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格飛.藍茨
在東普魯士的南邊,在泥炭沼澤與荒涼的沙地之間,在隱密的湖水與松林之間,那裡正是我們的家園馬祖里──一個由普魯士人、波蘭人、布蘭登堡人、薩爾茲堡人,以及蘇俄人混而合成的社群。
我的家鄉在歷史上堪稱不起眼;她從沒出過有名的物理學家、溜冰選手或總統;此地人多半是人性社會中極不顯眼的金子:伐木工人、農夫、漁夫、長工、小工匠與製作掃帚的人。這些人帶著耐心且無所謂的態度過他們的日子,他們只要打開話匣子,就聊起老掉牙的新聞、講講剪羊毛和挖泥炭的事、談談滿月以及它對新種馬鈴薯的影響、聊到甲蟲或愛情。然而他們也擁有某種非常獨特的特質──有位精神科醫生曾把這種特質稱為「潛藏的智慧」,意即:這種聰明才智非局外人可以理解,它那崇高的型態令人捉摸不定,世俗價值對它所做的任何評論,它也一概不理。他們的心靈有著閃電般的機靈特性,不善狡詐,拙於溫柔,此外還有一份感動人心的耐性。
本書中的故事與人物速寫,猶如是在對馬祖里人的心靈做小小的探究。它們要傳達的並非傷感思慕曲,而是我藉由這些故事,對我的土地做含蓄的愛意表白,對馬祖里人致敬。當然,我在此所描繪的故事純屬個人的想法──這是我的馬祖里、我的村子蘇萊肯。
理所當然的,這裡出現的蘇萊肯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它是捏造的,如同書中的故事多半是虛構的。然而,這個村莊是否真實存在很重要嗎?比較重要的,該是這樣的村莊是否可能真的存在?的確,我同意這些故事的描述有點誇張──但無論如何,這是有計畫的誇張敘述,藉此來強調非常獨特的特質,讓這些特徵得以顯現。就這點來看,這樣的誇張表現手法是為了尋找真實性。總之,要是你我都能用溫柔多情來看待蘇萊肯的話,那麼這些小事便不值一提。
【作者簡介】
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 1926~)
德國當代最傑出作家之一,與葛拉斯(Gunter Grass)、波爾(Heinrich Boll)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齊名,但受歡迎程度更勝前兩者,不論是在德國或在台灣。
1926年3月17日,藍茨生於東普魯士馬祖里地區的呂克城,1943年被海軍徵召入伍,在納粹德軍瓦解時逃往丹麥。戰後他在漢堡大學攻讀哲學、文學等課程,1950年擔任德國《世界報》編輯,1951年起成為專職作家,並發表第一部小說《空中群鷹》;初期的作品主要受到托馬斯.曼、杜斯妥也夫斯基、卡謬、福克納、海明威等人的影響。
他的經典之作《德語課》(1968),取材自畫家埃米爾.漢森在納粹統治時期被禁止作畫的真實事件;本書引發讀者對於被納粹踐踏的公民義務進行反省,成為戰後德國流傳最廣的小說之一。除了長、中篇小說之外,藍茨還撰寫了大量的短篇小說、舞台劇以及廣播劇。藍茨擅長用文學展現各種社會現象,短篇小說集《我的小村如此多情》(1955)取材自家鄉呂克的童話與鄉野軼聞,引起廣大迴響,被公認為1950年代德國「鄉土小說」最重要的作品。
藍茨曾獲多項著名文學獎的肯定,包括「不來梅文學獎」、「歌德文學獎」和「德國書商協會和平獎」等,2006年獲得德國出版界大獎「金羽獎」(Goldene
Feder)。
在台灣出版的著作有《德語課》(2007)、《失物招領處》(2003)、《少年與沉默之海》(199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