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敵決勝賈文和》
/DarkMessiah (選自月旦群英 2004-09-08 12:47:32)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是三國時代換過最多主子的謀士,因此不明究理之人往往認為他是個事主不忠之人,但事實究竟如何呢?
其實說賈詡事主不忠的人,多是以個人情感判斷,而無理性思考。事實上賈詡真正為人詬病之處並非此事。看看賈詡換過的主子和理由就不難了解。
(一) 董卓→牛輔→李傕:
董卓死,其婿牛輔繼之;輔又死,部將李傕繼之,故詡事此三人自非叛主也。
(二) 李傕→段煨→張繡:
若真要說賈詡事主不忠,也只有這段歷程:(1)李傕:賈詡見李傕無道,也可能是對於勸李傕等人入長安一事感到內疚(詳見後述),因此在削弱李傕兵力及幫助獻帝逃離長安之後就離開(三國志賈詡傳:傕等和,出天子,祐護大臣,詡有力焉。天子既出,詡上還印綬)(2)段煨:當時賈詡已頗具威望,段煨雖然敬重卻忌憚之,令賈詡感到不安(詡曰:「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因此不久後即投靠早已熟識的張繡(3)賈詡在張繡底下終於獲得重用,並且三番兩次打敗曹操。
所謂良禽擇良木而棲,甘寧如此(劉表→孫策),趙雲也如此(公孫瓚→劉備),但何以趙雲成了赤膽忠誠的代表,賈詡卻是不忠的代名詞?這個問題稍後再說。
(三) 張繡→劉表→曹操:
這段也沒什麼好說的,張繡先依靠劉表再投降曹操,賈詡當然跟著張繡換主子,就像張遼、高順跟著呂布從丁原之處跑到董卓手下。但是張遼、高順之事沒人問,而賈詡卻得了跳槽高手的稱號?我想是因為他說服張繡降曹不降袁的論述太著名的關係。
綜合以上三點,說賈詡事主不忠根本不恰當。賈詡只是跳槽而非叛主,段煨更是心甘情願讓賈詡離開,還善待其家人,比之法正、張松的賣主行為好得多。不過這種想法的出現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他幹了一件後人無法諒解的事。
董卓亂政期間,賈詡在其女婿牛輔手下做事。董卓死後全家抄斬,加上王允欲殺盡涼州人的傳聞四起,賈詡既是董卓舊部又是武威姑臧人,自然也在黑名單之中,於是出了三國史上不下李儒火燒洛陽的餿主意:聯合李、郭、樊、張四個董卓部將直取長安。
在賈詡的幫助下,李傕等人以為董卓報仇為號召,一舉打敗呂布攻下長安。但是四個臭皮匠,還是臭皮匠,照樣贏不了諸葛亮(我爸告訴我的,意思是事情還是要交給懂的人做),李傕、郭氾毫無政治才能,把長安搞得一團遭,後來更因為爭權奪利在長安城中開打,幾乎把長安給毀了,因此賈詡的保命之計成了最為後人非議之事。
那麼這件事與賈詡不忠的評論有何關聯呢?理由很簡單,就像政治人物行政效率差,會受到批評的不會只有政績,有心人士還會把他私生活中的可議之處挖出來,並加以誇大渲染。若將賈詡攻陷長安視為「不良政績」,則他的跳槽情形正是被誇大之處。
由於上述「聯四賊陷長安」之計的影響,後人對賈詡的評價多是負面,頂多中肯,而唯一能為賈詡帶來正面評價的只有能力。
賈詡的才能包括戰況分析、揣摩主子和敵軍心思以及離間計,至於戰略規劃則少有記載。對於戰況分析最有名的應該是在宛城以敗軍追擊大敗曹操。三國志原文如下:『太祖比征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繡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繡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問詡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
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詡曰:「此易知耳。 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后;追兵雖精,將既不敵,
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 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后,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
也。」繡乃服。』這是賈詡在宛城之戰後第二次讓曹操敗得莫名其妙。
後來曹操和袁紹同時派人招降張繡,賈詡早看透袁紹的無能與曹操的心態,因而斥退袁紹使者。除了賈詡對張繡分析的三點『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之外,顯然賈詡也跟郭嘉、荀彧一樣看出曹袁之戰曹操贏面較大。(當然,我不得不承認這方面仍不及郭嘉。)
賈詡在曹營中的表現比較不搶眼,他沒有如同郭嘉、荀彧獻給曹操完整的戰略規劃,也不像荀攸在官渡之戰時用計大敗顏良、文醜,但是他也有一定的貢獻,三國志賈詡傳提到:『袁紹圍太祖于官渡,太祖糧方盡,問詡計焉出,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圍擊紹三十余里營,破之。紹軍大潰,河北平。』但是賈詡這段勸曹操作速進兵的建議在演義裡卻變成許攸提出。說到許攸,許攸來降的情形在三國志荀攸傳中與演義所說的頗有差異,當所有魏將都懷疑許攸是以曹操故人的身分使計欺騙曹操時,賈詡與荀攸力排眾議勸曹操相信許攸,因而取得烏巢的勝利。
曹操平定荊州後,準備發動赤壁之戰南征,賈詡說:「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曹操不採信,結果赤壁之戰大敗。雖然裴松之不覺得這是什麼真知灼見,他認為曹操敗於運氣不好,出兵時機並無不當。但是如此一來就把孔明的「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以及周瑜對曹軍的分析(1、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2、而操捨鞍馬,杖舟楫,與吳、越爭衡;3、今又盛寒,馬無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4.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間接否定了。
此外,裴松之還說:「魏武後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劉曄之計,以失席卷之會,斤石既差,悔無所及,即亦此事(赤壁之戰)之類也。世咸謂劉計為是,即愈見賈言之非也。」其中的劉曄之計是指曹操平定漢中後的建言,大意是不要讓剛入蜀的劉備有整頓的機會,勸曹操不要顧慮糧草不繼的問題,快速消滅劉備(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併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
此種積極的戰略,與郭嘉建議曹操速攻呂布和烏丸類似,也就是說,裴氏認為迅速以威勢壓倒以防敵人壯大優於先安定人民將士再舉兵,但是若配合上述諸葛亮與周瑜之言,便不會覺得賈詡的建議比劉曄差。
揣摩他人心思也是賈詡的專長之一。賈詡年輕時曾被氐族強盜捉住,差點要被強盜活埋,賈詡不慌不忙的說:「我段公外孫也 ,汝別埋我
,我家必厚贖之。」當時太尉段熲早年鎮守邊疆頗負名聲,於是賈詡抬出段熲的名號嚇嚇強盜。賈詡當然與段熲沒有什麼親戚關係,但是他料定強盜絕對不敢真的把他捉來當人質,因此想了這個辦法保住一命。
至於曹操,賈詡簡直是他肚裡的蛔蟲,降曹論第三項不用多說,曹操晚年曹丕、曹植爭繼承權期間,身為擁曹丕一派,他知道曹操不喜見到朝臣結黨,因此謝絕交遊,僅暗中幫助曹丕,當曹操問他繼承人的問題時,他的回答也是點到為止:「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他也告訴曹丕只要行為恭敬孝順便能討曹操歡心,比起楊修寫小抄給曹植的方法高明多了。曹操聽從賈詡的見建議後,開始翦除曹植黨羽,丁儀、楊修和親近曹植的名士之死,與其說曹操妒才,不如說是為了減弱曹植勢力,就連支持曹丕的崔琰,也可能是因為他的姪女是曹植的妻子(後來也被曹操處死)加上其他因素,讓曹操對他埋下殺機。由此可見賈詡不結黨是對的,如果曹操不採納賈詡的建言立曹植為繼承人,政治風暴也難掃到賈詡。
離間計也是賈詡擅長的計謀。長安遭到嚴重破壞,賈詡自知理虧,因此除了減少李、郭之間的戰爭,也以朝廷的名義犒賞來自西涼的羌兵,說服他們背棄李傕,一夜之間大大削弱李傕兵力。
賈詡在曹營中貢獻最大的戰役是平定馬超、韓遂。涼州兵勢力雖然大大不如曹軍,但是涼州騎兵勇猛善戰,馬超神勇無雙,僅許褚勉強能與之匹敵,韓遂亦非庸才,殺得曹操割鬚棄袍,狼狽之相不下淯水、赤壁之敗。於是賈詡獻上一計,建議曹操寫一封在重點處塗改的信給韓遂,並且讓馬超攔截到此信。馬超果然中計,逼得韓遂投降,自己則變得勢單力薄,不得不投靠張魯。
至於離間龐德之事,由於我沒找到史料佐證,因此不予討論。
總之,賈詡在三國也是一個傑出的智者,是一個不容小覷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