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書
關於作者
好評讚譽
黑筆人的推薦
用畫圖解決問題
視覺思考工具箱

《餐巾紙的背後》

丹.羅姆(Dan Roam)著,
韓文正 譯
平裝特16開,240頁
定價300元,特價237元

丹.羅姆(Dan Roam)

創辦了Digital Roam Inc.,靠著一枝筆、一張餐巾紙(還有白板)這類低科技的原始設備,教各行各業(包括高科技業、政府機構、金融、媒體、廣告、零售、娛樂旅遊、醫療照護等行業)運用視覺思考的利器,解決經營上的疑難雜症。他協助過的公司非常多有名的大公司:Google、eBay、IBM、General Electric、Walmart、HBO、BBC、微軟、時代華納、富國銀行、美國海軍、安泰人壽、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輝瑞藥廠…族繁不及備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網站。
http://www.thebackofthenapkin.com
http://digitalroam.com

看過的人都說「讚!」

──《紫牛》作者 賽斯.高汀(Seth Godin)

我是一個慣於使用左腦,得過五項專利,具理工背景的銀行家,讀了本書之後,理解到視覺科學已經發現在人腦中的視覺信號,經由兩條路徑傳達到大腦。一條經左腦,另一條經過右腦。所以使用視覺化思考的人,可以結合左右兩邊大腦之長,不但能解決複雜的企業疑難雜症,而且可以用簡單、清晰的圖示來推銷解決方案。
作者提供讀者一套系統化以及啟發創意的思考模式,在面對全球金融風暴來襲的時候,或許主政者能用視覺化思考來撥雲見日,想出因應之道。
──江偉平(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資深副總經理)

你只要有一枝筆、一張紙,就能運用視覺化思考,處理複雜的商業概念。作者掌握到圖像的清晰與力量,直接訴諸讀者,並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系統。
──《出版人週刊》

讓人大開眼界!你只要花幾個鐘頭,就能學會一套新的思考方式──寫到這個地步,夫復何求?
──《創意黏力學》作者 奇普.希思(Chip Heath)

管理階層必讀。視覺化思考能以獨特而有效的方式,讓你的心有更大的空間來解決問題。
──《星星的孩子》作者 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

PART 1 入門
不分時間、地點、人物、場合,用畫圖來解決問題

第1章 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生意

第2章 怎樣的問題?怎樣的圖?誰是「我們」?

第3章  視覺化思考的四個步驟

PART 2 「看」的要訣
眼光更好,眼力更利,設想更周全:視覺思考的工具與規則

第4章 看看就好

第5章 六種「看」法

第6章  訓練想像力

第7章 秀圖技巧

PART 3  發展概念
視覺思考MBA

第8章 展示 133

第9章 誰是顧客?
──解決「誰/什麼」問題的圖

第10章 數量的問題
──解決「多少」問題的圖

第11章 哪裡有生意?
──解決「何處」問題的圖

第12章 何時能搞定?
──解決「何時」問題的圖

第13章 要怎樣才能增加業績?
──解決「如何」問題的圖

第14章 何必這麼費事?
──解決「為何」問題的圖

PART 4  推銷你的構想
上場囉!

第15章 所謂做生意,就是說故事

第16章 結語

附錄A 視覺化思考的原理
附錄B 視覺化思考相關資源

《圖像化學習—在不同課程領域使用圖像組織》

Karen Bromley教授、Linda Irwin-De Vitis教授、Marcia Modlo 合著
李欣蓉 譯,平裝正16開,176頁
定價280元,特價221元

 

 

不要懷疑,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圖畫來釐清。

你不用具備什麼繪畫技巧,只要會畫圓圈、方塊、箭頭,然後按照作者的指示,一步一步,就可以學會「視覺化思考」的技巧,終身受用!

如果使用得當,一張餐巾紙甚至比Excel、PowerPoint還要有力。它能讓想法具體化,跳出思考的框架。

★《餐巾紙的背後》中文版尚未上市前,作者丹.羅姆的視覺化思考法,早就在台灣媒體、財經企管界流行起來了。

2008年4月 2008.4.18經濟日報〈溝通多點圖像 少點語文〉一文,取材《高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專題報導,介紹美國推行視覺式思考的企業案例,Infosys、沃爾瑪、微軟都在其中。

2008年6月 姚仁祿所主持的新媒體「大小創意」,以〈紙巾背後的祕密──說服力〉一文大力推薦本書。

2008年7月 大師輕鬆讀〈餐巾紙上的好點子〉刊登本書書摘,說明視覺思考是一種觀察及討論企業經營的全新方法,它能應用我們以雙眼及想像力去探索、發展並分享想法的天賦能力。

Top

說得比唱的好聽,畫得比寫的好看       ◎薛良凱(誠品網路書店營運長)

「你的筆記本上怎麼畫這些東西?看起來很有趣。」
「剛剛你在筆記本上畫的是什麼圖法,還是大腦圖?」
「如果沒有紙跟筆畫一下,你是不是就不能討論啊?」

經常,我在做筆記的時候,對面的人會如此跟我說。

除非是無法用圖像思考,除非一定要用條列方式記下每項細節,除非我知道畫了也沒有用處,除了以上這些因素外,每次紀錄多多少少都有塗鴉的衝動,不限素材、不限方式,要用「圖像」立刻突顯(或紀錄)我對當前這件事的理解。

通常「畫出來」是一種思考轉化的過程,比方說你突然看到了某些東西,聽到了某種想法,一時之間卻又無法理解它的意義,這時候把它輸入進腦子裡,然後反芻成另一種圖像再輸出或許更有用。

「畫出來」不成問題,但到底派不派上用場呢?關鍵在於圖所表達的意思,搭配上你腦裡的想法,到底能不能為你加分?一張好圖確實抵得上千言萬語,不過也有人適得其反,讓聽者墜入更深的五里霧中。開過跟視覺、概念、想法相關會議的朋友一定知道,有時候文字實在不易完整表達,「畫出來」則會發生事半功倍的奇效。

我有幾個經驗是這樣的:

某次在新加坡參加一個電子書討論會議,對方講到如何克服大檔案傳輸的問題。他們研發的多媒體電子書檔案很大,使用者要花將近十分鐘下載一個檔案,然而電腦很笨,一定要把檔案全部下載完成才能開啟。所以雖然他們的電子書很炫,但下載率一直不高。他們的工程師想了一種解決辦法,希望聽聽我的意見,看看使用上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他們是這樣告訴我的:

大檔案一次傳輸會耗掉許多時間,如果把它切成很多連續檔案,就可以就把檔案分批送到讀者電腦裡。當前幾頁被接收並開啟的時候,後面的檔案仍再偷偷的傳遞,這樣讀者可以「先睹為快」,不必等檔案全數傳完。等讀者看到第五、六頁的時候,檔案說不定已經悄悄傳到第十頁了,又可以繼續不斷播映下去,直到檔案傳完為止。運用這個技術,讀者在看的時候幾乎查覺不到「等待」。

「所以一開始的前幾頁很重要,最好第一次先傳五頁。」
「可能要做多頭火車並進,不然一定要有『目錄』。」
「每次傳輸是用『頁』當單位嗎?」
「在電腦裡會有這些『頁』嗎?」
「如果『第二頁』傳輸的內容錯了會怎麼樣?卡住?重新來過?」
「有沒有辦法先跳到某頁?比如說一下跳到第四十六頁?」

對方聽了這許多問題,很有趣的問「你怎麼會有這麼多想法?」我翻開他們事先給我的簡報背面,那裡一堆都是我的塗鴉:

我把大檔案想像成一串火車,每節車廂就是一個單獨頁,而網路就是座橋樑,因為頻寬限制,你也無法超車。剛剛這些問題,都是這台火車行進時,可能發生的一些麻煩,比方說,臨時要翻到第四十六頁,就要偷偷掛上這一節車廂。

後來對方工程師要我把圖送給他,他說:「雖然有些怪怪的,不過真的很有用,很多是我們從沒想到過的地方,我們要好好思考一下是不是該重新設計。」

另一個案例比較特別,是我在跟新進同事討論到週轉率跟借貨的關係。他想知道的是,在一個部門間可以互相支援轉調貨物的公司裡,為什麼有時候其他部門會跟我們借貨,而有時候我們要借貨給其他部門。

A販賣點位置比較鄉下,當地人對於新商品的「感知」要比大城市緩慢,所以A同事對「銷售」的想法是「只要給我時間,我的貨可以在九十天內賣掉」,而實際上被銷售的時間是一百零五天左右。B販賣點位置位於大城市中,當地人對於新商品的「感知」非常快,所以B同事對「銷售」的想法是「我的貨可以在六十天內賣掉」,但實際上被銷售的時間是介於四十五天左右。那你想想,A與B販賣點的貨物會如何移動?如果你是採購人員,你要把新進的一百個貨物分別交給A與B各多少?他們又會如何調撥貨物?(如果你看到這裡,顯示出沒耐心的症狀,那麼你正跟我同事一樣。所以我拿出白板筆開始畫,她開始變得輕鬆。)

如果兩家店商品數量配得一樣,我們看看第四十五天會發生什麼事。理論上,B販賣點應該已經快賣完(或已經賣完了),她們即將要開始喊沒貨需調撥。然而對A販賣點來說,心情一定很差,因為A販賣點的預設「賣完時間」本來就比較久,根本不想被調走。

所以最佳策略應該是配給B販賣點較多的貨,以便讓她們兩家店能有效率的全數賣完。如果A販賣點不想被調撥走,那麼就要縮短商品銷售的週期,讓商品持續保持健康狀態。如果讀者從事相關行業,會知道其實這就是週轉率的概念。一張圖片能勾起的印象與想像,會比幾段話還有效果,相互輔佐之下,肯定能讓聽者理解力倍增。

我有一個很深的印象,是施振榮先生在小黑板上先畫出座標,然後再畫一個打勾的笑臉,說明產業價值鏈的最大價值其實是在兩端,而不是中央最低點的代工。大家不難發現,圖畫比紙張能承載的資訊更多,只要畫得對、畫得巧、畫得合理、不必太複雜,就能讓人一輩子不會忘記。

這裡的「畫」並不需要什麼高深技法,更不是藝術家才具備的天份,而是把文字型思考扭轉成圖像型思考,用畫去輔助思考路線、強化文字無法描述的地方。對於想要增強創意、傳遞概念或是經常要規畫、設計、講述的朋友,不妨快拿起筆試試看吧!

Top

這本書對你有什麼用

二○○八年初,我在短短兩個半月之內,跟四家彼此性質完全不同的公司打交道──Google、eBay、富國銀行(Wells Fargo)、Peet's Coffee & Tea──替他們分別解決不同的商業問題,包括擬定營運策略、推出新產品、設計技術平台和一項促銷方案。乍看之下,這四家公司與其經營的業務各不相干:網路搜尋、零售、銀行、飲料。一般狀況下,必須採取不同的對策。

其實不然,四者有些共通點:問題很難具體描述,對策相當模糊。視覺化思考在此就可派上用場:透過圖畫,能把問題呈現得更清楚,憑著一套規則和工具,什麼樣的圖都畫得出來。

這是我寫這本《餐巾紙的背後》的目的:讓你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以全新的角度謀求對策。我希望你能趁著坐捷運、高鐵途中看完本書,隔天進了辦公室就現學現賣,立刻用畫圖來解決問題。

有問題?什麼問題?

我已經養成習慣,當心裡有數「我們畫圖可以解決問題」,首先會冒出三個問題:一,什麼樣的問題?二,怎樣的圖形?三,誰是「我們」?

先談問題本身。什麼樣的問題可以用圖畫呈現?答案是,幾乎都可以。圖畫能表達複雜的觀念,把大量的資訊提綱挈領,便於我們看到和瞭解。商業議題、政治僵局、技術瓶頸、組織對立、行程撞期乃至人際關係,舉凡世上的各種疑難雜症,都適合透過圖像呈現以謀求對策。

我既然是個生意人,成天跟生意人打交道,針對的問題多半以商業為主:讓一組人馬瞭解系統如何運作,明白自己在體系中的地位,協助決策者明瞭自己的想法,改善他們的表達方式,瞭解市場,評估產品的改變可能衍生的市場效應。

這些問題通常會牽涉大筆鈔票,也會影響很多人,需要多年的歷練才能拿捏箇中分寸,於是,往往把這些問題視為商業的專精領域。其實不然。透過視覺的思考模式,這些問題可以歸納為一些通則。商場上如此,日常生活亦然。

以宏觀的角度,絕大多數的問題都能歸納成下面幾類。

問題的六大類(六個W)

1. 人與事的問題 Who & what 牽涉物品、人物、角色的問題:
•我身邊發生了什麼事?我該如何自處?
•誰在負責?哪些人牽涉其中?各人的職責分配為何?
2. 多少的問題 How much 衡量和計算的問題:
 •我們庫存的A產品是否足夠應付到某個時候?
 •還要多少才足敷所需?假使這裡增添一些,那邊能否少一些?
3. 何時的問題 When 排程和計時有關的問題:
 •先推出哪項產品,接下來是哪一項?
 •許多工作有待進行,預計哪時候全部搞定?
4. 何處的問題 Where 方向和配合的問題:
 •現在去哪裡?往這裡沒錯嗎?還是該換個方向?
 •怎樣把過程拼湊起來?哪些事情排在優先,哪些可以延後?
5. 如何做的問題 How 事情相互影響的問題:
 •假使這樣做會有何後果?換個方式又會怎樣?
 •如果換個做法,結果會不會不同?
6. 為何的問題 Why 看到大局:
 •我們究竟在幹嘛?為了什麼目的?這樣做對嗎?還是該換個做法?
 •如果需要改變,有什麼選擇?如何挑出最佳的選項?

 

這些年來,我都運用圖像來解決上述六大難題。六個W看似單純,卻能涵蓋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問題,後面的章節將會頻頻出現。

(本文摘自《餐巾紙的背後》第2章)

Top

把視覺思考變成隨身攜帶的工具

在英國搭火車的那天早上,我不但體驗了餐巾紙的威力,也學到一個教訓:我們需要隨身攜帶可靠的工具,可以隨手就從口袋裡拿出來,幫我們認清問題,想出解決的辦法,而且向別人解釋。我們需要一套放諸四海皆可用的工具組,隨時可用,簡單好記。

視覺化思考的萬用工具

現在來做最後一個練習。想像自己在機場的咖啡廳裡等候班機,看到兩個朋友走過,你揮手叫他們過來。他們問你最近忙些什麼。

「用塗鴉來解決問題」,你回答,「學習視覺化思考 」

「這樣啊!」他們說道。「說來聽聽!」

「我示範一下,」說著說著,你拿起一張餐巾紙,抽出筆。

你畫了一把瑞士刀,然後說道:「視覺化思考好比一把萬用瑞士刀,備有各式刀具應付各種疑難雜症。無論如何,解決的過程都有簡單的規則可循,所以要記住不難。」

「首先是三樣視覺思考的基本工具:眼睛,心中的眼睛,手眼並用。」

「接下來,是視覺化思考的四個步驟:@觀看、觀察、設想、展示@。」

「再來是 SQVID,有五個問題能幫我們盡量睜開心中的眼睛:簡單/精細、重質/重量、想像/執行、個別/比較、改變/現狀。」

「還有六種觀察和呈現的方式:六個W:誰/什麼、多少、何處、何時、如何和為何。」

「這些就是我的視覺思考工具箱。有這些就夠了,各式各樣的問題,不分時間地點,幾乎都能迎刃而解。」

「挺有意思的。」你的朋友說,「我還有點時間,多解釋一下吧。」

「沒問題,」你又拿起另一張紙巾。

「這個好玩,」另一個朋友有意見,「我得多研究一下,但時間不夠了,這張紙巾給我帶走吧?」

「請便。」你露出微笑,把紙巾遞給他。

你花了兩分鐘捕捉了心中的想法,呈現給別人看,把它表達出來。視覺化思考就是這樣來解決問題、透過圖像把你的想法推銷出去。

(本文摘自《餐巾紙的背後》第16章)

Top