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前者比較好解。年輕人血氣方剛,義字當頭,讀了水滸,有樣學樣,易生事端。
後者有歧義。一說老年人戒之在得,從《演義》學到狡詐謀術,老來不知安分,晚節不保。另一說,老不看三國,替古人擔憂也。看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化為荒煙蔓草,徒增傷感。
兩項理由,乍聽有理,細想卻不盡然。
老人家要詐,早就詐了,哪還等到老來開竅?遑論年老了才開始耍詐,能耍出什麼大奸大惡?反倒是年輕人,年紀輕輕不學好,學一堆謀略縱橫之術,有勇有謀,時機一成熟,便攪得世界天翻地覆。所以說,真要說什麼年齡層的人不要看三國,應該是青壯年,而非老年人。
老不看三國,替古人擔憂,這種說法可能比較接近原義。
現在通行的毛綸、毛宗崗批注的《三國演義》版本,一開卷就是楊慎的一闋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人生不過如此如此,你爭我奪,做什麼呢?這段文字很有教育意義,告訴讀者,別像書中梟雄一樣爭名奪利,到頭來一切轉頭空。
范仲淹的《剔銀燈》詞,寫得更淒涼,也更誠實: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生都無百歲。少癡騃,老成?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回避?
曹、孫、劉三位英雄,機關算盡,誰也沒統一江山。還不如像劉伶那樣,喝個醉醺醺的,管他那麼多風風雨雨。
你看,三國讀到後來,讀到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一片淒愴,還有心思學什麼權謀?
但是老不看三國,替古人擔憂,倒也不必。年紀愈大,人世間悲歡離合看得愈多,豈會到了晚年,才透過閱讀三國來個老大徒傷悲?
「老不看三國」這句話本身是不太通的。
《三國演義》,老者看、少年讀,各有興味,各有領悟。這是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
最新更新日期:96年7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