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文/陳華勝

  為什麼在曹操手下名揚四海的人才,到曹丕、曹叡手裡就默默無聞了呢?年紀大是原因之一,但也有不少是被無能的主子給「耽誤」了。被人說成是首鼠兩端、善於逢迎的劉曄便是其中之一。其實,劉曄並不壞,只是聰明過頭罷了。

  魏明帝曹叡將伐蜀,朝臣內外皆曰「不可」,劉曄進宮與魏明帝商議,卻說「可伐」;而出了宮與朝臣說時,又說「不可伐」。中領軍楊暨是魏明帝的親信,他也反對伐蜀,數次切諫,明帝被他弄得不耐煩了,說︰「卿書生,焉知兵事!」楊暨為證明自己的觀點有道理,便拉出劉曄來,說︰「臣言誠不足採,侍中劉曄,先帝謀臣,常曰蜀不可伐。」魏明帝聞言,納悶不已︰「劉曄明明對朕說蜀可伐。」楊暨便要求召劉曄來對質。結果劉曄被召來後,明帝再三詢問,他只是閉口不言,裝聾作啞。等到只有明帝與他兩個人時,劉曄才責備明帝道︰「伐國,大謀也。臣得與聞大謀,做夢都常恐洩密,陛下怎可如此顯然露之呢?敵國早知之矣!」於是,明帝連忙稱謝。

  不過這樣幾次下來,劉曄的應變和首鼠兩端便出了名。有人十分厭惡他的行徑,就去對明帝說︰「劉曄不是個忠臣,他只善於揣測上意、趨而迎合罷了!陛下試著與他談,皆反意而問之,劉曄就會原形畢露。」明帝一試,果然如此,從此就疏遠劉曄。劉曄因此發了狂,最終憂鬱而亡。

  《三國志》引《傅子》批評劉曄說︰巧詐不如拙誠。「以曄之明智權計,若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賢,何以加諸?獨任才智,不與世士相經緯,內不推心事上,外困於俗,卒不能自安於天下,豈不惜哉!」

  劉曄從來就是這麼個滑頭麼?不是的。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人,係漢光武帝的兒子、阜陵王劉延的後裔,真正的漢室宗親。當年,善於相士的許劭避地揚州時,曾稱讚劉曄有佐世之才。然而,這位漢室宗親後來卻輔佐了篡漢的曹魏。

  劉曄是隨故主劉勳一起投到曹操帳下的,劉勳被孫策打敗奪了地盤無路可走歸了許昌,劉曄也就跟過來了。曹操很賞識他,辟他為司空倉曹掾,主管軍中糧草,後又轉任主簿,成為曹操的秘書。

  在曹操手下時,劉曄絕不是個只知揣測上意、首鼠兩端的人。事實上,他替曹操出過許多好點子。曹操攻打漢中張魯時,到了漢中,發現山峻難登,軍糧缺乏,不由得想退兵。結果劉曄力諫,說張魯可克,勸曹操全力攻打,果然平定了漢中。拿下漢中後,劉曄又勸曹操乘勢進攻盤踞蜀地的劉備。此策,司馬懿曾向曹操進過,但曹操笑他「得隴望蜀」。劉曄並沒有因此不再進諫,而是分析形勢,再三勸曹操乘劉備立足未穩攻蜀,可惜曹操未採納,坐失了良機。

  劉曄的才幹絕不在程昱、賈詡之下,算得上是曹營一流的謀士。然而,這樣一個有膽略、有卓識的人,在曹操死後,卻變成一味迎合上意的滑頭,究竟為什麼?原來問題不在劉曄身上,而在他的主公身上。曹操容得下不同意見,還鼓勵提不同意見,所以劉曄就敢大膽直言,暢抒己見。而曹操的繼承者早已沒了先祖的雅量,劉曄對此一清二楚。他專一迎合上意,也是因為當皇帝的喜歡聽順耳話之故。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之」,這能怪他嗎?劉曄算不上忠臣,卻是個智者。至於後來被魏明帝識破,那叫「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無法向明帝解釋,只得佯狂終日,以至憂鬱而死了。

  《傅子》批評劉曄不能「推心事上」,我想,如果做上級的不能「推心事下」,那麼做下屬的又何必一定要「推心事上」呢?奴才哲學不足取,還是孟老夫子的話說得好︰「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為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讎。」

  為什麼曹操手下這麼多名揚四海的人才,到了曹丕、曹叡手裡就變得默默無聞了呢?年紀大是一個原因,但像劉曄這樣的遭遇,恐怕也算一種典型吧!

  人才總是容易被耽誤,即使在三國這樣一個極需要用人的時代。然而,歷史卻從不批評耽誤人才的主子,反而苛刻求全於被耽誤了的人才,這是歷史的勢利之處。

(本文摘錄自《三國奇談》一書,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200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