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價格,你所不知道的事情
經濟學家往往假定人們掏錢出來的時候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掏錢的人能評量自己從正在買的東西得到什麼,曉得自己付錢值不值得。這個假說的重要性當然不在話下。它乃是兩百五十年來的古典經濟學立足的基本原理之一,通常是正確無誤的,而且曾經歸納出有關人類行為的一些影響深遠的結論。
但是就一條通則而論,這個假說有隱晦卻重要的誤導之處。市場也許是人類所知的最有效的決定價值的機制,消費商品與服務的人透過市場確定自己買的東西值多少。但是定價格的過程卻並不是理性的、完全洞悉成本與效益的估算者之間的透明而老實的互動,這是因為市場交易不一定會供給人們想要的東西;市場供給人們以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兩者並不是同一回事。消費者往往只能極模糊地知道自己為什麼為某件他們想要的東西付出那個代價。有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那件東西為什麼值得他們要。他們受了一些偏見所鼓動,成為那些想賣東西給他們的人略施操弄手段便輕易擄獲的犧牲品。
這與我們理解人的行為是大有關係的。這意味著價格提供了一幅人們心理的道路圖,畫出他們的急轉彎、恐懼,以及未曾承認的壓抑。價格、價格如何定成、人們如何對價格反應,都可以教我們知道人的真正面目。
由此可見《掌握價格,就能操縱世界》主張的論旨:我們每次作的選擇都受擺在眼前的選項的價格左右,價格是我們就選項的益處計算它們的相對成本多寡而估定。有時候得失權衡是明白且直接的,例如,我們捨自己喜愛的啤酒品牌去買當日特價的另一種啤酒。揀垃圾的印度卻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得失究竟在哪兒。知道該從哪兒看出那些操縱我們生活的價格,知道我們的行為如何影響我們面對的種種價格,不僅僅會幫助我們評價自己作的決定。我們個人與整個社會面對的諸多價格,以及它們如何牽動我們,如何在我們循著某一條路走的時候起變化,乃是披露歷史時的一個有力觀點。
‧越貴的紅酒越好喝
二○○八年,美國的食品酒類品評人和耶魯大學一位統計學家、瑞典的幾位經濟學家合作,研究千餘例無視覺品嚐每瓶一.六五美元至一百五十美元的紅酒的結果。他們發現,一般人如果看不到價格標籤,會覺得較便宜的酒比價格較昂貴的酒好喝。品酒專家的口味方向比較對:他們會偏好檔次較高、價格較高的酒。不過這偏好的差距小到幾乎感覺不出。按一分至一百分的評分等級計,專家只多給價錢貴了十倍的酒七分。
‧你願意付多少錢來買車牌號碼?
二○○八年夏天油價衝高到將近一百五十美元一桶的時候,阿布達比有一位名叫薩伊德.庫里(Saeed Khouri)的二十五歲商人買下有史以來最貴的車牌而登上了金氏世界紀錄。阿布達比標售全國編號「一」的車牌,讓國內的勞斯萊斯與賓利(Bentley)車主都齊聚一堂,庫里出價一千四百萬美元而得標。能夠把編為第一號的車牌掛在車頭車尾,當然是快事一樁。但若是只為取得這個號碼就付出比一般車牌多一千三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零五美元的代價,實在沒什麼道理。
‧如何打造鑽石的價格?
推出「鑽石恆久遠」(A Diamond Is Forever)標語的艾爾父子廣告公司(N. W. Ayer),在美國為國際鑽石卡特爾德比爾斯公司(De Beers)精心設計了策略,說服美國女性渴望大顆鑽石的訂婚戒指,說服男人買鑽戒送她們。艾爾父子的手段是,教他們相信那一粒粒石頭象徵個人的成功。艾爾父子送大顆鑽石給電影明星,在雜誌中安插報導,述說那些鑽石如何象徵影星不可磨滅的愛情。他們又在精美的雜誌上刊登廣告,廣告裡有畢卡索或德韓(Andre' Derain)、達利(Salvador Dali)畫作的複製品,表示鑽石和名畫是同一等級的奢侈品。艾爾父子一九五○年代的一則報導說:「優質鑽石的禮物可成為廣泛追求的一種個人與家族成功的象徵──社經成就的一種表現。」如今有八四%的美國新娘在訂婚時收到一枚鑽戒,平均代價是三千一百美元。
‧怎麼樣,老子付得起!
二○○八年間,德國一位軟體開發者為智慧型手機iPhone設計了一個叫作「我有錢」(I Am Rich)的應用程式。這個程式沒有功用,只會在手機螢幕上亮出一顆紅寶石。它的重點於它的要價:九九九美元。蘋果電腦也許是不堪各界抨擊這個設計俗不可耐,就在推出的次日把它撤掉了。可是仍有六個人在它被撤之前付錢買了它,以證明他們自己的確是有錢人。
‧垃圾的價格
凡是到開發中國家看見過垃圾山的人都曉得,價值是難以認定的。對於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的人而言,居家生活的廢棄物當然是沒價值的東西。所以人們才要把它丟棄。挪威人顯然情願花大約每公噸一百一十四美元的費用找人幫他們把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作分類。數年前曾有一項調查顯示,美國田納西州的卡特社區的人家,情願每年支付等於目前三百六十三美元的費用,以免自家附近建有垃圾掩埋場。
非洲的布吉納法索的首都瓦加杜古(Ouagadougou)市區以外的康波安塞地區(Kamboinse),農民出錢讓瓦市的垃圾清運人員把未經分類的固體廢物傾倒在高梁田和小米田裡,連同廢棄塑膠物品在內,充當肥料用。二○○三年的要價是每公噸四百法郎。二○○二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新德里市垃圾場挑揀垃圾的人,每揀一公斤的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脂)製飲料空瓶可以賺取兩盧比,每揀一公斤硬質洗髮精空瓶可賺七盧比。小孩走在德里的垃圾山上挑揀,每人每天可以賺二十至三十盧比。
‧窮人的命比較不值錢
歐巴馬總統(Brack Obama)的經濟顧問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還是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經濟學家。當時他簽署了一份備忘錄,內容提及富裕國家輸出垃圾到貧窮國家是有理的。他說,因為貧窮國家的工資比較低,工人若是生病或死亡,承受的損失也會比較小。備忘錄說:「我認為把一整批有毒的廢物倒在工資較低的國家裡是有無懈可擊的經濟理由為後盾的,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此外,有其他問題的貧窮國家裡,污染不是那麼重要。「相較於一個國民五歲以下死亡率是千分之兩百的國家,國民會存活到可能發生前列腺癌的國家關注對於前列腺癌發生機率有百萬分之一影響的作用物,當然要嚴重得多。」 這份備忘錄在一九九二年聯合國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地球高峰會之前僅幾個月的時候走漏,證實各界批評世界銀行把貧窮國家當作垃圾場的話不假。已故的巴西環保部長魯曾柏格(Jos? Lutzenberger)在致桑默斯的信函中說,如此推論「十分合乎邏輯,卻是徹底失心瘋」。當時的副總統高爾(AI Gore)震怒之下出手,扼殺了桑默斯出任柯林頓總統(Bill Clinton)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機會。桑默斯為此道了歉,說備忘錄其實是以「譏諷的對比法」來突顯有關垃圾交易的分析思考。
‧窗戶也要徵稅
英王威廉三世(WilliamⅢ)曾於一六九六年推行窗戶稅,當時他一定認為按窗戶的數目來課稅是個好點子。住家的窗戶多達十個的,要納稅兩先令。房子的窗戶在十至二十扇之間的,課稅四先令,多於二十扇的需繳八先令。
這種稅很合邏輯:窗戶多寡很容易計算,徵稅也簡易。而且算得上公平,因為富人比較可能住窗戶多的大房子,所以應該多繳錢。此外,這麼做也迴避了人民對於所得稅的強烈敵意。可是國王沒料到人民的反應:大家為了少納稅都把自家的窗戶封死了。後來比特(William Pitt)於一七八四年又在蘇格蘭實施這個稅目。至今愛丁堡人把封死的窗戶稱作「比特的畫片」(Pitt's pictures),就是從這位首相的名字來的。
‧油價與車禍死亡率
看似不過分的舉措,如果改變了───哪怕只是微幅改變──人們對成本與效益的評價,也可能引起整個社會反彈。美國於一九七四年規定全國遵行每小時五十五英哩的速限就是一個例子。當時是因為阿拉伯國家宣布對美國禁運石油,以回應美國要在贖罪節戰爭(Yom Kippur War)之後再供應以色列軍事裝備的決策。美國政府面臨這第一次的石油危機,採用了藉速限來節約汽油的辦法。
增加汽油存量在當時是個合理的目標。然而,政策錯在忽視了開車人的時間的價值。按新定的合法速限,開一趟七十英哩的路程要花一小時十六分,比時速七十哩的速限多了十六分鐘。以一九七四年生產工人平均時薪約四.三美元來計算,來回通勤的那十六分鐘要工人付出大約一.一五美元的成本。
一九七四年的含鉛汽油售價是每加侖五角三分。一般的開車人若要拉平損益,每跑一趟得省下二.一七加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大幅節約燃油。例如,像雪佛蘭郊區(Chevy Suburban)這種車款可增加燃料效率二二%,或是像本田喜美(Honda Civic,一稱本田思域)把燃料效率加倍。壓低速限當然達不到這種增值,所以駕駛都不理會這速限新規定。
以一九八四年為例,紐約州際公路上的駕駛,有八三%的時間不遵守時速五十五英哩的速限。他們集資五十至三百美元購買短距無線電手機(CB radio),互相通報道路上哪兒正有警察抓超速。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三年間,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核發了將近八十萬個使用許可給火腿族。到一九七七年,路上的這種無線電多達一,二二五萬個。警察針對火腿族的反應是裝設雷達測速,火腿族的反應則是使用雷達偵測機。有些州政府又明令雷達偵測機是違法的。我想,美國參議院在一九七四年通過「緊急公路能源節約法案」的時候大概沒料到會有這些連鎖反應,參院於一九八七年把速度上限提高為時速六十五英哩,到一九九五年再把聯邦速限整個撤銷掉。
一九八七年間,美國聯邦政府解除了自一九七四年起實施的時速五十五英哩規定,允許各州自定州際公路的速限。一項就二十一個州改採時速六十五英哩之後的駕駛行為所作的研究發現,駕駛人平均加速三‧五%。這樣做可以縮短通勤時間,卻也提高了發生致命車禍的機率。研究者估算,每有一人喪命,公路駕駛人在縮短通勤上節省的時間就有十二萬五千小時。假如每個小時按當時的普遍薪資計算,駕駛人總共節省的是每條人命一五四萬美元的代價(按一九九七年的美元幣值計)。
‧「谷歌,谷歌,請你告訴我,誰的價格最低?」
網際網路這項科技,本意是要助二十一世紀消費者一臂之力,讓我們按一下滑鼠鍵就可以比較世界各地的價格,豈料它也會混淆消費者的視聽。線上電腦晶片零售商會攪混產品的描述,提供十幾種版本,使購買方很難貨比三家。零售商會外加高額的運費與處理費用,給產品添上一大堆必須剔除的附加元件,用低品質的產品把消費者吸引到自己的網站,迫使進入網站的人升等。
有些零售商甚至想出方法愚弄價格搜尋引擎使用的比價網站,使它們以為是在免費贈送產品而列於搜尋排榜的最前面。網際網路非但沒有激發透明度,反而鼓勵零售業者詐欺。按實在價供應不錯產品的人,會被一大堆比較不誠實的競爭者提供的「更便宜」超特惠商品所淹沒。
‧上亞馬遜,別急著按「我要購買」
網際網路可能把價格差別待遇帶進我們的生活的每個角落。二○○○年九月,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m)被逮到這種行為:同一套DVD,卻按廠商建議售價分別給不同的消費者三○%、三五%、四○%的差別折扣。亞馬遜說差別定價是根據價格測試而來,否認是按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區隔購買方──價格敏感度可以從記錄在亞馬遜網站中的個人檔案的購物紀錄蒐集。自從發生了這件事,維護消費者權益的人士就警告,人們在線上搜索、購物、在社交網站上玩遊戲的時候送出的大量個人資料,會幫助業者微調出適合各個消費者個檔的售價。例如,不太在意價格的人看到的搜索清單上,排在最前面的項目會是售價較高的版本。愛買便宜貨的人可能會先看到售價較低的選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