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 危基當前 】
原價 380元

原價320元

原價420元
基因失控的世界

如果你的身體細胞,變成別人的私有財產,
只因他合法擁有你的「基因專利」,你該無條件服從嗎?
急速發展中的基因研究工程,將為全人類帶來醫療的曙光,
還是像「潘朵拉盒子」般,造成法律、倫理、人權、甚至人性的崩壞?
比《侏羅紀公園》更驚悚的「基因失控的世界」,
它不是未來,而是現在!我們,可能終將無所遁逃……


  罹患血癌絕症的法蘭克.波奈特,經歷了手術、化療之後,在一年內奇蹟似的康復。醫生發現,波奈特的細胞可以製造出足以抵抗癌症的化學物質,暗中將他的細胞偷去賣給生物基因製藥公司,牟取暴利。
  面對財團、學校、醫院勾結的重重黑幕,波奈特只能束手接受法律的事實嗎?因為法院判決:波奈特不再擁有他自己的細胞,生物基因公司才是它合法的主人。
  另一方面,取得基因專利所有權的生物基因公司,卻在一夕之間遭到人為污染,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商業陰謀?

* * *

  蘇門答臘的雨林深處,一群美國觀光客發現了會說多種語言的紅毛猩猩,迅即引來全球各地爭先恐後的媒體追逐戰……
  在一次短期的靈長類研究實驗中,亨利.康多博士創造出擁有自己基因改造的黑猩猩——大衛。康多博士要如何面對這意外的「半個兒子」?而大衛將面臨的,究竟會是「動物」、還是歸屬於「人類」的命運?

* * *

  想和別人來往嗎?那已經被申請專利了!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最近宣稱他們發現了社交性基因,並提出專利申請。據說瑞士的大製藥廠都加入競標,希望能買到這個基因的使用權。
  接下來還會有什麼奇奇怪怪的基因出現呢?害羞基因?隱居基因?僧侶基因?有沒有「不要來煩我」基因?

* * *

  繼風靡全球的《侏羅紀公園》之後,暢銷作家麥克.克萊頓最新驚悚鉅著《NEXT危基當前》,再度聚焦於DNA上。《NEXT危基當前》揉合事實和虛構,在令人難以喘息的故事中新的世界不同於所見,挑戰我們對真實性的感覺、對道德的看法;巧妙平衡滑稽與無稽,使你感受到真正的恐懼和不安;打碎了我們的假設,在最後沒有預料到的地方顯露出令人震撼的新選擇。
好評讚譽
克萊頓一系列的小說,都一再暗示科技進展的兩面刃。……尤其是《NEXT危基當前》這本書裡的情節,幾乎是生命科學實驗室裡耳熟能詳的故事,它所預言的法律、倫理、人性的崩盤,是指日可期的大事。

何謂研究的正直風範?當知識「經濟」的本質,逐漸被知識「利益」的現實所壟斷,小說家克萊頓有如知識的靈媒,手中握的不是時清時濁的水晶球,而是那知識已被同化為利益的潘朵拉盒被打開後的景象。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

基因學是二十一世紀的顯學,個人化醫療是未來的趨勢。洪蘭教授把這本比教科書更具啟發作用的小說以信達雅的譯筆介紹給國內大眾,除了關心自己健康權的人以外,更值得影響國家生技與社會政策的官員、立法者一讀。
──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再一次,克萊頓示範了美國大眾小說的議題深度與敘事技藝。每次他的新作推出,總包含令人瞠目的科學知識和其中潛藏的道德衝突,他的敘述技巧又如好萊塢電影一樣,起承轉合,流暢明白,讀來毫不費力,但又令人收穫良多。這一次《NEXT危基當前》取材當今顯學之一的基因研究,他不但編織了緊張曲折的故事,又以醫療體系的巨大利益和基因研究的重重黑幕,輾轉透露了一個基因所有權的科學暨法律的爭議話題,開卷就難以中停,終卷卻又引人深思,娛樂兼教育,老少咸宜。
──詹宏志(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董事長)

科技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人類的預期,那些趨勢專家所預測的「未來」,往往就是正在發生的「現在」,近幾年「基因科技」的發展正是如此!
麥克.克萊頓就像一位科技發展的預言家也像是一位宗教家。克萊頓以深厚的科學素養作基礎,用豐富的想像與震懾人心的佈局,讓我們在不願掩卷的同時,面對一個個基因科技發展的課題,針針見血,不能輕忽。
──李家同(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克萊頓在他這本新書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基因不可以申請專利,不可據為己有。基因的專利會影響科學的進步,《NEXT危基當前》雖是虛構的小說,但裡面的事情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我們如不規範科學的進展,有一天我們生病需要用到基因療法時,我們會發現如果沒錢付專利費,就不能使用與這個基因有關的任何產品,這是件不公平且危險的事。
——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繼《侏羅紀公園》之後,暢銷作家克萊頓的最新驚悚大作再度將焦點放在DNA上面。作者以多線交織的方式揭發美國目前處理基因專利與管理人類細胞組織錯得有多離譜。……克萊頓引人入勝的聰明本質依然少有人能匹敵,而這一次,他的觀點比起2004年以全球暖化為主題的《恐懼之邦》,爭議性降低許多。
──《出版家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藉由如真似假的新聞:基因轉殖的小獵犬般大小的蟑螂、永遠長不大的小狗和會長出人髮的仙人掌,克萊頓給了我們一本有許多問題值得深思的嘲諷式驚悚小說:你的細胞必須服從徵用權嗎?基因工程已經開始修補基因轉殖的動物和混種動物了嗎?
──《聲音檔案》雜誌(AudioFile)

「這部小說是虛構的,除了那些非虛構的部分。」顯然十分了解本書駭人的合法性的克萊頓,在他的小說最前面這麼寫著。克萊頓當然知道基因轉殖事實上已經發生了,他的動作已遠遠超越質疑這種實驗的道德性。他的整個驚悚概念可以歸結為對書中描述的那些畸形的突破,提出這麼個麻煩的問題:接下來呢?……這是克萊頓又一本令人手難釋卷的小說。書中揭露了一個接著一個的怪異事件──其中好些還是真實事件的重現!
──Janet Maslin,《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他對不受抑制的科學進步──「當代的法律無法辨識當代的現實」──所提出的率直警告,有其堅實的事實基礎。
──Sue Corbett,《時人》雜誌(People)

有關這部科技驚悚小說,你所需知道的就是那隻會聊天、算算術、引經典電影的台詞,還能智退一群野狼的鸚鵡傑瑞。噢不!刪掉這一段,這本書的明星其實應該是大衛:一隻和傑瑞一樣被植入人類基因的基因轉殖黑猩猩……牠上小學、爬兩層樓高接住高飛球,還能拿牠的大便準確的擊中攻擊牠的六年級小壞蛋。《危基當前》是克萊頓寫過的最不刻意惹人發笑的作品。
──Gregory Kirschling,《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本書最棒的部分是最後面的「作者註記」,克萊頓在此甚有見地的建議以五種明智合理的政策:制止基因專利的申請,為人類細胞組織的使用建立準則,立法以確保基因檢驗資料的公開化,避免禁止做研究,以及宣告一九九○年的拜杜(Bayh-Dole)法案無效。……這些都是很好的建議,畢竟,自由的探查——而不是壟斷的市場或反科技的恐懼——可能才是最有益於人類福祉的。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曾志朗導讀
知識「經濟」vs.知識「利益」──期待研究的正直風範
文 ◎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

  今年九月中旬,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市將有一個由歐洲科學基金會(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和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簡稱ICSU)共同舉辦的一個大型會議,大會的主題是「研究的正直風範」(research integrity)。這是科學界有史以來第一次以世界性的研討方式(world conference),號召全球科學家約三百名,來討論這個別開生面的議題。在這個會議進行的同一時刻,也在同一地點,將有一個平行的會議,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舉辦的全球科學論壇(Global Science Forum),也邀請了國際上的重量級科學家,來探討各國政府對研究者的不當行為做了什麼反應?到底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我因為是ICSU最近成立的「科學研究的自由與責任」委員會(Committee on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conduct of Science, 簡稱FRCS)的一員,所以參與了里斯本會議的規劃,也將負責在最後一天的會議做總結,我戰戰兢兢準備了很多材料,在寒風加急雨的三月天,來到了ICSU的巴黎總部。一進那棟古香古色的房子,我趕快脫掉溼答答的夾克,把頭髮擦乾,走進會議室。暖氣窩心,咖啡飄香,看看委員都到齊了,我接過大疊資料,準備傳閱,眼睛卻看到桌上有好幾本書,包裝封面都很熟悉,仔細一看,《侏羅紀公園》《地動天驚》《奈米獵殺》《恐懼之邦》等,都是克萊頓的科幻小說,主席循著我的視線望去,然後把手上的一本書推過桌面,說:「還有這本最新的NEXT,看過嗎?」我當然讀過了,因為遠流出版公司在年初取得中文授權,委由洪蘭教授翻譯,並希望我為它寫篇推薦文,所以利用寒假時間,我很認真的把英文版看完了。

  我把NEXT從桌上拿起來,舉高。從大家的眼神就知道大概所有的委員都看過了,也知道它為什麼會出現在這個會議桌上,當作討論時的參考附件。其實我在找資料時,也想過把這本書介紹給大家,因此背包裡就有一本。我在眾目睽睽之下,一手拿著主席的NEXT,另一隻手像魔術師一樣伸入袋中,口中念念有詞,接著戲劇性的宣佈:「嗒!嗒!」我手上多了一本NEXT!大家都笑了!因為有其他四位委員也同時從包包裡掏出NEXT來。會議主席是瑞典烏普沙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et)的前任校長,趕快要這一群大孩子安靜下來,然後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為什麼大家會不約而同認為克萊頓的NEXT和我們要規劃的里斯本會議有關?

  因為主席一直把眼光對著我,我將手中兩本一模一樣的書收攏,一本正經的說出我的感想:「克萊頓一系列的小說,都一再暗示科技進展的兩面刃(Dual-Use),它一方面一再提升生活的品質,改變了文明的風貌,例如科技使我們的世界變小了,使我們的壽命變長了,生活更方便也更多樣了,對自然災害的預測與防治也更加強了,這些都展示了科學研究所帶來的新知識與新技術是可以造福人類社會的。但另一方面,最前沿的知識其實是很脆弱的,本身的不穩定性是必然的,而新知的前面就是『未知』,往前走一步可能大好,也可能大壞,但沒有一位科學家會因此而不往前跨出那一步!更值得思索的是,新科學知識在應用面所帶來的福祉常常是片面的,而可怕的是在應用的過程上,對自然環境,對社會文化,對人體本身,以及對資源永續的負面影響,都經常因為商業利益考量而有意的被忽略了。

  「科技發展的這一負向刀鋒,已經把地球砍得面目全非了,問題實在很嚴重,但一般大眾根本看不見,只是一味追求科技所帶來的物質享受!克萊頓透過小說一本又一本的提出警告,而且由各個不同的角度,利用小說裡的虛構人物與當前社會的實景,演繹出相當逼真的故事,尤其是NEXT這本書裡的情節,幾乎是生命科學實驗室裡耳熟能詳的故事,它所預言的法律、倫理、人性的崩盤,是指日可期的大事,然而我們科學界與教育界的人士卻一直沒能嚴肅去處理這當前的危機。所以,克萊頓這一系列小說提出的警訊,可以作為我們規劃里斯本會議的參考方向之一!尤其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科學家,使他們能在歷史、社會、文化的脈絡裡,去重新瞭解何謂研究的正直風範!」

  我一口氣講了這麼多話,把其他委員都嚇了一跳,因為他們很少看到我那麼激動的討論某一個科學政策,我自己也嚇一跳,但是對這研究風範的議題,我特別急,我還有很多話要講,很多擔憂要說明,也要做很多建議,尤其要呼籲學界一齊來抗議學術排名的商業行為,因為在亞洲一些國家的科學界中,排名的壓力已漸成為科研歪風的根源。韓國的黃禹錫事件被認為是學術界的邪惡之首,而為了拚命把文章擠進最有影響力的科學期刊,以為學校爭取更高的排名及更多的特別預算,年輕的研究生竟然會「用自己想當然耳」的數據,去陷自己的師長、學校於不義;也為了要使文章讀起來更順暢、更流利,就把別人已發表過的文章,「借用」到自己團隊聯名發表的論文裡,等到別人檢舉而必須把論文從有名的期刊撤回,撤出的豈止是一兩篇論文而已,整個研究團隊、師長、學校都一齊受傷了,為了爭排名,就真的把自己的名譽都排除了,所以有人對中國上海交通大學以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作為大學排名指標的作法,戲稱為Stupid Chinese Idea。

  其實論文數據的造假及把他人文章剪接為己用的事件,反映的只是科學研究倫理淪陷的冰山一角。當知識「經濟」的本質,逐漸被知識「利益」的現實所壟斷,小說家克萊頓有如知識的靈媒,手中握的不是時清時濁的水晶球,而是那知識已被同化為利益的潘朵拉盒被打開後的景象──跟不上時代變化的法律,不可能用來保護正義,所以,高明律師的高明之道,就是有能耐、有口才、有文筆,運用這些過時的條文去保護知識利益擁有者的最大利益;新的立法也常在專利擁有者的操弄(lobby)下,以知識就是利益為最高的指標。我們個人的基因不屬於我們自己,而是由某大藥廠的專利部門所控管,我們終其一生可能都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直到有一天……。而克萊頓預言說:那一天就快到眼前(next)!

  我們在巴黎的會議是為了規劃九月里斯本會議的議題,但很好玩的是,我們這些各有專精的科學家三天兩夜都在談克萊頓小說所點出的「潘朵拉」效應,根據這些討論,我們列出了「研究的正直風範」的教育大綱,作為里斯本會議的五大主軸:(1)如何處理研究的不當行為;(2)界定研究機構的挑戰與責任;(3)界定何謂負責任的研究,並訂出訓練與預防犯錯的準則;(4)訂定論文作者及出版的規範;及(5)界定國際間所共同認可的最佳操作規範。這些都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研究者,在自己做研究及培育下一代科研人才所必須意識到的學術倫理準則;當然,研究機構在面對「排名」的壓力時,更要能對科學研究的兩面刃有所認識與警覺。

  從《奈米獵殺》《恐懼之邦》到這本《NEXT危基當前》,我都為它們寫了專文推薦,很多人問我:到底克萊頓小說好不好看?它當然很好萊塢,很戲劇性,也幾乎是個成熟的電影分鏡和腳本,但對克萊頓的小說,我常常不是以小說的觀點去欣賞它,更多是從科學研究者的角度去迎接克萊頓提出的挑戰,對於每一個因為科學發展所延伸的故事,所牽涉到的社會面,所碰觸到的人類核心問題,都會讓我感到有所警惕,也都會使我在做研究的時候,去思考研究的正直風範等問題,以及如何讓下一代科學研究者也能具有深思的能力。

  我到巴黎開會之前,感到克萊頓的警言,並仔細思考了它的含義;在開會的時候,則感到克萊頓所揭發的奈米、大氣、海洋及基因研究的負面刀鋒正在步步進逼,而且危機就在當前!寄望里斯本會議之後,全球性的努力會使正面刀鋒更為銳利!
洪蘭譯序
  對我來說,我的大部分知識來自課外讀物,我喜歡看懸疑小說,它使我一邊看,一邊動腦思考各種破案的可能性。懸疑小說都是很好的「人性」教科書,克萊頓的書每次都介紹新知識,所以我愛看。他也很用功,做了很多研究之後,才敢動筆,他的《恐懼之邦》(State of Fear)書後面參考資料之多,好像在讀一本博士論文。我們常說數據不會騙人,但是科學家都知道它其實會,看你從哪一段擷取出來應用。他寫這本書最主要是媒體對全球暖化都是一面倒的報導,不能客觀的平衡報導,他要讓人們看到還有另外一面。當然這跟氣候是個非常專業的領域,一般人知識不夠,無法做判斷,只好聽從或盲從專家的意見;也跟學術界的壟斷有關,假如今天做的不是主流,就拿不到研究經費,為了生存競爭,只好人云亦云。對於克萊頓站出來,指出地球暖化的另一面事實,我到現在還是很敬佩他有這個勇氣。《紐約時報》有段話非常的傳神,它說:「在華盛頓,真實(reality)是創造出來的,你先創造一個假設,再創造一些支持它的數據,你一遍、兩遍、三遍的講,直到你創造出一些聽眾,當聽眾夠多到引起媒體注意時,你就創造了『真實』。」

  至於這本《NEXT危基當前》有時代的任務,生物科技已經進步到可以複製生命了,大家對基因的觀念還是不清楚。前一陣子,報上登有研究團隊要抽取學生的口水,把他們的和王建民的相比對,看能不能找出第二個王建民。這種新聞令人又氣又好笑,到現在還有相信基因決定論的人,真是不可思議。

  從大腦的研究上,已經知道大腦是環境和基因交互作用的產物。教育學家史密斯(Ernst Smith)說:「假如一個孩子沒有學會,這是老師沒有教好。(If the learner has not learned, the teacher has not taught.)」科學上的新觀念直接衝擊傳統的教育理念,過去對一個孩子沒有學會,我們的理由不外兩個:他笨、他懶;現在責任從孩子身上回到了教育者的肩頭。今年在紐約召開的認知神經學會年會中,有一個主題是「腦和教育」,有研究看到大人在孩子小時候的凌虐會改變他的大腦結構,從而製造出不良少年,也就是我們一直說的「受虐兒長大變成施虐者」的證據。

  克萊頓在他這本新書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基因不可以申請專利,不可據為己有。他認為只有人類的發明才可以申請專利,基因千百萬年來一直都存在於自然界中,與日月星辰清風明月一樣,人類發現了它,並沒有發明它,不可因發現而據為己有。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他並不能因此而把新大陸據為己有,不讓別人來,因為他只是發現不是發明。幾百年前,白人要向西雅圖的酋長買地,他說這不是我的,我怎麼賣給你呢?我只是這塊土地的過客,暫時使用它而已。

  基因的專利會影響科學的進步,《NEXT危基當前》雖是虛構的小說,但裡面的事情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我們如不規範科學的進展,有一天我們生病需要用到基因療法時,我們會發現如果沒錢付專利費,就不能使用與這個基因有關的任何產品,這是件不公平且危險的事。以前學校是個崇高的聖堂,是學者用他的聰明智慧,為人類謀福祉的地方;現在大學自籌營運之後,學校變成做生意的地方,教授紛紛自己開公司賣研究的產品;本來知識是共享,現在知識是獨門生意;過去校長的責任是掌舵,引導學校方向,現在校長的責任是募款。當學生在一切向錢看的環境中長大時,我們怎能要求他清高有理想呢?

  近年來,克萊頓的小說每本都點出一個社會問題,翻譯完了,不是鬆一口氣而是憂心忡忡。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器官移植、基因療法已經越來越普遍了,但是我們的立法始終趕不上時代的腳步,許多人等不及,只好先到彼岸去求一線生機,結果弄出一堆醫療糾紛。媒體本來有教育大眾新知的責任,但現在都在大幅報導緋聞劈腿等沒有用的消息,使基因這個名詞自生物學家約翰森(Wilhelm Johannsen)創造出來,過了一百年仍有人弄不清楚,不知還有多少王建民事件在私底下進行。
∼節錄自《危基當前》譯者序
暢銷天王克萊頓
■ 科技驚悚小說之父——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

  1942年生於芝加哥,17歲首度投稿至《紐約時報》就被採用,一心嚮往文學之路,於是進入哈佛大學文學系就讀,後來轉念考古人類學系,畢業後進入醫學院繼續深造,並曾在著名的沙克生物研究所做研究。

  1968年以Jeffery Hudson為筆名發表的第一部小說《死亡手術室》就獲得年度最佳懸疑小說艾倫坡獎,其後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共寫出包括《恐懼之邦》、《奈米獵殺》、《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桃色機密》、《火車大劫案》、《剛果驚魂》、《旭日東昇》、《地動天驚》、《時間線》等雄踞排行榜的15部暢銷小說,以及《五位病人》、《旅行開麥拉》、《電子生活》等4本非小說著作和2部電影劇本。由於小說中融合了最新的科技知識與豐富想像,筆法驚悚而震懾人心,故有「科技驚悚小說之父」美名。

  克萊頓才華洋溢,膾炙人口的作品風行全球,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其中十二本更改編躍登大銀幕,屢屢刷新票房賣座紀錄。他是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常勝軍,也是知名的導演,執導作品有《火車大劫案》、《西方世界》、《桃色機密》等,其所擔綱編劇的熱門電視影集《急診室的春天》,更在艾美獎等獎項中大放異彩,榮獲多項殊榮。
精采試閱

  洛杉磯高等法院第四十八室是一個木頭隔間的房間,加州州政府巨大的州徽掛在牆上。房間很小,給人一種廉價俗麗的感覺。紅色的地氈磨損了,上面有污跡。證人席的木頭表層已破損,有一盞日光燈不亮,使得陪審團坐的地方比其他地方更暗。陪審員個個衣著隨便,穿著牛仔褲和短袖上衣。每一次法官大衛.派克轉過身看他的電腦時,他的椅子就吱吱作響,而他一天如此做無數次。亞莉克斯.波奈特懷疑他是在看他的電子郵件或股市行情。

  無論如何,這個法庭對複雜的生物科技問題來說,是個討論它的法律性的奇怪場所,但這個地方正是過去兩週來,他們討論法蘭克.波奈特對抗加州大學董事會一案的地方。

  亞莉克斯是個三十二歲的成功律師,是她受聘的律師事務所資淺的合夥人。她與父親律師團其他的成員坐在原告席上,看著父親坐上證人席。雖然她給了他一個要他安心的笑容,心中其實是很擔憂的。

  法蘭克.波奈特是個胸部寬厚,看起來比他實際年齡五十一歲年輕的男人,在他宣誓作證時,他看起來很健康,很有自信。亞莉克斯知道父親有活力的外表與官司的成敗有關。當然,開庭前的媒體報導是非常負面的,狄爾的公關團隊努力的把她父親塑造成一個貪婪、不知感恩、不守諾言的人,一個干擾醫學研究的人,一個為了錢可以不顧自己承諾的人。

  這一切都不是真的——事實上,正好相反。但是沒有任何一個記者會訪問她父親,聽他這一邊的故事。一個也沒有。站在狄爾後面的是著名的慈善家華生,媒體假設華生是好人,所以她的父親就理所當然的變成壞人了。一旦《紐約時報》採取了道德判斷(那篇報導是當地一位影視娛樂記者寫的),所有人的意見就都定型了。《洛杉磯時報》有一篇試著要壓過《紐約時報》的更大幅報導,對她父親的批評比《紐約時報》更不堪。當地的報紙新聞每天都在報導一個阻礙科學進步的人,一個膽敢批評洛杉磯加大所作所為的人,每次她與父親走上法院的台階時,都有半打以上的攝影機追著他們拍。

  他們想把自己這一邊的故事說出來的努力從未成功過,她父親僱用的媒體公關也很有實力,卻不是傑克.華生那種人的對手。

  當然,陪審員中一定有人看過一些報紙或新聞的報導。這些報導不但給她父親額外的壓力要把自己這方面的故事說清楚,還必須扭轉媒體對他造成的傷害。坐上證人席之前,別人心目中已經對他有負面的評價了。

  * * *

  她父親的律師站起來,開始問問題:「波奈特先生,讓我把你帶回八年前的六月,你那個時候在做什麼?」

  「我在工地工作,」她父親以堅定的聲音回答:「負責卡爾嘉利天然氣公司所有瓦斯管的焊接。」

  「你什麼時候第一次覺得自己生病了?」

  「我開始在半夜醒來,渾身是汗。」

  「你有發燒嗎?」

  「我想有。」

  「你有去看醫生嗎?」

  「剛開始沒有,」他說:「我以為我得了感冒或是什麼的。但是汗一直流不止,流了一個月後,我開始覺得非常虛弱,那時,我才去找醫生。」

  「醫生怎麼跟你說?」

  「他說我腹部長了一個瘤,他介紹我去找西岸最著名的專家,洛杉磯加大醫學中心的一位教授。」

  「他的名字是?」

  「麥可.葛羅士醫生,坐在那裡。」她的父親指著坐在另一張桌子上的被告。

  亞莉克斯並沒有回過頭看,她的目光一直在父親臉上。

  「你後來接受葛羅士醫生的檢查了嗎?」

  「是的。」

  「他為你做了身體檢查?」

  「是的,他抽血,照X光,和以電腦斷掃瞄我整個身體,也做了骨髓穿刺。」

  「那是怎麼做的?波奈特先生?」

  「他用一根很長的針插入我臀部骨頭,這裡,針抽取骨髓出來做分析。」

  「這些檢查做完以後,他有告訴你結果嗎?」

  「有,他告訴我我得了T細胞急性白血病。」

  「你對這個病的了解是?」

  「骨髓癌。」

  「他有建議該怎麼治療嗎?」

  「有,手術,然後化療。」

  「他有告訴你這個疾病的存活率如何嗎?」

  「他說這種病不太好。」

  「他有說得更確定一點嗎?」

  「他說我可能活不過一年。」

  「你有沒有尋求第二個醫生的意見?」

  「有。」

  「結果是?」

  「那個醫生也得出同樣的診斷,」她的父親停住了,咬著嘴唇,在控制他的情緒。亞莉克斯很驚訝,父親通常是個很堅強、不動感情的人,她開始替他擔心,雖然她知道這種情緒對他的官司有利。「我很害怕,真的害怕,」她父親說:「他們都告訴我我沒多久可活了。」他把頭低下。

  法庭一片安靜。

  「波奈特先生,你需要喝點水嗎?」

  「不需要,我很好。」他抬起頭來,手輕擦過額頭。

  「假如你準備好了就請繼續。」

  「我還尋求了第三個醫生的意見,每個人都告訴我葛羅士醫生是這種病的權威。」

  「所以你跟葛羅士醫生開始了對這個病的治療?」

  「是的。」

  父親似乎從情緒激動中回復了,亞莉克斯靠到椅背上,喘了口氣。證詞到目前為止都很順利,她父親說這個故事已經說了幾十次,他,一個害怕、恐懼的病人,如何把他的生命交到葛羅士醫生的手上,他怎麼經過手術、化療,病症如何在之後的一年內逐漸消失。葛羅士醫生一開始時相信她父親的病已經好了,他的治療圓滿結束。

  「你有再回去接受葛羅士醫生的檢查?」

  「有,每三個月去一次。」
  
  「結果如何?」

  「每一項檢查都正常,我的體重增加了,體力回復了,頭髮長出來了。我覺得很好。」

  「然後又怎麼樣了?」

  「大約一年以後,在一次例行檢查時,葛羅士醫生說他需要做更多的檢查。」

  「他有沒有說為什麼?」

  「他說我的血球看起來有些不對勁。」

  「他有沒有說要做哪些種的檢查?」

  「沒有。」

  「他有沒有說你仍然有癌症?」

  「沒有,但那正是我最害怕的。他過去從來沒有重複任何一次檢驗,」她的父親在椅子中挪動身體。「我問他,是癌症又回來了嗎?他說,『現在沒有,但是我們需要非常仔細監控你的身體。』他堅持我需要不停的檢驗。」

  「你的反應為何?」

  「我害怕極了,從某些方面來講,第二次比第一次更糟。第一次生病時,我寫下遺囑,做好所有的準備。然後我復原了,我重新開始生活——上帝給了我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然後他的電話一來,我又再次面臨恐懼。」

  「你認為你又生病了嗎?」

  「當然,不然為什麼要重複做檢驗?」

  「你很害怕?」

  「恐懼極了。」

  看著律師問問題時,亞莉克斯在想,沒有相片實在太可惜了。她的父親現在看起來很有活力、很健康,她記得他曾經脆弱、灰暗、體力不支。他穿在身上的衣服曾經像掛在衣架上那麼單薄,看起來像一個快死的人。現在他看起來很強壯,像個建築工人,他看起來不像很容易受驚的人。亞莉克斯知道,這些問題主要是為了建立她父親被欺騙及精神壓力的基礎。但是這個做法要很小心,她知道他們的主要律師有個壞習慣:一旦開始質詢證人,他就不再看他的筆記,一路追擊下去。

  律師問:「後來怎麼樣,波奈特先生?」

  「我去做檢驗,葛羅士醫生重複每一個項目。他甚至做了另外一次肝臟穿刺。」

  「結果呢?」

  「他告訴我六個月之後再回來。」

  「為什麼?」

  「他只是說,六個月之後再回來。」

  「你這時感覺怎麼樣?」

  「我覺得很健康,但我想我可能舊病復發了。」

  「葛羅士醫生這樣告訴你的嗎?」

  「沒有,他從來沒有告訴我任何事,醫院裡沒有任何人告訴我任何事,他們只是說,六個月以後再回來。」

  * * *

  很自然的,她父親以為自己還在生病。他遇到一個心儀的對象,但沒有向她求婚,因為他以為自己沒有多少日子可活了。他把房子賣掉,搬到小公寓住,因為這樣不必再付房貸。

  律師說:「聽起來你好像在等死。」

  「抗議。」

  「我收回這個問題,讓我們繼續下去。波奈特先生,你持續去洛杉磯加大做檢驗做了多久?」

  「四年。」

  「四年,你什麼時候第一次懷疑人家沒有告訴你健康的實況?」

  「嗯,四年以後,我還是覺得很健康,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每天我都在等待雷擊中我,但是都沒有發生。葛羅士醫生一直叫我繼續回去做更多的檢驗、更多的檢驗。到那時,我已搬到聖地牙哥了,我想在聖地牙哥做檢驗,然後把報告送給他看,他不肯,我必須在洛杉磯加大做檢驗才可以。」

  「為什麼?」

  「他說他喜歡自己的實驗室,但是這不合理,檢驗室不都一樣,而且他要我簽越來越多的表格。」

  「什麼樣的表格?」

  「一開始只是同意書,表示我知道檢驗過程可能有的危險,第一次的表格大約一兩張紙,後來其他的表格是說我同意參加研究計畫。每一次我回去做檢驗,他們都叫我簽更多的表格。最後,表格變成十頁,上面全是法律用語,變成法律文件了。」

  「你有簽嗎?」

  「到最後沒有。」

  「為什麼不簽?」

  「因為有些表格是同意商業機構用我的細胞組織。」

  「這會困擾你嗎?」

  「當然,因為我認為他沒有告訴我真話,他沒有告訴我為什麼他要我做這麼多的檢驗。有一次我回去檢驗時,我直接問葛羅士醫生他是否用我的細胞組織從事商業行為,他說絕對沒有,他的興趣是純研究。所以我說好,我簽了每一張表格,除了那張說我的細胞可以拿去做商業目的的以外。」

  「後來怎麼樣?」

  「他非常生氣,他說除非我簽了所有的表格,不然他不能再治療我,我是在冒自己生命和健康的危險。他說我犯了大錯。」

  「抗議,道聽塗說。」

  「好吧,波奈特先生,當你拒絕簽同意書後,葛羅士醫生就不再治療你了嗎?」

  「是的。」

  「你於是去找了律師嗎?」

  「是的。」

  「你後來發現了什麼?」

  「我發現葛羅士醫生把我的細胞賣了出去——他在做檢驗時從我身上拿的細胞——賣給一家叫做生物基因的製藥公司。」

  「當你聽到這個消息時,你有什麼感覺?」

  「我很震驚,」 她的父親說:「我去看葛羅士醫生時我在生病,我很害怕,很容易被別人傷害或佔便宜。我相信我的醫生,我把我的生命交到他手上。我信任他。沒有想到他竟然欺騙我,毫無必要的讓我擔驚受怕這麼多年,就是為了讓他可以偷我身體的細胞去賣給製藥公司賺錢。他從來沒有顧慮到我,他只是想從我身上拿細胞。」

  「你知道那些細胞的價值嗎?」

  「製藥公司說三十億美元。」

  陪審員個個都倒吸了一口氣。

延伸閱讀

 ■ 麥克.克萊頓的科技驚悚系列


《奈米獵殺》

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著
洪蘭 譯 定價320元
限時特價 253 元
人性的軟弱,造成生死存亡的科學災難……全球首部奈米科技小說!
金石堂2003年「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書」
入選「最愛100小說大選」偵探與秘密類


《恐懼之邦》

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著
洪蘭 譯 定價480元
限時特價379 元
科學,真能讓我們遠離恐懼嗎?大膽挑戰全球暖化環境危機的驚悚小說!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暢銷排行榜冠軍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專文推薦
《聯合報.讀書人》每周推薦書
 ■ 實驗室裡的人性風暴•生物病毒的戰慄浩劫


《直覺》

雅麗嘉.古德曼(Allegra Goodman)著
李靜宜 譯 定價350元
科學菁英的直覺是天啟,還是一連串災難的開始?宛如科學界的「白色巨塔」!
《華爾街日報》讚譽為「天才」作家
《紐約時報》2006年度最值得注意的書
高踞《紐約時報》《舊金山紀事報》《洛杉磯時報》等媒體排行榜、亞馬遜網路書店排行榜、全美校園書店排行榜、獨立書商聯盟選書及排行榜
《中國時報.開卷》每周推薦書
《網路與書》文學類選書


《眼鏡蛇事件》

理查.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著
陳念怡 譯 定價380元
紐約遭受基因改造病毒攻擊?一本嚇壞了柯林頓總統的小說!
作家傅月庵導讀
中研院院士曾志朗、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副教授程樹德、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徐明達 聯合推薦
 ■ 約翰.葛里遜的法律驚悚系列


《禿鷹律師》

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著
宋偉航 譯 定價350元
墮落僅是一念之差?來自全球知名大藥廠的誘惑,使他加冕成為法律界最新的「侵權訴訟王」……
美國年度暢銷230萬本
大導演科波拉說:「約翰.葛里遜的小說是文學界的可口可樂,人手一本!」
陳長文律師 專文推薦


《死亡傳喚》

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著
宋偉航 譯 定價350元
返鄉探父的大學教授,先是驚見法官老爸過世,接著億萬之財從天而降,自此展開糾葛難解的天人交戰……
《出版人週刊》2002暢銷小說年度冠軍
精裝版銷售量超過260萬冊
作家傅月庵 導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