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不同凡想》序言

   他序   

以創造力提升競爭力

文/洪蘭

  八二三砲戰時,我念小學五年級,那時情況危急,班上時有同學請假,因為父兄戰死金門,家屬要去參加公祭。我清楚記得有一天上地理課時,老師指著牆上的中國地圖對我們說,大陸這麼大,台灣這麼小,台灣要想生存下去,惟有靠聰明才智、創造力,以智取勝,以新取勝。

  時間一晃,四十年過去了,小學所學的東西已忘到雲霄之外,但是地理老師這一番話我卻印象深刻,因為我看到台灣社會從國民所得平均70美元到現在國民所得平均13,000美元,這完全印證了地理老師的話,台灣要生存只有靠智慧與創造力。

  創造力在學術上是屬於心理學所研究的範疇,打開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學的教科書,在思考的那一章裡,都會看到創造力的討論。但是這一方面的研究比起其他的領域,比如記憶、知覺,就顯得少了很多。這並不是表示創造力沒有吸引研究者興趣的能力,而是創造力是個比較抽象、比較主觀、比較難取得共識的東西。就好像選美一樣,甲眼中的西施可能是乙眼中的無鹽,而心理學家是有名的專吃軟柿的人。心理學界流傳著一則有名的笑話:有一個醉漢在路燈下找鑰匙,問他在哪裡遺失鑰匙的,他指著旁邊黑暗的角落,問他為什麼不去遺失的地點找,他回答,因為這邊比較亮。所以在心理學研究上,很多時候大家研究甲而不研究乙,並不是甲不重要或不有趣,而是因為乙比較容易測量。

  我教了很多年的心理學,每回講到創造力時,聲音都不敢大,因為自己覺得心虛,覺得那些創造力的研究不是我心目中真正創造力的研究方法--找出迴紋針有多少不同的用途似乎跟我所想像的創造力有一些距離。

  1991年我回台教書,我的孩子插班去讀小學三年級。第一次月考時,滿堂紅,全部不及格。令我驚訝的是,他對考不及格忿忿不平,認為問題不在他而在老師。我把卷子拿來細看,發現標準答案非常的死板,完全不讓孩子有想像的空間。例如,自然科的考卷中有一道問題:蚯蚓喜歡生活在(1)沙灘(2)大樹下(3)菜園裡(4)水溝中。標準答案為(3)菜園裡,但是事實上,任何陰濕的地方都可以找到蚯蚓。我兒子選了(2)大樹下,因為在美國的家,後院有棵水蜜桃樹,每年夏天果實纍纍,常來不及吃就掉下來,在地上積起厚厚一層爛桃子,因此大樹下真的有無數的蚯蚓在那裡鑽動,所以兒子很自然的就選了大樹下。數學科的卷子是他做除法的方式與台灣老師所教的有一些不同,答案是對的,但是寫餘數的方式台灣與美國的寫法不一樣,老師全部給他半對,扣去一半的分數。

  孩子心中一直忿忿不平,認為老師不應該扣他分,因為他認為只要他會做,得到同樣的答案,用什麼方法應該是他的自由。在往後的三年裡,他的這個想法給他帶來極大的苦頭,因為他一旦學會了一個方法,便不耐煩用同一個方式去做題目,每次都想找捷徑,嘗試新的方法。對標準答案他也很不能接受,常去找老師爭辯,最後的結果是老師不喜歡他,同學也不喜歡他,上學變成很痛苦的事。他開始逃學,發展出身心症,一上學就生病,不上學就好好的,鬧了很多年,最後回到美國學校上課才解決。

  這件事令我對創造力開始深思。在大學課堂上,我常對大學生的被動與聽話感到驚訝,現在我知道其來有因,他們從小就被訓練成這樣,只有熟背標準答案的人才能通過層層考試的關卡,進入國立大學來就讀。每次看到他們埋頭猛抄筆記,對老師的話全盤通收,對書本的看法更是深信不疑,我就感到很憂心。我常對學生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是人寫的,人的看法不一定全對,更何況人的看法會改變。但是學生仍然對我把各家各派的理論都提出來討論的教法不能接受,甚至有人要求「只要教給他們對的那一個理論」就好了。他們認為前一堂課學了半天後一堂課卻把前面學的都推翻,是受騙了,浪費他們的時間,完全不能了解這才是科學的精神,才是科學會進步的原因。

  所以我開始找尋有關創造力思考方式的書,想把它引介到台灣來,因為在現在的世界,墨守成規是會被淘汰的。我們已經脫離了以往替別人加工、代工的階段,現在要能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才能反淘汰,才能生存,而這個改變必須要從學校做起,從教育中去啟發與鼓勵創造力。

  耶魯大學心理系的羅伯.史登堡教授(Robert J. Sternberg)是美國研究智慧方面的大師。他自己在念小學時,因為考試焦慮症,智力測驗沒有考好,被編入啟智班,一直念到三年級,老師才發現這個孩子應該屬於資優班而不是智障班。也因為這個經驗使他對智力測驗、智慧的本質產生興趣,發展出智慧三元論,並從這裡延伸到對創造力的研究。因為他是實驗心理學的科班出身,所以他對創造力的研究與別人不同,懂得量化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想了很多方法,把一個主觀的、不易測量的東西,用大家可以有共識的客觀方法去表達它。他同時把塑造、培養創造力的環境描寫得很清楚,所以我選了這本書來翻譯,希望對提昇台灣的競爭力可以有點幫助。

  史登堡在這本書中用投資的理論來解釋創造力,一再強調創造力不等於智慧。一個人只要智力在中等以上都可以有創造力,而創造力跟天才一樣是「一分天賦,九分努力」,所有的發明家都是鍥而不捨,一試再試以後才成功的。他舉了許許多多的例子來說明光靠靈感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靈感並不是憑空而降,它也需要背景知識才可能出現。這一點在現代年輕人不肯下功夫,只想一步登天的功利社會,更是有特別的意義。

  創造力既然不是天賦的,那麼環境的因素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假如一個孩子生長在一個不鼓勵創意的環境,每一次他提出他的想法、看法都被老師、父母所喝阻,那麼久而久之,他就不再去思索他自己的看法,而是被動的等著別人告訴他該怎麼做。我們中國的哲學其實是很不鼓勵創造力的。從國旗歌中的「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及諺語中的「槍打出頭鳥」、「明哲保身」等等都可以看到先聖先賢不鼓勵標新立異,中國人講求的是中規中矩、安分守己。但是假如我們沒有廣大的腹地,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我們就得充分利用我們的人力資源去與別國競爭,而我們的人力資源就是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創造力,印證了我小學地理老師所說的話。(唉!我卻連他的名字都想不起來了。)

  在此時此地的台灣,這本書特別有其時代意義。自清末以來,我們看到外國人的船堅砲利,就一直想要迎頭趕上,趕了這一百年,在許多科技領域方面是追得差不多了,但是我們一直沒有學會一點,那就是科學精神中對原創力的重視。當我們「追趕」別人時,我們用的還是別人的創造發明。今天我們的大環境對創造力非常的不利,聯考與標準答案可能是最大的罪魁。

  我想舉一個美國最紅的漫畫家蓋利.拉森(Gary Larson)的例子來作本文的結束。拉森是《遠端》(The Far Side)的創作人,他的漫畫幽默、機智、老少咸宜,是公認最有創意的美國漫畫家。他說別的同學的父母帶他們去博物館參觀,上鋼琴課、小提琴課,要他們背九九乘法口訣,而他的父親則是把全屋子的電燈關掉,穿上黑長大衣,把玻璃絲襪套在頭上,用手電筒從下巴往臉上照,在屋子裡走來走去做活死人。拉森一家永遠是玩著與別人家不同的遊戲,而且都是日常生活中隨地取材,俯拾即是的東西。創造力不需要進什麼補習班去培養,它需要的是一個不受拘束、自由發揮的環境,一個愛幻想、會做白日夢的腦,加上一顆好奇的心就可以了。

  我常鼓勵學生多做白日夢,這是一個不花錢的娛樂;先要有夢想,才可能實現夢想。現在的青年常說他們不快樂、很迷惘,我在想,是否他們已經失去做夢的能力了呢?一個有夢想的人是快樂、進取的。但願這本書能夠讓大家了解創造力的真諦,父母、師長、學校多給年輕人一點做夢的空間。當我們責怪他們標新立異時,請記住我們現在正享受著前人標新立異的餘蔭,哥白尼、達爾文、梵谷、塞尚、萊特兄弟、李斯特……這些人在當時不都是異類嗎?想想我們的世界沒有他們會是什麼樣。史登堡的書清楚的指出,當你把學生叫進辦公室來罵時,請先想一下,他會不會是下一個比爾.蓋茲。

   前言   

  很多人在談到創造力的時候,都認為這是少數人才有的特殊能力。我們認為這種看法非常不對--這裡面心理學家要負大部分的責任--因為許多有創造力潛能的人可能從來就不知道自己有這個能力,他們以為自己不可能有創造力。我們吃了一番苦頭才發現心理學家是如何的「禍國殃民」:我們送了一份研究計畫去申請經費,但是被拒絕了,理由是我們要研究的只是普通人。他們認為只有天才的人才值得研究--例如像畢卡索(Pablo Picasso)、塞凡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之類的人。

  我們完全反對這種看法。我們認為創造力就像智慧一樣,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只是擁有的程度不一樣而已。而且創造力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特質:一個人的創造力並非一生下來就刻在石碑上,不會變的。它像其他的能力一樣,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發展使它達到某一個程度的。這本書就是想完整的、有系統的來討論創造力。雖然它不是教你如何做,像食譜那樣一步一步把著你的手教,但這本書也給你很多有用的建議,教你如何發展你和你的孩子的創造力。

  我們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可以看到創造力,發現一個完成工作的新方法,嘗試一個新的人際關係,掙扎著把人生重新再來過,這些都是創造力的例子。這種創造力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可以讓我們去對抗生命的挑戰。雖然像梵谷(Vincent van Gogh)、密爾頓(John Milton)或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之類的人,他們的成就非常值得研究,但是創造力的研究應該是跟每一個人都有關,這是為什麼我們會寫這本書。

  我們馬上要進入下一個世紀了,光靠「智慧」是不夠的。很多很聰明的人無法了解他生命的目的是什麼,因為他無法跟上快速變化的世界腳步。在這樣的世界中,創造力的重要性是不待而言的,它是生存和成功的關鍵條件。

  我們從研究許多有創意的人(有些很有名氣,有些則無)的共同點開始,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他們之間的確有共同之處。但是這個共同的特質並非我們在心理學創造力文獻上讀到的那些,而是願意(或有膽量)不隨波逐流,不跟從別人相同的行徑--也就是「買低賣高」(buy low and sell high)。借用股市的術語,在別人不看好時買入,在獲利高的時候才賣出。我認為很少人有這種勇氣敢去對抗一群人的聲音,我們之所以做不到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它需要六種資源的匯合,我們在書中會談到。這六種資源是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如果會運用它,每一個人都可以把他的創造力發展到極致。

  我們很希望看到這一天的到來,也希望自己能促進這一天的實現。一般來說,這本書可以應用到「偉大的」創造力上,不過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應用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上。這本書會談到什麼是創造力,如何去了解它,測量它,如何去加強它。我們希望這本書能使所有的讀者--年老的和年輕的,專業人士和普通老百姓,認為自己有創造力的和認為自己沒有創造力的人--都感到興趣。對認為自己是沒有創造力的人,我希望這本書能讓你了解你是有能力去發展創造力的;對認為自己有超人天賦的人,我希望這本書能使你的潛能發揮得更遠。

  這本書並非想把所有的創造力文獻都找出來,並對各門各派給予相同的篇幅。對文獻回顧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創造力的本質》(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 Sternberg, 1988b)或是《在登峰造極之門外》(Before the Gates of Excellence ; Ochse, 1990)。對創造力的洞察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領悟力的本質》(The Nature of Insight ; Sternberg & Davidson, 1995)。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有關創造力的好書。在我們的書中,我們強調我們自己的看法,當別人的看法與我們的有關時,我們也會討論它。我們在第二章會討論所謂創造力的觀念;在第三章中詳細落實那個觀念;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會談到這個觀念所能扮演的角色。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