刻注重自身修養,否則,即使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同樣難逃受制於敵的命運。

《三國》與當代社會

  人們讀《三國》、評《三國》,無非是想把《三國》啟示用之於人與人、人與社會。

  當代社會中,兵戎之爭已多為經濟的爭鬥取代。「商場如戰場」,「競爭如戰爭」,企業與企業、集團與集團的競爭,是一場場不宣而戰的特殊「戰爭」,這種戰爭與軍事戰爭一樣,同樣是你死我活,如何在競爭中取得主動、有利的地位?能否借鑑《三國演義》這部形象的兵書,尋求經營管理的謀略?答案是肯定的。

  軍事與企業雖然性質不同,但兩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與規律,相互之間,可由此及彼,觸類旁通。諸如,如何用人?如何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如何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成功?都是兩者經常遇到的問題。而《三國演義》對這些問題都有解決的良方和對付的高招,隔行不隔理。大爭之世,善用《三國》者,必可脫穎而出。

  國外許多企業已在這方面大獲裨益。日本就是一個典型。

  日本有數家大企業,在訓練行政管理人員時,明確規定必須熟讀三本中國古典名著,即《孫子兵法》、《三國演義》和《西遊記》。讀《孫子兵法》,主要是汲取理論指導上的營養;讀《三國演義》,則是汲取實踐中的經驗;讀《西遊記》,要獲得大膽的幻想和獨創精神。

  尤其是二十世紀八○年代中期,大企業都把《三國演義》作為管理人員的必修科目之一。日本工業研究所牛尾治郎曾說:

  無論在國際或國內,日本企業要增強競爭能力,就得學習《三國演義》中應付錯綜複雜形勢的能力。

  日本企業界人士將《三國演義》視為書中之寶,尤其推崇其中的審時度勢、知己知彼、因勢利導、以己之長擊敵之短等謀略思想。一位大學教授曾指出:「諸葛亮的機智多謀,給日本企業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松下電器公司的烜赫成功,正是松下幸之助善於運用諸葛亮戰略眼光的結果。」由此可見,《三國演義》中的應用謀術,已在經濟領域得到廣泛的運籌。

  目前,《三國》智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偏愛,人們用它處理人際關係、開展業務、克服困難、應付戰爭等。泰國《文化藝術》雜誌在推銷《三國計謀》一書時,於廣告中寫道:

  新的經營管理人員常問:若要業務更好地開展,經理應不應該比雇員聰明?回答是:孔明比劉備聰明百倍,為何他願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為這乃是劉備治人的一個訣竅。

  確實,《三國演義》為人們展示、設計出了各方面的謀略智慧,每個人都應該從中汲取營養,將其大規模地推入自己的人生實踐中,永受其益。

  戰國君王多,三國英雄多,當代俊傑多。你能成為當代俊傑中的一員嗎?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