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日本戰國風雲錄.歸於一統:關原會戰、大阪之陣》序言

   自序   

追憶那逝水而去的錦瑟年華──我和日本戰國時代的結緣過程

記得應該是升國三的前夕,有天回到家裡,赫然發現書桌旁擺放著兩套PC-GAME:《三國志》(一代)與《信長之野望》(也是一代)。這兩套遊戲及它們的系列作(總計廿三款作品中,我只在《三國志》八代缺席,因為那時候正在數饅頭),在往後近二十年間的無數個夜晚,讓我為了完成統一大業而廢寢忘食,甚至捨不得歇手離開電腦去上課。

以今日來看,《信長之野望》對我的影響顯然勝過一切;然則最初我是先由《三國志》下手,進入戎馬征戰的世界。雖然當時我對三國也不甚了解,但憑藉幼年聽父親講古和來自黃俊雄布袋戲的印象,好歹還知曉四五十人;至於日本的戰國時代,我連信長、秀吉和家康都不認識!不難想見,這當然是文化隔閡的緣故。

升國三的暑假,同學們為了即將到來的聯考奮鬥,而我則抱著祖父留下的《三國演義》苦讀(民國十年上海進步書局出版的線裝書,對我而言是祖傳三代的傳家寶)。看線裝書相當傷視力,雖然我在一個暑假內K完了《三國演義》,卻也賠上了兩百多度的近視度數做為代價,不知情的老師們還直誇我是「好學不倦」。

在幾次統一三國後,我終於按捺不住,開始對《信長之野望》下手。如果讀者中也有這套遊戲的一代玩家,應該還有印象:在那個年代,中文化的遊戲是種奢求;而《信長之野望》的遊戲介面甚至是令我難以接受的英文。對當時沒有日文基礎、英文又破,且對那段歷史毫無概念的我來說,玩起來無比吃力,連遊戲地圖上割據的群雄名字都叫不上來,只有像英文人名般直接音譯,可是如此一來,織田信長(Oda Nobunaga)就變成「歐達.諾布那加」,武田信玄(Takeda Shingen)成了「塔克達.信衡」,德川家康(Tokugawa Ieyasu)則是「拖庫加瓦.以也雅速」。感覺上這是外星人的名字,很難聯想到睥睨一切威風無比的日本武士。

好不容易考完高中,那個暑假出了第二代的《戰國群雄傳》,這是歷代【信長】系列中,我玩最久也最有成就感的一款。不僅在無趣年代留下最美好的回憶,也讓我對那個戰亂時代充滿嚮往和著迷,更進而想了解那個時代的史事。

玩《戰國群雄傳》時,我對該時代的認識僅來自於遊戲說明書。當時國內已有鄭學稼先生的《日本史》和汪公紀先生的《日本史話》,不過這兩本書都不是剛考完高中的我能立即讀懂的。至於遊戲說明書,儘管知識欠缺,看久了也能發現錯誤,譯者並不通曉遊戲內容的背景,而這種情形在當年算是很常見的。就在這時候,遠流出版【戰國群雄】書系。第一次在書局發現《武田信玄》時,著實振奮不已--終於有一套書可以助我學習、吸收戰國知識了!

當時的我手頭拮据,買不起任何一套,只能每天放學先去書局「站崗」一小時,等到商家的霓虹燈完全亮起,飢腸轆轆的我才騎著破鐵馬回家。雖然在《戰國群雄傳》的世界已完成無數次的天下布武,不過高中時候的我,一過晚上十一點仍猶如被制約似地打開電腦,進入信長的世界,搜尋、比對傍晚在書局站崗時暗記於心的人名。對沒有日文和戰國歷史基礎知識的我來說,這種比對耗費心神且收效甚微,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才勉強「破解」其中數十位武將,並由這些武將的名字整理出一百多個漢字的日文唸法。

從無到有的過程倍感艱辛,而且依照字面的羅馬拼音,發音說不上有多標準,然結果是令人喜悅的。當我洋洋得意地拿筆記本向「戰友」炫耀,卻被他們提出的問題考倒:為什麼武田信玄的「信」和織田信長的「信」讀音不相同?音讀和訓讀的差別是當時的我無法解釋的,但這卻堅定了我的決心:學習日文和研究日本史。我希望能以日文為媒介接觸戰國書籍資料,進而對日本史有全面了解。這個心願是我近二十年來的努力目標,儘管無助於即將面臨的大學聯考,而且以當時和今日的標準來看,這個志向都是冷門中的冷門,但我還是一頭栽了進去。

感覺上戰國才是我高中時的主修,聯考反而變成副修。也因為這樣,聯考只矇到一間吊車尾的學校。整個大學時代,我依舊沈浸在【信長】的世界中,由於《戰國群雄傳》玩太久,使得接著的《武將風雲錄》只輕輕碰觸就跳到五代的《霸王傳》(當然也就沒能統一)。《霸王傳》是我輝煌戰史的絕響,之後的系列作再也沒有「正常」的統一(而是靠修改程式幫忙)。我無往不利的武田騎兵在六代《天翔記》踢到大鐵板,怎麼打怎麼被滅。一開始我還以為程式出了bug,擔心玩家太強而讓其自滅,可是親眼目睹大學戰友一個晚上就以北海道的「酋長」統一日本後,我受到的衝擊之大,無以言說。

上大學後,我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除了在信長的世界征戰外,多半用在閱讀日本史上(當然在日本「天下布武」之餘,也得回來中國扮演董卓的角色)。這是一條寂寞崎嶇的道路。當室友和好友們在社團探究人生的意義,或是花前月下兩小無猜時,我通常在書桌旁和信長「論戰」;或者躲在圖書館一隅,貪婪啃噬著自成一格的新天地,將找到的資料毫不吝惜一頁一頁印下來;也或許是在書局站累了席地而坐,坐下去才發現外面下著雨,而地上溼漉漉的。

或許因為我經常處在「暗夜行路」的狀態,戰友們只能和我分享戰果,而無法一同探究那個有趣卻陌生的世界,因此我很習慣獨自尋找問題,進一步思索、解答,而且樂此不疲。我在撰寫本書時,除了參考中日文書籍及網站之外,更有不少自問自答的部份,希望能把一些問題談得更深入些,而這正是我在苦悶年代裡練就的習性。

如果人生只有五十年,那我已經混了一半以上;而對日本史的投入,又佔了此中過半。在這十餘年間,我曾經「改變」許多:戒掉不自覺猶如反射動作般的習慣;放棄了原以為已經和生命離不開的興趣;不再為死忠支持的球隊和球員嘶聲吶喊,而是為他們的引退私下啜泣;曾經在無知年代裡以為能寄託心靈的心儀偶像幻滅了,喜歡過的人也隨著年齡心智的增長而有所變遷,就連身材也在歲月的摧殘下有了橫向的位移……只有對於日本歷史的鍾情,隨著時間推移,愈益彌堅。這是我一生堅持過最久的東西,看來它還沒打算捨我而去。十餘年後的今天,回看我高中時立下的天真心願,在某個層面上來說,它算是達成了。但無論是日文或歷史,我都尚處於在門旁窺探的階段,當我正感到有點心得、對得起過去的自己時,十餘年的光陰已毫不客氣地流逝了。

很高興有機會將過去讀到的東西化為文字。雖然幾年前曾想過或許有這麼一天,但真正把腦海所思化成紙面上的文字,我必須感謝以下四位:首先是倍育公司的陳季成先生,沒有他最早提出的構想,我不可能付諸行動,這部作品沒機會由他親自出版,我深覺遺憾;其次是遠流的吳倩怡小姐,她的獨具慧眼,讓默默無名的我也有出版著作的機會;感謝另一位編輯陳錦輝先生的巧手彙整,這部書才能以目前的樣貌和讀者見面;而最後一位,是我多年的死黨劉京偉先生,和他一邊小酌一邊暢談政治、歷史、人生,交換日本旅遊的心得,最是快意--在我孤獨坎坷的創作過程中,幸有如此良友相伴!

   前言   

在進入拙作的戰國世界之前,希望讀者能先閱讀本文,了解資料選取、運用,體例編排及內容之架構,將更有助於閱讀本書。

日本戰國時代可以粗略分成四個時期:

一、「應仁之亂」到「桶狹間之戰」約九十年間,是戰國時代最動盪的時期,各地烽火繚亂,卻缺乏影響深遠的關鍵性戰役,因此雖佔了戰國時代的大部份,本書只選擇和毛利元就的存亡深切相關的「嚴島合戰」加以介紹。

二、 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之戰到「本能寺之變」時最是活躍,第二階段姑且稱為「信長時期」。這之間大小戰役不斷,筆者取信長參與的桶狹間、「?川」、「長篠設樂原」三場介紹;而信長雖未直接參與「三方原之戰」,此役對他的霸業牽連甚大,亦不容錯過;另外,雖無信長在內、但同樣影響深遠的「川中島之戰」,也納入書中。

三、 本能寺之變發生後,至豐臣秀吉病逝為止,稱「秀吉時期」。本州依然戰況猛烈,不過我們將焦點移往更西的九州去。九州各國之間,原本呈現鼎足勢態,卻因為島津氏竄起而有改變。在席捲九州的過程中,不能不提島津氏克服兩大強敵的「沖田畷之戰」與「岩屋城會戰」。

四、 秀吉本人病逝、到豐臣氏滅亡為止,是德川家康活躍的時期(且以「家康時期」稱之)。前面三個時期都有眾多戰役,由規模、影響力、戲劇性等因素觀之,何者應當介紹,端視各家論點,並無一定;但家康時期只有兩場戰役,而且開啟了新秩序、建立了新時代,其重要性更勝於前八場,任誰來選擇也不會遺漏「關原會戰」與「大?之陣」。

由於規模有大有小,可談或多或少,本部作品將分三冊介紹以上所提的十大戰役。

第一冊包括嚴島合戰、桶狹間之戰、川中島之戰、姊川會戰;第二冊介紹三方原之戰、長篠設樂原之戰、沖田畷之戰、岩屋城會戰;第三冊則以關原會戰、大?之陣,為戰國時代劃下句點。

至於每場戰役,則由以下各部份構成「一幕」,希望能幫助各位讀者輕鬆掌握戰事過程:

【觀戰情報】:簡介發生時間、地點(古今對照)、交戰前的區域割據勢力,以及交戰雙方等基本資料。

【領銜主演】:簡介雙方統帥生平;如有兩人以上,則一併介紹。有些武將如信長、家康、信玄,在本部作品出現不只一次,便以該戰役發生年代為界,分次敘述其生平。然而這原則並不適用於關原會戰及大?之陣,因為這兩大戰役範圍涵蓋全國,只提雙方統帥,顯然不夠。除此之外,其他八幕的重要將領,將在行文中視需要另行介紹。

領銜主演的統帥,也會以世系表幫助讀者了解家族組成。其成員關係的表示方法是:「∥」表示從別的家族認養養子到本家來,等於是增加人口;「(︱」表示從本家過繼到別的家族去當養子,等於是減少人口;「=」表示和本家的女子結為夫婦。

【對戰實錄】:和【領銜主演】同為每一幕的內容主幹。藉著戰爭導火線、戰役本身及戰後影響三部份,介紹開戰前雙方領土範圍、當時日本局勢之變化,該役結束後勢力之消長,以及對日本其他割據勢力的影響。

【背景知識】:有些名詞,如 「太閣」「關白」等,若了解其意義與來源,必定能對戰國時代有更全面的認識。

本部作品並未介紹秀吉親自領軍的戰役,因此他不會在【領銜主演】登場。然則日本戰國不提及秀吉、信長、家康,猶如沒有曹操、劉備、孫權的三國,讀來索然無味;為彌補這個缺憾,特將秀吉的生平分成三篇,配合上他所使用的三個主要姓氏(木下、羽柴、豐臣)期間,加以介紹。

此外,每一幕都將視內容需要,在人、事、時、地、物各專有名詞首次出現時,加以註釋;古國名則請參照地圖,不另用文字敘述。

本書並非學院派的歷史著作,因此引用資料不詳細註明出處,只在全書最後,列出參考書單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另外,為了讓本書更富閱讀趣味,文中大量引用街談巷議、稗官野史等未經證實之說(凡文句前有「據說」兩字者,皆是),希望以生動的方式幫助各位感受到日本戰國的魅力。

最後有兩點必須提及:其一,文中日期,除了提及傳教士部份之外,一律為陰曆。所以見到閏月或沒看見三十一日不必意外;其二,作品中出現的東方人年齡一律以虛歲計算,即出生就視為一歲。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