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傳》
一君對萬民包宂刦屋太一 𤪦𤪦明太祖朱元璋,出現於元朝的腐敗、分裂、政治破綻和軍事衰弛都達到極點的時期。 𤪦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崛起的朱元璋,打著「興漢」的旗幟,廢除蒙古的習俗,再興中華傳統,這是理所當然的。不過,他所興的「漢」,不同於這之前的中國任何一代;他所興的漢,成了日後中國的「傳統特色」。朱元璋是把中國變成中國的人。 貧農之子朱重八 𤪦𤪦朱元璋誕生於公元一三二八年九月一日。出生地是靠近中國農業地帶的正中央、淮西濠州的農村。家世為貧農,輾轉各地之後,才在此定居。 𤪦𤪦父親名叫朱五四,母親則為陳二孃。很明顯地,這是不識字階級的名字。他一開始也不叫朱元璋這個有氣派的名字。他原本叫朱重八,「重」是為與其他朱姓有所區別而添加的;「八」則是其父朱五四的四字,加上他是第四子所得的數字。這是和不識字的貧農之子很相配的名字。 攞攞滿十五歲的時候,由於饑饉和疫病,他的家人相繼去世,只留下他和二哥朱重六兩人。兄弟既無職業可糊口,又無土地可耕種,只好各自尋找生路。朱重八進入皇覺寺當和尚,此後就未曾和分手的哥哥重逢,堪稱天涯孤獨人,在人生的出發點上,條件可以說是最惡劣的。 𤪦𤪦饑饉最嚴重的時候,皇覺寺也沒有辦法讓這名小和尚填飽肚子。朱元璋只在寺廟待了五十天,就開始托缽旅行,他帶著破笠、木魚、瓦盆,行乞為生。後來朱元璋曾以「風吹蓬」來形容四年行乞生涯的慘澹。貧賤的出身,以及透過行乞旅行,使朱元璋了解貧農的生活和心理,這些必然對他日後的思相和行為有極大的影響。 𤪦𤪦在朱元璋悲慘的幼年期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出生的地方與時期。朱元璋的誕生地在淮河南邊,也就是在昔日金國和南宋國境的南邊。元朝稱原隸屬於金國的人為漢人,稱南宋人民為南人,給予差別待遇,此種差別意識最強烈的地方就在這一帶。 𤪦𤪦朱元璋有驚人的才智、記憶力和執著,對農民的心理、經濟的混亂和元朝政府的破綻,都相當敏感。行乞之間,他對觀察、分析天下情勢未曾疏忽。四年後,他重回皇覺寺,是因為聽說故鄉一帶局勢不穩。此時他的裝扮和他離開的時候一樣,只帶著破笠、木魚和瓦盆,但是他的心中卻燃燒著烈火。這之後三年多,朱元璋一邊在這間寺廟內當最下層的僧侶度日,一邊努力學習文字,閱讀書籍,結交有雄心、有氣度的朋友。朱元璋在這段期間獲得最初步的知識和人緣。 𤪦𤪦在人才輩出的中國三千年歷史當中,由一介平民躍為皇帝者少之又少。王朝的創建者,大概都是皇族、貴族和世襲的軍閥領袖,或遊牧民族的族長;真正出身於平民、統一全國、建立大王朝的,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和漢高祖劉邦二人;日本則只有豐臣秀吉一人,西洋也僅有拿破崙而已。但是,豐臣秀吉和拿破崙的政權為時極短,而劉邦的漢朝和朱元璋的明朝卻長達幾世紀,持續安定的統治,此二人存在相當耀眼,堪稱「歷史奇觀」。 𤪦𤪦朱元璋回到故鄉的第三年,淮河一帶發生大叛亂--明教(或稱彌勒教)的秘密教徒起而反抗,此事件便是有名的「紅軍起義」(紅巾之亂)。 𤪦𤪦明教徒以紅巾包裹頭部做為記號,所以被稱為「紅軍」或「紅賊」。勢力很快就從淮河一帶往北橫過黃河,經西越過湖北的漢水,往南渡過長江,擴及湖南,擁有數十萬兵力。元朝雖然經常派出大軍鎮壓,卻因軍隊士氣不振、紀律紊亂,沒有收到大效果。此時元朝宮廷內部皇族權臣也相互傾軋。 𤪦𤪦翌年,公元一三五二年初,朱元璋所在處也出現一隊紅軍,很快佔領濠州。朱元璋的鄉友紛紛加入紅軍,朱元璋卻抱持慎重的態度,因為他知道紅軍內部支離破碎,意見分歧。 攞攞然而命運卻容不得他這麼做。沒多久,寺內有人向元朝官吏通報朱元璋私通紅軍,該寺也因供奉彌勒佛像,引起懷疑而被燒毀一盡。無安身場所、命在旦夕的朱元璋,只好遠走濠州,投身紅軍。換言之,朱元璋在還沒有充份心理準備之下,孤身一人加入紅軍。朱元璋當時二十五歲,在平均壽命短暫的時代,他的出發決不算早。 靠自己的力量組自己的軍隊 𤪦𤪦身體強健、容貌魁偉、才氣煥發、沉著大膽的朱元璋,立刻受到首領郭子興的注意,被任派為九夫長(九名士兵之長),並與其養女結婚。既然是頭頭的女婿,想必非常吃香囉?事實上卻不然。郭子興因為和其他四名頭頭不合而遭到孤立,朱元璋反而成為其他支隊的眼中釘,生命甚至因此受到威脅。 𤪦𤪦領導階層反目相視,並由烏合之眾所組成的濠州紅軍,當然無所作為,頂多只能據守濠州,到外頭籌措糧食罷了。朱元璋不滿於此情況,便返回故鄉募集軍隊,約得八百人,就在這個時候,幼年的朋友徐達、周德興也趕來加入,連先前投靠紅軍的湯和也前來助陣。這些人都是日後創建明朝的功臣。 𤪦𤪦朱元璋以這支部隊,憑藉奇略和勇氣攻下附近許多城鎮,一些孤立的地方義勇軍都來投靠,沒多久就擁有二萬名兵力。要言之,加入腳組織的朱元璋,不依賴組織,而靠自己的力量組織自己的軍隊。 𤪦𤪦朱元璋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遠景和強烈的行動力;也就是說,具有獨創性,使他發展出獨特的政治觀念。 𤪦𤪦朱元璋一開始加入了衰弱的組織,在對組織失望之餘,創建自己的組織。這種組織,不用說,當然是軍事組織。而維持軍事組織,就必須有可以安心休養的土地,以及供應不絕的糧食。 𤪦𤪦朱元璋在形成自己的軍事組織的過程中,建立了根據地,以渺州為中心的地區盡納入支配之下。但是,渺州是小城鎮,交通又不方便,沒辦法養活大軍,朱元璋及其軍隊便南下尋求更豐裕的土地,翌年將據點移至面對長江的和州,但這裡的糧食也並不怎麼豐裕,若是連續歉收鬧饑荒的話,就很難養活二萬名的軍隊。 𤪦𤪦於是,眾人的眼光移向豐足的江南;朱元璋收容巢湖的水盜,利用其船隻渡過長江,取得大量的糧食。此時將兵都建議將糧食運至和州,朱元璋卻下令捨棄船隻,任其在長江漂流,並前進奪取集慶。 𤪦𤪦集慶就是現在的南京,以前叫金陵,也叫建康,戰國時代吳國以來,有許多政權曾以它為國都,是一個大都市,規模既大,物資的集散也很多,因此元軍嚴加防守此地。集慶攻防戰中,朱元璋的軍隊蒙受很大的損傷,但歷經九個月的激戰,終於攻陷。時間是在公元一三五六年三月。 成為專業的戰鬥團體 𤪦𤪦此段期間朱元璋的立場並無改變。雖然形式上,他仍隸屬於小明王為領袖的東系紅軍,但實質上已構築了完全自立自營的體制。當時小明王的軍隊走冒險主義的攻擊路線,以一舉打倒元朝為目標,一路北上。朱元璋也藉機南遷至集慶,確立其地位。 𤪦𤪦朱元璋獲得橫跨長江、廣達一百公里的領地之後,將集慶改名為應天,同時分散兵員至各地,開墾耕作荒廢的土地。由於戰亂和暴政而捨棄土地逃離的農民為數眾多,許多土地都荒廢了。朱元璋在建設根據地方面,也發揮高超的手腕,這也是他日後戰勝的原因。 𤪦𤪦同時,儒者、文人等所謂知識份子,都聚集到獲得古來王城之地的朱元璋旗下,行政機能因之日漸完整。宋濂、劉基等人,後來都成了明朝文治的中樞人物。不過,此事也替朱元璋的組織帶來新的問題。因為當時的知識份子都是地主階級,朱元璋的身邊多出這些人,無異意味著朱元璋本人已由農民叛亂的明教徒紅軍領袖,轉變成以地主階級為根基的領主。 𤪦𤪦其實,至此以後的朱元璋已明確脫離明教,說他是農民解放者未必恰當,因為他有許多作為更像是可以讓地主階級安心的民族主義者。 𤪦𤪦確保根據地,是戰爭的開始而不是結束,經歷艱辛的戰役,這段期間長達十四年。 𤪦𤪦元朝末期的動亂,到這個時候(公元一三五六年)更為擴大,各地都出現強大的獨立軍事勢力。其中較為強大的,是佔據湖北、湖南和江西廣大地域的陳友諒,以及在浙江和江蘇豐裕的沿岸地帶構築地盤的張士誠。 東守西攻大戰略 𤪦𤪦朱元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正好夾在這兩大勢力之間。朱元璋比較兩方的敵人,做了這樣的判斷:「東方的張士誠誇耀豐富的財力,不過他是黑市鹽商出身,較不積極;西方的陳友諒掌握西系紅軍的大兵力,因係漁夫出身,生性勇猛,比較危險。」於是立下「東方以守為攻,西方以攻為守」的大戰略。 𤪦𤪦他不單是比較陳、張兩名人物而已,還看穿支持張士誠政權的地主和商人,只願意維持自己的利益,因此不會冒險前來攻擊;相反地,農民叛亂出身的陳友諒勢力,因欠缺統治能力,反而具有爆發式的攻擊性。 𤪦𤪦能正確看清敵人的判斷力,是打勝仗的英雄都必須具有的能力。 𤪦𤪦統一江南的朱元璋,於公元一三六八年正月在應天府即帝位,建立明朝,此時北方尚有以大都(北京)為首都的元朝勢力,雖然盛勢不再,但是大軍仍不可輕視。朱元璋派出大規模的北伐軍,採取的戰略是「切斷樹木,首先須去除枝葉,再推倒樹幹」。本著這個戰略,北伐軍北上山東,橫斷河南,出山西,抑制陝西,也就是說,他控制農村以孤立都市。因此,才一年之後,元順帝就被迫捨棄北京,逃至漠北。朱元璋所採取的即是「鄉村包圍城市」的戰略。 𤪦𤪦朱元璋即帝位的第四年,即洪武四年(公元一三七一年),明朝北伐軍佔領遼東,完成中國的統一。此時,朱元璋滿四十三歲。 創造自給而安定的社會 𤪦𤪦朱元璋由農民叛亂的紅軍領袖,轉身成為以地主知識階層為基礎的帝國皇帝,當小明王冒險遠征北方失敗而被元朝包圍時,朱元璋將他拯救出來,並奉歸應天,但後來卻溺殺於長江。現代的中國大陸史學家指稱:朱元璋想建立以地主知識份子為基礎的政權,而捨棄農民起義的初衷,這是因為他不理解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意義。 𤪦𤪦事實上,朱元璋所追求的社會遠景,在基本層面上,是希望「創造自給而安定的社會」。 朱元璋要求全國百姓知本份,勤耕作,好好孝順父母,敦親睦鄰。他經常下聖諭召示「人民的本份」,並將要旨整理為「四言六行」,叫說唱的老人沿村唱讀,將自己的思想以簡便的方式讓全國百姓不斷頌讀。 𤪦𤪦對商業則嚴加壓制,凡是貪圖暴利的商人以及和其勾結的地主、官吏,都毫不寬赦地懲罰;而且,還嚴禁與外國交易,採取中國史上首度的鎖國政策。以自給安定為最大理想的朱元璋,認為外國貿易只會帶來珍品奇物,徒然引發非份的欲求,有損社會的安定與平等。 𤪦𤪦要言之,朱元璋理想中的社會,是以「守本份的農民」和「嚴正公平的官吏」形成的自給農村所構成的絕對安定的社會。它意味著過剩的商業流通沒有必要,進步是混亂的根基,自由競爭只是在滿足貪欲。 𤪦𤪦朱元璋在日夜處理戰爭與政務的繁忙生涯裡,博覽群籍,留下許多著作。如果聯想到他不幸的青少年時代,他的博聞好學的確令人驚訝。他非常關心歷史,被稱為「歷代皇帝中最熟悉歷史的人」。 刋𤪦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政治機構時,曾研究歷代王朝衰退滅亡的原因,試圖消除這些因素,其中他最在意的,是導致宋朝滅亡的「異族入侵」,以及造成唐朝衰退的「藩鎮割據」。前者為國防問題,後者為政府機構的中央集權問題。中國國土如此廣大,北邊又有剽悍的遊牧民族覬覦。為鞏固國防,派遣擁有強大軍力的權臣至國境駐守,又擔心他自立,導致發生像唐朝一樣的分裂;如果徹底施行中央集權,則擔心兵弱如同宋朝,招來外敵的侵略。 𤪦𤪦為解決這個難題,朱元璋想出的對策是:將軍事與行政、財政完全分開,同時分封自己的兒子為王,派遣至各地管轄軍隊,但是他們的一舉一動必須遵照皇帝直接的命令。而且,在他們之上,還設立兩三重的監視機構,以監視官僚和軍人的動向。明朝組織的特徵,在於這些複雜的機構完全由皇帝一手控制。明朝的體制被稱為「歷史上最完備的皇帝獨裁體制」,原因便在於此。 𤪦𤪦另一方面,以安定農民生活為第一要務的朱元璋,對任何高官都不認為有什麼特別,他們憑能力、經驗擔任職位,發揮自己的功能,卻不可成為特權階級,或擁有世襲的權力。換言之,皇帝一人無限崇高,其他人一律同等--「一君萬民」的觀念,構成朱元璋的政治基礎。 一君萬民的政治基礎 𤪦𤪦但是,中國古來就是官僚制度非常發達的國家,而且官僚制度透過知識的獨佔,形成階級性差別待遇。就官宦之途,賺存財富,榮耀家門,是中國知識份子最高的理想。明朝成立,建立另一種官僚制度,當然會出現因循傳統賣弄權力的人。其中身為行政單位核心的中書省首長丞相,地位相當於今日的內閣總理,就具有這種危險性。 𤪦𤪦李善長和徐達擔任丞相的明朝初期,情況還好,一旦李善長的親信胡惟庸擔任宰相,便形成派閥,勢力足以控制上達皇帝的消息,儼然是「實權派」。 𤪦𤪦胡惟庸其實只不過基於古來的傳統,履行丞相應有的權限與任務罷了。但是,這卻與「一君萬民」的理念正面對立,也就是說,這代表著皇帝權力(帝權)與丞相權限(相權)的衝突。結果爆發「胡惟庸大獄」的事件。 𤪦𤪦洪武十三年(公元一三八○年),胡惟庸以「陰謀弒皇帝」的罪名遭到逮捕,被處死。而且還擴大成其親族、派閥一萬五千人一併處死的大事件。朱元璋趁此機會廢除丞相的職位,以後各大臣直接受命於皇帝,形成更嚴格的獨裁體制。 𤪦𤪦這並沒有解決問題。十年後,將軍藍玉遠征漠北之際,據說在元朝殘存勢力的基地取得記載參與胡惟庸案陰謀者的名單,因此重翻胡惟庸之獄的老帳,元老李善長等一萬五千人被處刑。 𤪦𤪦三年後,輪到藍玉將軍以「勾結外國勢力,陰謀推翻明朝」的理由遭到逮捕,被處極刑。此時牽連的人達二萬名之眾。被指稱與藍玉勾結的「外國」,居然是日本。當時日本才剛統一南北朝,足利幕府不可能有攻打大明帝國的實力和意圖。這個事件可能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大概他無法容忍重翻胡惟庸之獄舊帳、遠在漠北而握有軍權的藍玉吧? 𤪦𤪦朱元璋還同時進行「肅清」,其中之一,便是「文字獄」。凡是書寫有非難皇帝個人之嫌的詩文者,都遭到處刑。古來中國一直嚴禁批評皇帝,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朱元璋的可怕之處,在於「連私下書寫譭謗皇帝文字者也得處死」,而且,寫了哪些文字也不公佈,這一點才是厲害。 𤪦𤪦例如寫了「光」字,因光頭就是和尚頭,書寫者被指稱暗地諷刺朱元璋曾經當過托僧。又,「則」字和「賊」字發音相似,書寫者被認為嘲諷朱元璋曾幹過「紅賊」。當然有許多寫詩文的無辜者受到牽連,以高啟為首,明初就處死了幾千名以上的詩人、文人。 壯闊的一生,孤寂的晚年 𤪦𤪦朱元璋晚年很孤獨。他殺戮過多,周圍幾乎已無開國創業的功臣。他最大的誤算,是身為皇太子的長男居然先他去世,萬事設想周到的朱元璋,這一點卻出乎他意料,這位老邁的皇帝立即令皇太孫接替皇太子,但畢竟太過年輕,又缺乏閱歷。 𤪦𤪦洪武三十一年(公元一三九八年),也就是完成北伐的第二十七年,明太祖朱元璋結束他波瀾壯闊的人生,皇太孫繼帝位,號建文帝。他是一個年僅二十一歲的理想主義者,周圍盡是一些披著學者外衣的教條主義者。朱元璋所遺留下來的皇帝獨裁體制,只有像他這樣的超級巨人才有辦法運用,不是年輕的新皇帝和教條主義者可以承受的東西。雖然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的新皇帝,也想學祖父的做法。但在朱元璋漫長的治世下,被強迫接受「自給安定的社會」的百姓,已經開始厭倦了。人只要衣食足,就想要娛樂、渴望自由、企求新的進步。被教條學者環繞、閱歷不深的新皇帝,哪會了解這個道理。 𤪦𤪦而且,這位新皇帝又想剝奪各地的王--也就是他的叔父們--的兵權。以「一君萬民」的理念來說,皇族也不應該擁有世襲的權力。 𤪦𤪦駐守北京、擁有強大軍力的朱元璋四男燕王朱棣抗而起兵,這就是所謂的「靖難之變」。這場內戰的結果,身經百戰的燕王獲得勝利,登基為帝,即有名的成祖.永樂帝。 𤪦𤪦即帝位的永樂帝在各方面的做法都和父親朱元璋相反,他將首都移至自己的根據地北京,在此建造雄偉的皇宮「紫禁城」。他致力發展經濟,並振興華麗的文化。人們正對朱元璋一手建立、令人窒息的自給安定社會感到厭倦,當然非常歡迎皇帝的氣派、行動與自由化政策。更何況經過洪武三十年間的安定,經濟成長了,人口增加了,此時新的發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𤪦𤪦永樂帝的對外政策也有輝煌的成果。他是漢人皇帝中,第一位親自越過長城線、遠征漠北的皇帝,而且,大大地擴展領土。並派遣宦官鄭和帶領大艦隊航行印度洋,遠渡阿拉伯;令宦官石葉遠赴西伯利亞及其沿海探險。賜給日本足利義滿永樂錢和「倭國王之印」的,便是永樂帝。 𤪦𤪦追求「一君萬民」的平等安定社會的朱元璋,隻手握住大權,而且採取過於徹底的政策,所以死後發生新觀念、新領導階層的交替,可以說是必然的趨勢。(摘自《如果現在是歷史》)
[ 返回上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