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暗殺》
譯者序 文 / 浦木裕 【倒錯而獨特之美】 漢高祖進駐關中時,曾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內容自然反應蒼生「殺人者死」之概念。在多種殺人行為中,暗殺可稱為最卑劣的一種;然而,荊軻刺秦皇後,最卑劣之手段卻與最崇高之精神相互結合,暗殺自此就背負著倒錯而獨特的美感,每每令人著迷。 日本近代有名的暗殺事件,以「赤穗浪士討讎事件」、「曾我兄弟討讎事件」、「鍵屋?決?事件」為最,並稱日本三大討讎事件。其中赤穗事件被改編為《忠臣藏》而最知名。另外兩件,皆為替親討讎,缺少忠臣、大義之要素。 事實上,赤穗浪士的主公淺野內匠頭本身評價不佳,但浪士一心護主之精神則撼動當時。四十七士不直接自決,委身法律裁斷,在德川家推崇忠君思想的當下,若對其懲處則恐言行不一之嗤;不懲處之,則否定了德川綱吉自身斷獄之公正。不用說,也包含了對德川將軍的些微抗議。一如中國古來的暗殺事件,該行為在經由文學創作後,更神話化為超脫法律範疇的大義除奸之舉,要令蠹國害政之人即便不受法律制裁,亦要「生者膽落,死者骨驚」。其間,「除君側之惡」的思想,日後更瀰漫在維新志士之間。雖然於法不容,但捨己以成大義的情操,在溝通意識薄弱的幕末,增添了聖戰般的氣氛。 【幕末暗殺之由】 一猶古來,幕末暗殺往往帶有諸多精神與信念。提及幕末各種思想,概略分為佐幕及倒幕二派。由Adam Laksman來航、Phaeton號事件與Golovnin事件以降,遭到強迫開國的種種挫敗,日本固有的攘夷思想愈加強烈。在西洋船堅砲利下,清末中國受到莫大衝擊,我等既已熟悉;而日本經德川幕府長年鎖國,此間動盪之大,亦不難推知。 水戶學派之基本立論「尊王攘夷」,亦因志士報國心急,漸而演變為「打倒幕府、王政復古」。以倒幕為中心之思想派別,又以公家的岩倉具視、薩摩藩的西?隆盛、大久保利通、小松帶刀、長州藩的桂小五郎與廣澤真臣等人為主。其間西?隆盛、大久保利通與桂小五郎,並稱「維新三傑」,不難看出此一學派對倒幕派影響甚鉅。 同時,執掌行政實權之幕府大老井伊直弼,擅自與外國締結通商條約,導致孝明天皇猜忌幕府,輿論倒向「尊王攘夷」。孝明天皇進而提出「公武合體」,切望維持鎖國政策,與媚外的幕府漸行漸遠。然而,另有一派支持幕府思維、與倒幕派相抗者,即佐幕派。整個幕末歷史,毋寧說是二派的鬥爭史;由於彼此思想難容,佐以外國威脅壓力,於是若欲強推自身思想,「暗殺」正是最快的手段。 就文學來看,早先在南北朝對立下,北?親房為主張南朝正統論,而著《神皇正統記》。其書將歷史人物分為「忠臣」與「逆賊」,是為皇國史觀之濫觴。水戶學派繼承此一思想,在大明遺臣朱舜水的影響下,尊王之風大行,以德川光?為首,其橫跨二百五十年所修的《大日本史》,更是積極評價歷史人物。即便當時因忠言而遭刑死,後來在此類史書中卻得以翻案而流芳千古者,並不少見。 文政十年(一八二七),賴山陽著《日本外史》,以簡明扼要的筆法,配上積極的人物讚評,成為維新志士人手一書的聖典。若說文藻壯麗的《大日本史》奠定了尊攘礎石,同為漢文史書卻採用平易文筆的《日本外史》,則將尊攘思想普及至中下階層,對幕末的尊王意識造成了莫大影響──即便使用過激手段,眾人咸欲成為「除君側之惡」的忠臣。 【幕末暗殺之例】 幕末暗殺,便在此一時代背景下催化。倒幕、佐幕二派,輒因無法藉言詞交流思想,僅靠暗殺手段,將自身信念強以加諸對方。 佐幕派之代表,以廣為人知的新選組為最。其附屬於京都守護職松平容保,以維護京都治安為主要工作。乍聽之下,或與現今警察頗為類似,但幕末的京都卻非如此簡單。方時京都極度動盪,新選組亦採取極端手段以維持治安。再者,構成新選組之浪士並非來自傳統世襲武家,而是不問出身招募聚來,亦是最後的劍客集團。在其劍下,自然不乏維新志士的冤魂。然而,即便同屬新選組,因其內部各種思想對立,仍造成組內鬩牆暗殺不斷,後續的肅清行動亦頻頻發生。 提及新選組叛徒,以新見錦、芹澤鴨、伊東甲子太郎、武田觀柳齋四人為代表。其中,新見及芹澤曾與近藤勇並列初代局長,卻因新見與芹澤同派(自與清河八郎離析後,浪士組分為新見錦、芹澤鴨等之水?系浪士,與近藤、土方等試衛館門派),且芹澤與試衛館門派所信奉之士道相違,以致新見被強迫切腹,芹澤等人遭新選組暗殺。伊東甲子太郎亦因其佐幕思想與土方有所落差,同遭暗殺作收。武田觀柳齋之生平行狀,與士道思想南轅北轍,加上與倒幕派薩摩藩關係密切,自然遭新選組肅清。 相較於佐幕的新選組,在野的倒幕派之暗殺風潮更盛。諸如四大人斬:肥後河上彥齋、薩摩中村半次郎、土佐岡田以藏、薩摩田中新兵衛,無一不屬倒幕派。其雖抱持倒幕思想,行為之過激更甚新選組。除河上彥齋等因飽讀詩書而較具思想,多數暗殺者不學無術,往往以完成任務為要。對於暗殺對象與其背後含意,既不帶有、亦不能有所了解,時而僅以剷除政敵為目的,空懷救國之心,卻鮮知為何而戰。 標榜尊王攘夷的倒幕派,在取得政權後,仍舊換湯不換藥地推動開國政策。雖說為時勢所逼,見証維新完成的河上,其辭世詩「此身殉道為君死,屍骸縱有雜草生,所?將為赤誠華」,多少道出對新政府一反初衷之怨懟。 幕末的暗殺事件,為人所樂道者,其背後多半抱持某種信念。即便如以藏之流,仍有為主盡忠之誠。然而,不抱信念之暗殺行為,卻決非一二孤例,本書亦數度提及。不過此類暗殺,與私鬥之界線則更形曖昧。 【黑鐵弘眼中的幕末暗殺】 歷史難以公正,其因不外乎史料採集考證難以得全,而修史者的主觀意識,更令其難脫片面之言。暗殺事件事蹟隱密,向來缺乏客觀證據,而其性質特異,更易令人作神話解,不啻是盲點中的盲點。 一般作家創作之時,往往藉揣測去填補史料間的空闕。此舉或許可令作品一氣呵成,卻喪失了作品的公信力。如司馬遼太郎之流,雖然文學性可觀,史學上則多有疵漏。史學家的考證或許嚴密,然對一般讀者而言則稍乏張力。黑鐵弘反其道而行,以漫畫手法,帶入史家觀點。刻意剝離故事性,並時而諧謔的手法,雖招致劇情破碎與詆毀故人之嫌,卻藉此保有客觀的視點,更避免讀者落入神話化之窠臼。如此手法,讓黑鐵的作品在歷史的可讀性與公正性之間取得一個獨特的平衡點。 的確,就漫畫而言,其趣味性不高;就史料而言,其考據亦有盲點。漫畫上,雖因取單元、放棄劇情連續鋪陳而導致張力不足,作者則嘗試營造笑點,以補強閱讀之趣味性,其用心可見一斑。考據上,因偶爾援引小說文句以為史料,令嚴謹性有所折扣,但其不放棄稗官野史的精神,亦不啻開闊了讀者視野。無論如何,藉由混合漫畫與史料的方式,引導年輕一輩進入史學的殿堂,卻是值得誇獎。特別是我等中國人,自古即有忽略鄰國歷史之病,總覺對方歷史淺薄、尚未開化,不值一顧,往往以蠻夷視之。歷代正史的日本傳,僅止於以中國遙望朝貢者的狹隘視點,未嘗真正由日本看日本。在此脈絡下,本書不失為理解他人史觀之入門工具。 【延伸閱讀】 《幕末暗殺》是筆者首本正式譯作,在此之前,包含依興趣翻譯、受私人委託,雖然數量不少,卻皆是業餘所為。難得蒙出版社賞識,但個人興趣在古代史與和漢文,專攻領域亦非文史;為了彌補所學不足,翻譯過程中亦尋訪合適的補充史料。 意外的,中國人大多不知,日本正史以《日本書紀》為首,六國史皆以漢文寫成。無奈《日本三代實錄》後,每遇動亂而令修史事業頻頻中止。另,平安以降,缺乏具公信力的漢文史料,僅有百家撩亂的私修史行世。直到德川光?傾水戶全藩之力,修成《大日本史》,並得朝廷承認,才有能與六國史並重的私修史書。不過《大日本史》的記載範圍,至南北朝統一為止,並不涉及幕末。 賴山陽的《日本外史》雖是志士的精神糧食,然而修史並不嚴謹,亦無涉幕末諸事。巖垣松苗《國史略》為童蒙之學所著,所記史事至後陽成天皇聚樂第行幸,仍未涉及幕末;只有石村貞一的《國史略》錄事至明治天皇治世,其孝明天皇、明治天皇紀,正是本書之歷史背景。 《幕末暗殺》一書,提供了始末敘述,但是導致的環境則須佐以史料察知。無論巖垣松苗或石村貞一,其著書皆以童蒙之學為目的,故使用漢文淺顯易懂,約為臺灣的中學國文程度,以之為補充資料適合不過。故在翻譯本作同時,筆者亦著手石村貞一《國史略》孝明、明治本紀之電子化作業,以茲讀者參考。其部分列入本書註釋,其餘則可由以下網頁得見,期望有興趣者得以一窺他國史事。翻譯本書之時,筆者也同步惡補幕末史料,還望與讀者共勉之。 【史料文獻資源】 國立國會圖書館──近代電子圖書館 http://kindai.ndl.go.jp/ 此為日本國家圖書館,收納十數萬冊超過著作權年限之電子文獻,以供讀者免費閱覽。諸如《大日本史》、《日本外史》、《國史略》等之圖像資料,皆可在此尋得。 古語追慕 http://miko.org/~uraki/kuon/furu/furu_index1.htm 不才所電子化之文獻。文中所提之《日本書紀》、《續日本紀》、《大日本史》、《國史略》等文獻,皆可至此觀看。 日本漢文之世界 http://homepage2.nifty.com/kanbun/ 日本漢文介紹,收錄名家短文集,漢文書籍介紹,漢文推薦、解說等各種專題。其中不乏幕末有名人物知作品。 古代史獺祭 http://www001.upp.so-net.ne.jp/dassai/ 中、日、韓三國古代漢籍原文、專欄等。
[ 返回上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