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多元智慧(增訂版)》序言
【序文作者簡介】 曾志朗,政大教育系、所畢業,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俄亥俄州立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台大心理系,並曾擔任國際上語言學、心理學及認知科學主要期刊的編輯委員。一九九叁年返國,擔任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現任陽明大學副校長。一九九四年入選為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tudy of Attention Perfomance的委員,此學術組織在國際上主導認知科學的研究;並於同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最近三十年來,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人類的知識迅速膨脹,許多學科得以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目前學界極為熱門的認知與神經科學,共同為解開人類的心靈之謎而努力。這個新興科學的興起,就是想用實證的研究方法去找出人類所共有的心理特質。它想知道人類記憶、語言、注意力的功能是什麼?它們彼此之間如何互動?還有這些功能的必要性為何?它背後的神經結構為何?這種認知科學的研究大約在三十年前就開始了,而目前已累積相當多的知識。 這些新的知識使我們現在可以去回答一些哲學家千年以來所提出有關人的本質的問題。例如人的心智是什麼?語言和思維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何謂智慧?是決定於單一的心智能力,還是以多種特別性向所組合成的多元架構呢?越來越多的證據已經指向後者,而且,美國及歐洲很多學校已經開始用這多元智慧的架構來思考教學的問題。 台灣的教育界在「聯考」陰影的籠罩之下,要提出多元智慧的教學方案,是有一定的困難。面對「升學率」的壓力,校長、教師都很無奈。但教改的風氣已經慢慢在發生作用,教育部已有意願一一砍斷聯考的桎梏。多重管道的升學方式也漸漸開展,所以技術上的困境已漸漸化解。但是千年以來「士人為上」的觀念,是一道深入人心的金箍咒,許多站在第一線教學的老師們,心靈深處一直把「書本」以外的技術,當作「玩物喪志」的雕蟲小技,這種心態是很普遍的。 在一次和國中、國小教師座談會上,我做了一個簡易的「師意」調查,目的是要發現,目前最直接掌控教育大業的這些老師們,對「人才」的看法如何。這個「師調」問了幾個問題,都跟當前教育的政策及理念有關。其中有一個主題是要老師們舉實例說明什麼叫做「行行出狀元」。結果老師們的答案雖然名字不一,但總的說來𠗟有跡可循,無論是由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李政道、楊振寧到武俠小說的泰斗金庸,或是由宏碁的施振榮到整個「博士內閣」的諸公,都是學院派出身,都和「十年寒窗」有密切關係。 顯然的,大多數的教師們認為所謂人才,所謂成就,和現代科技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是有關人文社會方面的成就,則出書立言(即使只寫過一本博士論文)是「學而優則仕」的必要條件,這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心態,對開發多元智慧的教學是很不利的。 同樣的調查也曾在扶輪社的社員大會中做過。結果就大不相同:在那裡出現「被公認有成就」的名人錄有球隊的MVP(Most Valuable Player),有網球界的張德培,有圍棋聖手林海峰,有宗教界的領袖人物(包括證嚴、星雲等),有畫家、建築師,以及交趾陶的大師林洸沂,也有民間藝人白冰冰,豬哥亮等,更有你可能沒有想到的公關人物--陳文茜。這林林總總的人物,才是真真實實的浮世繪,才真正代表社會多元的各種面貌,但是這些超出書本之外的成就,包含各種非智力能力的擴展,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是很難有機會被發掘,更不要說是刻意的培養了。 社會的組成是多元的,五花八門的各類活動,使社會的生命力又活潑,又多采。可是我們的學校只培養其中極為少數的「讀書人」,對其它他非智力能力只能假裝看不見。學生中總有一些「奇人」、「巧匠」,但他們的奇巧總是在朗朗的書聲中被淹沒了! 其實這也怪不了教師們。他們絕對知道要五育並進,要開展「適性」教育。但是當五十六位個性不同的小孩擠在一個班上,老師必須採用統一課本,根據統一進度教學,並且要使用統一標準答案的考題,說什麼「適性」教育,談什麼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都是專家學者「打高空」的話。一如往常,專家學者只能提供普遍性的理念,並沒有同時告訴老師在實際教學中具體可行之措施。太多的經驗告訴我們,往往一陣叫叫嚷嚷之後,適性教育又成口號,一切又回歸傳統式教材、教法。 所以這些日子,我常常跑「基層」,在國中、國小的基礎教育研習班上,說明適性教育的兩個基柱:一為多元智慧的理論基礎,一為課堂上如何落實多元智慧教學的具體教學方法。對於前者,我介紹的是由杜威的進步教育發展到迦納的《智力架構》的歷史背景,更從現代認知與神經科學的觀點去理解學生學習型態的潛力與限制;對於後者有關實際教學的部分,我就從學生的認知型態著手,考慮教材與教具的配合,和老師們討論如何把「部」定的(或審訂的)統一課文,加以改編,使人物、故事、社會情境都要依附在學生實際生活的社區文化當中。 也就是說,為了落實適性教學,老師必須有主編教材、調整教具,以及規劃課外活動的專業知識。他們必須在知識內容之外,更強調問題解決的技能。他們要在所要教給學生的知識的結構與學生的先前知識結構之間,搭起教學的鷹架,使學生得以發生自動學習的功效。教師們的專業知識,包括「了解」學生的學習型態,並能把這份了解,應用到監控學生在鷹架上昇降的動態。若有阻塞不進的情形發生,則要理出智力與非智力的因素,予以拉拔,讓學生能以各自的學習型態,往上前進。 這些具體的教學方式,反映出現代化多媒體教學的面貌。但最重要的觀念在於老師要變成一位班級經營者,他(她)必須針對學生的學習型態設計教案,並幫助學生尋找合宜的學習方式,開發多元智慧的潛力。 阿姆斯壯的這本書提供了相當有系統的具體方案,來讓老師們參考,好幾年前我在一位加州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桌上看到了這本書,就決定把書引介到台灣來。為了慎重,特別商請洪蘭教授從頭到尾把第一次的譯文重新校訂過,使翻譯的謬誤減至最低,使這本應用多元智慧理念到實際教學的著作,得以呈現在國人面前。相信家長、學生、老師及教育行政人員,都可從中獲益,則這一切的努力就沒有白費了! 【序文作者簡介】 豪爾.迦納,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並擔任哈佛零方案共同主持人和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客座教授。著作等身,包括深具影響力的《超越教化的心靈》、《再建多元智慧》(遠流),《智力架構》,《學習的紀律》(商務),《MI開啟多元智能新紀元》(信誼),《創造心靈》(牛頓)等。曾獲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天才獎,是首位贏得路易斯維爾大學葛洛麥爾獎(Grawemeyer Award)的美國人,並獲頒14個榮譽博士學位。 迦納序 Howard Gardner 現今,除了我本身的著作外,已經有不少關於多元智慧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的指南出現,這些著述是由我在「哈佛零方案」(Harvard Project Zero)中的工作夥伴,以及美國其他各地的同行所撰寫。出身特殊教育背景的阿姆斯壯,是撰寫此類理論的教育先驅之一。其報告的精準、文筆的清晰、引證參考資料的蒐集廣泛,以及諄諄教導的親切筆調,都使得他在我心目中占有傑出的地位。 現在讀者手上這本書,是他為督導與課程發展學會(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ASCD)所準備的教材。一如我所期望,這部書展現出阿姆斯壯的長才,亦是一份對我的研究所做的可信且易讀的報告,對教師、管理人員、和其他教育者尤為如此。同時,阿姆斯壯也於其中增添了他自己的精湛見解:諸如提出「麻痺化經驗」(paralyzing experience)以補我與華特(Joseph Walter)的「明朗化經驗」(crystallizing experience)之不足;建議關注學生的不良行為,做為追循其智慧發展的線索;以及若干非正式的提議:如何辨認學生的多元智慧、如何運用多元智慧方法帶領課程。他並提供了一些權宜方法,讓讀者逕行評估自己的智慧傾向,並掌握學生或孩子的智慧和性向,使他們投入以多元智慧觀念為中心所建構的各種遊戲。阿姆斯壯生動地傳達出多元智慧班級、教學步驟、課程以及評量的可能面貌。每一章末均附有〈進一步研究〉一節,幫助你鞏固及練習剛讀到的那些觀念。 如同阿姆斯壯在其序文中所指,我並不認為在課堂中落實多元智慧的觀念只有一條康莊大道可循。我自己本身深受美國各地的教育者激勵及啟發,他們運用我的觀念發展出廣泛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得我絕對敢說:「讓一百間多元智慧學校蓬勃成長。」就我真切的觀察看來,此理論的精髓在於尊重人們的個別差異、在學習上的多元變化,以及能夠對學生加以評量的若干方式,還有,能對這個世界造成影響的近乎無止境的各種方法。阿姆斯壯亦具相同的遠見,因此,我很高興他有此機會將這些想法呈現在讀者眼前;並希望各位能相繼受到鼓舞,以各自獨特的巧思擴展它們。
[ 返回上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