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決戰資訊高速公路》序言

   前言   

攞攞未來彷彿一隻出沒無常的野獸;我們可以聽到它地靠近,但就在我們幾乎確定它要現身的當兒,卻又發現它根本還在遠方。於是我們回過頭重新檢視它過去留下的足跡,希望能夠發現丁點足以預測其下回出現的樣貌;可是沒用,它總是能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登場。它像個在遠方游移,徘徊於明日無限可能,和今日平淡現實之間的幽靈。

數位潮,契機與挑戰並存蘍

攞攞對於那些想要一窺未來的人們而言,現在要探索這塊介於可能和現實之間的混沌帶,是比以往困難許多。人類文明目前正處於一個歷史的分歧點上,這種關鍵時刻通常百萬年才出現一次;組成社會的脈絡正遭受強大科技變革的推動重整,但問題是,應朝什麼方向推動,其結果又會如何?

攞攞要回答這個問題將異常地困難,因為科技的進步在近幾年快得簡直讓人目不暇給。想想不過十年前,電腦的使用率還只能勉強在統計數字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今天似乎在一夜之間,電腦已經悄悄進據了美國三分之一的家庭中。幾年前光碟百科全書根本不存在,如今它的銷量已讓傳統印刷的百科全書瞠乎其後。上次總統選舉前後,行動電話還是有錢人的禁臠,現在卻早已氾濫於中產階級。就在昨天,我們還擔心我們孩子受到電視上暴力鏡頭的影響,可是此時此刻,幾乎三分之二的孩子們都在家裡聚精會神地玩著,那些教你如何把三D立體壞蛋轟得血肉橫飛的電腦互動遊戲。

攞攞然而除了改變的速度之外,真正造成我們難以掌握未來確切面貌的原因是,今日科技變革的廣度。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不但我們的生活、娛樂,和取得資訊的方式會有巨大的變化,甚至在企業的運作策略、市場的互動方式、財富的創造過程,和政府的角色扮演上,都將發生劇變。不論你如何稱呼這項數位革命--網際網路(Internet)也好,多媒體也好,互動電視(interactive刼TV)也好,或是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刼Highway)--它注定將席捲所有正在閱讀此書的你我的未來。

攞攞你曾經在某個度假海灘上,送出無線傳真嗎?或是在可攜式電腦上閱讀一份依個人好編的報紙?還是在三萬五千呎高空的飛機上趕出公司併購的企劃案,然後在飛機落地前將告傳送給董事會?你曾在和網際網路連線的個人電腦上鍵入「麥片和尿布」,然後等著印表機吐出超市的特惠折價券嗎?你曾經和親朋好友透過互動電視,共同分享家庭新聞、婚喪嫁娶,或家庭錄影帶的經驗嗎?AT&T的廣告告訴你:「一切都將成真!」然而在這些炫惑人心的功能和服務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使得我們有更多機會從事真正有意義的工作、學習進修,以及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攞攞但是隨著這些新契機的來到,也衍生出新的挑戰,而這些挑戰是無前例可循的。舉例而言,所有的行業必須開始面對大幅加速的產品循環、分散的廣告目標群,和一個支離破碎的市場;而在此市場中,產品的競爭力取決於對消費者需求的細微變化能否做出立即的反應。在會舞台上,同樣也面臨著艱鉅的挑戰。試想當所有人都可以利用數位連線,對任何事物進行立即和無止盡的意見發表時,我們要如何依循來自二億人口的紛雜意見,做出決策呢?

攞攞的確是令人頭痛的問題。也難怪我們要帶著憂喜參半的心情展望未來了。畢竟,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即使在面對現在的世界,也不敢宣稱自己已經對它瞭若指掌,更何況是未來的世界呢。不過不管明天是如何難以預料,唯一我們可以比較放心的是,人類存在的核心仍然不變;那就是對於家庭的渴望、對愛和歸屬感的需求,以及對生命意義和成就的追尋;這些我們熟悉的東西仍會繼續保存著。

喬治.吉爾德預言的荒謬

攞攞儘管大多數人都這麼相信,仍然有一派數位革命的鼓吹家,認為這個世界仍是一塊璞玉,而數位位元則是雕鑿嶄新世界秩序的電鑿。他們預言:超級市場行將式微,因為線上交易將構築起一個能夠滿足任何需要的電子百貨超市;而書籍,儘管對讀者而言有其特殊的情感作用和敘述特性,也終將讓位給可以由「使用者」改寫的多媒體「故事」;企業組織則將因電腦網路的分散而徹底瓦解,由無數如泡沫般快速起落的「虛擬」公司取而代之;而到最後,當所有民眾都已相互連接成為一個電子社區時,官僚體系將崩潰,進入到一個真正民主的黃金時代,或可稱之為網際網路式的民主社會。

攞攞在所有這些科技理想家裡,作家喬治.吉爾德(George刼Gilder)或許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位了。他對於新興數位科技將帶來哪些影響,有獨特而吸引人的見解;而這些觀念在工商新聞界已流傳甚廣。這位善於將深奧科技術語化為淺顯白話的名筆,對於科技改造社會的能力有著無比堅定的信心,也因而造就了他的名聲,受紐特.金格瑞奇娤(Newt刼Gingrich)啓延攬成為他的高科技顧問幕僚,並成為商業不應受到政府或社會的任何限制,這一派理論信仰者的啦啦隊隊長。

攞攞「在未來十年內」,吉爾德曾寫道(加強語氣是本書作者附加的),「好萊塢和華爾街將分崩離析,分散到全國和世界各角落去……電視將過氣,並蛻變成為某種能夠提供更多選擇及控制的新工具,(同時)影像文化會快速超越目前的多媒體停滯期……而就算是最窮困地區的貧民子女,也將享有比今天郊區中學生更好的教育機會。

攞攞且不論吉爾德所訂下的時間表有多麼的一廂情願,他所預見的事情似乎真有發生的可能--直到我們開始反省新科技目前在這些領域裡實際發生的影響為止。今天,適應力特強的好萊塢和華爾街不但沒有退縮到數位革命的暴風圈之外,反而乘勢更加壯大起來,反過來投資或參與商品化這些新的電子產品和服務。負責大眾傳播的電視也並未因節目無趣而壽終正寢,反而利用新科技提供人們更多不同的管道--從法庭電視娤(Court刼TV)啓,到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到《電腦文件》(Hard刼Copy)之類的網路連線節目--來參與像「辛普森案」娤(O.J.刼Simpson刼trial)啓這種大眾關心的事物。至於吉爾德為貧民區孩子的教育所描繪的美好未來,即使有新科技的出現,實現的機會也極為渺茫。因為目前社會上各階級之間的差距,正因種種包括收入、接觸新科技的機會,和使用這些科技產品所需的技術等因素,而日漸擴大。

攞攞吉爾德忽略了社會和經濟體系中真正的原動力所在。在歷史上,財富和權力的中心或許不斷在更移,但是財富集中的現象卻不曾改變過。這個現象在文明社會中,就像階級制度在動物世界中一般根深柢固而不可動搖(它對於社會財富的創造,亦非常重要--不管有多不公平),因為它是將種族中最成功的基因,傳遞到下一世代的重要機制。確實藉由數位科技的分散效應,普羅大眾如今得以享受更多元的選擇,但是這並未稍減人們創造及共享一個相同文化的慾望--事實上社會生活的分裂趨勢,只會讓這種飢渴感受更加深刻。另一方面,資訊高速公路確實提供了我們年輕一代接觸浩瀚知識寶庫的機會,可是對於那些因為階級、種族和經濟等因素,而被拒於這塊園地之外的孩子來說,再神奇的多媒體魔術也無法改變這種機會不均的現象。

攞攞吉爾德式的烏托邦預言甚至感染了一向作風實際的商業界和金融界(忘掉吉爾德對華爾街的悲觀看法吧)。各種對於互動電視光碟,和網際網路短期內增值潛力過分誇大的言論,近日紛紛出籠。某個入場券索價六百九十五美元,針對企業經理人所舉辦的研討會說明簡章上,就口沫橫飛地如此形容網際網路:「……是一個數兆美元的市場……一個電子國際社區……以及歷史上僅見的、超大的新市場機會。」

攞攞當然,這些或許都將成真,但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多少人因為在網際網路上販賣商品或提供服務而致富。只要真正進行採購活動的主流消費者和女人們,只佔網際網路使用者的十分之一(且先不論其他因素),近期內這種現象都不會出現太大的轉機(至於所謂的網際網路「全球社區」[global刼community]啓,我們最好能夠在對於任何女人比例如此低的族群做出任何評論之前,謹慎三思)。

攞攞我們的目的,當然不是在否定數位革命能夠為我們社會帶來巨大利益;而是希望能夠正確地看待這些利益,以整個大環境的角度做整體觀察。我們可以對數位革命的長期發展,抱持非常樂觀的態度,就如本書作者所採取的態度;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體認到正確的商業決策必須依賴對目前市場狀況、人口數字,以及資金流動的準確判斷,並將新市場快速形成的現象納入考慮因素。

未來值基於今日種種

攞攞諷刺的是,在忽略新科技所處的整體大環境這一點上,吉爾德的烏托邦觀,和作家兼學者尼爾.波曼(Neal刼Postman)這派觀察家的反烏托邦預言,有眾多相似之處。吉爾德視而不見美國社會中的病徵,幻想單憑數位革命就可以刺激文化的復興,透過電子網路空間(cyberspace)就能讓地方民主制度重生。波曼則代表了另一個極端,他忘記了美國文化深處潛藏的民主傳統;以為一個在上百電視頻道上散播無意義的大眾文化,藉推動「電子暴民統治」(electronic刼mob刼rule)來封殺公眾討論的社會,最後會形成一種集權的「科技獨裁」(technopoly)。

攞攞儘管這二人對未來的看法完全不同,吉爾德和波曼其實在古老的哲學辯論中,是屬於同一國的:到底是基礎決定外觀,存在先於本質……還是反過來?這二派的看法都過分高估了科技的力量,而忽略了明日世界不管有多少可能,都是植基於今天的社會和經濟現狀中演變而成的。

攞攞事實是,科技的改變在落實到這個世界上時,都是依照現實狀況,在人性和政經制度的範圍內發生。不可否認地,新科技就像一個在子宮中發育的嬰兒一樣--慢慢地,在初期甚至難以察覺,卻又常常令人驚奇地||在改變著周遭人們的生命。但若要真正掌握科技變遷的面貌和方向,一定要考慮到所有會影響新科技的商品化、社會作用及經濟效果的各項因素,這包括了經濟週期、金融市場、產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官方的管制、中央的政治氣候,以及社會潮流、消費習慣等等。這是所謂「腳踏實地的未來主義」(real刼world刼futurism),也是我們在探索數位革命時,所希望採取的態度。

攞攞這場關於未來如何演變的辯論,最不尋常的一點是它似乎已經成為全國上下共同參與的討論。估計現在每個月報紙上單是和網際網路有關的文章就有二千五百則之多,另外還有數千份討論多媒體、光碟、互動電視,以及報導工作機會、通訊業、教育、醫藥保健等最新發展的文章。不但政客喜歡發表對電子未來的看法,老師開始在課堂上灌輸觀念,甚至脫口秀主持人也不忘在深夜節目裡對其揶揄一番。

攞攞這種只要和數位電子有關的事物,都受到萬眾矚目的現象,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今天科技革命的建構者面臨的情勢,完全迥異二百三十年前紡織機和蒸汽引擎發明的時期;今天他們已經掌握了公眾的注意力;他們召開記者會,出現在電視和廣播節目中,並刻意在公眾注目的會議中宣揚他們對於未來的看法。他們,其實是屬於掌握媒體、華爾街、好萊塢,和矽谷整個權力結構的一部分;而正因為他們各自擁有決定性的力量、財富和名聲,在他們之間情節之緊湊不輸八點檔連續劇的你來我往--併購派拉蒙製片廠娤(Paramount刼Studios)的那場長期爭奪戰是最好的例子--就像《朝代》(Dynasty)或《達拉斯》(Dallas)影集一般適合三姑六婆,然而其攸關未來的程度,卻可比擬梅爾.吉勃遜(Mel刼Gibson)所主演的《衝鋒飛車隊》(Road刼arrior)。

攞攞的確,我們所面臨的科技轉變,是人類史上第一次能夠被當時的人們「即時」(real刼time,他們愛用的術語之一)觀察到的世代變遷。我們可以說,此次數位革命在某種程度上是自覺的。

數位之「火」西部拓荒

攞攞在這獨特的自覺演化過程中,最主要的推動力量之一--而且很難能可貴的是,它不只涵蓋走在前衛尖端的狂熱份子,也反映出美國商業界高層經理人的想法--《連線》(Wired)雜誌,《倫敦觀察家報》(London刼Observer)對這份雜誌的評語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本雜誌。」自一九九三年發行以來,《連線》雜誌就不斷試圖在逐漸展開的科技變化風暴中找尋失落的意義和脈絡。

攞攞在《連線》創刊號中一篇開宗明義的文章裡,編輯兼發行人路易斯.羅塞托(Louis刼Rossetto)宣稱:「數位革命正如強烈颱風般席捲我們的生活,」並且帶給我們「社會巨大的轉變,其影響之深遠只有火的發現能與之相提並論。」至於這本雜誌的使命,羅塞托寫道,是在報導「今天這個星球上最具影響力的一群人||也就是所謂的數位世代。這些人不僅預見電腦、通訊,和媒體的合併將在此歷史的高潮點上,徹底改變人類生命;同時更動手使此預言成真。」

攞攞當然,《連線》雜誌有時稍嫌過分激動的語調,有時不免招來對於數位革命冷感的部分人士的冷言冷語。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這份雜誌真正欲在一片併購熱潮,和科技萬能口號中傳達給我們的重要訊息:數位革命的真正意義不是在這家公司或那家公司的利益,也不在這項設備或那項設備的優劣;相反地,若我們能以長期的眼光看待它的發展,就知道它所帶給我們的其實是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基本結構的徹底翻新。

攞攞當然,說歷史上只有火的發現能和數位革命相提並論,也許形容的稍微過了頭。事實上,比較適合,也比較有意義的比較,應該是拿工業革命來和數位革命一起討論。畢竟,火只是一項單一發現,而工業革命卻和我們今天所目睹的變遷一樣,是多種技術和經濟趨勢的交會激盪。同時,火的出現雖戲劇化,卻無疑地是花費了很長的時間才慢慢融入人類的文化當中;反觀工業革命至少在英國和美國等地,是以相當快速的腳步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前後不過花了二個世代的時間。

攞攞然而從詩的角度來看,《連線》這個以火所做的比喻卻是相當典雅且吸引人的。它捕捉到了數位科技無所不在、高度可攜性,及其用途上的多元性,也適切地描繪出了我們在面對神奇的新科技和通訊媒體不斷地出現在社會上時,驚懼參半的心情;並且點出了新興科技和人類文明進展之間的關係:就像火曾經在數千萬年前改變人類經驗一般,這片由位元娤(bit)啓和頻寬(bandwith)啓所組成的燎原野火,也將再次提升人類的生活境界。

攞攞而當數位革命逐漸完成它的改革大業時--就說是五十年後吧--它將會觸及到,影響到,及改變我們許多最基層的社會組織和生活習性。具體地說,就是它將會發展出它自己的一套價值觀、社經關係、政治機關、信仰系統、思想理念、是非概念,和種種偏見、社會教條等等。

攞攞依此觀點,還有另一事件可以和數位革命相比擬,那就是十九世紀美國的西部拓荒。就如老西部一樣,今天的數位革命也充滿了危險,對於權力和資源的你爭我奪,以及價值觀的激烈衝突等。而也像老西部一樣,數位革命也孕育了一股熱中於個人主義和個人創業的潮流。它同樣也有淘金熱(華爾街),有廣大無垠的無主土地(網際網路),有剛剛才開放給農民和自耕農的領土(全球資訊網[WWW]),有快馬傳信(電子郵件〔electronic刼mail〕),有不法之徒(駭客〔hacker〕),也同樣缺一個警長(網路安全),亦不乏零星已開發的城鎮(如美國線上〔America刼Online〕和神童網路〔Prodigy〕等網路服務業者),供良民百姓享受些許文明的滋潤。除此之外,你甚至還可以發現老西部裡貪婪無情的鐵路大亨(微軟〔Microsoft〕)出現在這裡,踐踏一切膽敢阻擋其擴張的人事物。

新秩序,新階段

攞攞由數位革命所孕育出來的新興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雖然仍在襁褓階段,卻已經開始和那些我們固有的信仰,展開了一場漫長的世紀拉鋸戰。這種現象在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中尤其明顯;在這些地區裡,工業時期結束而資訊時代起飛的世代交替已進行了一段時間。不過,即使對那些仍處在古老的農耕社會、封建時期的地區,數位革命依然有重要的意義。事實上,許多正興起的大型經濟市場||像是中國大陸、東南亞、墨西哥、拉丁美洲等||是否能夠掙脫傳統的過去,躋身二十一世紀的舞台,關鍵只有二個:一在於它們是否能掌握利用數位科技的機會;二在於它們能否適時且無痛地改革政治和社會制度,以適應急速發展的資訊時代需求。

攞攞「本世紀的明星媒體和現象--也就是電子科技--正在重塑社會互動和我們個人生活的模式,」現代媒體理論之父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刼McLuhan)如是說:「它幾乎等於是在強迫我們對以往視為理所當然的每一想法、行動和組織,必須重新思考和評價。每件事物都在改變,包括你、你的家人、你的教育、你的鄰居、你的工作、你的政府、你和『其他人』的關係。而且改變得非常徹底。」

攞攞令人玩味的是,麥克魯漢發表此番言論的時間是一九六七年,遠在那時,他已經記錄下並分析了這個因為古騰堡(Gutenberg)的印刷媒體的沒落和電視及電子媒介的入侵,所引發的經濟、社會、政治和個人的劇變。的確,距離丹尼爾.貝爾(Daniel刼Bell)開始談「後工業」(postindustrial)時代的經濟和社會,已經過了將近四十年。而自從艾文.托佛勒夫婦(Alvin刼and刼Heidi刼Toffler)對於現代社會做出「正逐漸加速、分裂、分散、化整為零,其程度使人們將經歷一種『未來震撼(future刼shock)』」的評論後,也有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了。任何讀過他們的書或聽過他們演講的人,必定早已體會到歷史發展的「第三波」--一個資訊氾濫、科技發達的時代--已經來到,同時即將對「第一波」--封建農業社會--和「第二波」--工業生產、大量製造的社會--發生衝擊,甚至準備推翻這些舊有的價值觀。

攞攞從彼得.杜拉克(Peter刼Drucker啓,譯注:美國經濟社會學家,寫過多本廣受討論的經濟和管理類著作。)的著述到大前研一娤(Kenichi刼Ohmae啓,譯注:《民族國家的終結》的作者,著作四十餘本。)和約翰.奈斯比(John刼Naisbitt啓,譯注:《大趨勢》(Megatrends)一書的作者。)的論點,從《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刼Business刼Review)上的艱深評析,到《今日美國》(USA刼Today)的速食社論,任何一個活在一九七○到一九八○年代,且具備思考能力的人,都不可能忽略一個呼之欲出的訊息:資訊科技正在重建新的社會秩序,定義新的歷史階段。勞力逐漸轉變為腦力,製造業轉變為服務業,大型主機變為微處理器,以巨大煙為標誌的重工業,及其垂直整合的階層管理結構,也漸漸式微;取而代之者為污染較少的小型化科技工業,彼此之間平行結合為網路,構成一個「虛擬」的企業組織。所有這些變化,和它們所帶給經濟、社會生活的衝擊,都不斷地在各地被討論和分析著。

勠𢃼蘍資訊時代的第二度演化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會問,數位革命到底有何特殊之處呢?它和這些已經在過去二十五年當中持續進行的變革又有何不同,擁有什麼新的元素呢?

攞攞要回答這些疑問,我們可以說數位革命代表的是一個已經在進行中的資訊革命的第二階段。它相當於一個已然開始的資訊時代的第二度演化;高科技的「再度降臨」(譯注:引用基督教對於基督次降臨這次事件的說法。或可說是一個已經衝擊人類社會海岸一段時間的「第三波」的高潮。就某一方面來看,它有些類似電視益智遊戲節目《冒險》(Jeopardy)的後半段,在第二階段裡,「所有分數都乘倍計算,因此得分會完全改觀!」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