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走訪諸葛亮》

   導讀   

◎尋找諸葛亮--王萍

  二○○六年三月,「諸葛亮編輯小組」向我提起拍攝《走訪諸葛亮》的想法,我欣然答應下來。久讀歷史,久居城市,一直渴望有機會去尋訪、觸摸那些湮沒在各地的歷史遺跡,領略幾千年前的風雲變幻,勾勒出他們走過的蛛絲馬跡。幸運的是,這次「探索之旅」以諸葛亮為標的。諸葛亮一生輔佐劉備建功立業,足跡遍及河南、湖北、四川、陝西、甘肅、雲南等地,後人讚賞他的智慧和忠誠,紛紛立祠建廟,記其事功。凡走過必留痕跡,我們試著從這些痕跡來重建歷史現場,重現一個具象的、完整的諸葛亮!

  諸葛亮的遺跡,有的矗立在繁華都市,頗具規模;有的地處偏遠山村,尋訪費時。在拍攝之前我們做了細密的準備,與編輯小組反覆溝通、確認拍攝重點、列出拍攝清單,然後制定拍攝、採訪計劃。有了這一份清單,尋訪拍攝時就像小時候常玩的「尋寶遊戲」,按圖索驥,一一尋覓。這一份清單有時也讓當地的老百姓充滿新鮮、驚奇,帶我們去尋找那些被忽略的,或是他們也聞所未聞的遺址。一路拍攝,翻山越嶺,上山下鄉,前後花了兩個月,走訪了四省十三縣市,就這樣跟著諸葛亮跑了大半個中國。

  大抵來說,很多歷史遺跡都受到相當的保護,不斷維修擴建。在全中國九大武侯祠中,以古隆中武侯祠歷史最悠久、古蹟最豐富。隆中位於湖北襄樊市城西十三公里處,群山環抱、風景秀麗。諸葛亮的紀念性建築──「隆中十景」保存得十分完整。現有一座草廬,是上個世紀八○年代拍攝電視劇《諸葛亮》時仿漢代的建築形制而建,幾間茅屋、竹籬笆、舂米的石臼、八卦車,重現了諸葛亮晴耕雨讀的生活。襄樊人以諸葛亮為傲,在「諸葛亮廣場」鑄造一座十四公尺高的諸葛亮銅像,氣宇軒昂,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遺憾的是,這座文化地標招致了令人扼腕的「災難」:銅像的右腳被人暗中鋸去了一大塊,想必是「丞相雖可貴,銅板價更高」,被拿去當廢銅變賣了!

  《三國演義》中的「火燒博望坡」戰役發生在今河南省博望鎮,目前唯一倖存的就是「三國樹」。從南陽市出發,經過半個多小時顛簸的車程,下了車,背著行囊,按照地圖指引,在鄉間小路走了二十多分鐘,徑直來到一片田地。田裡矗立一棵虯枝盤旋的柘刺樹,木質裸露,高約六公尺,樹圍約二•二公尺,用一圈鐵柵欄圍著;不遠處立著一塊石碑--「博望碑」。碑文有些模糊,石碑上張貼了五花八門的廣告,四周散落著垃圾,我們努力把廣告清除,還給它一個乾淨的面貌,但在「博望坡紀念碑」照片上,仍隱約看到殘餘的紙屑……

  「漢議事臺」是傳說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為議論軍國大事而建造,位於現今河南新野縣的檢察院老院內。幾經尋覓,好不容易找到了,卻大門緊鎖,與縣政府一番交涉,得以一窺全貌。縣政府的工作人員解釋說:「議事臺年久失修,平常沒什麼人來,乾脆鎖著。」議事臺始建於漢代,魏晉以後屢遭兵燹,臺堂坍塌,幾乎廢棄。明萬曆年間重建,原有魁文閣、議事堂、鐘鼓樓三個建築,魁文閣、鐘鼓樓已毀,如今只剩下空蕩的議事堂,和一個沉重的鐵鐘!

  我們走訪河南新野縣時,「甘夫人生阿斗處」自然是不能錯過。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一處雜冗的的居民樓前,樓旁有一塊巴掌大的菜園,工作人員說:「這就是甘夫人生阿斗的地方。」菜園很小,沒有任何標誌,旁邊一棵綴滿花朵的梧桐樹十分引人注目。她見我一臉疑惑,肯定地說,「這裡的老人都記得,在『太子閣』旁邊有一棵梧桐樹。太子閣被人砸毀了,這棵樹倖免於難。梧桐樹枝繁葉茂,綴滿梧桐花,但太子閣早已灰飛煙滅。」

在拍攝計劃裡,有一個「火燒新野」壁畫的項目,我一直以為這壁畫也如北海「九龍壁」那般金碧輝煌。沒想到它卻藏身在一個狹小迂長的胡同,胡同兩邊牆上有漢代風格的紅色手繪壁畫,據說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當地藝術家的集體創作。但一面牆已被推倒大半,一群工人在飛揚的塵土和隆隆的推土機中作業,在倒塌處重新砌起紅磚。殘餘的壁畫被人肆意塗鴉,當地的老人指著牆堆說:「你們要找的壁畫應該在這裡!」這一刻,我發現倒塌的不僅是壁畫,還有人們對歷史的「記憶」。

  當歷史的烙印隨著人們現代生活的腳步逐漸被淡忘時,「漢桑城小學」傳來的歌聲卻激起了人們一絲嚮往!傳說有一天,關羽從校場演兵歸來,把赤兔馬拴在一棵桑樹旁,這馬餓極了,竟啃起樹皮,桑樹因此枯死。關羽在原地重新栽了一棵,並在四周築起小城垛加以保護,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城」。漢桑樹現位於河南新野縣漢桑城小學校園,小朋友們驕傲地唱著:「我們的校園裡有一棵漢桑,綠蔭灑滿教室的門窗。小城裡藏著動人的故事,黑板上跳動著童年的嚮往。漢桑樹年年綻出新綠,同學們攜手放聲歌唱……我們和小樹一起成長!」

  在古隆中、臥龍崗、赤壁等大城市裡探訪史蹟並不困難;但一到西北鄉村,則會遇上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找路、住宿都是大考驗。四月下旬,我抵達陝西寶雞,搭上去岐山縣的長途車,趕往五丈原。汽車走了半個多小時,司機把我放到一個收費站旁邊,讓我轉搭當地的麵包車。越到鄉下,地方口音越重,就越聽不清,與人談話都要反覆幾次才能確認。麵包車開了十幾分鐘,司機又把我放在一個小橋邊,我順著橋旁的指標摸索前進。天一直下著雨,我一路打聽,路邊的大娘不厭其煩地為我指路。我順著她的手勢,看到一條迂長的胡同,沿著狹小的山路向前攀爬,邊走邊琢磨:如果趕不上回城車,我能否在這兒找個地方住一晚。但仔細看看路兩邊,除了打著「鍋盔餅」招牌的小商舖,並沒有 其他「住宿」的字樣。我不禁想到:從北京大老遠跑來這裡,哪是採訪,簡直是在探險!

  有時候,向當地人打聽古蹟、遺址,往往都說不清楚。好不容易找到,卻發現早已湮埋於黃土之下,滿眼是一片片綠油油的莊稼地!當年,諸葛亮率大軍由斜谷出師伐魏,與渭河北岸的司馬懿對陣,諸葛亮軍帳駐紮在「壑落城」。我抵達陝西寶雞的下午,冒雨趕到五丈原鎮的諸葛亮廟,向廟裡的幾個人打聽。他們說:「這個景點還沒有開放,我們也沒去過,聽說離這裡七公里,都是土路,只能騎摩托車過去!」當地是丘陵地帶,山路崎嶇,冒雨前往並不安全,我決定先打道回府。次日,天公作美,我又跑到諸葛亮廟和他們軟磨硬泡,終於有一位老人家願意用摩托車載我去。摩托車在狹窄的山路和泥濘的田野飛奔了將近一個小時,老人家終於指著兩個土垛,說:「這就是壑落城的北城牆!」只見兩個土垛掩映在一片農田裡,很難與幾千年的歷史聯想在一起。老人家拉著我登上了土垛,邊指邊說:「南邊的兩個土垛就是南城牆,兩個城牆之間的位置就是壑落城。南面遠處那個尖尖的山頭是棋盤山,諸葛亮的軍令大旗當年就插在那兒!」老人家回憶說,他小時候北城牆附近確實有一塊碑,後來石碑不知何時被人推倒了!

  在拍攝歷史古蹟時,為了達到理想的畫面效果,有時需要「淨空」歷史現場。譬如,諸葛塚墳上插著指示小木牌、兩邊石墩上繫著許願繩,我趁人不注意將它們一一取下,拍好後再將它們還原;拍攝五丈原諸葛亮廟時,我請導遊把廟裡懸掛的小彩旗全部摘下,諸葛井旁停著一輛三輪車,只好去尋找車主將它推走;最難忘的經歷是在祁山堡,我正趕上當地廟會,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武侯祠內穿梭,好不熱鬧。為了完成拍攝任務,我和工作人員一起關閉山門,截斷人潮,暫時將遊客疏散到山門兩側。

  諸葛亮不出茅廬而定「三分天下」之計,他儉以養德,身居丞相要職,留給子孫的卻只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他敬謹忠誠,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後病逝五丈原,只為兌現他對劉備的承諾。諸葛亮的形象在後人不斷的歌頌、渲染之下,逐漸被賦予「神」的色彩,如今有些地方,人們將諸葛亮視為與財神、觀音一樣,能夠保佑眾生,解除人間災難。湖北赤壁「拜風臺」的諸葛亮,與劉備、關羽、張飛同坐在神臺上,幾個道士不停地在神臺前念經誦詞,屋內濃香繚繞,不時有遊人點燃幾柱高香,向諸葛亮默默祈禱。在所有武侯祠中,香火最旺的應屬祁山堡武侯祠。祠內擠滿前來燒香祈禱的善男信女、孩童,在諸葛亮像前磕頭、叩拜,虔誠地祈禱,鞭炮聲不時在諸葛亮、財神爺的神像前響起!

  追隨諸葛亮的腳步,一路尋訪,心情變得越發沉重。看著那些散落的歷史遺跡,無人問津,有的已消逝在黃土中,不留一點痕跡;有的依舊受到歲月的侵蝕,忍受人們的冷落、甚至踐踏。慶幸的是,今天我還能依靠當地少數的老人尋覓到他們的蹤跡。我不確定,若干年後,當我們試圖重新尋覓這些歷史遺跡時,還能不能找得到?

  最後,我要感謝「諸葛亮編輯小組」交付我這項專訪任務,並且全力支持,讓我的尋訪之行得以實現;感謝楊波女士的熱心幫助,讓我的湖北、河南之行進行得十分順利;也要感謝美術編輯對於圖片精心地處理,彌補了拍攝時的一些不足與缺憾。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