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心不是我的錯 *舊版*》序言
我的經驗 我有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我是在三十一歲時發現的。當時我正要完成麻省精神健康中心兒童心理師的訓練課程,神經心理學的教授花了幾堂課描述注意力缺失症。我訝然發現:「原來是這麼回事!」 她說:「有些孩子永遠在作白日夢。他們通常很聰明,但是無法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持續專心。他們充滿活力,無法安靜下來。他們言行衝動,無法抗拒令人分心的事。」 原來我的毛病是有原因的! 我鬆了一大口氣,並且越來越興奮。我的毛病有個名字,可以診斷。我以前一直以為自己有點瘋狂,原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隨著課程的進行,我找出所有找得到的相關文獻來閱讀。我不但發現自己有注意力缺失症,而且有些家人也有相同徵狀。這一點也不奇怪。注意力缺失症和家族遺傳有關。我去聽了一場注意力缺失症專家--保羅‧文德醫師(Dr. Paul Wender)的演講,也讀了他的書。我覺得如釋重負,我不是小學老師眼中的懶惰鬼,也沒有什麼壓抑的潛意識衝突使得我靜不下來。 我的問題來自於天生的神經異常。我非常容易分心,不能忍受挫折或無聊,比一般人衝動,喜歡刺激。我似乎總有一股用不完的精力。 終於,我知道為什麼我會莫名其妙的轉移注意;為什麼在小學的時候,我會為了一個難懂的觀念氣得把鉛筆折斷,在教室裡亂丟;為什麼讀一頁小說要來回唸七次才弄懂;為什麼說話說到一半,我會忽然改變話題;為什麼會常常放下正在做的事,去做別的事;為什麼會常常忘記原來在做的事;為什麼我總是喜歡追求新奇,總是在開始新計劃;為什麼我這麼喜歡高度刺激,例如治療有暴力傾向的病患,或下大賭注賭馬。我以為自己的個性有缺陷,甚或有點精神病,這個部分一直讓我感到挫折害怕。現在知道這是神經異常的現象,我反而安心了,我終於能了解自己的這個面向,開始原諒自己。 我不喜歡「注意力缺失症」這個名詞,但總比原來的名字--細微腦功能異常(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好多了。正確的說,注意力缺失症目前被稱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把過動現象也包括進去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個標籤未盡如人意,因為幾個原因。首先,我們不是注意力「不足」,而是注意力「有缺陷」;我們有時可以有非常專注的注意力。而且,有的人過動,有的人不過動;事實上,很多人整天作白日夢,靜的不得了。加上「過動」這兩個字容易引起濫用和誤解,令人分不清正常的激動和生理性的過動有何不同。「症」這個字也容易引起疾病的聯想。雖然注意力缺失症引起的問題很多,但是注意力缺失症不完全是一種疾患,它也有它的優點,例如活力充沛,直覺強,創造力強,熱中事物。這些長處都被「症」這個字給掩蓋住了。注意力缺失症並沒有毀掉我,我仍然成為一個醫生。許許多多的人像我一樣有注意力缺失症,成就還比我更大呢。 雖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目前美國心理學界正式使用的名詞,本書將使用注意力缺失症來包括過動和不過動的人。 自從十年前那個炎熱的夏天,第一次聽說注意力缺失症以來,我一直都在研究和治療注意力缺失症的兒童及成年患者。直到今天,我仍然在學習。經由這些患者和我自己,以及我們的家屬、老師和朋友的經驗分享,我發現注意力缺失症對我而言,不只是一種疾病,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越來越清楚,雖然注意力缺失症的定義仍然不夠明確,徵狀也幾乎從來不會單純出現,總會伴隨著別的問題出現,例如學習障礙或自卑感,但是注意力缺失症絕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現象,需要我們認真面對。如果沒有診治,上百萬的兒童及成人將會繼續受到誤解,潛力也無法發揮。 除了注意力缺失症之外,我也治療一般的心理病患。這樣一來,我可以保持平衡,不會把每個人的問題怪在注意力缺失症上,可以避免在診斷上犯了過猶不及的毛病。 雖然本書是由我執筆寫的,但是約翰‧瑞提醫師(Dr. John Ratey)也提供了許多想法。一九七九年,我還在醫學院受訓時,約翰是負責指導我的住院醫師,後來成為我的老師,慢慢變成好友。他的研究主題是衝動型人格,並因此接觸許多注意力缺失症成人。約翰本人也是一個注意力缺失症患者。 我們每個星期一起打兩次壁球,順便聊一聊。聊著聊著,我們發現,看到注意力缺失症患者有進步時,我們是那麼高興。這些病患往往曾被誤診為是患有別的疾病,一旦開始正確的診療,他們的進步則明顯可期。 去年冬天,約翰說:「我們應該讓更多人認識注意力缺失症。」 我說:「我早就想寫一本書介紹注意力缺失症。你認為我們能專心的寫完一本書嗎?」 約翰說:「值得一試。」 於是,約翰和我互相幫忙計劃時間,訂定期限,決定書的結構。這些事對於注意力缺失症患者而言,都是最困難的。我們倆都是具有注意力缺失症的心理醫師,寫這本書是想幫助其他的注意力缺失症患者,使他們也能發揮潛力,擁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解釋注意力缺失症時,本書大量引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包括我們自己的,病人的,以及訪談對象的個人經驗。人名都改過,有一些內容也整理過。 我們要感謝所有提供個人經驗以促成本書的人士。 愛德華‧哈洛威爾醫師 (Dr. Edward M. Hallowell)
[ 返回上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